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童話與金庸武俠中的法律學

2020-12-17 騰訊網

  黃豹:《金庸武俠中的法律學》

  一、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這句話記載在宋人葉夢得所作的《避暑錄話》中,用以說明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受歡迎程度:「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這句話現在被演繹為「凡有華人處,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充分說明金庸(本名查良鏞)武俠小說在華人世界的受歡迎程度。

  從1955年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到1972年封筆的武俠巨作《鹿鼎記》,金庸的武俠小說獲得最廣泛的讀者群:無論文人、商人,還是科學家或政治家,無論大學教授還是中學生,可以說不分職業、文化程度、社會地位,都有「金庸迷」。換句話說,從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都有「金庸迷」。

  「金庸迷」的偶像:金庸

  於是有人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恐怕只有兩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真正做到了寫盡中國的人生,那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及查良鏞的武俠小說。

  2009年3月28日晚,由香港鳳凰衛視發起、聯合中國新聞社《北京青年報》《明報》等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舉行,年過八旬的金庸先生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9月10日,中國作協七屆八次主席團會議全票通過決議,聘請作家金庸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武俠小說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說形式,西洋的《三個火槍手》或者日本的《宮本武藏》都不能視為武俠小說。

  《書劍恩仇錄》影視版劇照

  金庸武俠小說的影響範圍,絕不僅限於華人世界,其武俠小說也先後被譯為多國文字,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英文版較早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1993)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書劍恩仇錄》(The Book and the Sword,2002)、《鹿鼎記》(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1998);法語版有《射鵰英雄傳》;日語版則是由日本最具規模的德間出版社出版日文版全集,並且多次再版。

  此外,東南亞地區已先後出版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馬來文等文字譯本,1995年出版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漢語簡體版本,其餘文種均是盜譯,流傳廣泛;韓文版的金庸武俠小說在20世紀80年代末已大行其道,共有12家韓國出版社盜譯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直到2009年,金庸才正式授權韓國出版社出版他的韓文版作品。希伯來文版的金庸作品出版後,在以色列大學生中也大受歡迎。

  《鹿鼎記》之中英文版

  二、初識金庸、痴迷武俠到成年人童話

  初識金庸武俠小說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從小到大,雖然自己不算乖乖兒、優等生,但還算是父母庇護下的「聽話者」、老師教導不折不扣的「執行者」。一般父母老師不允許做的事情,大多還是不做的,雖然很多時候內心也「蠢蠢欲動」「躍躍欲試」。

  還記得1986年正在縣城城關中學讀初二,班上坐在後面的幾個成績不太好的男同學總是鬼鬼祟祟進行著什麼「勾當」。我努力地湊過去想了解一下,被他們堅決地排斥開了。趁著他們一個疏忽,我終於搞清楚了他們正在看一套名為《射鵰英雄傳》的書籍。

  這套書的具體出版社及出版年代已經沒有印象了,只記得被印成了七至八冊的模樣,大家都在搶著要看。除了那個直接從外面借回來的同學外,其他沒有一個同學是從頭看起的,拿到哪本就看哪本,沒有看到開頭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了趕時間(估計租金不便宜),大家基本上都在上課時看,壓在課本的下面偷偷看。

  《射鵰英雄傳》影視版海報

  今天看來,這種做法雖然被視為「大逆不道」,卻似乎是很多同齡人的做法,如報紙上就有人提到當年其為防止被老師發現,只能把小說放在抽屜裡,然後把教科書攤開遮住大半本書,從教科書的縫隙中「逐行掃描」。在我的苦苦哀求和「向老師報告」威脅的雙重作用下,終於也得到了看一節課的特權,就是這短短的一節課時間,我開始認識了黃蓉、郭靖、周伯通、歐陽鋒等形形色色的角色,開始了我的武俠之旅。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我逐漸進入了他們的圈子,開始廣泛地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其實,所謂的「廣泛」,說法並不科學,當時也就是對《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等少數幾部經典的反覆閱讀。

  後來,覺得老是看別人借的書不好意思,決定自己購買一套《射鵰英雄傳》。猶豫了好幾天,終於某日期期艾艾地走到書攤(當時的新華書店沒這種書賣)老闆面前,老闆偷偷摸摸地從書攤下面拿出了兩本淡黃色封皮、十六開本的《射鵰英雄傳》(上下冊,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1版):「4元,要不要?」我看了看標價,明明是「3.60元」,老闆要黑我0.4元。

