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2020-12-11 澎湃新聞
本文由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授權轉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8年10月30日,94歲的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

每每提及先生,他的名字前面會被冠以「社會活動家」「政治評論家」「著名作家」「一代宗師」等頭銜,甚至也會有人稱他為「金大俠」。

然而,在這個時間,我們發現,這些頭銜遠不及一句「先生」來得更為直接與尊重。

金庸先生一生見了世事變遷,經歷了國讎家恨,當得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對於更廣大的人來說,知道先生,了解先生還是從他的15部經典作品開始的。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金庸先生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真實又虛幻的武俠世界,那裡有國讎家恨的沉重,那裡也有笑傲江湖的灑脫。

現在,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

我們也只能從他留下的作品中繼續緬懷先生了。

15部原著,102部改編影視劇

金庸先生的經典著作一共有15部。分別為《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和《越女劍》。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部才是最經典的武俠傳奇,一直爭論不休。金庸先生沒選最成功,而是給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失敗的作品——《神鵰俠侶》。

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1959年至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可能連金庸先生也想像不到自己認為最失敗的作品,卻是他被改編的首部影視作品,而且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部武俠IP。

1960年7月27日《神鵰俠侶》還未連載完成,由峨眉電影製片廠出品,李化執導,金庸親自擔任編劇,謝賢、南紅、楊業宏等主演的《神鵰俠侶》電視劇的第一集在香港播出。金庸先生的IP改編的影視作品就這樣第一次與觀眾們見面了。

據不完全統計,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包括

36部電影,66部電視劇,共102部之多

。其中被改編最多的就是《笑傲江湖》,共有11個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

除《笑傲江湖》之外,據新浪娛樂統計,《神鵰俠侶》前後共被翻拍過9次電視劇,其中最經典、最廣為人知的、霸佔螢屏最久的當屬95版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神鵰俠侶》,當時在香港收穫了20%的收視率。該劇在中國內地播放時,同樣造成轟動。內地首次拍攝《神鵰俠侶》電視劇時已經到了2006年,劉亦菲「神仙姐姐」的稱號開始響了起來。

緊隨其後的是7次搬上螢屏的《射鵰英雄傳》。在眾多版本中,提起哪個版本最經典很多人會脫口而出:83版《射鵰英雄傳》。TVB傾盡全臺精英打造的經典之作,該作品儘管脫離原著,只保留故事大綱,甚至一度被金庸撤銷版權,但播出後卻極受觀眾喜愛,歷經數十年依然經久不衰。

不過,金庸先生自己更喜歡由張紀中執導、李亞鵬版的《射鵰英雄傳》。在先生看來,如此多版本的《射鵰英雄傳》,這一個版本是與原著貼合最近的。「他(李亞鵬)演郭靖很好,有時候我覺得他就是郭靖。」

此外,《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都被翻拍過7次電視劇,《天龍八部》《雪山飛狐》被翻拍過5次電視劇,包括《碧血劍》《俠客行》在內也被翻拍過4次之多。

當然,除上文提到的外,在眾多改編版本中還有不少經典的傳世之作,如徐克導演的《東方不敗》,胡軍和林志穎版《天龍八部》,陳小春版《鹿鼎記》等等。可以說,金庸先生用自己的文學作品撐起了中國影視劇產業的半壁江山。

開創並見證了香港和內地的武俠時代

如果說金庸先生手握中國影視行業最大的IP源,一點也不為過。從上世紀70年代,金庸的作品被搬上電視螢屏起,人們的生活就與這個江湖密不可分了。

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臺(佳視)歷史上第一次將金庸成名作《射鵰英雄傳》改編成電視劇。由白彪、米雪、梁小龍主演的76版《射鵰英雄傳》上映後,收視不斷上升,直超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僅香港地區就有超過百萬人同時觀看。

