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書法的正大氣象之美

2020-12-15 藝惠藏

王嶽川

四川省安嶽縣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院副院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當代中國書法「文化書法」理論的創始人。

專訪中國書協理事、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王嶽川

【人民藝術】大境之美

文|潘呈傑 石豪

王嶽川對於書法的熱愛,源自家庭的國學薰陶。王嶽川五歲習字,臨遍諸體,早年專攻顏楷,後轉向研習「二王」、懷素、王鐸等諸大家,自成一家。不僅如此,王嶽川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他在文藝學研究領域亦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北京大學執教期間,王嶽川長期從事書法研究與實踐,博採眾長,使其書法在學養、品格、境界、經驗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今的北大,書法氣息濃厚,一種「文人書法」的潮流正悄然興起。

王維詩句《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魏徵語《 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浩然正氣 文人風範

欣賞王嶽川的書法,總有一種非常開闊的精神氣象。龍蛇飛動,氣韻逼人。在王嶽川的居室內,能感受到一股筆墨交鋒的書香之氣撲面而來,一種文人式書風的形成,其實是家風、文脈在其心靈中根深蒂固的體現。

與其他書法家不同,王嶽川是非常純正的文人。他有著一種大視野,大精神,即「回歸經典、守正創新」。他對中國經典子集,推崇備至,且能在當下包容並進,將古典文學與書法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套別出心裁的書法美學理論體系。

王嶽川正是憑著這種「繼承傳統,立足當下,放眼世界」的鴻鵠之志,構建起一套「文化書法」的理論體系,在中國書法界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他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不斷探索,意古人之心,完今人之事。在中西方文化之間架起一座藝術的橋梁。作為學者型的書法家,王嶽川一方面追求個人書法的造詣,另一方面為傳統文化復興尋找道路。他所提出的「文化書法」「發現東方」「文化的輸出」均體現出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情與責任。

多年來,王嶽川潛心研習書法。對於書法,很多人都只關注技法,很少去發現書法中的文化韻味。王嶽川認為,作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一定是技與道的統一,「道」其實就是文化意味。

杜甫《春夜喜雨》

回歸經典 正大氣象

作為一個在文藝研究領域有著自己藝術主張的藝術家,王嶽川一直在踐行著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精神使命。他對書法的鐘情,體現出了一個學者型書法家的遠大抱負。王嶽川的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能神會古人的文化意味,在行筆處,氣韻貫之,暢快之意淋漓盡致。王嶽川對經典子集的神會領悟,使其在書法上營造出「遊心於情,深會其道」的藝術境界。書法的靈魂就在於意境,而意境則是體現在行筆間的氣韻,但更多的還在心底裡的學養。

2015年7月18日,「正大氣象——王嶽川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的展覽就是「回歸經典」的一次有力的證明。他的作品主要以「經史子集」為主題,在文化上追求書法正脈,在美學上追求恢宏磅礴的大美,大幅作品給人以視覺上的藝術震撼力。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範迪安曾評論道,在王嶽川的作品中,那些經過思想和感覺過濾的線條,以其純淨的運行軌跡不僅訴諸視覺、也訴諸精神,那變化豐富、莫測端倪的線條的集合,其勢、其意、其味、其情難以窮盡。

王嶽川提到「文化書法」的概念,其實代表了文人心底裡最為純正的、關於書法的美好精神。在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上,中國人內在的靈性是最值得探討與傳承的。然而在當代的文化環境中,派系細分與媚外主義使傳統的文人觀衰退。其實書法的產生,不光是一個文藝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所表達的是一種大文化的姿態。所以,王嶽川說,書法當下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創新性,而是傳承與繼承的事情。書法的創新不是一種刻意,而是一種自然而為的事情。

王嶽川身上有一種傳統儒雅的文人風範。他對傳統經典的堅守與傳承,體現出了一個書法家最本真的生命姿態。如今他的書法愈顯成熟老練,會心處往往一揮而就,線條乾淨,氣韻升騰。

王嶽川書法的正大氣象之美

——向雲駒(中國藝術報社社長)

7月18日,《正大氣象:王嶽川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辦,不僅讓我們有機會系統全面地欣賞到嶽川教授多年來在書法創作上不斷提升、不斷思考的創作歷程和成就,讓我們系統全面地欣賞到他在書法創作上諸體兼擅、自成風貌的藝術風採,而且會引發我們對中國書法所面臨的時代課題、藝術挑戰、文化機遇的深層思考。

在當代和當下的中國書法創作群體中,王嶽川幾十年來的書法之路是與眾不同和難以複製的。他是具有一種特別含義的「獨闢蹊徑」的書家。

他八十年代以來曾經專治西學20年,對西方文論、西方美學、西方哲學與文化有深刻的領悟和十多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並且有到世界各國與西方學者對話、交流的豐富學術經歷。這為他建立起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刻的中西文化比較觀念,確定了一種全球和人類性的文化思想的高度。

