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金庸逝世:願君此去是歸隱 笑傲江湖世無雙

2020-12-15 金羊網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金庸在《神鵰俠侶》如是說。昨日, 一代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從此「退出江湖」,享年94歲。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5部洋洋大作、數千萬文字,金庸以他汪洋恣肆的想像力,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之間鋪展一個個跌宕故事,為後世創下一代俠義江湖;喬峰、郭靖、黃蓉、張無忌、楊過、小龍女、韋小寶……金庸筆下數以百計豐滿立體的人物,在出仕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著平衡,讓讀者在虛實之間體悟俠骨柔腸、快意恩仇,更思考著人性和歷史規律。

除了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還是香港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主持的《明報》,對繁榮香港文化、蓄積人才,都有莫大功勞。他還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以一介書生,獨闖香江,成為億萬富翁,這幾乎是商場江湖的一段傳奇。

【生平簡介】

金庸,原名查良鏞,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海寧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進入近現代,査家還出現過實業家査濟民,教育家査良釗,九葉派代表詩人查良錚(穆旦)。金庸族譜旁系姻親關係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姑父蔣百裡、表姐夫錢學森、表外甥女瓊瑤。

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其小說屢被翻拍為影視作品,享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讚譽。他的部分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

除了武俠小說的成就外,查良鏞還是知名報人、社會活動家。他於1959年創辦《明報》。他曾從事翻譯工作,還為報刊撰寫了大量隨筆、散文、電影和戲劇評論。

查良鏞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包括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的榮譽院士、榮譽博士、名譽教授等;200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星。

俠之大者 

另立武俠小說「新門派」

他是武俠小說大家。一部百年武俠小說史,自還珠樓主以降,名家輩出,僅和他同時代的就有梁羽生、古龍等人,惟有查良鏞名頭最盛,享譽最長,獲得普通民眾、影視界、學術界的認同,被譽為「東方的大仲馬」。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個字是金庸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另有一部《越女劍》)查良鏞說這14個字,便是他的整個青春。

在這段豪氣萬丈的青春之前,讀書時的查良鏞就已顯露文筆之精到,1940年,查良鏞考入浙江聯合高中,他是學校牆報上的常客。

1955年2月8日,作為香港《新晚報》副刊編輯,31歲的查良鏞開始在《新晚報》連載《書劍恩仇錄》,每天一段,一共連載了574天。從此開始,查良鏞就成了金庸,他說筆名「金庸」並無特別含義,只是將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

一時間,金庸的武俠小說成為香港人街頭巷尾的熱議,最初邀請梁羽生和金庸寫報紙武俠連載「新武俠小說」、時任《大公報》主編羅孚曾說,在金庸武俠風靡香港的那個年代,街頭巷尾的人「談到正事,談到政事,也往往要引用金庸武俠小說裡的人和事來教訓。仿佛那些武俠小說,都是現代社會的《資治通鑑》,而且他們談得非常正經」。

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的英屬殖民地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

此外,金庸的武俠小說每一部作品都推陳出新,或有新穎的情節,或誕生令人過目難忘的豐滿人物,或在敘事結構上做新的嘗試,或呈現對人性和歷史的新思考:《射鵰英雄傳》的亂世之苦和俠義,《神鵰俠侶》的愛情,《笑傲江湖》「三千年中國政治歷史中的人性的悲劇」,《天龍八部》冤冤相報的命運的悲涼底色,《鹿鼎記》對國民性和文化的反思和諷刺……一路讀下來酣暢淋漓,讀者欲罷不能。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廣州一雜誌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掀起了一股股熱浪。

直至1972年以《鹿鼎記》封筆,金庸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封筆之後,金庸把自己近20年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出版。

知名報人 

自創《明報》親寫社評

金庸是一代傑出報人。早年投身《大公報》,後創立《明報》,數十年吸納了一大批香港文化、新聞界才俊之士,董千裡、胡菊人、董橋、潘粵生、林行止、吳藹儀——對繁榮香港文化、蓄積人才,都有莫大功勞。

金庸的報人生涯始於1946年,當時他進入上海《大公報》,1948年又被派到香港《大公報》工作。隨後,《大公報》旗下《新晚報》創刊,他被調到《新晚報》,做了副刊編輯。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香港的政治風氣比較複雜。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須發聲。」於是,1959年,他找到昔日同學沈寶新,兩人一起出資,創辦了持「客觀中立」立場的《明報》。