此時TVB的當家邵逸夫感到了危機。原本不看好金庸小說改編武俠劇的他,為了爭奪收視率,決定馬上開拍金庸武俠劇,於是就有了《書劍恩仇錄》。

更重要的一點,是邵逸夫當年直接買斷了金庸先生所有中長篇小說的影視改編權,此後,金庸劇便成了TVB爭奪收視率的王牌

《書劍恩仇錄》可以說涵蓋了當年的豪華卡司,其中就包括TVB四大花旦中的三位:李司棋、黃淑儀、汪明荃,以及狄波拉、黃元申、吳孟達等。但讓人記憶最深的人,卻是鄭少秋,當時香港人之間流行著一種說法:「整晚都聽到鄭少秋的聲音」。

在《書劍恩仇錄》中,鄭少秋一人分飾陳家洛、乾隆、福康安三個角色,還唱了電視劇的同名主題歌。後來內地引進了這部電視劇,於是「全中國整個晚上都聽到了鄭少秋的聲音」。

1978年,佳視倒閉,香港免費電視市場形成TVB與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的對決局面。此時TVB又播出了《倚天屠龍記》,這部電視劇同樣動用了TVB四大花旦中的三位,只是李司棋換成了趙雅芝。

鄭少秋飾演劇中主角張無忌,有意思的是,這次鄭少秋算是獲得了「官方」認可,金庸親筆題字:螢屏俠士,颯颯英風,家洛無忌,入人夢中。歷來對自己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不滿意的金庸,卻認可了鄭少秋和他主演的《倚天屠龍記》。

《書劍恩仇錄》挽救了TVB的收視率,還奠定了鄭少秋「TVB第一武俠小生」的地位。幾年後,這部劇在新加坡開播,同樣紅及一時。

「電視臺製作的電視劇都不長,差不多兩三集的樣子,十集電視劇就很厲害了,這樣的頂多兩天就拍完。」鄭少秋回憶香港電視臺的「戰爭年代」時,這樣說。長達90集的《書劍恩仇錄》開創了TVB長篇古裝武俠劇之先河。

但對於內地觀眾而言,真正從電視螢屏上接觸到金庸先生的作品,還是1983年TVB的《射鵰英雄傳》。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內地娛樂產品匱乏,《射鵰英雄傳》在內地播出後,萬人空巷。無論是黃蓉的古靈精怪,還是周伯通與瑛姑的愛情悲劇,都成了那個時代人們最獨特的記憶。

有經歷者講述,那個時期「女生管自己愛慕的男生都叫『x哥』,男生管漂亮女生都叫『x兒』。」那時候學校門口的手推車上擺放著各種劇照,少年少女們將剪切好的明星照片貼在硬皮筆記本上。

83版《射鵰英雄傳》不僅捧紅了黃日華、翁美玲,同時還讓羅文和甄妮合唱的《鐵血丹心》傳唱,成為香港樂壇金曲。從這時起,武俠風格的粵語歌,也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留下無法抹去的烙印。

《鐵血丹心》的曲作者是顧嘉輝,他參與了幾乎所有TVB版金庸劇的原聲音樂製作工作,包括前面提及的三部作品。與他合作最多的詞作者,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黃霑。

1983年,黃霑與顧嘉輝為TVB武俠劇《射鵰英雄傳》創作歌曲《一生有意義》《世間始終你好》《桃花開》《千愁記舊情》《肯去承擔愛》《四張機》等。更有香港樂壇經典歌曲《滄海一聲笑》《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等金庸劇主題歌。

可以說,金庸先生的劇集見證了香港電視產業與音樂產業的兩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因為內地引進了《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等大量的劇集,不僅豐富了當時內地比較單一的影視劇內容市場,作品中的武俠世界、金庸先生通過作品所折射出的世界觀更是深深的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金庸代表性作品影視化情況

千禧年後,香港TVB一家獨大,港劇也逐漸走向衰落。而此時的金庸武俠劇,與一位內地製片人結了緣,他就是張紀中。

馬雲的助理陳偉在《這就是馬雲》一書中,回憶馬雲與張紀中時,說過這樣一件事:

