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小凡:課比天大 做人第一

2020-12-13 人民網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電話聯繫李小凡教授時,他說。拗不過記者再三請求,他答應見記者一面。

  李小凡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研四方之言,究漢語之變」是他的工作。在這一領域裡,他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專家。

  在靜雅幽深的人文學苑6號樓一間辦公室裡,坐在桌前的李小凡,瘦削得猶如一張剪紙。他為記者倒上一杯茶,卻給自己倒了半杯。「胃被全部切除後,每次喝不了太多水。」他解釋說。

  帶學生下田野、辦沙龍,他覺得——

  「課比天大」

  「對於癌症,我沒有恐懼感,可能是病情多次反覆,有了心理準備吧。」李小凡說,「遺憾是再也不能為學生上方言調查課了。」

  李小凡所說的方言調查課,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一門特色選修課。每年暑假,由一到兩位老師帶領學生們到方言區進行一個月的方言調查,把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消化于田野調查之中。

  從1983年畢業留校開始參與帶隊,李小凡每年都要跟著學生在田野中走一走,這一走就走了近30年。

  調查大都在方言保存得比較「鮮活」的偏遠農村地區進行,生活條件艱苦。曾多次和李小凡一起參加方言調查的中文系項夢冰教授最了解他,「從籌措經費,到篩選合格發音員,再到安排團隊行程、食宿,對學生進行業務指導,一直到所有人員都安全返校,李老師才能鬆口氣。」項夢冰說。

  2012年,58歲的李小凡因胃出血倒在了湛江調查現場。第二年春天,他的胃嚴重穿孔,不得不切除2/3的胃。「我沒想到病情會惡化,以為稍加休息,就能再參加方言調查。」學校批給他兩年假讓他調養,但幾個月後,他又站上了講臺。「方言調查工作強度大,我怕身體頂不住,拉團隊後腿。」李小凡說,「但在學校上課我還能應付。況且,方言學專業任課教師少,我不上課,就給其他老師增加負擔了。」

  從2001年開始,李小凡又帶領方言學的研究生舉辦每周一期的學術沙龍。這個第二課堂耗時費力,也不被納入工作量考核,純屬義務勞動。因為有助於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李小凡視之為培養研究生的重要環節。作為沙龍主持人,他不僅要提前閱讀學生的論文,還要引導沙龍議題走向、點評學生發言,沙龍結束後,還要指導學生修改論文。

  中文系博士生小唐保存著一份李老師批閱過的論文,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鉛筆畫痕,圈劃處都貼上了便箋紙,工整的蠅頭小字,記錄著李小凡的修改建議。再細看,文中用錯的字和標點,也都被一一糾正過來。

  談起這些事,李小凡淡然一笑:「老藝人們常說,『戲比天大』;對於教師來說,『課比天大』。為學生上課,授業解惑,是老師應盡的職責。」

  做學術尚嚴謹、受稱道,他卻說——

  「做人第一」

  「為什麼您對堅守職責這麼執著?」記者的這個問題讓李老師犯難了。

  「還真沒想過。」思索了好一會兒,他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兒。優秀的前輩學者都是這麼做的。」

  好像又想起什麼似的,李小凡講起自己的大學第一課:「當時王力先生告誡我們,『做人第一,學問第二』,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治學態度。」正是從那時起,李小凡樹立了「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學問」的人生準則。「許多年以後,當我為北大中文系新生上第一課時,我引述了王先生給我上的第一課。」

  中文系研究生小馮對李小凡的這堂課記憶猶新:「李老師以『反智主義』為反例教育我們,社會發展中,可能有某種不理性甚至不道德的行為成為潮流,卻是短暫的,社會風氣在一天天變好。人不能隨波逐流,要『老老實實做人』,對自我負責、對社會負責。」