辦《明報》要十萬元,金庸自己就出了八萬元。他將自己寫小說和稿子賺的錢全部投了進去。他自己還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高峰期每日一篇社評,縱論天下大事,尤以內地和香港問題為主,累計達數千萬字之巨,影響深遠。

金庸也將家國天下的主題融入小說中,於是便有了《神鵰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身為持續發出聲音的公眾人物,金庸必然會被某些勢力視為眼中釘。有人放出話來: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說:「我雖然成為暗殺目標,生命受到威脅,內心不免害怕,但我決不屈服於無理的壓力之下,以致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

其實,仗義執言不是第一次給金庸帶來麻煩——在重慶讀大學時,他因大膽批判學校不良校風曾被開除過。

而在港最危險的一段時間,金庸還跑去歐洲躲藏了一個月。連載的《天龍八部》只好找好友倪匡代筆。金庸回到香港後,倪匡笑著對他說:「抱歉抱歉,我討厭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寫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寫了政治寓言小說《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可謂是金庸的真實寫照。

自比段譽 

沒有霸道留人以餘地

1993年,金庸在賣掉明報集團後辭去《明報》董事長職位,徹底隱退。

淡出江湖的他並未止步,2005年,81歲高齡的金庸作為普通學生申請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在劍橋讀書時,金庸同普通學生一樣,背著雙肩包,裡面放滿了課本。有一段時間金庸還會騎著車上課,但因為太太擔心會發生危險而就此作罷。

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會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筆下的哪個人物比較像。是機靈圓滑的韋小寶?老實憨厚的郭靖?還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

雖然因創作出許多豪氣萬丈的大俠形象而被稱為「查大俠」,但是金庸卻覺得這個稱謂實在過譽:「如果在我的小說中選一個角色讓我做,我願做《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他身上沒有以勢壓人的霸道,總給人留有餘地。」

還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查大俠」的一生正如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妄為,後半生心懷敬畏,有不斷向學之心,可敬可嘆。

(綜合《三聯生活周刊》、新華社等)

【學界懷念】

「有華人的地方 就有金庸的讀者」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查良鏞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為武俠小說開創新可能

很多人把金庸當作武俠小說家來看待,這毫無疑問,但他不僅僅是小說家,同時還是一個有政治抱負、歷史眼光的報人。上個世紀,他在香港辦報,親自寫社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有敏銳的政治眼光、政治智慧,這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可以看出來,這也是他的成就超越梁羽生、古龍的原因。

在所有的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他是一個讀書人,有廣博的知識,貫通古今中外。武俠小說有很難跨越的極限,但金庸超越了傳統武俠小說的範式,為武俠小說開創了新的可能。在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繼承上,很少有小說能達到金庸武俠小說的水平,這也是很多海外華人在讓後代學習中國文化時,往往是讓他們先從閱讀金庸小說開始的原因。

(金羊網記者 吳小攀 採訪整理)

潘耀明(香港知名作家):金庸小說有深刻現實意義

香港知名作家潘耀明與金庸相識並同事二十多年。1991年夏天,因金庸一紙聘書,潘耀明接下了雜誌總編輯的重擔,從此兩人亦師亦友。「金庸寫武俠,都是業餘的愛好,他一直想從政,還學過國際關係法。最開始是去《大公報》當翻譯,後來自己著手辦了《明報》。」在潘耀明看來,金庸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眼光獨到、頗具智慧的報人。

「與前幾任的主編不一樣,查先生在聘書上寫明,除要我當總編輯之外,還兼任總經理。這也許與我之前在美國念的出版管理學和雜誌學有關。後來報刊也受到市場的衝擊,我才幡然省悟查先生良苦的用心:他希望我在文化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

「查先生很懂得文化經營。《明報》上市時,才1毛錢,在金庸的手上漲到了2塊9。查先生對我說,有二元八角是文化品牌的價值。他還說,文化品牌是無形財產,往往比有形資產的價值還要大」。

「武俠小說只是辦報的副產品,沒想過影響這麼大。而查先生的小說影響力不僅在過去、現在,還會在將來。」潘耀明告訴記者,金庸畢生的事業在《明報》而非武俠小說,辦報的收入也高於寫書的收入。「查先生集成功的報人、成功的作家、成功的企業家於一身,相信在海內外都是空前的,恐怕也很可能是絕後的。」

