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

2020-08-14 大悔憶智冰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

讓閱卷組看見了該考生平時的閱讀寫作、思考水平是高於其他所有考生的,不說見識,不說文章語言結構,單是詞彙量,不僅學生,連許多作家也不如。

單是能夠讀懂並融會貫通地運用那些生僻、書面的詞語並且無一誤解無一失當,就足以證明該考生的智商與閱讀的勤奮嚴謹。

這樣的好苗子,不給他高分以讓他繼續深造,就會造成遺珠之憾。

我不是要提倡學生去搜羅生僻詞語,而是主張學生和無知最大地拉開距離。

擺脫書面的無知,積累詞彙,唯書面閱讀可成。

加之讀人生這本大書。

致力於讀這兩本書的,方是可造之材,必有大出息並有益於社會。

想想人類那些出類拔萃的人物,哪一個不是這兩本書的優秀讀者!

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們,哪一個不是小小年紀就讀了很多很多這兩本書的內容!

成天做考題,則收穫的只是分數而已,而且不會得滿分。

從《生活在樹上》得滿分,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要得高分,應該在作文裡展示自己的閱讀面,展示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先進性,讓閱卷老師了解你的學習和為人。

所謂閱讀面,不是做書櫥,不是掉書袋,而是「活學活用」,多掌握知識(包括詞彙)並加上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運用。

最好的讀書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最好的作文就是對世界和人生獨到、深刻的認識。

這是不廣泛閱讀,不借鑑他人所辦不到的。

詩聖杜甫尚且要「讀書破萬卷」。

魯迅寫出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從篇名到寫作,都對外國同名小說有所借鑑。

果戈裡

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魯迅曾這樣寫道:

一八三四年頃,俄國的果戈理就已經寫了《狂人日記》;一八八三年頃,尼採也早借了蘇魯支(查拉圖斯特拉)的嘴,說過「你們已經走了從蟲豸到人的路,在你們裡面還有許多份是蟲豸。你們做過猴子,到了現在,人還尤其猴子,無論比那一個猴子」的。

魯迅尚且借鑑,何況高考考生們!

引起閱卷老師注意,讓他(她)眼前一亮,顯然是需要個性、創造性而排斥平庸和簡單的模仿的,而個性和創造性的堅實基礎,只能來自於廣泛的閱讀借鑑。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三個字:多讀書。

好學生的閱讀,從來不會局限於課本。

偉人們,那些人中龍鳳們,在高考考生們那個年齡,閱讀量都要比考生們大很多。

並且,大量的閱讀不止對語文有好處。

大量閱讀能夠增強我們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文學讀物可以讓我們建立想像力,培養形象思維,這是所有學科的學習和發明創造都需要的能力。

沒有想像力的人是廢物。

在一部有名的南斯拉夫電影《橋》裡面,連沒人性的人渣——法西斯軍官都在嘲笑沒有想像力的人,朦朦朧朧記得他得意洋洋地說:「他們沒有想像力,他們是屁股!」

說回一個最簡單最直觀的問題,沒有足夠的詞彙,那些複雜微妙的思維,那些只可意會的意趣,那些光怪陸離的印象,是無法表達的。

心裡明白寫不出,是由於詞彙太貧乏。

「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筆下有者為王。

《生活在樹上》很大程度上是從詞彙勝出,第一句就來個「嚆矢」,給閱卷老師一個下馬威,帶給閱卷老師一份好奇心,並且還以權威「海德格爾」打頭陣,閱卷老師心說:「這考生得有多聰明!」

有的人會說,「懂了,下次高考作文,開篇就名人權威生僻詞語」。

但是很遺憾地告訴你,下次高考你這樣做,肯定得低分。

為什麼?

