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活在樹上》的作者對話」

2020-08-09 周周開張


首發於「公眾號」周周開張,歡迎關注鴨!

等待戈多

(一) 我是《生活在樹上》的作者

當我看到我的考場作文作為滿分作文刊發在浙江教育月刊社的微信公眾號上,我有些錯愕,有些受寵若驚。

當然,我會覺得這是對多年來閱讀和寫作的一種肯定。

作為一個18歲的高考生,獲得了中學考試生涯這個遊戲制定者的最終肯定,心中難免還有一些驕傲。

畢竟,滿分作文著實不易。

可是,這個感覺沒有持續多久。

如你們所知,這篇考場作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鋪天蓋地的評論狂潮般席捲而至。

他帶來的風浪,似乎變成了一種運動。

超過了我僅有的18歲的人生經驗裡所有的認知,以至於我找不出一個合適的應對方案來應對。

我只有默默地躲起來,靜靜地等待這個浪頭過去,等到所有的自媒體吃完了瓜、用盡了點,大約總能歸於平靜。

實話說,我從未見過有那麼多的公眾號不厭其煩地從各個角度來寫我的這篇文章,簡直比得上娛樂明星出軌。

熱度大約可以與當前熱播劇《三十而已》相匹敵。

我的考場應試作文,突然之間變成了一篇全民賞析閱讀的「巨著」,人人皆可「鑑賞」。

我在想如果我當時用了李白、杜甫、陶淵明,又或者是畢卡索、梵谷、馬克思,是不是會不一樣。

在我的認知裡,那些需要注音的字詞、那些被指責的遣詞造句,是我閱讀的平常,是我讀書當中司空見慣的一切。

不過我需要承認的是,它似乎真的給許多的讀者造成了不適。

儘管作為我本人,從未想過,我這篇考場作文會以這樣的方式公之於眾,也因此忽略了讀者的感受。

而此時此刻我也意識到了這篇文章,這篇考場作文已經超出了它原有的意義,也許會成為高考作文史上的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看到自媒體、知乎、微博、微信以及幾乎所有的論壇網絡都在討論這篇文章:你如何看待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

我突然想到,如果這篇作文是一篇零分作文,大家是不是又要站起來疾呼些什麼。

問題大概還是出在這麼一篇作文得了滿分,得了滿分還不夠,還被改卷老師樹立了典型,樹了典型還不止,還給掛出來全網公示。

可當我在寫下這篇作文的時候,我從未想過它會公之於眾,也不知道我是否有權拒絕這種「公示」。

但事實就是,當文章被一次次轉發,被一次次拉出來批判。

是的,我用了「批判」這個詞語。

在大多數的意見當中,無論是大v還是那些追著熱點跑的自媒體,又或者是某些高校的教授學者們,站在高處對這樣一篇考場作文,高屋建瓴地極盡所能地批判。

這大概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因為我從來沒有被這樣關注過,僅僅是因為我寫下了這篇文章,而這篇文章竟然得了滿分。

所以我要接受來自各方的審視。

「怎麼可以?這樣的文章怎麼可以是滿分。」

試問,怎麼樣的文章可以是滿分作文。

或許是因為大家眼中的滿分作文必然是契合所謂標準的。

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該是完美的,能讓各個階層、各種價值觀的人都滿意。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篇文章根本就不配稱之為滿分作文。

可笑的是,並不是我給這篇文章打了滿分,也不是我授權他們把這篇文章公之於眾。

看到最多的指責,逃不出文章佶屈聱牙、賣弄文騷、偽高級感、掉書袋......