1999年初,張紀中來杭州住在西湖國賓館,我和馬雲去看他。當時張紀中正在籌備電視劇《孫中山》,遭遇了重重困難。談到電視劇,馬雲問:「你有沒有想過去拍金庸武俠劇?」

「我當然想啊,可人家香港都拍過了呀。」

「那都過去15年了,現在重拍,如果拍得好一定會掀起又一次高潮。」

於是有了一元賣給央視版權的《笑傲江湖》,金庸先生條件也只有四個字:尊重原著。

2001年3月26日,《笑傲江湖》在中央電視臺第八套頻道首播,僅第一輪,就為央視賺了7500萬元。隨後這部劇集在香港、臺灣相繼播出。電視劇的取景地,浙江紹興新昌縣,也因為《笑傲江湖》,旅遊收入翻了幾十倍。

在這之後,張紀中開始了「拍遍金庸劇」,李亞鵬版《射鵰英雄傳》、黃曉明版《神鵰俠侶》、胡軍版《天龍八部》、黃聖依版《碧血劍》、黃曉明版《鹿鼎記》、鄧超版《倚天屠龍記》、張嘉倪版《俠客行》……集中出現,一時間內地掀起了「金庸劇」「金庸作品」的熱潮。

為什麼這麼說?當年看83版《射鵰英雄傳》,看《雪山飛狐》,看《書劍恩仇錄》長大的人,現如今再次看到張紀中版翻拍的劇集,不免重拾童年回憶,而沒看過港版的金庸劇的觀眾,同樣會被張紀中帶入到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而這股熱潮也延伸到影視之外。

「金庸宇宙」價值持續放大

事實上,金庸先生的作品,並不局限在影視化。1996年,臺灣的河洛工作室發行了一款名為《金庸群俠傳》的DOS版電子遊戲。遊戲中,把金庸先生的14部長篇小說稱為「十四天書」,玩家由現代穿越到遊戲世界,遊戲的目標就是找齊十四天書,開啟傳送門回家。

1996年就已經有VR遊戲的概念了(圖片來源:電子遊戲《金庸群俠傳》實機畫面)

《金庸群俠傳》是中國第一款開放世界遊戲,融合了金庸小說中的主要正反派角色,以及重要場景、事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創造了「金庸宇宙」,甚至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是一時無兩。

7天前《金庸群俠傳》的續作《河洛群俠傳》正式發售。製作人徐昌隆此前表示,「如果未來有機會再度獲得授權,《金庸群俠傳2》依然能和大家見面。」

據了解,金庸一共有15部武俠題材小說,包括14部長篇武俠小說和1部短篇武俠小說,其中完美世界早在2011年就籤下了《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神鵰俠侶》與《射鵰英雄傳》等4部作品的遊戲改編權,之後這4部作品的手遊改編權也順理成章地歸屬於完美世界。而剩下的10部作品的手遊改編權(《越女劍》版權包含在《俠客行》版權中,如分開算是11部),在2013年的7月,正式授權給暢遊,這也和暢遊在端遊時代運營《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等產品的成功有關。

而當年暢遊用2000萬一次性買斷金庸10款武俠小說的手遊開發權。

雖然遊戲改編可以給金庸先生帶來更多的版費收入,但是相比遊戲行業,影視行業依然是金庸先生最大的擁躉。

曾有業內人談及武俠劇時,稱「改編金庸劇是面對審核最穩妥的辦法」,以至於每年影視市場上都會湧現大量金庸劇。

因此,張紀中之外,除了已經上映的,內地還有不少影視公司將目光聚焦到金庸先生的作品上來。

2018年6月19日,樂創文娛在上海電影節期間發布未來3年的電影片單,其中就包括徐克的《神鵰俠侶》三部曲;以及與一壹集團共同推動的《神鵰俠侶》《笑傲江湖》等系列實現電影品牌化。

2018年8月6日,有業內人士發微博稱,周顯揚會幫寰亞開拍《射鵰英雄傳3D》電影版。而這個電影計劃早在2016年就已公布,只不過那時公布的導演是陳嘉上。

2018年6月,由新麗電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60集電視劇《鹿鼎記》,也已開拍。