因為寫作最反對套路,最反對簡單模仿,而提倡獨創。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會抄」就是融會貫通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借鑑,還要出之自我,如杜甫和魯迅那樣。

杜甫除了說過「讀書破萬卷」,還說過「詩是吾家事」,他有他自己的主張。

獨創多麼寂寞,可是有閱讀可以為伴。

契訶夫說過,「創新像獵狗一樣追蹤著作家」,其實,也追蹤著高考學生。

現在學校提倡素質教育,其中要培養的最重要素質之一,就是創新能力。

我們抓緊點滴時間,大量廣泛地閱讀,最要防止成為「兩腳書櫥」——即不要只是把讀過的書裝進去,而是要消化,通過批判性的閱讀,結合自我的觀察思考,把別人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

而養成獨立思考、批判能力也需要見多識廣、集思廣益。

總之,讀吧讀吧,閱讀一定會提高你的寫作能力的。

書面語和口語是兩個系統,有的人由於不喜歡閱讀,一輩子未能進入書面語系統。

有的人一說到作文,總是強調多讀多寫。其實,有了多讀,寫起來才容易,不多讀成天死練,猶如在暗夜裡摸索。

那些偉大的作家作品,就是我們寫作的指路人,光聽老師的作文輔導,寫作文容易流於程式化,流於平庸。

《生活在樹上》作者的語文老師,肯定是一般化地反對寫作文濫用生僻詞語的,這是普遍性地正確且有必要的,但生僻的思維,就得用生僻的詞語來表達,這就在於學生個性化的把握。

個性化來自廣泛的大量的閱讀,偉人們讓我們渾身是膽,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問題。

