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先生有篇文章叫做《作文秘訣》,其中有這麼一段:
譬如罷,作文論秦朝事,寫一句「秦始皇乃始燒書」,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須翻譯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這時就用得著《爾雅》,《文選》了,其實是只要不給別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動手來改,成為「始皇始焚書」,就有些「古」起來,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簡直有了班馬氣,雖然跟著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這樣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稱為「學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雜誌上投稿。
2020年高考,浙江考生那篇《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就讓我產生了這種荒謬的感覺。這位考生和魯迅都是浙江人,不知是不是紹興老鄉?
不必全文引完,光看這些就足以令人忍不住想說:不能好好講人話嗎?那些生僻字詞、生僻典故完全可以去掉,完全可以用通俗語言將意思表達得更加曉暢明白。作者這麼寫,無非是掉書袋和炫技而已。
考生為了博高分而投機炫技,其實可以理解。但糟糕的是浙江作文閱卷組的最終判斷。起初,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這篇作文打了39分,這是正常人的反應。然而,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後,閱卷組組長陳建新教授一錘定音,滿分!
這是一種怎樣的示範引導?這會不會讓很多考生解讀為,堆砌若干生僻字、生僻典故、外國名人名言,就有更多機會得高分?
畫虎不成反類犬。資質尋常的考生如果也按照這種思路來寫文章,他們的作品絕對會比這篇滿分作文更糟糕。
2
又想起2001年江蘇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蔣昕捷。
這篇文章當時能轟傳全國、獲得廣泛讚譽的主因,就是作者別具一格地全文使用通俗文言。
不過《赤兔之死》並不晦澀,曉暢易懂,有正常中學文言閱讀能力的人都看得懂。蔣昕捷後來做了記者,幾年前我曾參加過一個論壇活動,當時正在《南方周末》工作的蔣昕捷擔任主持人,餐桌上一起吃過飯,感覺是很儒雅謙遜的一個人。後來聽說他轉型去了某家大型電商公司工作,祝一切安好。
回到正題。當年蔣昕捷的這篇文言作文得了滿分,後面幾年真出了不少文言寫作模仿者。如今這篇《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得了滿分,恐怕也會造成這種影響。
3
最後,我想說的是:引用生僻字詞、典故的寫作手法看似高深嚇人,其實卻是最容易在未來社會中被人工智慧AI所取代的。你所能死記硬背的生僻詞庫、名人名言,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與AI相比。當把若干關鍵詞輸入這種自動寫作的APP軟體裡,它會迅速生成一篇引經據典、文採斐然、似懂非懂、朦朧感十足的佳作,完成時間以秒計。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用活著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
對了,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的組長陳建新教授還是浙江省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他理應很明白這個道理的。
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