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熱議:一篇故意寫生僻字詞、抖冷門哲學術語概念的高考作文,到底能不能當滿分作文?
滿分作文及浙江考題詳情
支持者認為,這篇文章表面感覺生僻和高冷,但實則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切題,有邏輯,語句好,比起很多考生陳舊又泛濫的名人名言引用,這篇作文引用得新穎、到位,顯出思考深度。
反對者認為,寫作不是堆砌「概念」來炫積累,不是故意繞暈讀者裝大神,而是用易懂的語言,清晰地表達觀點,才是關鍵。高考不能提倡這類故弄玄虛的文風。
至於寫這篇文章的考生,是怎樣的人呢?這個我們不得而知。全網都是猜測:這位考生的閱讀面很廣,能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也在試探高考閱卷老師的邊界和包容度。至於思考深度,大家褒貶不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熊丙奇評價:
好的作文本來就該個性化表達,不是千篇一律。大家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作文。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嚴密的邏輯,也確實也存在比較晦澀的問題。
近年來,高考作文強調思辨,一般學生很難有深度的思辨。
評價作文是教育領域的專業事務,網友並非都具有這樣的專業水平。因此還是要看專業教師對此的評價。每年都有網友對高考作文的吐槽,但不少吐槽並不專業。
放到這篇高考作文的大背景來看,高考作文思辨化,這是從2015年伴隨新高考的革新方向。一個看上去「難」「活」的作文題,留給不同的考生更寬廣的回答空間: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讓考生基於審題準確的基礎上,自己選擇角度,邏輯自洽地表達。
新高考想選拔的,不是刷題機器人,不是擅長考試的取巧者,而是思想豐富、視野開闊、邏輯縝密、表達流暢的優秀學生。
高考是全國教育的風向標,高考作文自然也有示範作用。這篇作文所呈現的思想、視野、閱讀積累是明顯的,只是這樣「高深」的表達,引起了很多爭議。
也許我們所擔心的,還包括:這樣「高深」的作文會不會成為以後孩子們學習的樣板,從此「高深」成套路?
你對這篇作文怎麼看呢?或者勾起你對孩子作文怎樣的思考?
在評論區寫下你的觀點,評論點讚量第一且數量超過30個【活動時間到10號(周一)早上8點】,將獲贈博雅小學堂《博雅少年讀書會》音頻內容一套,聽16位時代洞察者為孩子領讀18部通識經典。
在評論區寫下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