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

2020-12-14 環球網

10月30日下午,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

他的悄然離世震驚了世人。這位「大俠」曾讓無數海內外讀者流連於他所創造的武俠世界。

《太陽報》稱他為「偉大人物之一」(one of the greats)。

《太陽報》:文學巨匠金庸逝世,享年94歲——與病魔長期鬥爭之後,這位武俠小說銷量達3億本的中國傳奇作家逝世。

《南華早報》稱,他的小說超越了政治、地域和意識形態的阻礙。

《南華早報》:各界紛紛悼念中國文學巨匠金庸先生,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史詩級作家,他詮釋了武俠精神。

新加坡《海峽時報》也發表文章:

《海峽時報》:中國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

文章稱,這位著名的小說家於香港逝世,結束了他漫長而光輝的文學生涯。

香港《明報》發表的悼文( condolence letter)稱,金庸的離世是「《明報》、香港新聞業甚至中國文學的巨大損失(a great loss to Ming Pao, Hong Kong's news industry and even Chinese literature)」。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搬去香港,從事編劇、電影評論和記者(a screenwriter, film critic and journalist)的工作。

1955年他寫了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並立即成為暢銷書。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一生總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為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創造了一個瑰麗瀟灑、快意恩仇的江湖。

除了創作小說,金庸還是一個優秀的媒體人。1959年,他與人合資創辦了香港報紙《明報》(Ming Pao)。他擔任報社總編輯多年,同時編寫連載小說和社論。

不少外媒紛紛發文,表達他們深深的懷念和哀悼。一些媒體對他的文學成就和生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BBC:跨越地域和時代的武俠文學泰鬥

BBC中文發表文章,稱金庸為跨越地域和時代的華語武俠文學泰鬥

文章稱,金庸是「華語世界獨步天下的文化現象」「任何一個會說中文的人都有可能受過他的影響」

他是華語世界獨步天下的文化現象,他一個人就幾乎代表了一個文學類別,從香港報刊讀者到中國內地電視觀眾,從平民百姓到國家領導人,從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商人到新世紀的歐美學者,任何一個會說中文的人都有可能受過他的影響。

而正是因為這種穿越了時空的影響力,金庸的作品才能如此打動人心:

一句出處不詳的話時常被引用:「凡有華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衛報:對中國產生熱情的絕佳啟蒙

《射鵰英雄傳》被譯成英文期間,以及今年年初在英國出版之際,《衛報》發表了多篇報導。

在去年4月19日的一篇文章中,《衛報》把金庸比作中國的託爾金。

《衛報》:英雄的重生:「中國的託爾金」欲將徵服西方讀者

(編者註:金庸《射鵰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名為「A Hero Born」,《英雄誕生》)

今年3月,英國小說家馬塞爾⋅泰魯(Marcel Theroux)在《衛報》上發表書評:

金庸《射鵰英雄傳》書評:扣人心弦的武俠世界

文章稱,從上世紀50年代發表第一部作品開始,金庸就是作品被讀過最多次的中文作家(the most widely read Chinese writer alive)。

而金庸筆下的世界,也讓他與西方的託爾金(《指環王》作者)、J⋅K⋅羅琳(《哈利⋅波特》作者)和喬治⋅馬丁(《冰與火之歌》作者)齊名

His book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TV series, films and video games, and his dense, immersive world inspires the kind of adoration bestowed on those created by writers like western worldbuilders such as JRR Tolkien, JK Rowling and George RR Martin.

他的作品被改編成了電視劇、電影和電子遊戲,他筆下那個富有激情、使人沉迷的世界使他獲得了讀者的喜愛,有如西方創造書中世界的託爾金、J⋅K⋅羅琳和喬治⋅馬丁。

It would be a wonderful initiation into a lifelong enthusiasm for China, its history and civilisation, its vast and chronically misunderstood presence in the world.

《射鵰英雄傳》將會是西方讀者對中國產生終生熱情的絕佳啟蒙之作,讓讀者了解中國的歷史、文明,糾正世界對中國巨大的、長久的誤解。

紐約客:武俠類最好的作家

《紐約客》在文章中表示,他作品的影響力有《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戰》加起來那麼大:

Widely known by his pen name, Jin Yong, his work,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has a cultural currency roughly equal to that of 「Harry Potter」 and 「Star Wars」 combined.