  要知道我當時每天的早餐費也就0.2元,一般可以節約下4-6分錢,四元錢相當於我三個月早餐結餘!猶豫再三還是買下,這套書後來被看了多少遍已經數不清楚了,只知道終於在某天晚上被父親發現壓在英語書下面偷看時,怒火中燒地撕為兩半,直到高考完畢後才允許我將其黏合復原。

  《射鵰英雄傳》影視版海報

  中學時光看武俠小說,似乎是一件極為「大逆不道」,也被老師家長所強烈批判,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的事情。到了大學期間甚至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如何看待這種痴迷於武俠小說的態度:羞恥、困惑抑或慚愧?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篇介紹著名科學家華羅庚和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對話的文章,其中華羅庚將武俠小說稱為「成年人的童話」,心中才豁然開朗。

  誰說不是呢?武俠小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期望中快意恩仇、鮮衣怒馬的人從少年時代開始,到成年時代以後,就已經心嚮往之的傳奇故事!每個人都有一個江湖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武俠小說的主角。但是,現實之殘酷打破了幻想,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大俠!

  所以,兒時不懂、成人難夢,它是成年人的童話,也是每個人心中最隱秘的夢想!誰都知道兒童需要童話,成人何嘗不需要自己的童話呢?

  其實許多大學者都愛讀武俠,甚至一些著名高等學府的教授們,都是武俠小說的「粉絲」。不少學者通過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角度對武俠小說中的角色及其行為進行分析。現在,「金學」在我國甚至已經成為與「紅學」並列的一個文學研究門類。

  三、法學視野下的金庸武俠小說的萌芽

  武俠小說並不起源於金庸,金庸也不是現代唯一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從我初識金庸到痴迷武俠,這其中也看了大量的各類武俠小說,也逐步知道了武俠小說界的若干頂尖人物。

  號稱「武俠三劍客」的,當然是指金庸、梁羽生、古龍;「武俠四大家」則再加上溫瑞安,這些都是武俠小說界的「俠之大者」。雖然對「武俠三劍客」或者「武俠四大家」的小說幾乎看遍,不過私下覺得能夠讓人流連忘返、愛不釋手的,只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梁羽生的武俠更像歷史小說,且每部中的歷史情節幾乎相似(只是時間、地點、人物做了替換);

  古龍的武俠更像是神話小說,人物心理、情節、行為跳躍極大且死亡率極高,「那風,起了;那雨,大了;那人,死了」,很多時候猶如朦朧詩一般;

  溫瑞安的武俠更像是公案小說,武俠中夾雜著各類案件,公案中夾雜著武俠故事。

  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明明白白擺在那裡的例子,其中對人性描寫之深刻、小說結構之嚴謹、文字運用之巧妙等,在近三十年來的文學作品之中,還找不出相似的例子來。

  金庸的武俠小說,既有明確的歷史時間依託和事件背景(很多時候幾乎真假不分),又有神話般的故事情節和公案般的正義追求,其史學功底、文學功底和武學功底,遠非其他大俠所能媲美。

  四、這種事情為什麼不可以做做呢?

  本書萌芽於多年來對金庸武俠小說的熱愛,直接誘因則有二:

  一是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署名為葉克飛的80後所撰寫的《金庸政治學(一)》(譯林出版社2012年3月版),覺得既然有人從政治學角度解讀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不能從法學角度來解讀呢?上網一搜,對金庸及其武俠的研究書籍很多,還真沒有從法學角度入手的解讀書籍呢!

  既然如此,作為一名多年來備受金庸武俠小說薰陶的讀者,作為一名從事法律研究多年的教師,這種事情為什麼不可以做做呢?

  是在網上無意中發現,臺灣華成律師事務所所長(大陸一般叫主任)劉孟錦律師,製作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看金庸學法律》(連載在「臺灣法律網」,國內網站轉載後,被重新命名為《金庸法典》),還撰寫了《金庸小說法律談》等系列文章(非常遺憾沒有找到全文),以臺灣地區現行律法來詮釋金庸名著中的一些事件,倒也視角獨特、寓教於樂。

  既然臺灣律師能夠做這件事情,大陸律師為什麼不能做呢,大陸律師為什麼不能夠以大陸現行法律規定來詮釋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事件呢?