「一手寫社評,一手寫武俠」造就了不一樣的小說家。潘耀明認為,金庸的小說中有很多象徵手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時代氣息。

(金羊網記者 朱紹傑)

施愛東(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金庸的小說「最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施愛東認為,金庸之所以在眾多武俠作家中獨具一格,高出一籌,是因為金庸的小說生長在中國傳統土壤中,是「最中國」的小說。「金庸更把人生理想融入小說,用小說講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構築出自己的烏託邦」。

金庸宣布封筆後,不乏評說金庸小說現象的文章。到了倪匡出版《我看金庸小說》,成為華文世界首部以金庸小說為研讀對象的評論集,掀起研讀金庸小說的熱潮。其時,潘耀明著手整理一套海內外研究金庸的叢書。幾乎同一時間,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出版《千古文人俠客夢》,從司馬遷寫到金庸,提出金庸小說的「遊俠想像」。另一位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對金庸小說予以高度評價,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繼「五四」文學革命後,「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閒書而登上文學殿堂的另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學者王一川在《重排大師座次》將金庸排在20世紀文學大家第四位,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巴金。施愛東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金庸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故事家,他的小說可能是古往今來最多的,也是從他的武俠小說開始,通俗文學在文學史殿堂裡開始佔有一席之地。」

(金羊網記者 朱紹傑)

「楊過」「韋小寶」「小龍女」發文悼念:謝謝你創造了這個角色

劉德華(1983版《神鵰俠侶》楊過扮演者):

金庸老師是一個武俠小說世界的奇人,我能夠出演他筆下的角色楊過是一個緣份。當年成立「天幕」的創業作《91神鵰俠侶》也是金庸老師將其小說作品《神鵰俠侶》給他的電影命名。其實一直以來都有關心他的身體狀況,他的離世絕對是武俠世界的一個大損失,願他一路好走,其家人亦能節哀。

汪明荃(1978版《倚天屠龍記》趙敏扮演者):

當然覺得好突然好可惜,知道他年紀大,需要多休養。今天聽到這個消息,非常不舍,他很有才華,文學方面貢獻也很大,又辦報紙。當年能夠出演他筆下的角色,我覺得好榮幸,我覺得他好棒,他作品中寫的好多地方他都沒有去過,但他卻寫得好像身臨其境般,他的作品更是影響到全世界的華人。

陳小春(1998版《鹿鼎記》韋小寶扮演者):

小寶就此別過,查大俠走好。

李若彤(1995版《神鵰俠侶》小龍女、1996版《天龍八部》王語嫣扮演者):

忽然收到這消息,感覺茫然,他筆下的小龍女給予我一切一切,我倆雖未曾遇上過,對他卻有著一種特別的感覺和尊重,謝謝你創造了這角色,而我這生也有幸曾扮演過。查大俠,一路好走!

劉濤(2003版《天龍八部》阿朱扮演者):

謝謝您筆下的阿朱,讓我感受到了那些奮不顧身的一往情深,豪情萬丈的俠義心腸,您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大師千古,江湖再見。

【採訪手記】

金大俠,金小兒

羊城晚報前記者、文藝部副主任,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黃詠梅曾採訪金庸,並寫下以下手記,今日重發此文,以為紀念。

□黃詠梅

2008年7月18日下午3時,在香港北角金庸先生寫字樓進行採訪。

說實在,對於採訪金大俠,我的好奇心不是很足。就連第一次踏入他那間碩大無比、落地窗戶可一覽無敵海景的寫字樓,我也能感到如韋小寶、張無忌、楊過這些從未謀面的人物那麼熟悉,因為在很多到過這間寫字樓參觀的作家學者們的文章裡都無一例外地描述到,並且在多處圖文並茂。

然而,就在結束對話,跟金大俠合影留念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秘密———金大俠是個金小兒。站在金大俠身邊,他一直很奇怪地看著我手腕上戴的手鐲,並且不斷問我:「這是什麼?」當得知是朋友從藏區帶回來給我的一個牛骨做成的手鐲時,他高興得從襯衫裡順著脖子撈起一根飾物,咧開嘴告訴我,那是西藏朋友送給他的「天珠」。我們互相交換著看的時候,他愛不釋手地拿著我那手鐲問,這裡是牛骨的?那個地方也是牛骨的?牛骨也可以做成這個樣子?不誇張地說,神態十足一個小孩子。

