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公子
我今年又教新高三,現在已經進入一輪複習了。老師緊張,學生和家長更緊張。這不,就在剛才有家長微信我,他說:
老師,這篇作文我要不要叫孩子背下來?
哪篇作文?他指的是2020年浙江省的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
不用背。可以給孩子看一看,順便積累幾個生字。
部分內容
好幾天前我就在網絡上看到了《生活在樹上》這篇文章,當時就明明白白地被標註為高考滿分作文。
不過,那一次我只是瞄了一眼,根本沒有細看。因為我以為又是杜撰。
每年高考後,網絡上、書店裡都會出現很多「滿分高考作文」。作為高中教師,我非常清楚那些作文是怎麼來的。那其實都是寫手寫出來的,根本不是真正的高考作文。
要知道高考工作是保密的,考生的答卷怎麼可能隨意外流?高考一結束,考生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試卷了,好吧?
我也參加過高考閱卷工作,我不認為閱卷老師會違反規定把考生的作文帶出來、洩露出來。
所以,第一次看到這篇作文時,我認為是杜撰,沒有去看。
這樣過了兩天,我忽然發現頭條上到處都在議論這篇滿分作文,連胡錫進都點評了。我這才相信那篇作文大概真的是高考滿分作文了。
作為一名高中教師,難得一見的真滿分作文我怎麼能不看?於是,我又去把它扒出來拜讀了兩遍。讀完這篇滿分作文後我不禁感慨:
好孩子,確實是個高手!
那位考生閱讀面廣,積累豐富,而且膽子很大。
為什麼說他膽子大?因為這種寫法是有風險的,可能會攀上巔峰也可能跌入低谷。該作文的評分過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我這麼說可不是馬後炮,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跟學生說:高考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既要舞出特色,也要遵守規則。標新立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一旦失敗,代價是很大的。當然,一旦成功,結果也是很甜的。
不過,作為教師我還是想說幾句心裡話:
我們尊重、讚嘆並羨慕能寫出《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的考生的才華和深厚積澱。
他是成功的,因為他要寫的就是一篇考場作文。它誕生的使命就是為了拿分。現在它被評為滿分作文了,所以他成功了。
但是,它不能也不應該被作為「時代好文」來宣傳,甚至不能作為高考優秀範文來宣傳。
因為它太冒險了,不是所有的冒險都能成功,運氣佔了很大一部分。
因為它的觀點並不出色,構思也並無亮點,而這兩點恰恰是考場作文都需要抓住的地方。
還因為它最大的亮點在表達方式和用詞上,這些需要長時間積累、從小積累。我們絕大部分高中生都沒有時間去琢磨這些。
或者說,絕大部分高中生的時間都不值得用在這些方面。
所以,《生活在樹上》值得點讚、膜拜,但不應該過度宣傳。
至於有人說《生活在樹上》晦澀難懂,這也確實是大實話,但是晦澀的影響不大。因為高考作文本來就不是寫給公眾看的,而是寫給閱卷老師看的。閱卷老師再不濟也不至於看不懂這篇作文,所以用詞晦澀、生僻這一點不值一提。不過我個人建議廣大高中生不要學習和模仿這種用詞方式。考場作文還是以立意準確、構思精巧、表達流暢、意蘊豐厚者為佳,如果再有些亮點,無疑就是錦上添花了。
高考能寫出滿分作文確實令人佩服、羨慕,但是這種作文真的不必過度宣傳,不能讓高中生誤以為這樣的作文才是考場佳作,甚至刻意去模仿。
說實話,這麼多年來,流傳出來的所謂高考滿分作文,我個人覺得沒有超越2002年那篇《赤兔之死》的。「赤兔」從表達、立意到創意,都很自然。如果真想感受滿分作文的美妙,可以去把《赤兔之死》扒出來再讀一讀。
其實即使是行文如流水般流暢的《赤兔之死》也只需要止于欣賞,也不需要、不值得宣傳。因為它同樣無法模仿。《赤兔之死》是2002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一。一晃18年過去了,誕生過第二篇類似的高考滿分作文嗎?
沒有。
因為它們不可複製。
《赤兔之死》也好,《生活在樹上》也罷,能欣賞就欣賞一番,欣賞不了就把它們翻頁。畢竟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還是要踏踏實實地按照高考評分標準去寫合乎要求的高考作文。
在中規中矩的基礎上,追求亮點,才是拿高分作文的正確姿勢。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高考滿分作文有沒有意義?當然是有的,它們的意義在於:
①給予高中生信心:語文作文真的能拿高分;
②給予孩子們讀書的動力。
同是高中生,別人的作文能拿高分,我們卻反覆好幾遍才能讀懂他的作文。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因為別人讀書多,積累深厚。
③告訴公眾:高考閱卷是認真的,不會埋沒人才。
這篇《生活在樹上》初評時一個老師給39分,另一個老師給55分。兩個老師的判分分差過大,於是交給第三人再複評,終於給出了滿分。
這是一個微型閱卷過程:高考試卷是一題雙評的,初評分數差達到規定標準就會有第三人再評。
高考閱卷是嚴肅認真的,不會埋沒考生的分數。
點讚別人的高分與才華,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習,這才是值得宣傳的點。至於那些對滿分作文內容的宣傳,還是適可而止吧。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