  說到做到,開始動筆。後來查找資料,發現大俠金庸竟然也有法律背景: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袁花鎮;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曾經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後來,通過時任上海市法院院長和東吳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的堂兄查良鑑的關係,查良鏞進入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1949年曾發表過《從國家法論中國人民在海外的產權》等論文,為新中國政府繼承前政府在海外產權找到了充分的國際法依據。

  《射鵰英雄傳》海報

  五、完全按自己的本性和興趣來寫這部書

  當然,還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寫作背景很大程度上是與著者的生存現狀有關。

  眾所周知,我國大陸高校教師雖然名義上比較輕鬆,但其實不然。各個高校為了生存和發展都有一系列的考評機制約束教師,比如學歷的要求從原來的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博士後甚至有的高校對博士還區分「洋博士」和「土博士」;對職稱的要求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現在開始又將其分為若干級,以實現考核的精細化;對科研的要求,從文章到著作再到課題項目、各種獎勵,(文章數量)從無到有、(刊物級別)從普(通)到核(心)、(文章字數)從少到多、(轉引摘率)從低到高等等,不一而足。

  顯然,要想在高校中混出點名堂,有點作為,那是不容易的。2014年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開始構建多元化複合型評價體系,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四種類型,新評審標準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唯論文論」,潛心教學、科研推廣做得好的,也同樣可以評上教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外表看來,複合型評價體系打破了「唯論文論」的簡單標準,但畢竟教學、社會服務與推廣等標準是一個彈性的,容易被人操縱的東西,從「唯論文論」這個簡單的、數位化的評價體系轉變為「數字+評價」的彈性評價體系,對大多數教師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暫時真的不好說。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7)。

  頗有同感的是,筆者在40歲以前也把「美好的仗」打過了、「當跑的路」跑盡了。拿到博士學位證書、教授職稱證書以後的最大好處,就是終於可以「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可以不完全按照國家和學校那套僵硬死板的考評機制轉,而是安安靜靜、平平淡淡地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本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愛好來撰寫,幾乎沒有任何功利色彩。雖然這種探究談不上什麼理論深度和學術層次,但還是很高興、很樂意去做。

  百年前,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問英國登山家喬治?赫伯特?雷?馬洛裡(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1886年6月18日-1924年6月8日):「你們為什麼要登山(珠穆朗瑪)?」「Because it is there.」(因為山在那裡),登山者馬洛裡說完這句話便消失在海拔8100米的山峰裡,再也沒有回來。

  其實這個世上很多事,本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成功的人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者簡介

  黃豹,鄂南鹹寧人,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後。少不讀書極頑皮,曾被家長視為「無藥可救」;高二驚醒猛回頭,辛未年以班級探花身份考入某政法學院。大學畢業後,供職於武漢多所高校,專業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偵查制度。工作之外流連於各類「旁門左道」,武俠小說、宗教文化、影視熱點、雕刻音樂等,均有涉獵,浮光掠影,不一而足。