  李小凡最被語言學界稱道的事情,是耗十年之力主持編著了《現代漢語專題教程》《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兩部教材。在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中,教材不被視為學術成果,但李小凡認為,教材是教學之本,也是學生的入門書籍,編著優秀的教材,重要性不亞於科研。「編教材可能撈不到好處,但總得有人去做。」他告誡學生,「編著教材,必須全身心投入,不然,小而言之是誤人子弟,大而言之是挖斷學脈。」

  項夢冰很感激李小凡,他讀在職博士時壓力很大,既要寫畢業論文,又得兼顧教學工作,「為了讓我集中精力寫論文,李老師默默分擔了我的工作,他儘量少給我安排課,自己頂上;方言調查也不安排我帶隊。他從來沒有提起或暗示過對我的關照,但我知道他的關心和愛護。」

  今年4月,李小凡被確診為胃癌,僅剩的1/3個胃也被切除了。學校為他的健康考慮,建議他把研究生轉給別的老師指導,但他謝絕了。李小凡的學生、北大青年教師陳寶賢道出了老師的憂慮:「他生怕導師更換後,學生會因為對新導師學術思路陌生而思想波動、學業受阻。」李小凡淡淡地說,「力所能及的事,還是自己做比較好。」不僅如此,他還堅持為本科生開了門「漢語方言學」課。