過去有作文獨步天下,儘管其它各科很差,卻被北大破格錄取的傳說,希望這個傳說繼續。

考場上一篇獨步天下的文章,很不容易產生的。

作文,天賦、人格、志趣、學養都反映在裡面了。

最直觀的,就是你讀過的書。

(圖片選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該不該得滿分?
    前段時間,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原文內容曝光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有人說,這篇作文作者語言功底深厚,「生活在樹上」的標題起得標新立異,富有詩意,又內切了命題者要求的「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誤」。難能可貴的是,文章始終圍繞這種「落差」去行文,緊扣了主題,而少有枝節,這避免了高考作文中常出現的主旨不集中的通病。
  • 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晦澀難懂,初評僅得39分
    高考滿分作文,《活在樹上的人》:晦澀難懂初評時只有39分,為何?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活在樹上的人》引爭議:爭議點簡單來說只有兩個。第一那就是大家讀不大懂這篇文章。其次是該作文已經被第一個閱卷老師判為39分,可是後來改為滿分,這也成了爭議的「元兇」之一。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接地氣也正常
    2020年高考首篇滿分作文出爐,是一位浙江考生寫的題為#生活在樹上# 的作文。該文因出現了大量的生僻詞、學術性語句、學術性名人名言而引發爭議。《生活在樹上》引爭議,生僻字多不說,文筆也晦澀難懂,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我就想問,不建議學生模仿為啥還要發出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
    ——生活在樹上」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真的晦澀難懂,出現了太多人名和引用專業知識,用術語堆砌成的一篇文章,為何被打了滿分?這種文章在高考時被打了滿分,我們不得不思考語文作文的評分標準乃至高考公平的嚴肅問題了。因為任何一篇滿分作文,到後來都會被刊出,作為之後每一屆學生的參考標準,是之後學生的模範。這樣的文章被評為滿分,以後的學生也會接著寫用術語堆砌起來的晦澀難懂的文章。在高考這樣影響人生命運的重要大事上,一位考生以滿分作文多出的二十多分,從而擠掉了很多學生的位置,對其他考生來說是嚴重的不公。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教育#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這場輿論風暴。浙江高考語文閱卷組長陳建新在高考評卷過程中力排眾議,將一篇晦澀難懂的高考作文評為滿分,且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和評卷細節,如此高調的行為在信息化時代,掀起了腥風血雨。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經歷,就是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裝》
    好多天前,就在網絡上看到了《生活在樹上》這篇文章,每次都明明白白地標註為高考滿分作文。不過,每一次我只是瞄一眼,根本沒有細看,因為我只是個小學老師,說實話真看不懂。每年高考後,網絡上、書店裡都會出現很多「滿分高考作文」。其實大家非常清楚怎麼回事,因為高考工作是保密的,考生的答卷怎麼可能隨意外流?
  • 也評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一個高考滿分作文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初批」教師給了39分,「復批」兩教師給了55分,因差異較大,在「終批」竟被「權威」給了60的滿分。 若該學生有讀此類書之癖好,其家庭應該不是一般的百姓,至少其父母的藏書、甚至所涉獵的研究與其高考作品相近——能苦讀這樣的書,得有多大的興趣愛好呀,數理化包括英語等科目,還能有時間看嗎?。 此作文的水平,真的讓普通中學的語文老師都得望其項背,該學生顯然夠得上「天賦異稟」——百年難遇之人。
  • 浙江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什麼能得滿分?
    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雖然很多人表示欣賞,但不可諱言,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就其寫作水平,還是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來看,第一位閱卷老師給出39分,確實是合理的。另外兩位老師給55分,也能夠理解。可是,浙江省高考語文閱卷組最終判定為滿分,則確實不妥。一篇詰屈聱牙而又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文章,的確稱不上優秀。當然,一個高中生能夠把那麼多生僻詞書寫正確,用對地方,也不容易。
  • 對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批判
    _______轉載自「焦風之南」8月13日,浙江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被停止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而被其洩露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再度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組長被停職,滿分作文可以模仿嗎?
    在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個話題上,再次引起熱議,箭頭直接指向了閱卷組的組長。我們可以先看下這篇文章。  作家馬伯庸評論說,《生活在樹上》很難簡單地用「滿分」或「爛」來評價。文章使用了大量的生僻詞、生僻典故、祓魅與賦魅、實踐領域的劃分、理想期待範式等學術表述。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網友熱議:你覺得該得滿分嗎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怎麼樣?能讀下來嗎?小編估計大家和小編一樣,都是十分艱難的讀了下來,裡面的好幾個詞彙,都要查下字典和典故,才能理解。這就是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從下面語文閱卷組的點評中我們看到,老師提出「文字表述學術化」,「從頭到尾邏輯嚴謹」等評語。
  • 給《生活在樹上》打滿分,是對高考作文的侮辱
    拜浙江高考一篇奇文所賜,高考的熱度多持續了幾天。 很多人在討論的,是一篇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但是也許是發揮的空間太大,在分數公布後,閱卷組為了展現浙江考生的高水平,公布了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作文不能以「看不懂」為榮
    近幾年來,從來沒有哪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浙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面世,毀譽參半,專家說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可不買帳。麥田老師一直以來專注於作文研究,這篇作文也反覆閱讀了,覺得打滿分過分了,但是也不至於打39分,如果我是閱卷老師,給48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與陳大組長的「狐狸尾巴」
    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很多人把矛頭對準了「浙江一考生」。雖然這位考生的作文並不完美,的確不應該獲得滿分。客觀上這位考生確實受益了,但責任不在他,不應該把批評對準他一個人。這樣一篇在閱卷之初,在閱卷老師之間就有分歧的作文,為什麼最後居然得到了滿分?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怎麼看?
    近期,浙江考生《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引發爭議?小編認真的看了幾遍,奈何才疏學淺,意志薄弱。我竟然看不懂,也看不下去。這讓我引發深深的反思,到底是哪裡出問題!生活在樹上,目標是關鍵。這作為一個高考的應試作文,寫文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評卷老師的認可,獲取高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已經成功做到了。滿分就是這文章的軍功章,就是他最好的成果。從這個方面看,這是一個成功的作文,也是一個目標清晰的文章。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接地氣也正常
    2020年高考首篇滿分作文出爐,是一位浙江考生寫的題為 的作文。該文因出現了大量的生僻詞、學術性語句、學術性名人名言而引發爭議。《生活在樹上》引爭議,生僻字多不說,文筆也晦澀難懂,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我就想問,不建議學生模仿為啥還要發出來?
  • 《生活在樹上》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為何爭議不斷?
    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考生使用生僻字和引經據典造成文章晦澀難懂,引發人們的關注和爭議。在現在的高考體制下,該文章是不提倡的,高考作文在出題時已經明確了題型和語言形式要求,做了相應的說明。小編也看了該文,很抱歉,短短的一篇高考作文我有幾個字不認識,我相信是我水平不夠。同時該文拿到14億中國人面前,我相信也有近14億的人認不全該文。能寫出這些生僻字,恰當的運用這難道不是一種高水平嗎?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讀懂了嗎?
    8月2日,浙江省一篇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們熱議。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當你讀完這段文字,是不是有種智商不在線的感覺,整個人都是懵的,一句也沒與讀懂。沒錯,這段文字正是來自最近飽受爭議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據了解,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看得懂嗎?
    全文1782字,閱讀約需3.5分鐘 文/子兮(媒體人)編輯 狄宣亞 實習生 歐陽鑫 校對 吳興發▲滿分作文截圖。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