《生活在樹上》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
最近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當時閱卷老師打分的時候,好像意見也不一致。
我跟大多數網友不太一樣,
我不評論這篇文章,
因為,
我,壓根本看不懂!
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語文渣渣,
兼哲學渣渣,
但這絲毫不影響這篇滿分作文勾起我當年上語文課的痛苦回憶。
我只能說自己思維狹隘,
最最無法接受的是閱讀理解的時候,
老師讓我們說說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
倒不是說不能這麼問,
而是回答了,老師總說不對。
我總猜不對作者心裡是怎麼想的,
總是想問老師為什麼你這麼肯定作者一定是你說的這個意思?
後來我釋懷了,因為作者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想的是什麼!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考後,
考生紛紛在網上問原作者鞏高峰答案,
原作者被逼無奈回答:
大家別再催我了,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我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
2011年福建高考語文選了林天宏的《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
作者本人答題結果僅能得一半分。
還有更厲害的試卷,
2009年,還是福建省高考語文閱讀題《寂靜錢鍾書》,
作者周劼力靠運氣拿到了一分。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請問作者魯迅為何要這樣寫呢?
A學生:一棵指自己的一種思想,另一棵指自己的另一種思想,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思想矛盾;
B學生: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表達了寂寞的感覺;
C學生:是把平常看到的事物加以陌生的描述,延長感知的時間,從而增加美的感覺。
老師:都有那麼點意思,但都不全面!
高中結束,終於修成正果了。
雖然搞不清主、謂、賓語是啥,
但一定知道環境描寫肯定不是寫景的,
它是交代環境、烘託人物心情的;
雖然搞不清狀、定、從等句子成分,
但一定知道描寫人物動作不是來講帥的,
它是由外在形象及內在特點到人物身份,來表達內心的。
凡是問段落中心思想的,
一定就不是文章表面上所寫的那樣,
一定要在裡面仔細找線索,再不濟也要提煉一下主旨。
簡單而不簡約,要讓作者都要感嘆:原來還有這層意義!
這才是每一個合格中學生的閱讀理解技藝。
沒想到,語文閱讀理解技藝學會了,
又把英語閱讀理解技藝學殘了!
英語閱讀理解時,明明文章我看懂了,
但答案全錯了!
居然文章裡沒出現的,即使意思相近也不能算對;
居然文章裡明明說了不是黑的,那回答時你也不能推斷它是白的;
居然文章段落的中心句,就是首尾句或中間原句!
我去,老師居然不允許自我推理和推斷,
也不允許我們提煉中心思想!
A:老師,為什麼A選項不對?老師:原文沒有!
B:老師,為什麼B選項不對?老師:原文沒有!
也不知道是中學那些教材文章作者的原因,
還是教的老師的原因,
反正閱讀理解傷害了我很多年,
後來我只好把仇恨算在出題人的身上。
這麼多年過去了,
雖說藝殘志不殘,但終究還是被整懞逼了,
這也是這篇文章扯半天扯不清楚想說個啥意思的原因所在。
來也來了,看也看了,
轉發不掉肉,關注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