他在北京大學又曾經追隨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為季先生做了8年的學術助手。這又是一段難得的學術經歷。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是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學問大家。季先生可以說是當代學人中為打通中西學術文化絲綢之路的一位先驅和先賢。嶽川教授在這條學術的絲綢之路上幾十年間致力「發現東方」「文化輸出」、全力觀照「中國鏡像」、重新書寫「中國身份」,出版了四十幾部學術著作和主編上百卷著作,為弘揚中國文化創新理念,為向海外輸出和傳播中國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貢獻著一己的然而又是重要的思想和智慧。

王嶽川教授著作

我這裡還有一組關乎嶽川教授的數字。早在35年前的1980年,嶽川在大學就讀期間就獲得過四川省大學生書法比賽的一等獎,1981年獲全國大學生書法優秀獎。其後,多次獲全國書法獎項。早在20多年前,嶽川教授與北大著名學者金開誠先生主編出版250萬字的大著《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其後一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近些年又一直主持書法所的工作,為傳承北大書法研究、研習、美育的傳統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不僅培養了眾多的書法新秀、名家、學者,也為中國書法研究鞏固了一個學術重鎮和保留了一方學術淨土。在此期間嶽川教授還在書法學術上做了無數開拓性的工作。

比如,他曾經與國內外最著名的30餘位書法名家、學者開展對話、訪談,這種高端的、國際性的書法思想交流、文化對話、學術探討,觸及當代書法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為中國書法發展打開了思想的天窗。迄今為止,書法界還沒有人可以複製這樣的工作。比如,他著述和出版了《書法文化精神》、《書法藝術美學》、《中國書法文化大觀》、《書法身份》、《書法文化十五講》、《美麗書法》等書法學術專著,提出「文化書法」的美學主張,強調「回歸經典、走近魏晉、守正創新、正待氣象」的文化書法發展道路,使沈尹默、宗白華、季羨林、金開誠、吳小如等著名學者建構的北大書法美學、書法學術、書法藝術學派和傳統得到新的傳承和弘揚。

中國書法是全世界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藝術門類種類中最獨特、最另類、最傑出的藝術。它是一門需要深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的藝術,它也是一門需要大量時間投入和堆積才能慢慢悟透的藝術,它還是一門需要無窮練習和不斷臨摹的藝術。從古至今,這三道門檻把無數的書者擋在了大師的門外。

雖然今天的書法在技術上大有進步,恨不得24小時都在臨池的職業書家也數量可觀,熱愛和痴迷書法的學者、文人不乏其人,但能稱為真書家的人,能被學界、書界公認和公認的書家少之又少,罕有其人。

王嶽川:感悟書法與文化書法最高的書法境界是哲學

徐朝江筆下的小楷古樸秀逸法度嚴謹結構外舒內斂以獲氣勢開張之效

欣賞範曾徐裡書法,看看誰的書法更能體現書法的古意?

