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既不能當官,又賺不了大錢,如何在學問和功利之間求平衡?

2020-09-14 咕嘟峰

導語:如何看待現在大學生的日益功利化,在就業和學問中間,該如何平衡。

財大易晟

商學院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陳平原

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大學何為》

當今社會有人不斷鼓吹「學問無用論」的情況下,哪裡都很難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今天,我們整理出一篇舊文片段,看看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老師是怎麼看待就業和學問之間的平衡難題

中國大學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我的著作裡面,已經大體上寫清楚了。希望聽同學們怎麼提問,然後再回應,這樣好一些。主持者列了二十個問題,告訴我,前五項是必答的。那麼,我就照著這五個問題,像做填空題一樣,逐個回答。

如何看待現在大學生的日益功利化

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現在大學生的日益功利化,在就業和學問中間,該如何平衡

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而我有一個特殊狀態,作為七七級大學生,當年的高考作文登在《人民日報》上。都三十年了,我回老家去,父老鄉親還誇我的作文寫得不錯。好像我老停留在寫高考作文階段,我特別傷心。

學生們拿個放大鏡,讀別人的書裡收的影印件,一邊看一邊笑。我知道他們在笑什麼。三十年前因高考作文而「出名」,導致每到講恢復高考意義的時候,就被要求表態,要你回憶,還希望你熱淚盈眶。我說,沒有那麼多好回憶的。

1977年新生開學典禮

我承認,七七級、七八級的大學生,讀書很刻苦。但我經常為今天的學弟學妹們辯護,原因是,今天大學生的處境跟我們當年不一樣。

七七、七八級的大學生,那是天之驕子,當年我們上學的時候,會佩戴校徽,招搖過市。今天北京大學的學生,沒有幾個帶校徽的,因為他們不覺得成為北大學生有多麼了不起。我們當時認為,國家在改革開放,我們前途無量,根本用不著擔心出路問題。沒有一個學生讀書的時候,會擔心將來的就業問題。所以,我們能夠全力以赴讀書。

而今天的大學生,從入學的那一天起,不對,從填志願的那一天起,就開始盤算我將來讀完了做什麼。這是沒辦法的。而且,整個社會對物質需求的欲望已經被調動起來了,大學生也不例外。所以,這方面我不想做太苛刻的批評。

三件印象特別深的小事

我平時跟本科生接觸不是很多,但一九九四年,北京大學開通了昌平園區,希望資深的教授去講課,那個學期,我跟本科生有比較多的接觸。有三件事,我印象特別深。

第一件,開學的時候,請幾個老師去講你自己的專業,也就是我們說的入學教育。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我看你挺聰明的,有沒有更進一步的追求,還是只滿足於當一個教授。九三、九四年,正是全民經商的時候,所謂「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

我是潮州人,我們潮州人會做生意的,既沒有混個師長旅長噹噹,也不願下海經商。當時我不知道為什麼激動起來,慷慨陳詞,博得一陣陣掌聲。下來後,那學生很不好意思,跟我說,老師,對不起,我提問是為了解答自己的困惑。家長覺得他考上中文系,將來既不能當官,也賺不了大錢,沒多大出息。他壓力很大,不知道怎麼辦好,所以才提這樣的問題。

90年代下海經商成為潮流

第二個事情,剛上了兩個星期課,有個女孩子告訴我,老師,我的第一志願不是中文系,是光華管理學院三十年前,進不了中文系、哲學系的,才進經濟系、法律系;今天倒過來了,光華管理學院考不上的,才進中文系。所以,她心理上有落差。

我說,你先學一個學期,如果覺得無趣,一定要轉,那你就轉。到學期末的時候,我問她怎麼樣,她說,我願意留下來繼續讀,因為我有興趣。後來,她到美國留學去了,現在國外一所大學教書,挺好的。

學習,是一條孤獨的奮鬥道路

第三件,我感覺有點歉疚。有個北京的學生,見多識廣,告訴我,他將來的目標是當外交官,中文系的課,對他來說不太重要,他要抓緊時間學英語。大概因為自尊心受了傷害,我跟他講了大半天「大道理」,態度比較嚴厲,後來,他就不再跟我談學業了。

幾個很刺激的問題

日後想想,這是我跟大學一年級學生有比較多接觸的一年。有幾個問題,對我來說很刺激。

第一,整個社會日趨功利,這是一個現實。過於高調的論述,比如要求精神至上,不談物質問題,那做不到。而且,也沒辦法說服年輕一輩的學生。所以,我正視這日趨功利的社會以及大學生複雜的心理狀態。

第二,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剛進大學時所抱定的目標,往往是家長給他們灌輸的,包括學什麼樣的專業才有好前程,諸如此類的問題,隨著學生進入大學後,會有各種各樣的調整。

第三,老師講授課程,必須能夠吸引學生。某種意義上,我們是在跟社會上的功利主義思潮爭奪年輕一代。我們不能用別的辦法,只能用精彩的課程以及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這樣的話,才可能讓學生調整心態,逐漸對學術感興趣。

關注我們


財大易晟商學院

ID:Ethan-BusinessSchool

頂級財富管理俱樂部!