我看著大家的擔憂、憤怒、不滿,我很好奇,就這麼一篇文章哪裡來的那麼大的能量。

今天的讀者、觀眾、消費者,的確不一般,絕不輕易被取悅。

儘管我無意成為一個賣家。

我後來才明白,正因為我是一個連發「嚴正聲明」律師信的資格都沒有的人,我才不得不逆來順受,承受著莫名奇妙、鋪天蓋地的「評論」。

文人偷東西不叫偷,評價人的文章不叫罵,大約是這個意思吧。




(二) 我是《生活在樹上》的讀者

我看著你的這篇文章,想到了18歲的自己。

那時,我在考場上寫作文,抒情抒到深處,可以寫得自己流下眼淚來;我想起我挖空心思把積累素材用到文章當中去;我想起自己為了考一個更好的大學努力的樣子。

很擔心你,一個18歲的孩子,特別是讀了那麼多書的孩子,我會想你是不是會有一些敏感,會有一些內向。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是不是會倍感壓力?

我怕你被這些惡意所傷。

我怕你在某個角落,看到這些犀利老道的觀點、聽到這些理性高貴的聲音,是否會手足無措,甚至輕易否定自己。

我想起我自己的一段經歷,一段溫暖的過往,分享給你。

一直以來我在很多問題上都很天真爛漫,以至於有一位老師評價我在讀了七年文學系後依然能保有「童真」。

當時,聽到這樣的評價我沒有感到一絲被嘲弄的感覺,反而是收穫了一種尊重。儘管我與老師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認識完全相逆,但她以一種超然的尊重包容了我的不同。

為什麼對這件小事記憶深刻,大約是我很少在現實中接受到這種善意。我把它稱之為善意,因為這很珍貴。

你要記住,無論是所謂的「意見領袖們」還是「知識分子們」,他們常常驕傲地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他們常常批評社會容納不下不同的聲音,但自己卻又希望自己能夠掌控主導聲音的走向。

他們決不允許他們不認可的一個孩子得到了這個制度的正面評價。

此時此刻,我才理解過來這大約是美國式教養的體現,當有人想要發表不同意見時,他希望這些人回學校重新學習;而當他的觀點被質疑時,他就要高舉自由大旗怒罵這些人不允許不同的聲音。

他們習慣了高高在上指摘點評一切。

他們仿佛是至高無上的當權者,是權威。

但凡有一點點聲音與他們不同,他們就暴跳如雷,想要把這些聲音扼殺在襁褓中。儘管他們常常高呼包容、理解、尊重。

但對面對你這樣一篇文章,他們卻有勇氣和資格大行其道地批判,不遺餘力地怒罵。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不滿的不僅僅是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對評價體系的不滿。

只能說,他們抓住這篇文章來大做文章。

自媒體為了生意,學者們則為了未來文化的方向。

是阿,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會引領多麼盛大的文化浪潮呢?

他們抓住了你這篇文章,仿佛抓住了一個可供發洩的窗口。

無論是對學術還是對其他,抓住了機會,趕緊拿上私貨,肆意地展現自己的觀念,借著抨擊的契機,展示自己的博聞強識、與眾不同。

他們不會在很多場景前衝在前,他們有許多考量和顧慮。

只有面對這樣一篇作文,一個無法站出來言說的高三學生,他們才可以張開大口,狠狠地批判一番。

「不,我們不接受你這樣矯揉造作的作品,我們只歡迎我們所歡迎的文章。」

如果一定要說對你的文章做些批評,大概是不夠明白曉暢。

也許它不配作為一篇優秀的範文去引導未來的孩子們的寫作,但你從來就沒有這樣的野心不是嗎?是專家學者們把它推到了臺前,而又是這麼多的專家學者們給他判了死刑,它真的沒有一絲可取之處嗎?

我很羨慕你,在這個年紀可以讀那麼多書。畢竟我到了這個年紀,才稍微讀了一些你文章中用的典,我初讀時,是帶著慚愧和遺憾來的。

我甚至覺得自己完全沒資格評價這篇文章,因為我沒入門。

不過,你也放寬心,大多數的他們是從未真正進入你所構建的世界的。雖然你離魯迅很遠,但被罵倒是有些近。

雖然他們依然可以扯開嗓子大聲說,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

我想在一個人年紀尚輕的時候,未曾經過許多事,還未真正理解透書本,這全然不是十惡不赦的罪行。

可少年時,我們多多少少都曾寫下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樣的傷感文字,又或者寫下為天地立命,為往事開絕學的真正誓言。

大約是太多人離那個時代太遠了。

誰不是從十八歲過來的呢?我們很厭惡家長說,他還只是一個孩子。

但對於一篇文章而言,他只是一個小小的作者,更何況只是被動成為一個作者,為什麼少有人以一顆包容、尊重的心去看待呢?