2018年6月,華夏視聽環球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倚天屠龍記》,已經殺青。

2018年9月,由新麗電視出品,于榮光執導,楊祐寧、白澍、張天陽等主演的《天龍八部》,已經開拍。

此外,還包括樊馨蔓擔任製片的《連城訣》;由企鵝影視、北京盛夏星空影視傳媒聯合出品,林峰執導,佟夢實、毛曉慧主演的《神鵰俠侶》等。

細心者可以發現,除了大量改編劇集外,樂創文娛和寰亞則將改編聚焦到電影上。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雖有改編成電影的事例,但除了極少數如徐克的《笑傲江湖》,劉鎮偉的《東成西就》比較成功之外,絕大部分的電影改編,市場反響平平。

此次樂創文娛和寰亞將改編聚焦到電影上來,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無論是《神鵰俠侶》三部曲還是《射鵰英雄傳3D》電影版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原著改編成電影之後,能否滿足電影的需要,也就是討好觀眾。

要知道金庸先生的作品深入人心,完全尊重原著,電影的時長不能承載原著完整的故事,如果提煉人物,在原著的基礎上二次創作,就面臨一個改編尺度和方向的問題。而這恰恰是改編電影最難操作的部分。

另外,對於金庸作品電影化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授權,如何從短期臨時授權獲得一個長期可開發的授權,作出長遠的規劃。比如,能否實現以整個作品為背景和世界觀,改編電影時,可以基於人物IP,重新按照世界觀和人物擴建新的劇情。

也就是,把同一個IP,分解成「令狐衝」「林平之」「東方不敗」「任我行」「風清揚」等不同的細分IP,每一個人物為核心,都能拍成不同的系列電影。這樣一來,觀眾就不會因為看過原著,而失去了懸念。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原著電影化的內容改編難題。

金庸先生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很高的要求,無論哪部作品被翻拍成電視劇,他都會親自去現場觀摩。

現在金庸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他留下的作品也成為我們心中最特別的存在。

如何再現這些經典,也成為立志改編金庸先生作品的影視工作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正如「讀金庸」的六神磊磊所言:「現在,我再也沒有後臺了。」

金庸先生的離去,讓我們悲痛,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部部難以超越的經典,我們會永遠會銘記金庸先生給我們描繪的江湖、朝堂,因為他的武俠江湖仍在。