財大易晟商學院:全財富管理 終身制培訓

相關焦點

  • 熊丙奇:為了當官考清華,為了發財上北大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這段話被參會嘉賓上了微博後,迅速被轉發3.5萬次。(中國青年報5月3日)  錢先生的話,在網絡上遭遇不同的解讀,有的表示贊成,認為錢先生說出了對當前大學教育的憂慮;有的則表示反對,認為「偽利他主義」比「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可怕,作為長者,不應該一味批評青年人,而應該理解青年人所處的現實環境。
  • 北大校長郝平在2019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為國家求學問 為人民練本領
    一百年前,五四運動的先鋒和代表人物大多和你們年齡相仿。當時,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40歲,圖書館館長李大釗30歲,文學院教授胡適28歲,撰寫《五四宣言》的許德珩29歲,創辦新潮社和《新潮》月刊的傅斯年23歲、羅家倫22歲。他們用青春之我喚醒了青春之中國,塑造了「常為新」的北大精神,用青春的火炬照亮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 如何賺大錢和獲得超級影響力?(上)
    如何賺大錢和獲得超級影響力?(上)今日學堂 張清一2011-12-13如何才能夠賺大錢?
  • 鄭強: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掙大錢,而是要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我們現在的教育真的是太功利了。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教育孩子時都特別強調: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掙不了大錢,就過不上好日子,仿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掙大錢。但實際上學習知識從來就不是為了謀生和發展,如果想謀生和發展,直接打工做生意就行了。學習知識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健全自己的完美人格。
  • 死腦筋是賺不了大錢的
    講真,比勤勞刻苦來賺大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二十一世紀,是比腦子的時代,別繼續傻啦吧唧的拼體力,拼努力,拼加班了。這樣是撐不久的,也賺不了什麼錢。02 死腦筋,要不得要賺錢,就要離經叛道,就要不走尋常路。
  • 專訪| 新竹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求學問,需學問
    這兩個方向都是結果導向。如何發展呢?張懋中認為AI的發展應該是軟硬兼施,既需要有算法的支持,同時也要有晶片的發展。而臺灣地區在AI方面,最有優勢的領域是半導體,因此他們期望能夠藉助半導體所產生的智能來發展這兩個主題。「這也是我作為一個髙校教育者最大的興趣。」
  • 專訪|新竹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求學問,需學問
    如何發展呢?張懋中認為AI的發展應該是軟硬兼施,既需要有算法的支持,同時也要有晶片的發展。而臺灣地區在AI方面,最有優勢的領域是半導體,因此他們期望能夠藉助半導體所產生的智能來發展這兩個主題。「這也是我作為一個髙校教育者最大的興趣。」
  • 南京一中,你無須道歉——教育不能被家長的短視和功利所綁架
    家長的不滿和訴求是合情合理,但是,我認為,南京一中,你無須道歉。教育不能被部分家長的短視和功利所綁架。教育要為家長負責,更要為民族的未來負責!我相信,經過努力,我們能培養出一批既會高考,又有志趣,富有人格魅力的一中學子!」 (來自百度百科)既能應對高考,更要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志趣和人格魅力,這是尤小平校長的主要教育理念。很明顯,這和溫儒敏教授所說的「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不謀而合。
  • 北大教授俞可平:做人做學問都要有「一根筋」精神
    沒有民主、科學、自由和寬容,北大就不成其為北大,中華民族也就失去了現代化的靈魂。「接續這個筋,是我們所有北大人的使命,尤其是你們年輕學子的責任。」俞可平教授最後強調說。我所認可的北大這「一根筋」,就是對知識與學問的尊重,以及自由與寬容的氛圍。 我的導師趙寶煦教授,就有這樣的一根筋。趙先生是在西南聯大學生時代參加革命的老黨員,有資深的政治資歷。在我從學於他期間,上級曾任命他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這算是一個不小的官職,但沒有幹多長時間他便辭職回校了。他說,那裡的一些領導對學問和知識極不尊重,惹不起但還躲得起,這個副院長不幹也罷。
  • 留守女孩 676 分報考北大考古系:敢於選擇,也要敢於面對未來
    比如小U就對北大不敏感,因為我還沒怎麼跟他介紹過北大這個學校。當然不排除他自己通過別的渠道了解過,發現不感興趣,不排除存在這種可能性。最近留守女孩 676 分報考北大考古系的事上了熱搜,網友也是操碎了心,認為她的家境不允許她如此「任性」選擇自己喜歡的。理由是將來賺不了大錢,也當不了大官。
  • 文學家金克木曾任北大圖書館管理員 藉此"偷學問"