  圖書信息

  書名:金庸武俠中的法律學

  作者:黃豹

  出版:金城出版社

  時間:2018-1-1

  頁數:296

  定價:49.80元

  歡迎關注跨域法政微信公號

  我們竭誠構築跨域性質的交流平臺

  超越空間邊界,打破學科壁壘,促成合作共贏

相關焦點

  • 金庸武俠江湖中的法律與道義
    1940年,查良鏞模仿英國作家卡羅爾的童話小說《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學校壁報上作了《阿麗絲漫遊記》一文,影射當時權勢漫天的訓育主任,因此被開除。後在友人的幫助下,轉入衢州中學。1941年底,在衢州中學的學潮中,查良鏞因積極反對訓育主任,差點再次被開除。
  • 金庸武俠中,那些美妙的佛經
    驚聞金庸先生去世,心中深感傷悲。金庸先生的武俠,帶給我們一代一代的人無限的武俠夢。可以說,在華人的世界裡,不知道金庸先生大名的人,是非常罕見稀有的。他的小說,早已遍及世界每一個有華人的地區。他的武俠小說,一經問世,就被翻拍成各種版本,廣為傳播。
  • 金庸武俠的男主角們,都犯了哪些法律?
    金庸武俠的男主角們,都犯了哪些法律?#金庸#60周歲就應該卸任公職了,但是郭靖還在襄陽軍區做司令員,直到戰死。蕭峰雖然一開始國籍是大宋,但是後來他已經被大宋給遺棄了,並且大遼真正接納了他,還給了他國家公職,而且是中央級的高官,但是他想大宋通風報信,涉嫌了叛國罪,他挾持皇帝,涉嫌危害國家領導人生命安全。
  • 彼得潘:成年人心中皆有一個「夢幻島」,恰如金庸筆下「俠客島」
    夢幻島上,他們住在樹中。島上還有海盜胡克,還有仙子,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生命,這裡沒有大人的幹擾,儼然一個夢想中的樂園。我覺得,不只是孩子的心中才會存在這樣一座夢幻島。在成年人心中,應該也是有著一座夢幻島的。金庸筆下,經常會出現很多島嶼,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父母還有那些遜,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島嶼。
  •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正所謂"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說起金庸武俠中存在爭議的點還有很多,比如說金庸先生的十三本小說中哪一本是最好看的,最有深度的?
  • 古龍和金庸小說之間的區別:前者童話版現實,後者現實版童話
    "金庸寫的是現實版童話,古龍寫的是童話版現實。"曾經有人把古龍比喻成李白,而將金庸比喻成杜甫。前者好酒,天生浪漫不羈;後者則更加理性沉穩。無論是古龍還是金庸,他們的作品中都能看出兩人成長的影子,金庸是恪守規矩的大俠,古龍是放蕩不羈的浪子。古龍的小說浪漫不羈,卻也其實處處透漏著成年人世界的無奈和命運的多舛。
  • 12首金庸武俠金曲,懷念一個逝去的時代!
    金庸的去世,猛然覺得,那個熱鬧、喧囂、美好、夢幻的武俠世界似乎就這麼逝去了。聽到大俠去世的消息後,小編不停循環聽著那些經典的金庸武俠影視歌曲。分享給大家,一起懷念查大俠,懷念逝去的江湖。金庸先生,既是武俠時代的代表人物。而70後最美好的青春時光,恰恰落在武俠時代的統治範圍內。
  • 95年中優秀的國產武俠:《金庸群俠傳》,武俠遊戲的天花板
    95年中優秀的國產武俠:《金庸群俠傳》,武俠遊戲的天花板至於這款遊戲小編開始玩的時候這遊戲已經出了好多年了,玩的時候還不知道金庸是誰。到了大地圖就像進了迷宮,為了找絕情谷花費了1個小時,後來我甚至列印了遊戲地圖。
  • 「金庸武俠」臺北「華山」論劍
    新華社臺北6月26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筆下的快意江湖,在讀者心中播撒下「武俠夢」的種子。26日在臺北華山文創園開展的「金庸武俠——華山論劍」,催生讀者夢想發芽。展覽依天下「五絕」——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分為五區以及憶金庸區,包括歷經一甲子的金庸小說首刊連載報樣、絕版書真本、書信、墨寶、倚天劍、屠龍刀等百件珍藏。其中東邪區呈現出金庸筆下與世無爭的「桃花島」,西毒區由相聲瓦舍馮翊綱講述的「終極過招」,以及依小說經典章節呈現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
  • 從金庸同人遊戲到原創武俠IP:兩隻松鼠的「漢家江湖」
    1996年,河洛工作室開發的《金庸群俠傳》在國內上市。它整合了金庸十四部作品的場景、角色、兵器、絕學,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自由開放的武俠世界,這一切都足以讓喜歡武俠的玩家們振奮——當然,也有玩家因為它,才掉進「武俠」的坑,比如CG和子尹。「直到小學在DOS上玩了《金庸群俠傳》,我才知道金庸是誰。」
  • 武俠遊戲中的奇遇:金庸群俠傳中開局登上島,就能獲得絕世神功!
    武俠遊戲中的奇遇:金庸群俠傳中開局登上島,就能獲得絕世神功! 各位少俠好,我是群俠傳中通曉武俠奧義的小鈴兒!各位少俠多多指教。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武俠一直以來都是紮根於我們骨血之中的獨特文化,而能讓各位武俠迷們體驗到行俠仗義的快感的也就只有武俠遊戲了。
