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2020-08-06 教育路漫漫

《生活在樹上》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

最近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當時閱卷老師打分的時候,好像意見也不一致。

我跟大多數網友不太一樣,

我不評論這篇文章,

因為,

我,壓根本看不懂!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語文渣渣,

兼哲學渣渣,

但這絲毫不影響這篇滿分作文勾起我當年上語文課的痛苦回憶。

我只能說自己思維狹隘,

最最無法接受的是閱讀理解的時候,

老師讓我們說說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

倒不是說不能這麼問,

而是回答了,老師總說不對。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我總猜不對作者心裡是怎麼想的,

總是想問老師為什麼你這麼肯定作者一定是你說的這個意思?

後來我釋懷了,因為作者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想的是什麼!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考後,

考生紛紛在網上問原作者鞏高峰答案,

原作者被逼無奈回答:

大家別再催我了,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我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2011年福建高考語文選了林天宏的《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

作者本人答題結果僅能得一半分。

還有更厲害的試卷,

2009年,還是福建省高考語文閱讀題《寂靜錢鍾書》,

作者周劼力靠運氣拿到了一分。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請問作者魯迅為何要這樣寫呢?

A學生:一棵指自己的一種思想,另一棵指自己的另一種思想,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思想矛盾;

B學生: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表達了寂寞的感覺;

C學生:是把平常看到的事物加以陌生的描述,延長感知的時間,從而增加美的感覺。

老師:都有那麼點意思,但都不全面!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高中結束,終於修成正果了。

雖然搞不清主、謂、賓語是啥,

但一定知道環境描寫肯定不是寫景的,

它是交代環境、烘託人物心情的;

雖然搞不清狀、定、從等句子成分,

但一定知道描寫人物動作不是來講帥的,

它是由外在形象及內在特點到人物身份,來表達內心的。

凡是問段落中心思想的,

一定就不是文章表面上所寫的那樣,

一定要在裡面仔細找線索,再不濟也要提煉一下主旨。

簡單而不簡約,要讓作者都要感嘆:原來還有這層意義!

這才是每一個合格中學生的閱讀理解技藝。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沒想到,語文閱讀理解技藝學會了,

又把英語閱讀理解技藝學殘了!

英語閱讀理解時,明明文章我看懂了,

但答案全錯了!

居然文章裡沒出現的,即使意思相近也不能算對;

居然文章裡明明說了不是黑的,那回答時你也不能推斷它是白的;

居然文章段落的中心句,就是首尾句或中間原句!

我去,老師居然不允許自我推理和推斷,

也不允許我們提煉中心思想!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A:老師,為什麼A選項不對?老師:原文沒有!

B:老師,為什麼B選項不對?老師:原文沒有!

也不知道是中學那些教材文章作者的原因,

還是教的老師的原因,

反正閱讀理解傷害了我很多年,

後來我只好把仇恨算在出題人的身上。

這麼多年過去了,

雖說藝殘志不殘,但終究還是被整懞逼了,

這也是這篇文章扯半天扯不清楚想說個啥意思的原因所在。

來也來了,看也看了,

轉發不掉肉,關注更有情!

