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於「公眾號」周周開張,歡迎關注鴨!
等待戈多
(一) 我是《生活在樹上》的作者
當我看到我的考場作文作為滿分作文刊發在浙江教育月刊社的微信公眾號上,我有些錯愕,有些受寵若驚。
當然,我會覺得這是對多年來閱讀和寫作的一種肯定。
作為一個18歲的高考生,獲得了中學考試生涯這個遊戲制定者的最終肯定,心中難免還有一些驕傲。
畢竟,滿分作文著實不易。
可是,這個感覺沒有持續多久。
如你們所知,這篇考場作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鋪天蓋地的評論狂潮般席捲而至。
他帶來的風浪,似乎變成了一種運動。
超過了我僅有的18歲的人生經驗裡所有的認知,以至於我找不出一個合適的應對方案來應對。
我只有默默地躲起來,靜靜地等待這個浪頭過去,等到所有的自媒體吃完了瓜、用盡了點,大約總能歸於平靜。
實話說,我從未見過有那麼多的公眾號不厭其煩地從各個角度來寫我的這篇文章,簡直比得上娛樂明星出軌。
熱度大約可以與當前熱播劇《三十而已》相匹敵。
我的考場應試作文,突然之間變成了一篇全民賞析閱讀的「巨著」,人人皆可「鑑賞」。
我在想如果我當時用了李白、杜甫、陶淵明,又或者是畢卡索、梵谷、馬克思,是不是會不一樣。
在我的認知裡,那些需要注音的字詞、那些被指責的遣詞造句,是我閱讀的平常,是我讀書當中司空見慣的一切。
不過我需要承認的是,它似乎真的給許多的讀者造成了不適。
儘管作為我本人,從未想過,我這篇考場作文會以這樣的方式公之於眾,也因此忽略了讀者的感受。
而此時此刻我也意識到了這篇文章,這篇考場作文已經超出了它原有的意義,也許會成為高考作文史上的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看到自媒體、知乎、微博、微信以及幾乎所有的論壇網絡都在討論這篇文章:你如何看待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
我突然想到,如果這篇作文是一篇零分作文,大家是不是又要站起來疾呼些什麼。
問題大概還是出在這麼一篇作文得了滿分,得了滿分還不夠,還被改卷老師樹立了典型,樹了典型還不止,還給掛出來全網公示。
可當我在寫下這篇作文的時候,我從未想過它會公之於眾,也不知道我是否有權拒絕這種「公示」。
但事實就是,當文章被一次次轉發,被一次次拉出來批判。
是的,我用了「批判」這個詞語。
在大多數的意見當中,無論是大v還是那些追著熱點跑的自媒體,又或者是某些高校的教授學者們,站在高處對這樣一篇考場作文,高屋建瓴地極盡所能地批判。
這大概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因為我從來沒有被這樣關注過,僅僅是因為我寫下了這篇文章,而這篇文章竟然得了滿分。
所以我要接受來自各方的審視。
「怎麼可以?這樣的文章怎麼可以是滿分。」
試問,怎麼樣的文章可以是滿分作文。
或許是因為大家眼中的滿分作文必然是契合所謂標準的。
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該是完美的,能讓各個階層、各種價值觀的人都滿意。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篇文章根本就不配稱之為滿分作文。
可笑的是,並不是我給這篇文章打了滿分,也不是我授權他們把這篇文章公之於眾。
看到最多的指責,逃不出文章佶屈聱牙、賣弄文騷、偽高級感、掉書袋......
我看著大家的擔憂、憤怒、不滿,我很好奇,就這麼一篇文章哪裡來的那麼大的能量。
今天的讀者、觀眾、消費者,的確不一般,絕不輕易被取悅。
儘管我無意成為一個賣家。
我後來才明白,正因為我是一個連發「嚴正聲明」律師信的資格都沒有的人,我才不得不逆來順受,承受著莫名奇妙、鋪天蓋地的「評論」。
文人偷東西不叫偷,評價人的文章不叫罵,大約是這個意思吧。
(二) 我是《生活在樹上》的讀者
我看著你的這篇文章,想到了18歲的自己。
那時,我在考場上寫作文,抒情抒到深處,可以寫得自己流下眼淚來;我想起我挖空心思把積累素材用到文章當中去;我想起自己為了考一個更好的大學努力的樣子。
很擔心你,一個18歲的孩子,特別是讀了那麼多書的孩子,我會想你是不是會有一些敏感,會有一些內向。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是不是會倍感壓力?