查良鏞以他的筆名金庸為眾人知曉,他作品的文化影響力有《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戰》加起來那麼多。

文章稱,儘管在他之前並非「前無古人」,但金庸仍是武俠類小說中最好的作家:

With his combination of erudition, sentiment, propulsive plotting, and vivid prose,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enre’s finest writer. 「Of course, there were other wuxia writers, and there was kung-fu fiction before Jin Yong,」 the publisher and novelist Chan Koonchung said. 「Just as there was folk music before Bob Dylan.」

金庸的學識、情感、緊湊的情節與生動的文筆讓他成為了武俠類最好的作家。而出版人、小說家陳冠中說,「當然,在金庸之前也有其他的武俠小說作家和功夫小說,就像在鮑勃⋅迪倫之前也有民謠音樂一樣。」

外媒如何理解金庸的「江湖」

江湖,是金庸小說營造出的一個讓人迷戀的世界。刀光劍影,名來利往,兒女情長,盡在「江湖」二字中。

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令狐衝想退出江湖時,任我行說:

「這個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

這恐怕是對「江湖」最為精闢的解釋,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外媒在介紹金庸時,也逃不出中國武俠小說中特有的這個「江湖」。

波士頓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Petrus Liu在石英網(Quartz)的報導中闡釋「江湖」的含義,稱其自有一套「規矩」:

The word literally translates as「rivers and lakes,」but is typically used to meanpeople who live in a world parallel to conventional society, one that operates by its own laws and code of ethics. It is closely linked to another wuxia term, thewulin, or 「martial arts forest,」 referring toa community of people practicing martial arts.

「江湖」的字面意思為「江和湖」,但其意蘊很難翻譯成英文,因為它常用來表示和古代傳統社會平行存在的社會環境,其生存法規和道德準則自成一派。「江湖」和「武林」休戚相關,後者指代會武功的人組成的群體。

《紐約客》(The New Yorker)強調了江湖是遠離朝廷管轄的灰色地帶。

These characters travel through thejianghu, which literally translates as 「rivers and lakes,」 butmetaphoricallyrefers to analluvial underworld of hucksters and heroes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這些小說人物在江湖中闖蕩。「江湖」從字面上直譯就是「江流與湖泊」,但是它實際上喻指一個由沉澱在社會底層,遠離廟堂之外的商販和豪傑們組成的地下世界。

metaphorically: 比喻地,隱喻地

alluvial:/'lvl/衝積的,淤積的

《海峽時報》(The Strait Times)點出了「江湖中人」的生存方式:

Cha's works were largely set in the world of thejianghu,apugilisticsociety where martial artsexponentstravel China trading blows, teaching skills and upholding a strict code of honour.

金庸的作品大部分都基於「江湖」世界而發生,這是一個武林中人在闖蕩中相互比試,授藝和遵循嚴格道義的武力社會。

pugilistic/pjd'lstk/:拳擊的

exponent/kspnnt/:倡導者;擅長者

隨著金庸著作的英譯本越來越多,他的「江湖」也開始吸引更多的外國讀者。

印度著名導演、演員阿米爾汗,就是金庸的書迷,不久前剛看完《鹿鼎記》,他昨天也在微博上發帖悼念。

聽聞金庸去世的噩耗,我非常難過。 他的《鹿鼎記》帶給我很多歡樂。我幾個月前才讀過這本書,真希望能見到他。他為一代又一代人帶來如此多的快樂,我是他的超級粉絲。我向他的家人表示衷心的哀悼,願他安息。 再次表達愛與尊敬。 阿米爾。

除了英文版的《射鵰英雄傳》,此前還有三部正式出版的英文版金庸小說,分別是:《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鹿鼎記》(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和《書劍恩仇錄》(The Book and the Sword)。

此外,還有大量武俠愛好者在網絡上翻譯金庸的著作,這些英譯本讓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俠」、「江湖」、「武功」漸漸被西方讀者所接受。

外國人是如何翻譯金庸武俠世界裡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的呢,我們不妨來看幾個,譯文綜合各種譯本和網友的譯法。

武林

the overall world of the martial artists

俠義

chivalric code and righteousness;

fights for honour and justice

打狗棒法

Branch Beats the White Chimpanzee;

the Dog Beating Staff Technique

葵花寶典

the Sunflower Manual

降龍十八掌

Eighteen Subduing Dragon Palms

九陰白骨爪

Nine Yin Skeleton Claw

黯然銷魂掌

Melancholic Palms

玉女心經

Jade Maiden Heart Sutra

蛤蟆功

Toad Skill

屠龍刀

Dragon Slayer; Dragon Sabre

江南七怪

Seven Freaks of the South

陳玄風

Hurricane Chen

梅超風

Cyclone Mei

丐幫

the Beggar's Sect

日月神教

the Sun Moon Holy Cult

古墓派

Ancient Tomb Sect

雖然譯文中必不可少地會缺失一些文化內涵或文字韻味,但對金庸著作的翻譯仍然是意義重大的。

正如《射鵰英雄傳》的譯者,郝青玉(Anna Holmwood)所說:

"The greatest loss that can occur in translation can only come from not translating it at all."

「翻譯會產生的最大損失,只能是不翻譯這本小說。」

最後,送上金庸14部作品的雙語譯名,一起回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豪情!