而要惡狠狠地怒罵之而後快。

我寧願相信,這是對改卷人的憤怒,而非對文章本身。

當然99.99%的人都無法完成如這篇作文一樣的「盛宴」。

這是否是成年人對自己在18歲寫不出這樣文字的惡意中傷?

不過大約他們是不屑的。

一邊是人們為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寒門鍾同學選擇了考古系視作佳話,另一邊是人們對一個18歲的少年,你寫下的略帶瑕疵的滿分作文窮追不捨。

這真是一場盛大的荒謬。

少年,但願你讀過的那些書,都能消解這篇文章給你帶來的惡意與戾氣,化力氣為漿糊。

這大概就是你跨過高考,上的最特別的一課吧。



以上對話皆為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丨沒有蛀牙的奧斯卡

編輯丨咔滋開心


相關焦點

  • 為《生活在樹上〉作者說句話
    我是個率真的人,這跟我童年生活有關。年過半百仍與社會格格不入,也許我靈魂生活在樹上身體卻和小孩子在一起,永遠不會成熟。面對網絡影視神劇和媒體假文化司空見慣的人們,卻對一個十幾歲高中生作文《生活在樹上》極盡批判之能事,盡顯網絡阻擊手本色。有說殭屍作文的,有說誤導考生的,有說狗屁不通的,唯獨少了善意的批評。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作者的文字記憶力極強,其他沒什麼特點
    在網友提供的注釋提示下,很不情願地累讀了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然而,我當讀到了最後一句「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時,才發現這作者前面所寫都是多餘的,而這最後一句,恰恰是作者對生活幼稚的認知。 生活在樹上是反現代人類的生活,且也升不了天,成不了神仙嘛! 不過,我看了這篇作文,讓我有如下感受: 1, 作者對文字記憶相當好,可能對文字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 生活在樹上
    第一段,擺出觀點,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的振隔。樹上的生活文末有講,是一種個體超越又不遺世獨立的生活,用高曉松他們家的話,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作者觀點就是過樹上的生活,好過空懷遠大理想(或者是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礪,過早的懷有遠大的理想)。第二段,人們對過去不削,鍾情於別處的芬芳,導致虛無和達達主義,其實是隨波逐流。
  • 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海德格爾、嚆矢、「樹上的男爵」、達達主義、實踐場域……數不盡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大都是偏僻晦澀的,尤其是對高中生來說。
  • 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海德格爾、嚆矢、「樹上的男爵」、達達主義、實踐場域……數不盡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大都是偏僻晦澀的,尤其是對高中生來說。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的話說,「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生活在樹上》被質疑,作者無需尷尬,尷尬的是目前的作文教學
    也來對這篇引發輿論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發表一些看法。因為陸陸續續寫過一些高考作文分析文章,做了不少錄入工作,所以對「嚆矢」「濫觴」「振翮」這類的詞語早已見怪不怪,你去翻翻之前的高考作文,這些詞早就被用過了;對於早已不需要寫高考作文的人來說,這些詞語生僻無意義,但是在高三學生群體中,很多人都在積累這類詞語,希望能為自己的作文帶來一些深度,或者至少給別人一種有思想的感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看得懂嗎?
    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課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導致熱議,問題是《生活在樹上》。 只要掃一眼,就能發明這篇課文的「吸睛」的地方。海德格爾、嚆矢、「樹上的男爵」、達達主張、試驗場域……數不盡的名士名言和典故,並且多數是僻靜生澀的,特別是對高中生來說。
  • 如果不熱愛自由,誰願意生活在樹上?《樹上的男爵》讀後感
    正如作者伊塔洛·卡爾維諾所說:一個人甘心情願地給自己立一條嚴格的規矩,並且堅持到底,因為無論對他還是對別人,沒有這條規矩他將不是他自己。他曾從那裡脫離出來,生活在了樹上,如今必然不能再回到那個讓他討厭的世界。柯希莫與俄國軍官對話時,曾這樣評價道自己:「許多年以來,我為一些連對我自己都解釋不清的理想而活著,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樹上。」