相關焦點

  • 《生活在樹上》,讓我想起當年陳平原那篇曾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
    今年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附一)火了,但也爭議不斷。我倒認為,滿分50分的作文,這篇作文給予滿分,倒是不太合理,我認為最好最多給47分,扣掉4分,理由是這樣的:晦澀的詞語太多,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影響閱讀速度,如果它不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放在網上,誰會主動去看,誰會把它看完呢?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怎麼看?
    很多網友直呼看不懂,各個專家出來解讀,甚至某某作家也來批判。 說到樹上和人,讓我想起了這個場景 只是開個玩笑,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篇作文,讓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自己去分辨這篇作文的好與壞。 有人人為這篇《生活在樹上》用詞太刻意,用名人名句開場,但是沒有實際闡述和深刻理解,最後只是譁眾取寵。
  • 對不起,原諒我讀不懂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衝上了熱搜。關於它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此篇作文晦澀難懂不知所云,純屬炫技,也有人認為它深奧有哲理,文學素養高。而文字的魅力在於它所承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篇讓人看不下去的文章不可能是篇好文章。說我們看不懂那更是在強詞奪理,這文章能比詩經離騷還難懂?詩經我能翻著注釋慢慢看,這文章我實在沒興趣看完。
  • 只給39分的老師,是水平太低看不懂?——也評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這篇文章引發熱議,很大程度上因為它關乎高考閱卷評分的公平。1衝著那個標題去讀《生活在樹上》的人,大概都想憑著自己真誠的閱讀,在兩個分數之間做出一個判斷吧?然而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至少沒有幾天前刷屏的《平安經》那麼簡單。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與《赤兔之死》,網友:一般人讀不懂
    2020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的寫作難度是不言而喻的,不是想模仿就模仿的,堆砌這麼多生僻詞,還得讓文章語句通順,文能達意,單單是這兩條件就勸退了大部分人,最後該文思想層次也為上層,普通大看不懂那些生僻字詞不代表批卷的教授不懂,這就是普通人與教授在這方面知識儲備的差距,如果是批卷老師因為看不懂卻不去查而給了低分,我覺得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埋沒人才,埋沒一篇優秀文章。
  • 《生活在樹上》,2020滿分作文
    最近,浙江省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教學月刊披露後引發人們熱議,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長,江蘇大學副教授陳建新認為該文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因此被打滿分;也有很多專家認為作文晦澀難懂,堆砌辭藻,辭不配位,頂多給49分。然而,這篇作文之所以熱議不斷,難以形成統一的看法,原因就在於大部分持反對意見的人根本讀不懂這篇作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 看不懂2020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來看通俗化翻譯吧
    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以艱深的用詞、複雜難懂的句法和難解的意義吸引了眾多眼球。此文受到了閱卷組專家稱讚,然而大部分人都說看不懂,那麼這篇滿分作文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我們來看看吧!這篇文章真要認真讀,也不難讀懂。
  • 談一談我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一些看法
    當然,這是我思想認識不夠,知識儲備不夠,理解不了所致,我相信還有很多讀者也沒有讀懂作者要傳遞的是什麼意思,這一方面跟國人缺少深度閱讀有關,也跟作者的故弄玄虛有關。第三,文章是一種交流方式,寫文章是作者與讀者溝通交流的過程。一些詩人、哲學大家也不會用刻意讓讀者看不懂的語言來寫作,比如我們熟悉的蘇東坡、白居易、李白,寫作詩歌時都是追求能讓人人看的懂,最好是黃口小兒都懂。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一道「雞絲醸芽菜」
    我覺得第一個閱卷老師打39分是對的,這篇作文完全不說人話,看都看不懂,怎麼配給滿分?」 我反嗆了她一句:「夏蟲不可以語冰,凡夫不可以語道,你自己看不懂,就說人家沒水平,這是不對噠。」 話雖這麼說,其實我自己內心也對這篇作文充滿了牴觸情緒-----在做廣播時評節目時,我甚至不敢引用其中的第一段,因為不知那個生僻詞怎麼讀。
  • 也來說說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原創」
    讀浙江考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充滿的是對這位考生讚賞。一個有著這樣閱讀量、並能夠把閱讀運用到作文中,在當下的中學生當中似乎並不多見。我大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對這篇作文配不配滿分沒有自己的思考。
  • 生活在樹上,你能看懂嗎?
    這兩天浙江一考生的作文《生活在樹上》火了,昨天晚上細讀了一下,看完後有些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找了一下原因,發現文章中生僻詞語太多,基本每段每句每到關鍵地方,就會出現一個我不太會讀、不怎麼認識的詞語。文中還有不少哲學家,好像似曾相識,具體卻又想不起是誰。心下覺得有些慚愧,感覺自己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竟跟沒上過學似的。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作文不能以「看不懂」為榮
    浙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面世,毀譽參半,專家說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可不買帳。麥田老師一直以來專注於作文研究,這篇作文也反覆閱讀了,覺得打滿分過分了,但是也不至於打39分,如果我是閱卷老師,給48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談談理解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2(這個故事是全文的基礎,它講的是主人公柯希莫離家出走與獨立生活的故事,柯希莫追求為了自我的理想,離開了家庭。)的生活好過過早地3。1、嚆矢意為:響箭,因發射時聲先於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開端。
  • 「與《生活在樹上》的作者對話」
    等待戈多(一) 我是《生活在樹上我的考場應試作文,突然之間變成了一篇全民賞析閱讀的「巨著」,人人皆可「鑑賞」。我在想如果我當時用了李白、杜甫、陶淵明,又或者是畢卡索、梵谷、馬克思,是不是會不一樣。在我的認知裡,那些需要注音的字詞、那些被指責的遣詞造句,是我閱讀的平常,是我讀書當中司空見慣的一切。不過我需要承認的是,它似乎真的給許多的讀者造成了不適。
  • 生活在樹上,平安經在天上
    上過中學的都知道,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也不會有學生把拿滿分作為語文備考目標:語文成績基本盤在前面的選擇填空,閱讀理解主觀題做得大差不差,能上120分,即使清北也差不多了。回到這篇滿分作文,有人認為,給了滿分就會帶給其他學生不好示範,這實在是多慮。高考這些年,最火的滿分作文是那篇《赤兔之死》,古文寫作,一氣呵成,作者蔣昕捷畢業當了名記者,寫了《圍剿地溝油》再次名動全國。
  • 給《生活在樹上》打滿分,是對高考作文的侮辱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生活在樹上》,是青春「在樹上」?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可謂將這句話的真實意義詮釋了一下。文章在網絡引發熱議,有人覺得一個學生能在短促的時間完成一篇如此用典諸多、語句高端的文章,可見文章功底和知識積累;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故意穿衣戴帽、架橋構房,「為了顯高端而故裝高深」,缺乏嚴密的邏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會有想去評價的衝動,畢竟這篇文章本身的確存在很多爭議之處。
  • 從《靜夜思》反觀《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的歪風邪氣
    《生活在樹上》原本是一個考生們發揮文筆、傳播思想的高考作文題目,卻被一篇滿分作文毀了三觀。仔細讀讀《生活在樹上》這篇滿分作文,你會發現有很多語法問題,大量的長句子讓你反覆咀嚼,也難以理解作者思想。再讀一下《靜夜思》,一句一意思,短句前後邏輯清晰,文意自然流暢。三、 思想。白居易有一句話,我至今感覺非常有道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生活在樹上
    就憑這一點,一個高中生寫出您不懂的文章來,就得膜拜膜拜。翻譯加理解,大概意思應該是這樣的。第一段,擺出觀點,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的振隔。樹上的生活文末有講,是一種個體超越又不遺世獨立的生活,用高曉松他們家的話,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作者觀點就是過樹上的生活,好過空懷遠大理想(或者是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礪,過早的懷有遠大的理想)。
  • 《生活在樹上》該不該提倡高中生學習
    卷首語 近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名叫《生活在樹上》。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還引經據典,用了卡爾維諾的作品《樹上的男爵》,誠然,這些都是能看出來該考生確實知識積累非常的豐富,並對其理解很透徹。其中,嚆矢是比喻事物的開端和先行者;濫觴比喻事物的起源;振翮形容人志向遠大,努力拼搏,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