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樹上》該不該提倡高中生學習

2020-08-28 雜物記錄社

卷首語 近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名叫《生活在樹上》。作為一個經歷過高考並且成功上岸的我沒讀懂,大致看了兩三遍,迷迷糊糊的,總覺得看不出來觀點,段落之間沒有特別清晰的邏輯關係,嚴重懷疑我是個假大學生……


《生活在樹上》原文

第一段就有諸如『嚆矢(hāo shǐ)』、『濫觴(shāng)』、『振翮(hé)』這樣的生僻字眼。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還引經據典,用了卡爾維諾的作品《樹上的男爵》,誠然,這些都是能看出來該考生確實知識積累非常的豐富,並對其理解很透徹。

其中,嚆矢是比喻事物的開端和先行者;濫觴比喻事物的起源;振翮形容人志向遠大,努力拼搏,奮發向上。

整篇文章翻譯過來大致是說自己的目標、理想,家庭的期望與壓力和自己在社會上地位與角色的關係,似乎想在三者的複雜關係之間找到平衡以及自己最嚮往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最後一段形容了生活在樹上是什麼樣的狀態和最終想要達到升上太空的目標,有報導認為作者沒有對生活在樹上具體是怎樣的做出闡釋,是文章的一大遺憾,但我覺得『個體超越性(超然)』、『保持婞(xìng)直(正直)』、『遺世獨立』這幾個詞是完全可以概括的,或者說給讀者以想像空間,生活在樹上到底是怎樣一種生活方式。其實這樣的生活很難達到,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構想,但精神層面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確實可圈可點,是很難企及的水平。但滿分可能存在一點鼓勵這樣個性化作文的分數。全文不拖沓,每一個字都是有用的,看似前言不搭後語,實則很緊湊,一氣呵成。其次,打破了我們所學的非常規矩的寫作模式,論據是非常充分和自然的,幾乎不用過渡句。做到了首尾呼應,題目起的很合適,有故事的感覺,也蘊含了哲理。總覺得和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所寫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在精神層面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字跡

看原文的筆跡確實值得學習,一筆一划,全篇都非常工整。相信每一個高中生都聽老師說了不帶說的,甚至進考場前還在說的話:字跡一定要清楚,可以不好看,但一定要一筆一划的寫。

我覺得這篇文章唯一的缺點就是可讀性不夠強。經典名著的運用很好,閱卷老師肯定都可以明白,但生僻字過多,影響閱讀。我始終認為好的文章,不僅要有新穎的構思,明確的立意,深刻的內涵,還要讀時淺顯易懂,讀後引人思考,耐人尋味。俗稱:說人話。這是遇上了伯樂,給了滿分,要是沒遇上,不就埋沒了一顆明亮璀璨的星,有深意的生僻字詞當然要積累,但用時要慎重,用的少且恰到好處的用,就是驚豔了時光,用多了就是閱讀火葬場,不懂的人也體會不到美感和哲理。雖然在立意、用典、結構等方面都是值得拜讀學習的,但還是不提倡學習,有個性的作文,喜聞樂見,但不要都去學,閱卷老師也會審美疲勞,可以借鑑一些然後融進自己的文章中去,這樣都有屬於自己的模式。