文/杜威、劉鑫、連博

編輯/陳默

製圖/張旭

相關焦點

  • 《金庸群俠傳》新派江湖,潮流武俠
    由月球漫步(微博)發行的經典武俠手遊《金庸群俠傳》於10月27日正式開啟全平臺首發,首發當日,各大區服迅速飄紅,人氣可謂空前高漲。目前《金庸群俠傳》已經登陸ios平臺,在appstore以及安卓平臺50多個應用商店都能下載體驗。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編輯裡面出作家,還珠樓主、金庸、梁羽生、宮白羽、劉雲若、倪匡、於東樓等都做過編輯,這些不同時代的武俠作家如果能集中在同一時代,集體失業的話,倒是可以做一家出版報紙、雜誌、圖書的出版社。那就是空前豪華的陣容了。每個武俠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個江湖。
  • 金庸,一代武俠宗師與蘇州的江湖小事
    今天是金庸誕辰96周年的日子,有意思的是一向崇拜金庸、熱愛武俠的馬雲創立阿里巴巴也是在1999年的這一天,不知是不是巧合。江湖很大,江湖也很小,江湖是意氣風發、鮮衣怒馬的少年,也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壯年。
  • 從仙劍金庸到漢家江湖,國產武俠遊戲是如何迭代的?
    武俠之於中國,就如牛仔之於美國,從此衍生開去,美國創造了一大批優秀的以西部文化為背景的遊戲,而從上個世紀開始,中國的遊戲商們也借著電腦普及的東風,開發出了被無數國人譽為經典的武俠遊戲。這就是線性敘事遊戲的弊端所在,如果玩家不知道怎麼進行劇情,就會一直卡關,所以也就相應地出現了開放世界的武俠遊戲。說到開放武俠遊戲的開山鼻祖,那就是曾經由臺灣智冠出品的金庸群俠傳!
  • 武俠遊戲十餘載 從金庸群俠傳到《九陰真經》
    武俠遊戲賦予了中華武俠文化新的生機,在傳統武俠小說、武俠影視外,呈現了第三種展現形式,而這種更開放、更自由、更強帶入感的交互體驗,是另外兩種展現形式無法給與的,而這也為武俠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尋找到了新的契機。
  • 《東邪西毒》:另類武俠電影,既見金庸,更見古龍
    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兩位先生的很多武俠小說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而可稱為經典的,比如許冠傑主演的《笑傲江湖》,李連杰、林青霞主演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日華主演的劇版《天龍八部》,林志穎、蘇有朋主演的劇版《絕代雙驕》,李亞鵬主演的劇版《笑傲江湖》等等,數量不少。但從個人角度來看,由金庸武俠改編作品的總體質量,是超過古龍小說所改編的影視劇的。
  • 《雪中悍刀行》江湖與金庸江湖,新舊武俠哪個是你的江湖夢?
    金庸先生一生共創作作品數十部,最有代筆性的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金庸筆下的江湖被拍成電視劇數十版,很多人年少時的江湖夢便是因此而起。如阿里巴巴集團更是將江湖作為企業文化在傳承,如馬雲自稱「風清揚」,他的接任者張勇自號「逍遙子」,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大俠夢。金庸先生在筆下共塑造了2500多個江湖人物,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很飽滿,在金庸的江湖裡,有書生意氣、有家國情懷、有恩愛情仇、有酒有肉、有始有終。
  • 從金庸同人遊戲到原創武俠IP:兩隻松鼠的「漢家江湖」
    1996年,河洛工作室開發的《金庸群俠傳》在國內上市。它整合了金庸十四部作品的場景、角色、兵器、絕學,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自由開放的武俠世界,這一切都足以讓喜歡武俠的玩家們振奮——當然,也有玩家因為它,才掉進「武俠」的坑,比如CG和子尹。「直到小學在DOS上玩了《金庸群俠傳》,我才知道金庸是誰。」
  • 金庸走了,武俠還在嗎?——心中的江湖《雪中悍刀行》
    金庸說,這就是他的青春。這又何嘗不是幾代中國人的青春呢?金庸走了,我們的青春,也一起消逝了嗎?是不是一起消逝的還有一代人心中的「鮮衣怒馬,快意江湖。此劍撫平天下不平事,此劍無愧世間有愧人」,那份「江湖氣」,那縷"俠義風"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 「猴版」韋小寶再毀經典,金庸武俠正在離我們而去嗎?