  正聊著,一位女老師敲門進來。她顯然把記者當成了求教的學生:「你這孩子,真不懂事,讓李老師早點歇著吧!」

  記者拿出《北大中文系第一課》一書,翻到李小凡的講課實錄《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學問》,請李老師籤名。他思忖片刻,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教師的第一職責是培養學生。對教師來說,課比天大,其他都是次要的。」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0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他為何成為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缺席的主角」?
    在北京大學的百年講堂前,一名同時被一家券商和一家房地產諮詢外企錄用的畢業生,興高採烈地與好友和父母合影。在著名的三角地,飛躍重洋MBA計劃、外企管理培訓計劃的海報層層疊疊張貼在公告欄上。各個院系的畢業典禮紛至沓來,一些知名校友被邀請返校,向學弟、學妹們傳授成功之道。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畢業典禮上,一個未能出席的人——剛剛因病離世的李小凡教授,卻成為這個鄭重儀式上的「主角」。
  • 畢業季丨李珣:北京大學中文系2018年畢業典禮學生代表發言
    第一種姿態,是潛心治學。我剛上本科時,中文系還在靜園五院。五院靜謐、安寧,紫藤纏繞著書香,書香裡又藏著醉心學術的老師。後來,中文系搬到人文學苑,未名湖邊的遊客很多,卻從沒能打破中文系潛心治學的氛圍。這些年,我逐漸意識到,真正讓這「北大中文系」幾個字持續熠熠生輝的,是一群「板凳甘做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老師。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陳曉明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獲2010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德希達的底線》2011年獲第北京大學十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2012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北京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英才》雜誌稱其為「領軍後現代」。
  • 你還記得你上大學的第一課嗎?來聽聽北大中文系的吧
    中文系第一課,陸儉明先生帶你用正確的姿勢,叩開學術的大門。陸儉明,1955年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1960年畢業留系任教。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與研究,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詩研究」、「唐宋詞選講」、「蘇軾研究」等課程。曾被評為北京大學第四屆「最受學生愛戴教師」。高中時候,張鳴正遇上十年浩劫,大批文學作品被查禁,他和他的同學們都找不到書來看。
  • 北大教授孟二冬——支教·治學·做人
    人民網記者楊明方攝編者按:今天我們刊登北京大學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在支教、治學、做人等方面的感人事跡。孟二冬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計名利,在新疆支教期間一心撲在教學一線,表現出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他甘坐冷板凳,十幾年如一日潛心做學問,求真務實,在學術上成就卓著。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被批「崇洋媚外」?「無釐頭批判」何時休?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即將惹上「麻煩」。昨天,在網絡上有一篇叫做《北大教授發表不當言論,這樣的學者,能留在大學校園嗎?》的文章引起網友們的關注。但是沒過多久,這篇文章題目又被改為《北大教授發表不正當言論,諷刺國家,網友:清理出教師隊伍》。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說起黃天驥教授,中山大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學生們眼中笑容可掬的老爺爺、是老師們心中學問淵博的老前輩,也是校友們腦海裡母校可欽可敬的大宗師。他是每年畢業典禮上那位手持權杖送走畢業生的教師代表,也是開學第一課上傳道授業的引路人。黃老師以潤物無聲的教育之光,踐行著人民教師的平凡與偉大。如春風化雨,濡染了一代代中大學子。
  • 學友追思(二) 劉一之:懷念李小凡
    我們一起下樓,謝老師告訴我,班長叫李小凡,上大學前是中學老師。學習委員是王洪君,體育委員是沈群。出了31樓,李小凡他們已經來了,謝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下,就結束了,前後不過幾分鐘。81年,我們去山東調查方言,結束後,在煙臺解散。那時我們都是自帶行李,被褥、臉盆、衣服,老大的一個。到煙臺時是上午,辦理行李託運是下午。大家本想利用這個時間去蓬萊玩兒,小凡就說,讓我們去,他留下,幫我們辦託運。
  • 北京大學中文系簡介
    北大中文系是中國最早建立的中文系,目前也是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總體實力最強的系,同時也是北大文科歷史悠久的名牌大系。  本系本科設4個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是教育部最早確認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嶽川:大國崛起 傳遞中國文化最強音
    本期嘉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王嶽川。王嶽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長期從事文藝美學、西方文藝理論、當代文化批評和文化戰略的最新研究和教學。作為著名的書法家,王嶽川堅持書法是中國文化輸出的第一步,他所堅守的文化書法在理論和實踐中,向世人彰顯出中國美學精神的力量。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還有一件類似的事情是發生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的,著名作家李健吾當年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在開學第一節課點名的時候,因為李健吾在入校前就已經是小有名氣的作家,曾經在多份報刊上發表文章。因此老師在點到李健吾的名字時特意停了下來,問他是不是自己在報紙上經常看到的那個李健吾?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書法的正大氣象之美
    王嶽川四川省安嶽縣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院副院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當代中國書法「文化書法」理論的創始人。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初進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說講師、副教授,就是不太知   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聞專業去上課,一般講師只能上上輔導課。當然,剛剛從保加利亞講學歸來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個例外。
  • 北京大學中文系12位知名學者國圖主講中國古代文學
    3月16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開幕式暨首場沙龍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杜曉勤等領導專家出席活動。
  • 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
    經過多次高考,終於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那年8月29日,從黃橋坐著汽車到常州,進京城去北大報到。 北京,首都。只在歷史、地理書上熟悉,現在,那麼離我近,心中別有一番滋味。三哥陪我坐汽車到常州,在常州買火車票到北京,只有站票。三哥要到瀋陽工學院上學,我一個人背著棉被、書本,在火車上站了20多個小時,才來到北京。
  • 這門高考輔導課,為啥近10位北大教授輪著講
    這門高考輔導課,為啥近10位北大教授輪著講) 【導讀】1月2日,備受關注的中國傳媒大學藝考初試即將舉行。預計將有超過5萬人參加這場淘汰率超過50%的考試。最近,一門面向中傳文史哲初試的考前「點睛課」,竟然動用了北大近10位教授來親自講授!
  • 金庸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被證實 網友曬畢業證
    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昨天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金庸北大博士導師袁行霈,1936出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記者昨天從北大得到證實,金庸先生確實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
  • 【零距離看北大】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近日,北大招生辦公室和北大新聞網聯合推出「零距離看北大」專題,全面介紹北京大學各院系特色,展示院系的風採與魅力,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北京大學在教學、科研、國際交流、校園文化等方面的情況。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