  • 生活在樹上:官二代的《平安經》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火了,很多人看了半天不懂,看得滿腔怒火,恨不得把電腦燒了。幸好作者「一考生」沒有公開露面,要不然成了「一烤熟」。網上也有一些「翻譯」文章,那是用來息事寧人的,沒什麼借鑑價值。這裡從哲學的角度簡單解讀一下《生活在樹上》,首先聲明:解讀和原文一樣晦澀。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看得懂嗎?
    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海德格爾、嚆矢、「樹上的男爵」、達達主義、實踐場域……數不盡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大都是偏僻晦澀的,尤其是對高中生來說。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的話說,「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開學在即:建議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作者去這個大學深造!
    最近,一篇《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作文平地起驚雷,出了大風頭。(閱卷組長陳建新評《生活在樹上》:文字的老到與晦澀同在……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
  • 你是否也想「生活在樹上」
    今年高考,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熱議,真可謂爭議紛紛。作文開頭是這樣的——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 「樹上」的言語與「生活」的立意——評浙江滿分作文二
    提要  《生活在樹上》的詞彙、語句、材料是&34;的,離開了大地,哪怕是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身子搬上樹去。  但它只是樹上的,還不是卡爾維諾讓柯希莫安居的那棵樹,是一棵枯榮難辨的樹。  我擔心的是《生活在樹上》的立意,不是一個孩子在考場的立意,是整一個時代的立意。所以我傷悲。
  • 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海德格爾說「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在現代社會,家庭和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在逐漸喪失影響力,人們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未來中,我想借鑑「樹上的男爵」的方式來生活。
  • 生活在樹上?請好好說話
    近日浙江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高考作文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那麼,這到底是一篇怎樣的文章呢?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
  • 從「樹上的生活」到「樹上的眾生」——評浙江滿分作文四
    天降大任的《生活在樹上》鬼使神差般的獲得滿分,並神奇地引起全民譁動,它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看清我們在思考領域的混亂和不認真。這是一個奇特時代奇特的社會病。是時候從喧譁與騷動的取樂樹上下來了,靜靜地讀書,歡喜的生活。
  • 《生活在樹上》,2020滿分作文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 從《靜夜思》反觀《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的歪風邪氣
    《生活在樹上》原本是一個考生們發揮文筆、傳播思想的高考作文題目,卻被一篇滿分作文毀了三觀。仔細讀讀《生活在樹上》這篇滿分作文,你會發現有很多語法問題,大量的長句子讓你反覆咀嚼,也難以理解作者思想。再讀一下《靜夜思》,一句一意思,短句前後邏輯清晰,文意自然流暢。三、 思想。白居易有一句話,我至今感覺非常有道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生活在樹上」,配不配滿分?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認為這篇作文用詞晦澀,硬拗名人名言,不配拿滿分。據說閱卷時第一位閱卷老師也只給了39分,而後兩位閱卷老師都給了55分。最後,作文審查組的老師認真審閱後,才給了這片文章滿分。
  • 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爭議錄(第一期)
    :生活在樹上——熱愛大地——升上天空。《生活在樹上》一文通篇都在論述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關係,並且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深度且明確的觀點:生活在樹上——在熱愛大地(兼顧家庭社會傳統)的同時,升上天空(保持自我意識)。如果我們仔細讀,是能讀懂且能讀清的,這樣一個扣題的作文,引經據典、辭藻華麗、語言厚重,應該是可以得高分的吧。但是,我個人反對這樣的寫法,既不夠清晰,又不夠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