Other Tales of the Flying Fox

(也譯作:The Young Flying Fox)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A Deadly Secret

Demi-Gods and Semi-Devils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

White Horse Neighs in the Western Wind

(也譯作:Swordswoman Riding West on White Horse )

鹿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The Smiling, Proud Wanderer

The Book and the Sword

The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Ode to Gallantry

The Heavenly Sword and the Dragon Saber

Sword Stained with Royal Blood

《鴛鴦刀》

相關焦點

  • 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丨外媒說
    不少外媒紛紛發文,表達他們深深的懷念和哀悼。一些媒體對他的文學成就和生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外媒如何理解金庸的「江湖」江湖,是金庸小說營造出的一個讓人迷戀的世界。刀光劍影,名來利往,兒女情長,盡在「江湖」二字中。
  • 外媒悼念金庸:他在華語世界影響大約是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戰的總和
    很快,金庸去世的新聞也佔據了各大外媒的頭條,歪果仁也紛紛緬懷起這位開啟他們中國武俠夢的大師。金庸的故事呈現了一個刀光劍影的江湖,在這裡大俠們懷揣一身正氣和神奇華麗的絕技,遊走於中華大地上。金庸的去世對全世界的中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對阿里巴巴。因為金庸的武俠早已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在阿里巴巴每個員工都有個出自金庸武俠小說的「花名」。「The wuxia spirit promoted by Cha has become a core value ofAlibaba,」 Ma added.
  • 金庸早年英文訪談,這位武俠小說大師為何這麼成功?
    10月30日下午,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 他的悄然離世震驚了世人。這位「大俠」曾讓無數海內外讀者流連於他所創造的武俠世界。 這兩天,金庸去世的新聞也佔據了各大外媒的頭條,歪果仁也紛紛緬懷起這位開啟他們中國武俠夢的大師。
  • 外媒發布笑傲江湖OL視頻 玩家評分8.5分
    上周6月3日笑傲江湖 (微博)OL發布會過後,國外媒體GT於6月4日放出了遊戲的幾部視頻,包括:遊戲官方的宣傳動畫(外媒地址)、遊戲的首部實際視頻(外媒地址)、發布會上的全息絕世武功(外媒地址)、輕功跳躍場景等(外媒地址)。
  • 金庸的書要翻譯成英文為什麼這麼難?
    在金庸成為華語世界最暢銷、最著名作家的這些年裡,英文世界裡的金庸難以等量齊觀。首先就是「江湖」這個概念,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毫無疑問難倒一大片翻譯家。其次是各種江湖術士的諢號和武俠招數。東邪西毒在英文世界裡成了東方巫師和西方巫師;南帝北丐成了南方皇帝和北方乞丐。
  • 金庸武俠小說英譯版發行 「江湖」在西方拓土艱難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亞洲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韓倚松(Chris Hamm)博士是研究金庸的美國權威。他接受採訪時表示,他還沒有讀過金庸這部作品的英譯本,無法評論它是否成功。「但總括來說,我認為將金庸的小說翻譯成英文非常困難。」感興趣的讀者肯定會歡迎英譯本,但金庸書籍的英譯本不太可能獲得它在華語世界那樣的成功。
  • 金庸《射鵰》三部曲英譯版將出版,被譽為中國版《指環王》
    以下為文章摘要:在中國作家金庸構想的古代世界裡,身懷「輕功」的俠客們穿梭於林間,用「一陽指」來一招斃命。他們武功高強,忠勇雙全,挑戰專制君王和封建社會。對許多武俠小說讀者來說,這個世界並不陌生。在他們心中,筆名為金庸的路易斯·查(金庸原名為查良鏞——本網注)是華語世界最暢銷的作家。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魅力非凡,不亞於英國作家J·R託爾金的幻想世界。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1960年7月27日《神鵰俠侶》還未連載完成,由峨眉電影製片廠出品,李化執導,金庸親自擔任編劇,謝賢、南紅、楊業宏等主演的《神鵰俠侶》電視劇的第一集在香港播出。金庸先生的IP改編的影視作品就這樣第一次與觀眾們見面了。
  • 《金庸群俠傳》新派江湖,潮流武俠
    由月球漫步(微博)發行的經典武俠手遊《金庸群俠傳》於10月27日正式開啟全平臺首發,首發當日,各大區服迅速飄紅,人氣可謂空前高漲。目前《金庸群俠傳》已經登陸ios平臺,在appstore以及安卓平臺50多個應用商店都能下載體驗。
  • 永遠的金庸,永遠的江湖,這是4399對金庸的緬懷!