我怕你被這些惡意所傷。
我怕你在某個角落,看到這些犀利老道的觀點、聽到這些理性高貴的聲音,是否會手足無措,甚至輕易否定自己。
我想起我自己的一段經歷,一段溫暖的過往,分享給你。
一直以來我在很多問題上都很天真爛漫,以至於有一位老師評價我在讀了七年文學系後依然能保有「童真」。
當時,聽到這樣的評價我沒有感到一絲被嘲弄的感覺,反而是收穫了一種尊重。儘管我與老師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認識完全相逆,但她以一種超然的尊重包容了我的不同。
為什麼對這件小事記憶深刻,大約是我很少在現實中接受到這種善意。我把它稱之為善意,因為這很珍貴。
你要記住,無論是所謂的「意見領袖們」還是「知識分子們」,他們常常驕傲地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他們常常批評社會容納不下不同的聲音,但自己卻又希望自己能夠掌控主導聲音的走向。
他們決不允許他們不認可的一個孩子得到了這個制度的正面評價。
此時此刻,我才理解過來這大約是美國式教養的體現,當有人想要發表不同意見時,他希望這些人回學校重新學習;而當他的觀點被質疑時,他就要高舉自由大旗怒罵這些人不允許不同的聲音。
他們習慣了高高在上指摘點評一切。
他們仿佛是至高無上的當權者,是權威。
但凡有一點點聲音與他們不同,他們就暴跳如雷,想要把這些聲音扼殺在襁褓中。儘管他們常常高呼包容、理解、尊重。
但對面對你這樣一篇文章,他們卻有勇氣和資格大行其道地批判,不遺餘力地怒罵。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不滿的不僅僅是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對評價體系的不滿。
只能說,他們抓住這篇文章來大做文章。
自媒體為了生意,學者們則為了未來文化的方向。
是阿,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會引領多麼盛大的文化浪潮呢?
他們抓住了你這篇文章,仿佛抓住了一個可供發洩的窗口。
無論是對學術還是對其他,抓住了機會,趕緊拿上私貨,肆意地展現自己的觀念,借著抨擊的契機,展示自己的博聞強識、與眾不同。
他們不會在很多場景前衝在前,他們有許多考量和顧慮。
只有面對這樣一篇作文,一個無法站出來言說的高三學生,他們才可以張開大口,狠狠地批判一番。
「不,我們不接受你這樣矯揉造作的作品,我們只歡迎我們所歡迎的文章。」
如果一定要說對你的文章做些批評,大概是不夠明白曉暢。
也許它不配作為一篇優秀的範文去引導未來的孩子們的寫作,但你從來就沒有這樣的野心不是嗎?是專家學者們把它推到了臺前,而又是這麼多的專家學者們給他判了死刑,它真的沒有一絲可取之處嗎?
我很羨慕你,在這個年紀可以讀那麼多書。畢竟我到了這個年紀,才稍微讀了一些你文章中用的典,我初讀時,是帶著慚愧和遺憾來的。
我甚至覺得自己完全沒資格評價這篇文章,因為我沒入門。
不過,你也放寬心,大多數的他們是從未真正進入你所構建的世界的。雖然你離魯迅很遠,但被罵倒是有些近。
雖然他們依然可以扯開嗓子大聲說,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
我想在一個人年紀尚輕的時候,未曾經過許多事,還未真正理解透書本,這全然不是十惡不赦的罪行。
可少年時,我們多多少少都曾寫下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樣的傷感文字,又或者寫下為天地立命,為往事開絕學的真正誓言。
大約是太多人離那個時代太遠了。
誰不是從十八歲過來的呢?我們很厭惡家長說,他還只是一個孩子。
但對於一篇文章而言,他只是一個小小的作者,更何況只是被動成為一個作者,為什麼少有人以一顆包容、尊重的心去看待呢?
而要惡狠狠地怒罵之而後快。
我寧願相信,這是對改卷人的憤怒,而非對文章本身。
當然99.99%的人都無法完成如這篇作文一樣的「盛宴」。
這是否是成年人對自己在18歲寫不出這樣文字的惡意中傷?
不過大約他們是不屑的。
一邊是人們為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寒門鍾同學選擇了考古系視作佳話,另一邊是人們對一個18歲的少年,你寫下的略帶瑕疵的滿分作文窮追不捨。
這真是一場盛大的荒謬。
少年,但願你讀過的那些書,都能消解這篇文章給你帶來的惡意與戾氣,化力氣為漿糊。
這大概就是你跨過高考,上的最特別的一課吧。
以上對話皆為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丨沒有蛀牙的奧斯卡
編輯丨咔滋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