我將手鐲送給他,並且嘗試幫他戴到腕上,因為手鐲太小了,有點勉強。所幸手鐲是橡皮筋所連成。我使勁幫他套上手鐲的時候,害怕弄疼他,誰知道他竟然很認真地配合著我戴,一臉的喜悅,好奇心遠遠覆蓋了疼痛。

最後,手鐲竟然套在了他的手上,他高興地將手腕舉得高高,跟我合影。

回來的一路火車上,屢屢想到他為了能戴上手鐲拼命將手掌縮到最小,並且忍耐疼痛的樣子,就會發笑。終於領會到金大俠在接受我採訪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他說,武俠世界是一個羅曼蒂克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想像的世界。面對這人慾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只有永遠保持一顆天真的「赤子之心」才得以創造一個此在世界外的世界。

金大俠和金小兒,便在這個現實世界裡,進行著左右手互搏般的切磋、追問,練出了上乘境界。    (文章有刪節)





編輯:

相關焦點

  • 「微信之父」張小龍悼念金庸:foxmail的名字源於《笑傲江湖》?
    今日凌晨,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在朋友圈悼念已故作家金庸,他稱當年開發的郵件系統foxmail,其名字就源自於金庸筆下的「令狐衝」這一角色。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手頭有笑傲江湖,於是取令狐衝之『狐』,叫foxmail。以此紀念金庸。」fox中文譯為狐狸。據公開資料顯示,《笑傲江湖》是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
  • 《笑傲江湖》沒有朝代?金庸有3處伏筆,暗示1518年明朝正德年間
    《笑傲江湖》是金庸在1967年至1969年創作的武俠小說。作為金庸群俠傳中,年代較晚的一部武俠巨著,《笑傲江湖》表現出十分老練成熟的武俠風格,包括伏筆設置、人物構造、情節鋪設等方面,都算得上金庸眾多武俠作品中上乘之作。
  • 金庸《笑傲江湖》:問世間又有幾人能真正笑傲江湖呢?
    金庸先生將自己的小說連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小說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還有《
  • 《雪中悍刀行》比《射鵰》《笑傲江湖》如何?烽火比金庸古龍如何
    《雪中悍刀行》比《射鵰》《笑傲江湖》如何?烽火比金庸古龍如何?《雪中悍刀行》是一部很精彩的網絡小說,其中描寫的江湖和廟堂都給了我一種全新的感覺。我原先也讀過一些武俠小說,最喜歡的無非就是射鵰,笑傲江湖之類的小說,但是現在卻更喜歡《雪中悍刀行》,原先我最崇拜的作家是金庸和古龍,現在我最崇拜的作家卻是烽火大神。  烽火戲諸侯大神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廟堂和江湖,他不像金庸先生那樣心懷家國天下,把主角寫得多麼偉大,反派寫得多麼猥瑣,在烽火的小說中,不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有各自的情懷,都有各自的追求。
  • 金庸先生逝世兩周年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視頻來源:微博@金庸影視劇關注組只要有人就會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2018年10月30日主持人放下了話筒作家放下了筆這是一個悲傷的十月末金庸是《笑傲江湖》裡灑脫不羈的令狐衝與高廣深情的任盈盈,彼此犧牲,水到渠成。
  • 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丨外媒說
    《太陽報》:文學巨匠金庸逝世,享年94歲——與病魔長期鬥爭之後,這位武俠小說銷量達3億本的中國傳奇作家逝世。《南華早報》稱,他的小說超越了政治、地域和意識形態的阻礙。新加坡《海峽時報》也發表文章:《海峽時報》:中國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文章稱,這位著名的小說家於香港逝世,結束了他漫長而光輝的文學生涯
  • 金庸經典小說!盤點《笑傲江湖》電視劇!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   小說以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衝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 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
    《太陽報》:文學巨匠金庸逝世,享年94歲——與病魔長期鬥爭之後,這位武俠小說銷量達3億本的中國傳奇作家逝世。《南華早報》稱,他的小說超越了政治、地域和意識形態的阻礙。《海峽時報》:中國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文章稱,這位著名的小說家於香港逝世,結束了他漫長而光輝的文學生涯。
  • 金庸逝世:武俠江湖漸遠 俠之大者不再
    這是2007年6月18日,金庸應邀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金庸其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香港著名的報人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享譽國際的文學家。金庸1924年3月10日在浙江省海寧縣出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移居香港。1955年,金庸在《新晚報》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後,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 五大《笑傲江湖》電視劇,呂頌賢版經典難忘,它卻刷新評分下限!
