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
讓閱卷組看見了該考生平時的閱讀寫作、思考水平是高於其他所有考生的,不說見識,不說文章語言結構,單是詞彙量,不僅學生,連許多作家也不如。
單是能夠讀懂並融會貫通地運用那些生僻、書面的詞語並且無一誤解無一失當,就足以證明該考生的智商與閱讀的勤奮嚴謹。
這樣的好苗子,不給他高分以讓他繼續深造,就會造成遺珠之憾。
我不是要提倡學生去搜羅生僻詞語,而是主張學生和無知最大地拉開距離。
擺脫書面的無知,積累詞彙,唯書面閱讀可成。
加之讀人生這本大書。
致力於讀這兩本書的,方是可造之材,必有大出息並有益於社會。
想想人類那些出類拔萃的人物,哪一個不是這兩本書的優秀讀者!
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們,哪一個不是小小年紀就讀了很多很多這兩本書的內容!
成天做考題,則收穫的只是分數而已,而且不會得滿分。
從《生活在樹上》得滿分,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要得高分,應該在作文裡展示自己的閱讀面,展示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先進性,讓閱卷老師了解你的學習和為人。
所謂閱讀面,不是做書櫥,不是掉書袋,而是「活學活用」,多掌握知識(包括詞彙)並加上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運用。
最好的讀書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最好的作文就是對世界和人生獨到、深刻的認識。
這是不廣泛閱讀,不借鑑他人所辦不到的。
詩聖杜甫尚且要「讀書破萬卷」。
魯迅寫出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從篇名到寫作,都對外國同名小說有所借鑑。
(果戈裡)
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魯迅曾這樣寫道:
一八三四年頃,俄國的果戈理就已經寫了《狂人日記》;一八八三年頃,尼採也早借了蘇魯支(查拉圖斯特拉)的嘴,說過「你們已經走了從蟲豸到人的路,在你們裡面還有許多份是蟲豸。你們做過猴子,到了現在,人還尤其猴子,無論比那一個猴子」的。
魯迅尚且借鑑,何況高考考生們!
引起閱卷老師注意,讓他(她)眼前一亮,顯然是需要個性、創造性而排斥平庸和簡單的模仿的,而個性和創造性的堅實基礎,只能來自於廣泛的閱讀借鑑。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三個字:多讀書。
好學生的閱讀,從來不會局限於課本。
偉人們,那些人中龍鳳們,在高考考生們那個年齡,閱讀量都要比考生們大很多。
並且,大量的閱讀不止對語文有好處。
大量閱讀能夠增強我們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文學讀物可以讓我們建立想像力,培養形象思維,這是所有學科的學習和發明創造都需要的能力。
沒有想像力的人是廢物。
在一部有名的南斯拉夫電影《橋》裡面,連沒人性的人渣——法西斯軍官都在嘲笑沒有想像力的人,朦朦朧朧記得他得意洋洋地說:「他們沒有想像力,他們是屁股!」
說回一個最簡單最直觀的問題,沒有足夠的詞彙,那些複雜微妙的思維,那些只可意會的意趣,那些光怪陸離的印象,是無法表達的。
心裡明白寫不出,是由於詞彙太貧乏。
「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筆下有者為王。
《生活在樹上》很大程度上是從詞彙勝出,第一句就來個「嚆矢」,給閱卷老師一個下馬威,帶給閱卷老師一份好奇心,並且還以權威「海德格爾」打頭陣,閱卷老師心說:「這考生得有多聰明!」
有的人會說,「懂了,下次高考作文,開篇就名人權威生僻詞語」。
但是很遺憾地告訴你,下次高考你這樣做,肯定得低分。
為什麼?
因為寫作最反對套路,最反對簡單模仿,而提倡獨創。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會抄」就是融會貫通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借鑑,還要出之自我,如杜甫和魯迅那樣。
杜甫除了說過「讀書破萬卷」,還說過「詩是吾家事」,他有他自己的主張。
獨創多麼寂寞,可是有閱讀可以為伴。
契訶夫說過,「創新像獵狗一樣追蹤著作家」,其實,也追蹤著高考學生。
現在學校提倡素質教育,其中要培養的最重要素質之一,就是創新能力。
我們抓緊點滴時間,大量廣泛地閱讀,最要防止成為「兩腳書櫥」——即不要只是把讀過的書裝進去,而是要消化,通過批判性的閱讀,結合自我的觀察思考,把別人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
而養成獨立思考、批判能力也需要見多識廣、集思廣益。
總之,讀吧讀吧,閱讀一定會提高你的寫作能力的。
書面語和口語是兩個系統,有的人由於不喜歡閱讀,一輩子未能進入書面語系統。
有的人一說到作文,總是強調多讀多寫。其實,有了多讀,寫起來才容易,不多讀成天死練,猶如在暗夜裡摸索。
那些偉大的作家作品,就是我們寫作的指路人,光聽老師的作文輔導,寫作文容易流於程式化,流於平庸。
《生活在樹上》作者的語文老師,肯定是一般化地反對寫作文濫用生僻詞語的,這是普遍性地正確且有必要的,但生僻的思維,就得用生僻的詞語來表達,這就在於學生個性化的把握。
個性化來自廣泛的大量的閱讀,偉人們讓我們渾身是膽,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問題。
過去有作文獨步天下,儘管其它各科很差,卻被北大破格錄取的傳說,希望這個傳說繼續。
考場上一篇獨步天下的文章,很不容易產生的。
作文,天賦、人格、志趣、學養都反映在裡面了。
最直觀的,就是你讀過的書。
(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