    前來借書的人再多,工作再怎麼繁忙,「他的管理方法和整理步驟都能夠絲毫不紊亂的迅速辦妥,沒有一位教授或學生不感覺到滿意」。因為他們到他那裡借閱各類舊報紙,從不會聽到他說「查不著」、「借出了」、「正在催還」等詞語。更牛的是,他只要見過借閱者一面,就會記住借閱者的姓名和身份。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陳平原和妻子夏曉虹是北大有名的學術伉儷話說回來,以平常心看待博士學位,也不無好處。那一年,北大中文系總共招收了兩名博士生,除了原本就是北大教師的溫儒敏,剩下的就是我了。那時候,博士生宿舍三人一屋,開始我和學國際政治、學有機化學的同住,後又改為與治中國史、治法國史的為伍。這樣一來,我們的日常聊天,不能不「跨學科」。比起日後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互相提攜,合作無間,我們那一屆博士生,因同一領域人煙稀少,普遍養成與其他學科對話的習慣。
  • 能賺大錢的人 都有哪些特質?
    今天,哥就給大家做個小總結,說說能賺大錢的人,一般都有哪些特質,對比一下,看看你還有沒有救。  1  欲望強烈 充滿鬥志  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  商界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是激情昂揚,充滿鬥志,尤其是在他們的青年時代。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文中,陳平原彰顯學人角色的自覺,發出「政學分途」的心聲——「我常想的是,選擇『述學』的知識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間情懷,又發揮其專業特長。我的想法說來很簡單,首先是為學術而學術,其次是保持人間情懷——前者是學者風範,後者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公民)本色。兩者並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
  • 「商聖」範蠡做生意、賺大錢的商道「十二戒」!發人深省,學習了
    範蠡的經商智慧被後人總結為「十二則」「十八法」「十二戒」等廣泛流傳,以下就分享「商聖」範蠡做生意、賺大錢的商道「十二戒」!並予以精當的闡述,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大智慧,發人深省,不看虧大了。第一戒:勿鄙陋勿鄙陋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經營者自身要有大的格局和見識,不可太過鄙薄;二是切勿以貌取人,開門做生意,來者都是客,如果以貌取人,就會得罪很多人,就可能失去很多賺大錢的機會。
  • 大錢是怎樣賺到的?
           可能有點和3dsmax內容偏離,但離題不遠,包括了以後進入CG行業的賺錢思路。
  • 賺小錢靠技術,賺大錢靠思維
    但是這個技能能讓我賺到多少錢呢?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月一兩萬的收入。如果我想一年賺一千萬,那麼靠這個技能是這輩子永遠不可能的事兒。當然有的技術,也能一年賺個百十萬。但這種技術太稀少了。但是你看一個稍微有點成就的商人,一年就能賺個上千萬。以前的時候,我就在思考如何一年賺個上千萬?
  • 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還有就是「創收」(這個詞對於學校來說很不好),辦各種班,賺了一些錢,可是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哪有心思教學?現在學校的商業氣氛越來越濃,越來越世俗、庸俗。進北大校園看看,太熱鬧了,到處都是廣告橫幅,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而且很多都是老闆班、賺錢班。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講臺。結果弄得大學生剛進來就心急火燎,急於找各種賺錢門道。
  • 北大教授:這樣的學生我不教
    前一段時間看到北大教授說的一段話,引起了深思。因為北大是全國知名學府,所以關注度也會比較高。北大的一個教授溫儒敏曾經提起一件事。他說以前有個學生每天都來聽他的講座,而且聽完以後還要和老師討論這節課講得怎麼樣,老師很喜歡,聽了一學期以後,這個學生想讓老師寫一封推薦信,老師答應幫他寫了推薦信,不過這個學生再也沒有去聽過講座了。現在的學生為何如此功利,為了一封推薦信可以花一學期的時間來了解老師的脾氣,也可以把一問自己不喜歡的課程學得非常好。
  •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再問為什麼求學問, 各人答案就會不同, 或者竟回答不出了。 諸君啊, 我替你們答一句吧: '為學做人'。 "孔子曾說: "智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然而, 要達成這三者,需要不斷學習, 受到教化。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通往智者、 仁者、 勇者道路上的思想課和方法論。招遠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 打造了特色文化街區---金街。 金街重文之風, 令有識之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