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一個徵文,跟大家聊一聊金庸的小說。對於我們80後,成長的經歷離不開武俠小說,特別是金庸的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幾部小說,有的我讀過好幾遍,每個年齡段讀的時候,心態都不一樣。有的,卻只讀了一遍,因為實在是不忍也不想再讀第二遍!
十一二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武俠小說。最早是讀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和《雲海玉弓緣》。梁羽生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創始人,開創了一種「俠+情+奇遇」的男主角成長套路,故事的背景基本是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下,行文方面極具中國風韻味。金庸早期的小說,如《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都屬於延續梁羽生的路線,後來的作品中,則加入了更深刻的思想和多元化的中西結合表現手法。
金庸15部小說的創作順序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連城訣》、 《天龍八部》、《俠客行》、 《笑傲江湖》 、《越女劍》、《鹿鼎記》。但這些小說因為主題和角度不同,有些小說不太適合青少年閱讀,就算看,也只是看個熱鬧,理解不了內涵。
孩子接觸小說,一般是從十二三歲開始,也就是初一的樣子。我自己就是初一開始看《射鵰英雄傳》,雖然之前偶爾也看到過電視劇,但小說給人的感覺卻更加波瀾壯闊。南宋末年的背景,靖哥哥的笨拙仁義,蓉兒的聰明可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小說為什麼適合剛接觸武俠小說的少年人看?我認為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兩個主人公都是十幾歲的年齡,比較單純,心態上與少年們差不多。對於兩人之間的感情描寫,也是很清純的,沒有複雜的枝節。雖然有「情敵」的出現,但初戀的二人沒有動搖過。同時,兩人還比較在意親人和師長的看法,合理地處理了一些人際關係。簡單而理智的感情,對少男少女們來說是一件好事。
二是男主人公自強不息的精神值得學習。郭靖笨鳥先飛,勤奮上進,雖然有一些奇遇,但離不開自己的人品和苦練,對於學習期的孩子有激勵作用。
三是《射鵰》對祖國的美好山河有大量描寫,對江浙一帶到蒙古大漠的風土人情、衣食住行有著豐富的細節刻畫,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也有提及,學生們可以在閱讀中增長見識。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射鵰》的三觀很正,既不提倡遁世歸隱,也不吹捧玩世不恭,而是強調儒家思想的責任感——「俠之大者,愛國愛民」。南宋末年,時局動亂,以郭靖為首的俠義群體抗擊外侮、保家衛國,表現了一種正義的參與感,與中小學生教科書上的人生觀基本一致。
《射鵰》劇情曲折起伏,引人入勝,文筆優美,感情豐富,有很多詩詞和古代百科知識,閱讀時既有知識性又趣味性,看完後能產生正能量。所以,中學生讀武俠小說,我首推《射鵰英雄傳》。
我看的第二部金庸小說是《神鵰俠侶》,年齡約為十五六歲,非常自信,正值叛逆期,又是情竇初開之時。這個時候看《神鵰》,感覺很有共鳴。就跟楊過一樣,那個時候我的人生觀是:「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縱然千夫所指,我也要走自己的路」,「愛我所愛,無怨無悔」……也許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熱愛《神鵰》的時期吧,希望有一場超越世俗的轟轟烈烈的愛情。
其實我現在覺得,作為父母,當發現孩子看《神鵰》時,不用太擔心,雖然楊過桀驁不馴,也曾在人生的一些關鍵時刻有過搖擺,但最終他仍然堅持了俠義的人生觀。楊過性格是偏激了些,重感情這一點卻值得肯定,畢竟現在這個物質年代,重感情、知恩圖報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另外,郭伯伯的人生觀對他影響很大,體現了長輩的正確引導作用。
《神鵰》其實是一個輕狂少年成熟的心路歷程,楊過的叛逆、狂放、創新、執著,是一個成長中的年輕人正常的狀態,然而,孩子始終會長大,終究會成為一個成熟有擔當的男人。《神鵰》看似放任不羈,實際上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先是投其所好讓叛逆期的孩子爽一把之後,再教他們怎樣做人,很巧妙的。
讀了《神鵰》後,我喜歡上了金庸的小說一發而不可收拾,在高中階段,囫圇吞棗地讀了《笑傲江湖》、《天龍八部》、《俠客行》、《倚天屠龍記》、《鹿鼎記》……但現在回想,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那個時候的閱讀,主要是一種精神娛樂,看武打,看熱鬧,看英雄主義,對於這幾本大作的內涵完全沒有理解到。
其實除了《射鵰》、《神鵰》,我認為還有一部小說也適合學生們閱讀,那就是《俠客行》。《俠客行》在金庸大部頭小說中,顯得比較另類。雖然創作於後期,跟《笑傲江湖》一樣隱去了時代背景,但比《笑》更適合學生閱讀。石破天的執著善良、以誠待人,謝煙客的一諾千金,石清夫婦的父母親情,貫穿整部小說始終。而另一位嬌生慣養的敗類石中玉,則成為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故事結尾,石破天「好人有好報」,成為一代高手,讓學生懂得做人的成功與事業的成功關係密切。至於其中的人生寓意,留待以後重讀時再體會了。
綜上所述,《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俠客行》這三部小說我認為最適合剛接觸金庸小說的學生閱讀,別的小說,或是有映射社會的寓意,或是有宗教的觀點,不太適合人生觀正在形成的學生。至於相對短篇的金庸小說,如《越女劍》、《鴛鴦刀》,讀一讀也無妨,寫作風格是比較清純的,但影響力不如金庸的長篇大部,情節設計和寫作技巧也相對薄弱一些。
那麼,口碑最高的《笑傲江湖》最適合什麼時候讀呢?我覺得最好是走上社會之後。當我們在學校學到基礎知識後,走上社會則面臨著知識的重新梳理與創新。走上社會後,工作方面難免會碰壁,這個時候,閱讀《笑傲江湖》,會增強自信心,提高創新能力,能激發挑戰權威、開拓奮進的勇氣。在《笑傲江湖》中,對強權和權威的辛辣嘲諷,可謂入木三分,同時小說也表達了一種對年輕人有益觀點:不管外界怎樣,保持住自己的一顆赤子之心,比不擇手段的成功更加重要,真正的成功往往屬於有底線的人。
金庸很多小說都有其人生哲理和深層寓意,沒有一定的年齡是悟不出來的。比如當面對一些感情糾葛時,才理解到《倚天屠龍記》張無忌的猶豫不決;當遇到朋友的背叛時,才明白《連誠訣》主人公的痛苦;當遭遇親人的生離死別時,才體會到《天龍八部》中人世間的無常……而年紀再大一些後,才發現,金庸小說還有現實社會的映射。然而,當你覺得活得太累時,又突然發現,人生也可以像韋小寶這樣輕鬆玩轉,但玩轉之後,又是更深的無奈……
這幾部小說中,我認為《天龍八部》和《鹿鼎記》30歲之後閱讀效果更好,或是經歷了人生重大變故後再復讀,更能體會到小說的哲理和深意。
總之,每個年齡段,讀金庸的小說感覺是不一樣的。金庸每一部小說,都像一座森林迷宮。但當你沒看懂的時候,你不知道這是迷宮,只是看到有樹林和小溪,風景很美。只有當慢慢懂事,長大之後,你才知道,這片美麗的風景,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迷宮,而且不到一定的年齡和閱歷,是根本看不懂也走不出的。
關於金庸的小說,你的觀點是否和我一致呢?歡迎參加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