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篆隸一家」,意思是說,篆書和隸書都是同一種筆法,只不過字形是不相同的。而如今,人們在學習書法時,往往卻認為,篆書是篆書,隸書是隸書,兩種書體寫起來字形與筆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也有一些書法家卻用篆隸相間的方法,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古意十足,在書法展覽中很受評委青睞,這種表現方法叫做古隸,例如著名的《秦詔版》就是這一種書體。
但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系書法教授倪文東卻用篆書的線條寫出了隸書書法的古意,則別具風格。我們知道,篆書,尤其是小篆,在線條上來說,它基本是等線體,儘管線質上很具古意,卻在藝術性上的表現稍弱一些,而隸書雖有小篆的筆法,但也增加了提按及絞轉用筆,又使得其具有雄渾之意。倪文東教授則採用篆書的寫法,直接把小篆的線條融入到隸書書法的字形當中,取得了隸書書法的另一種藝術性。
倪文東早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曾任該系書法藝術老師、教授,在西安期間,也擔任過西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於2010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系任教,擔任書法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書法教學、創作和研究工作,主講中國書法史、篆書研究、草書技法、 篆刻學、書法與裝潢設計、電腦美術等課程。
從上面的簡歷中大致可以看出,倪文東老師主要從事篆書的創作與研究,可以說他的篆書是最為拿手的。篆書在書寫上,主要的筆法是中鋒用筆,在轉折時,這種筆法所帶來的氣象就是線質上的感受。如果對篆書有一定理解的人,一定知道篆書的線條應當是飽滿的並且富於彈性的,這樣的線條就是富於質感的。除了中鋒用筆外,篆書還有一個在轉折的處理方法——圓轉之筆,在行筆時,它不像隸書和楷書那樣「方轉」,而是圓轉,在轉折中的效果也是與平畫是同等效果。這就是篆書最大的特點。
而隸書的筆法除了繼承篆書的主要筆法外,還有一個重要筆法就是絞轉用筆,這個絞轉筆法主要用於提筆後的燕尾處,它與尾尾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因此可以說,隸書的筆法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篆書的用筆。某位書法名家曾說,書法字形的變化是因為筆法發生了改變而有所變化的。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基本符合書法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因為用筆變化且豐富了,所以字形也跟著一起改變了。
倪文東的隸書是從篆書而來的,可以說,他的隸書作品中所採用的線條,基本上是沿著篆書的筆法而來的,那麼,它對字形為何沒有作出改變呢?其實這一點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既然字形的改變是因為筆法的改變而變化的,但倪文東的字形卻變了,而筆法並沒有過多的改變。這是因為他在隸書創作中,少量地運用了隸書中的提按筆法,而更多地使用了絞轉用筆,注意,這個絞轉筆法的使用是大量的,因此,它的作品也就給字形的變化影響不大。
倪文東的隸書作品具有雄渾古樸之氣象,由於筆法的深入,尤其是大量絞轉筆法的參與,使得隸書更有古意十足,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古老氣象。另外,倪文東教授是從事篆書研究與創作的,他還借鑑了篆書與隸書的共同特點,充分發揮古隸書法的書寫優勢,使作品在古雅拙樸的基礎上,更有歷史的厚重感和蒼茫感,可謂實現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性。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評論和轉發。
書法想要「自成一家」,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這位作者用了三個方法,入展了十二屆隸書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