    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作品中哪一部成就最高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很多人覺得這部封筆之作《鹿鼎記》是金庸武俠世界的最高峰。當《鹿鼎記》最早開始在報紙上連載時,社會輿論普遍不太相信這是金庸本人的作品,懷疑是不是那幾個叫「金庸新」「金庸名」的傢伙又重出江湖了。畢竟這個叫韋小寶的小混混年紀輕輕不講武德,專門偷襲江湖老同志,還一路坑蒙拐騙、飛黃騰達、官運亨通、妻妾成群。
  • 成年人的童話與金庸武俠中的法律學
    在我的苦苦哀求和「向老師報告」威脅的雙重作用下,終於也得到了看一節課的特權,就是這短短的一節課時間,我開始認識了黃蓉、郭靖、周伯通、歐陽鋒等形形色色的角色,開始了我的武俠之旅。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我逐漸進入了他們的圈子,開始廣泛地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其實,所謂的「廣泛」,說法並不科學,當時也就是對《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等少數幾部經典的反覆閱讀。
  • 武俠作家是如何還原中國古代江湖的
    識字率逐漸提高、紙張價格的降低,最終導致了報紙這種大眾傳媒的出現,文字的消費者不再只有少數統治階級文人,行走江湖的底層人士有了方便的發聲渠道,還能獲得不小的共鳴。中國近代的史學研究來源於日本,直到今天,關於漢唐史,日本史家的著作還是不得不讀的經典。
  •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正所謂"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說起金庸武俠中存在爭議的點還有很多,比如說金庸先生的十三本小說中哪一本是最好看的,最有深度的?
  • 金庸熱門武俠手遊排行榜 第一毫無懸念
    很多小夥伴喜歡玩以金庸小說為背景的武俠類型的手遊,金庸武俠小說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遐想,成為大俠,浪跡江湖,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可謂是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而不少金庸武俠小說也改編... 金庸背景的武俠手遊有哪些?
  • 喪失江湖道義武俠精神,張一山的油膩庸俗化了金庸劇
    在金庸愛好者六神磊磊看來,該劇最大的問題在於整個創作團隊對於韋小寶人物的理解偏差,「他們把韋小寶理解為滑稽小丑,隨時要咯吱人,這是錯的,韋小寶會作弄別人,但恰恰自己最不肯平白扮小丑的,除非他別有目的。」六神磊磊認為,該劇試圖將幽默注入翻拍版本,但卻讓幽默「成了整個主創團隊身上沉重的負擔」。
  • 全球唯一獲得授權的金庸武俠主題體驗館落地無錫
    本報訊 在文旅產業尚未全面復甦之時,無錫影視文化產業率先引入新力量!昨天,金庸「射鵰三部曲」全產業鏈開發項目籤約發布會在錫舉行,無錫數字電影產業園、恆信東方、中手遊及華奧傳媒等四家單位將共同打造全球首個金庸武俠主題體驗館,也是全球唯一獲得授權的金庸武俠主題體驗館。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武俠?因為金庸古龍還是他們?
    「傲氣面對萬重浪 熱血像那紅日光……」相信每個男兒都曾有過武俠夢!但你可知那一首首盪氣迴腸的配樂出至何人之手?你是否是因此而愛上了武俠?說到武俠配樂,就不得不提黃霑和胡立偉這兩位武俠配樂界的泰山北鬥!這兩位的音樂作品幾乎囊括了所有經典武俠電影,電視劇。從醉拳到黃飛鴻系列,從古龍到金庸所改編的影視作品。
  • 江湖仍在,盤點金庸筆下經典小說改編遊戲
    「金庸武俠遊戲」的時代宣告作古。>《天龍八部Online》是暢遊在2007年推出的金庸正式授權的武俠大作,遊戲採用全3D人物和場景製作。忠實金庸原著,再現真實恢弘的武俠江湖體驗。遊戲的主線劇情完全忠實原著,會重點刻畫主角間的情感故事,玩家會和令狐衝、任盈盈一起體會江湖中的恩怨情仇。
  • 著名小說家、報人金庸去世 享年94歲 四海萬代寒秋悼 武俠從此無...
    金庸小說的影像化開始受到重視,乃至之後獲得成功,都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邵氏先是再度影像化了《倚天屠龍記》等作品,接著直接將目光投向小螢屏。      1976年,TVB的首部金庸作品問世,是由鄭少秋、汪明荃主演的《書劍恩仇錄》,在香港獲得了強烈反響。接著78年,依舊是鄭少秋、汪明荃主演的《倚天屠龍記》也大受歡迎,金庸的故事在小螢屏開創了新紀元。
  • 金庸武俠中,那些美妙的佛經
    驚聞金庸先生去世,心中深感傷悲。金庸先生的武俠,帶給我們一代一代的人無限的武俠夢。可以說,在華人的世界裡,不知道金庸先生大名的人,是非常罕見稀有的。他的小說,早已遍及世界每一個有華人的地區。他的武俠小說,一經問世,就被翻拍成各種版本,廣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