PS:個人看法,不喜勿噴。對於這篇文章,我可能還沒理解透徹,還有些有誤的地方,歡迎評論區交流!創作不易,賞個關注唄

相關焦點

  • 《生活在樹上》滿分該不該?!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浙江考生一篇《生活在樹上》的高考作文獲得滿分,跌碎了一地眼鏡!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 《生活在樹上》到底該不該滿分?
    近期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廣泛爭議,今天咱們來探討一下它到底該不該得滿分。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判斷標準,這不是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更不是一篇錄入教科書的文章,它只是一篇高考作文,因此我們只能用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來要求它。
  • 《生活在樹上》為何不可取?
    可是相比較於唐詩,漢賦似乎更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為什麼呢?同樣今年的浙江省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出現同種問題,不可否認,這位考生閱讀量極為豐富,對名言詞語也是旁徵博引。我非常佩服這位考生。我認為應該給高分,但滿分就大可不必了。白居易在唐朝就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高中生寫議論文就是讓人讀懂,信服。這個滿分作文比讓全國卷考生聞風喪膽的論述類文本都難懂。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該不該得滿分?
    前段時間,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原文內容曝光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有人說,這篇作文作者語言功底深厚,「生活在樹上」的標題起得標新立異,富有詩意,又內切了命題者要求的「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誤」。難能可貴的是,文章始終圍繞這種「落差」去行文,緊扣了主題,而少有枝節,這避免了高考作文中常出現的主旨不集中的通病。
  • 高中生補課該不該提倡?金榜教育暨皖江名校聯盟老師說,視情況定
    高中生補課該不該提倡?金榜教育暨皖江名校聯盟老師說,視情況而定在當下的中國,許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高中學生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高考成績更好,被重點大學尤其是C9院校錄取,都會選擇在高中階段給孩子報補習班,那麼學生有無必要報高中補習班呢?
  • 高三的「溫柔陷阱」,該不該以一場戀愛告別高中生活
    我們該不該以一場戀愛告別高中生活?先聽下面的兩個故事。當男女同學交往一步步加深,諸如性格不合、價值觀不一、生活方式不同等問題就會顯山露水。大部分同學則是情緒化的人,一談戀愛就容易讓感情佔主導了,因此分心和失控在所難免。而且由於青少年的身心發育不健全,其社會經驗不足,也難以處理早戀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感情問題。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生活在樹上》,是青春「在樹上」?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可謂將這句話的真實意義詮釋了一下。文章在網絡引發熱議,有人覺得一個學生能在短促的時間完成一篇如此用典諸多、語句高端的文章,可見文章功底和知識積累;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故意穿衣戴帽、架橋構房,「為了顯高端而故裝高深」,缺乏嚴密的邏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會有想去評價的衝動,畢竟這篇文章本身的確存在很多爭議之處。
  • 暑期實踐賺學費該不該提倡
    原標題:暑期實踐賺學費該不該提倡 日前,江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技術系、體育系學生接到了一個艱巨的暑期社會實踐任務:賺取下一學年學費。 對於當下許多大學生來說,大學費用由家庭支付理所當然。在中國特有的人格模式裡,在孩子尚未成家立業之前,父母幫助子女既是一種道德義務,也是一種情感責任。
  • 熙懋觀察:《生活在樹上》不應得滿分
    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得高分是應該的,但滿分是欠妥。 十七,八歲的高三學生,正是用雙眼打量這個亦真亦假,喧囂不止,變幻莫測的大幹世界的思維敏感期。但像該考生對自我,家庭,社會三者之間關係進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思辯的能力,在考生中是出類拔萃的。 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率真表達生活感受,幾乎是每個高中生的內心讀白。
  • 高中生該不該禁用手機?
    高中生該不該禁用手機的爭論由來已久,也一直未休。主要觀點兩個:一以學生和專家學者為主要代表的「不禁用&34;的事例又是一次警鐘。事件中的鄭永全從高二開始就沉迷於網路遊戲,成績因此一落千丈,班級排名從前幾名倒退到十幾名。起初被班主任作為重點生培養的他,最後高考僅考了個大專。
  • 教師心裡話:2020年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不應該過度宣傳
    這不,就在剛才有家長微信我,他說:老師,這篇作文我要不要叫孩子背下來?哪篇作文?他指的是2020年浙江省的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不用背。可以給孩子看一看,順便積累幾個生字。該作文的評分過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這麼說可不是馬後炮,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跟學生說:高考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既要舞出特色,也要遵守規則。標新立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一旦失敗,代價是很大的。當然,一旦成功,結果也是很甜的。
  • 生活在樹上
    文中有好多不認識的字和詞語。比如,蒿矢,濫觴,拔魅等。讀一遍,不明白,第二遍,不明白,第三遍,不明白,老老實實把那些不認識的百度一下,然後再讀幾遍,應該勉強可以讀懂了。就憑這一點,一個高中生寫出您不懂的文章來,就得膜拜膜拜。翻譯加理解,大概意思應該是這樣的。第一段,擺出觀點,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的振隔。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主人公是個貴族子弟,12歲時為逃離父親的控制爬上了樹,然後就不下來了,在樹上學習、打獵、戀愛;65歲的時候,乘熱氣球消失了。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你怎麼說呢?反權威、反現實、求自由、求心靈。這種超現實的隱喻,你怎麼說怎麼是,反正作者寫出來也不是想讓你看懂的。
  • 高中生該不該擁有手機?手機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答案很真實
    現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貌似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小的孩子就能拿著智慧型手機在那玩的不亦樂乎,智慧型手機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給學生們的學習帶來很多的誘惑,比如孩子一放學回家就開始玩手機而不是寫作業。
  • 討論"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否該休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4;槽&34;哇靠&34;666&34;知者&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 這該說什麼好呢?這篇作文我讀了,我感覺寫得非常好啊!我就想問問,高考語文考的是什麼?應該考的是對漢語言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吧?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作文得滿分也沒啥可爭議的,雖然文章裡面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字,也引用和列舉了很多內容,但都是切題的切題的切題的!完全不是浮華辭藻的雜亂堆砌!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一道「雞絲醸芽菜」
    我反嗆了她一句:「夏蟲不可以語冰,凡夫不可以語道,你自己看不懂,就說人家沒水平,這是不對噠。」 話雖這麼說,其實我自己內心也對這篇作文充滿了牴觸情緒-----在做廣播時評節目時,我甚至不敢引用其中的第一段,因為不知那個生僻詞怎麼讀。 近日,浙江公布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飽受爭議。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讓閱卷組看見了該考生平時的閱讀寫作、思考水平是高於其他所有考生的,不說見識,不說文章語言結構,單是詞彙量,不僅學生,連許多作家也不如。單是能夠讀懂並融會貫通地運用那些生僻、書面的詞語並且無一誤解無一失當,就足以證明該考生的智商與閱讀的勤奮嚴謹。
  • 這個特殊寒假,高中生在家該如何學習?可以參考什麼樣的作息表?
    文|冷絲欄目|高中生2020年的這個寒假有些特殊,那麼,作為高中生,該如何在家處理好各項學習的事情?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寒假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鍛鍊身體、講究衛生等都是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與學習密不可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對於好的學習習慣是有促進作用的。假期裡的散漫、紊亂是造成「假期綜合症」的直接原因。這個特殊寒假,冷絲覺得,高中生要乘機在家養成好習慣,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 「生活在樹上」,配不配滿分?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認為這篇作文用詞晦澀,硬拗名人名言,不配拿滿分。據說閱卷時第一位閱卷老師也只給了39分,而後兩位閱卷老師都給了55分。最後,作文審查組的老師認真審閱後,才給了這片文章滿分。
  • 生活在樹上?請好好說話
    近日浙江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高考作文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那麼,這到底是一篇怎樣的文章呢?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