    《笑傲江湖》作為金庸著名的一部武俠經典小說,擁躉無數,不僅國內無人不知,也暢銷海外,其中嶽不群、東方不敗、令狐衝、莫大先生、桃谷六仙等經典人物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依然令人難以忘懷。如此經典的武俠小說自然有許多人希望能改編成影視作品,其實這麼多年過去,《笑傲江湖》確實被改編了許多次,其中有八部比較著名的改編大作,在不同的年代裡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歡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這八大《笑傲江湖》影視作品。
  • 讀書便當·玖|《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作者: 金庸 出版社: 明河社出版年: 2006-6小小汀·說在此感謝眾親朋的捧場和抬愛,希望2019年也能跟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熟的小牢騷。當然,更希望關注我的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裡都能錦鯉附體,「豬」事順利呀!言歸正傳,今天聊聊前段時間刷完的《笑傲江湖》。
  • 開卷有益|金庸逝世一周年:金庸江湖的道德秩序與行為準則
    【編者按】2019年10月30日,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紀念日。我們邀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資訊》的主持人,同時也是金庸作品的粉絲遠歌,來為大家朗讀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曉菲的《留白:秋水堂文化隨筆》裡《瓶中之舟——金庸筆下的想像中國》一篇的節選片段,並摘錄該段文字如下,以示紀念。
  • 金庸先生逝世!「飛雪連天射白鹿」英文怎麼說?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 。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在浙江海寧,祖上是名門望族,不但善於經商,而且出了很多學識淵博的後人。
  • 新《笑傲江湖》的出現再次證明電視劇是需要比較的
    看到這部新出的《笑傲江湖》,俠客君想到了以前「於媽」拍的那部《笑傲江湖》,當年「於媽」不也是受到相同的待遇嘛!所以有網友在網絡上表示「我們欠於媽一個道歉」。就連俠客君,也因為這部新拍的《笑傲江湖》挨了罵。俠客君僅僅是用這部電視劇作為一篇文章的引子,就引來了網友的罵,想想也很無語,斷章取義者好多啊!其實影視劇的好壞,真的是要比較的啊!似乎這些年來的國產劇,大部分都沒能擺脫拍出來被罵,多年後被人懷念的老套路。
  • 金庸逝世,享年94歲,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瓊瑤是他的表外甥女
    香港媒體報導,武俠小說家金庸逝世,享年94歲,他除了是武俠小說家,還是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曾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一生寫了15部武俠小說,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等。這些武打小說基本上都改編成影視作品,成為大家追捧的娛樂文化。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2018年10月30日,94歲的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每每提及先生,他的名字前面會被冠以「社會活動家」「政治評論家」「著名作家」「一代宗師」等頭銜,甚至也會有人稱他為「金大俠」。然而,在這個時間,我們發現,這些頭銜遠不及一句「先生」來得更為直接與尊重。
  • 武俠泰鬥金庸逝世 養和醫院外送別
    武俠泰鬥金庸逝世 養和醫院外送別 著名武俠小說宗師、《明報》創辦人、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的作家金庸(
  • 金庸大俠遠去,除了回憶,他還留下這些物質財富
    30日下午,金庸一手創辦的香港《明報》發布快訊稱,著名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英文名Louis Cha)當天下午於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這個消息很快從香港傳遍華人世界,再影響到全球範圍:紐約時報等海外主流媒體均以大篇幅報導了金庸大俠離世的消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 金庸走了,青春沒了 原來成長的代價是看著熟悉的人一個個離開……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幾年前,梁羽生逝世,金庸曾寫下輓聯: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金庸去世,不知誰有資格且能為他寫這樣一幅輓聯呢?
  • 江湖仍在,盤點金庸筆下經典小說改編遊戲
    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遊戲不計其數,經典小說更是經過多次被改編成遊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玩家,陪伴了很多人的整個青春時代。今天筆者給大家盤點一下由金庸小說改編的經典遊戲。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逝世,終年94歲。自此,華人流行文化中最明亮的一盞燈火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