    金庸先生的文章相信大家都拜讀過或在電視上看見過翻拍的電視劇,曾有無數的經典形象出現在先生的小說中,像是人皆羨慕的神仙眷侶:《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黃蓉、楊康穆念慈;《神鵰俠侶》裡的楊過,小龍女;《天龍八部》裡的喬峰、阿朱等等,又或是義字當頭的兄弟情義:《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段譽、虛竹
  • 金庸的英文讀者怎樣看射鵰:與《魔戒》相提並論
    這是此書第一次被翻譯成英文,雖然此前金庸已有三本小說被翻譯成英文,但似乎都反響平平。  英國媒體把金庸稱為「中國的託爾金」,並將《射鵰英雄傳》與《魔戒》相提並論。也許這是一個讓西方世界和讀者進入這位中國最暢銷作家構建的世界最便捷的方式。也因此,大部分對此書感興趣的讀者都是奇幻小說愛好者。
  • 金庸與世長辭 他曾留給自己的墓志銘這樣寫道
    想了解金庸不難,從他的多部小說以及報導文字中就可以了解他的故事。但想了解金庸的晚年卻非常不易。金庸成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幾十年的時間,關於他的報導早已飽和,有關他的任何消息也總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接受許戈輝採訪時,金庸曾說,他不再給年輕人寫序題字,因為他發現,有的人拿他的字去賣錢。近幾年來,沒有哪家媒體能夠採訪到他。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度廬"是其寫武俠小說時用的筆名。 他與"奇幻仙俠派"還珠樓主、"社會反諷派"宮白羽、"幫會技擊派"鄭證因、"奇情推理派"朱貞木共稱"北派五大家" 。英文頗佳,常閱讀世界各國的英文書刊。他的武俠作品另闢蹊徑,人物有007的影子,受西方文學影響甚大,與他的英文功底分不開的。古龍朋友多,怕朋友借書不還,書房裡放的書多是他自己不喜歡的,喜歡的書都珍藏在臥室和儲藏室裡。
  • 著名作家金庸逝世:願君此去是歸隱 笑傲江湖世無雙
    金庸在《神鵰俠侶》如是說。昨日, 一代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從此「退出江湖」,享年94歲。金庸族譜旁系姻親關係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姑父蔣百裡、表姐夫錢學森、表外甥女瓊瑤。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其小說屢被翻拍為影視作品,享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讚譽。他的部分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除了武俠小說的成就外,查良鏞還是知名報人、社會活動家。
  • 《雪中悍刀行》江湖與金庸江湖,新舊武俠哪個是你的江湖夢?
    金庸先生一生共創作作品數十部,最有代筆性的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金庸筆下的江湖被拍成電視劇數十版,很多人年少時的江湖夢便是因此而起。如阿里巴巴集團更是將江湖作為企業文化在傳承,如馬雲自稱「風清揚」,他的接任者張勇自號「逍遙子」,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大俠夢。金庸先生在筆下共塑造了2500多個江湖人物,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很飽滿,在金庸的江湖裡,有書生意氣、有家國情懷、有恩愛情仇、有酒有肉、有始有終。
  • 金庸:江湖不再,武林長存
    金庸:江湖不再,武林長存文/阿丼呀金庸上周金庸老先生去世,讓世人無不感到震驚與惋惜。金庸先生的作品之於我們,是童年、是回憶、更是一個我們不曾接觸過卻又嚮往的武林。在書中我們可以忘卻世間一切煩擾,做一場武林豪俠夢。
  • 如今再回到金庸群俠傳,會不會覺得,他把我們,就丟在了這江湖中
    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了,那個引領了一代武俠夢的金庸,就這麼把一代人丟在了江湖之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最火的三種電影格局,警匪片,古惑仔,剩下的就是金庸先生所寫的小說改編的武俠片了,那個時候大街小巷在吃過晚飯後都會守在電視機面前等著看李若彤所飾演小龍女版本的《神鵰俠侶》。
  • 金庸,一代武俠宗師與蘇州的江湖小事
    今天是金庸誕辰96周年的日子,有意思的是一向崇拜金庸、熱愛武俠的馬雲創立阿里巴巴也是在1999年的這一天,不知是不是巧合。江湖很大,江湖也很小,江湖是意氣風發、鮮衣怒馬的少年,也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壯年。
  • 老外看金庸,很好玩的英文翻譯,猜一猜看一看……
    金庸的江湖,架構出一個獨立的體系。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文字,就有了江湖。江湖中人,單單這四個字,中國人看出了韻味,看出了俠之大者,看到了夢中的童話。對於老外呢?如何理解這個江湖?勉強翻譯下去,最為難的莫過於那些江湖術士的諢號和武俠招數。
  • 金庸寫完後,又寫了13年的武俠小說,他為什麼不能超越金庸?
    現在,我們來談談為什麼金庸在某種意義上比古龍「更勝一籌」更好?酒和茶金庸於創作了武俠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他的最後一部武俠作品《鹿鼎記》於問世,他繼續寫了江湖,加上《越女劍》,一生創作了15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