畫家邱漢橋的作品達到了一種壯闊、雄厚、具有大美精神的繪畫風格

黃建南筆下一幅幅的作品景色猶如仙境氣勢沉雄蒼鬱意境悠遠空靈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嶽川:大國崛起 傳遞中國文化最強音
    本期嘉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王嶽川。王嶽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長期從事文藝美學、西方文藝理論、當代文化批評和文化戰略的最新研究和教學。作為著名的書法家,王嶽川堅持書法是中國文化輸出的第一步,他所堅守的文化書法在理論和實踐中,向世人彰顯出中國美學精神的力量。
  • 王嶽川 | 「醜怪書法」的存在貽害不淺
    王嶽川臨帖示範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在韓國「世界書法全北雙年展」上獲得金獎
    2019年10月12日,在韓國全州舉辦的「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上,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獲得了第一名金獎。王嶽川教授是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書法院副院長,(教育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王嶽川教授與訪問學者書法展」在北大舉行
    王嶽川與參展訪問學者合影 人民網北京6月8日電 由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主辦的「王嶽川教授與訪問學者書法展」今天在北京大學舉行。 北京大學有著悠久的美育及書法藝術教育與研究傳統。1917年,蔡元培校長提出「美育代宗教」,在華夏大地颳起美育新風,並在北京大學積極推進美育與藝術教育研究。1917年12月,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會成立,掀開了北京大學書法新篇章。2003年11月,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成立。
  • 北大教授王嶽川對話韓國全北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炳基
    因此,中國和韓國需求配合起勁將「文明書法」培植建設起來。王嶽川:永遠以來,書法要緊作為東亞區域的一門怪異的藝術,之因此碰到危急,是由於西方今世派繪畫等藝術進來中國、日本、韓國以後,使得書法溘然被劃歸為美術之屬。好比,少許大學書法職業所招的博士生、碩士生都是掛靠在美術學下邊。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陳曉明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獲2010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德希達的底線》2011年獲第北京大學十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2012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北京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英才》雜誌稱其為「領軍後現代」。
  • 北大教授王嶽川:大國崛起 與文化創新
    王嶽川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文化大師季羨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當代中國書法「文化書法」理論的創始人。  當代世界對於文化領導權的爭奪,中國面臨多重挑戰。美國文化、快餐文化,導致整個社會群體急功近利。歐洲文化整體復興,德國、法國文化擴張更具有主動意識。
  • 蔡興洲書法日課班——感受唐的正大氣象
    3、即將要學習的第三階段——感受唐代正大氣象。我們選擇歐陽詢《卜商帖》、楊凝式《韭花帖》、藤原行成《臨王羲之初月帖》、輔助練習柳公權《蒙詔帖》、虞世南《左腳帖》、趙孟頫楷書《膽巴碑選》。共同體味黃庭堅所云「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的意境。招生對象:18歲以上,有一定的基礎。
  • 書法教授用篆書線條寫隸書,自創了書法藝術性
    而如今,人們在學習書法時,往往卻認為,篆書是篆書,隸書是隸書,兩種書體寫起來字形與筆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也有一些書法家卻用篆隸相間的方法,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古意十足,在書法展覽中很受評委青睞,這種表現方法叫做古隸,例如著名的《秦詔版》就是這一種書體。但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系書法教授倪文東卻用篆書的線條寫出了隸書書法的古意,則別具風格。
  • 北京大學召開2019年新聘任博士生導師論壇
    12月6—7日,北京大學召開2019年新聘任博士生導師論壇。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巡視員唐繼衛、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林夢泉,副校長、教務長、研究生院院長龔旗煌出席論壇,新聘任博士生導師、資深博士生導師代表、校內相關職能部門及研究生院工作人員240餘人參加論壇。論壇分為三階段進行,分別由研究生院副院長姜國華、楊立華、王天兵主持。
  • 【福寶印社展訊】第六屆海峽兩岸高校書法名家邀請展
    篤好辭章、義理,深研文字學,尤喜書法,諸體皆擅,曾獲中山文藝獎、臺灣地區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臺灣地區最具指標性大獎。曾擔任大學教職及行政主管四十餘年,並首創臺灣唯一之書法碩、博士班。臺灣明道大學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 正大氣象——李峰書法作品展在杭州墨舞書院隆重開幕
    9月的杭州,秋高氣爽,美麗的西子湖畔迎來了著名書法家李峰正大氣象書法作品展,這次活動由河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新鄉市平原新區管委會、浙江宛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杭州墨舞書院、神韻文化藝術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浙江美術網、大河美術報、大河美術網、安徽涇縣玉泉宣紙廠、杭州奧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為了配合這一系列「強化訓練」,他和中文系歷屆領導一起還有另一項創舉——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在一、二年級,導師和學生是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關係,每個學生都有固定的導師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個別輔導,三年級以後則由學生自己選導師。這項制度徹底改變了老師們的教學觀念。「再忙,不能耽誤作文批改,再累,不能拖下學生輔導」,這逐步成為中文系老師們的共識。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小凡:課比天大 做人第一
    電話聯繫李小凡教授時,他說。拗不過記者再三請求,他答應見記者一面。   李小凡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研四方之言,究漢語之變」是他的工作。在這一領域裡,他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專家。   在靜雅幽深的人文學苑6號樓一間辦公室裡,坐在桌前的李小凡,瘦削得猶如一張剪紙。他為記者倒上一杯茶,卻給自己倒了半杯。「胃被全部切除後,每次喝不了太多水。」
  • 鞏舒參加北京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書法作品邀請展
    本次展覽分為兩部分:「守正創新——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校友書法作品邀請展」和「中國民主科學的先驅們——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校友北大歷史人物美術作品展」。在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舉辦的書法展共展出130多幅北大校友的書法作品,展覽將持續到5月6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的繪畫展共展出作品20幅。
  • 王嶽川:中國連一個文化學術名詞都沒喊出來
    王嶽川教授為該校師生進行了一次題為「大國形象與中國文化創新」的講座。王嶽川立足於全球化的特殊背景從「大國形象」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文化亟待創新的方方面面。王嶽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日本金澤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美學會高校委員會秘書長
  • 金庸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被證實 網友曬畢業證
    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昨天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金庸北大博士導師袁行霈,1936出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記者昨天從北大得到證實,金庸先生確實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
  • 北京大學EMBA招生簡章
    #p#副標題#e#     【核心師資】     曾為中央政治局授課的教授     ·吳志攀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職)。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人之一,兼任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國家經濟法、國際金融法」。
  • 復旦中文系教授傅傑:抄前賢語錄,贈大學新生
    【編者按】本文為傅傑教授在今天復旦大學中文系迎新會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歡迎、祝福與期望的話剛才系主任陳引馳老師都說了。作為教師代表,我借這個機會,抄幾段前賢的語錄送給各位同學。勉之!十六到二十五六,這個年紀大致相當於現在從上高中開始,到碩士研究生畢業。我覺得他這個年齡段劃得很有道理:一般人高中之前還有點童蒙未開,而二十五六之後,既要忙於應付工作,又要開始結婚育兒,除了繼續深造的博士生,大抵終身都不會有這樣集中時間集中精力讀書的機會了。這是我以前上課常抄給你們師兄師姐的話,也想請在座的新同學從一進校門就銘記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