  • 金庸熱門武俠手遊排行榜 第一毫無懸念
    很多小夥伴喜歡玩以金庸小說為背景的武俠類型的手遊,金庸武俠小說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遐想,成為大俠,浪跡江湖,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可謂是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而不少金庸武俠小說也改編... 金庸背景的武俠手遊有哪些?
  • 為什麼在金庸古龍50年後,武俠戲女主橫行
    熒幕前的人變了,女觀眾已經有一點「把武俠從男人處奪走」的意思。這一切都是在幾年間發生的。二從歷史上說,今天男頻女頻上的一切武俠,甚至包括多數的仙俠和玄幻,其主要源頭都是上個世紀的「新派武俠」。而「新派武俠」的代表就是金庸古龍。
  • 《金庸群俠傳》新派江湖,潮流武俠
    那麼這款備受玩家期待的武俠手遊究竟可玩性如何呢?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看看吧!遊戲畫面:人物高度還原 江湖經典再現 《金庸群俠傳》包括了金庸小說中150多位經典角色形象,有豪氣沖天的喬幫主、放蕩不羈的令狐大俠、風流倜儻的韋小寶,也有溫婉可人的木婉清、刁蠻任性的黃蓉、冰清玉潔的小龍女。
  • 武俠遊戲十餘載 從金庸群俠傳到《九陰真經》
    《金庸群俠傳》根據金庸筆下的十四部武俠小說改編,創造了一個極為開放、自由的武俠江湖,玩家可以與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共同冒險闖蕩江湖。遊戲中的自由度非常高,絕大部分的人物、武功、物品及劇情發展都忠於了金庸原著。而在遊戲的主題上,更前瞻性的採用了時下極為火爆的穿越+架空題材,玩家需要尋找「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金庸小說作為天書,方可重回現世。
  • 金庸大師已走,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武俠中的雲南!
    金庸走了,一代大師的傳奇人生謝幕了。正如他自己生前所說,「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大師雖然離開了我們,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快意恩仇的武俠經典,正是這些經典,伴隨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大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武俠人物,郭靖、喬峰、令狐衝、張無忌......對於國人來說,提起這些名字,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
  • 金庸武俠世界中最別具一格的武功與門派:唯一的玄幻派代表逍遙派
    金庸武俠世界中最別具一格的武功與門派:唯一的玄幻派代表逍遙派文/無計讀史在江湖和武林組成的世界中,金庸老先生的作品以中國歷史上的數個朝代更迭作為大的歷史背景,嵌入了無數個門派和形色各異的武功黃易老先生的創作高峰期比金庸老先生的創作時期晚了二三十年,但是黃易對金庸卻有著高度的評價和認可:「他的文筆均臻達圓熟無暇的境界,魅力十足。金庸對人物的描寫栩栩如生,活現紙上……創造出一個能夠自圓其說、有血有肉的武俠天地!」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老人言,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武俠就是《水滸》裡面每次打排位的淺顯層面,簡單粗暴誤人子弟,而什麼原因打排位估計沒人在意,看此類小說顯得有點蠻。汪涵小時候學點穴,弄得自己吐血,導致家人責怪嚴厲評判至今都有心有餘悸。二是武俠類小說不好寫。不是你會描寫幾個冷兵器,構思了幾門新暗器就能寫出一本門派鬥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江湖恩怨的精彩絕倫風行天下武俠巨作。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部才是最經典的武俠傳奇,一直爭論不休。金庸先生沒選最成功,而是給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失敗的作品——《神鵰俠侶》。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1959年至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
  • 金庸走了,武俠還在嗎?——心中的江湖《雪中悍刀行》
    金庸說,這就是他的青春。這又何嘗不是幾代中國人的青春呢?金庸走了,我們的青春,也一起消逝了嗎?是不是一起消逝的還有一代人心中的「鮮衣怒馬,快意江湖。此劍撫平天下不平事,此劍無愧世間有愧人」,那份「江湖氣」,那縷"俠義風"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