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日期:2018年6月8日
報名截止:2018年6月20日
會議時間:2018年7月8-14日
會議地點:重慶大學A校區民主湖報告廳
在線報名:https://www.wenjuan.com/s/ZvUnyq
諮詢郵箱:zengrunxi@gmail.com
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傳媒生態,形成全新的傳媒格局,而且全方位介入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成為整個社會運行的某種基礎性架構。網絡與新媒體研究,迅速成為學界與業界尤其是青年學子紛紛投入巨大學術熱情的新興領域。
為了推進網絡與新媒體研究的健康發展,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會、重慶大學社會科學學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聯合舉辦「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2015、2016、2017先後在重慶大學舉辦三期,邀請國內外著名大學的專家學者與業界精英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每期都有來自國內主流新聞傳播院系及媒體機構等單位的300多名學員參加學習研討。
2018年7月,第四期「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將在重慶大學舉行,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招收學員
「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主要面向全國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在讀的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招收學員,也歡迎其他院系以網絡與新媒體作為學術主攻方向的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師以及新媒體從業者參加。凡志願參加講習班者,經所在單位推薦,向「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組委會提交申請表(見附件),獲準後即可參加。
二、時間地點
2018年7月8-14日。8日報到,9-14日學習研討,14日晚或15日離會。
地點為重慶大學A校區民主湖報告廳
三、講習內容
1. 融媒體與全媒體
2. 邁向智媒體
3. 自媒體之道
4. 網絡化社會與新聞業研究
5. 重走中國西北角:一次18個月的融合媒體行走採訪
6. 網際網路治理與用戶權利:三種行動者及兩種網絡化
7. 網絡信息與情緒傳播研究
8. 理性看待輿論中的情感表達
9. 公共討論中的對話理性: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好好說話
10. 網絡公共事件的多元表達與共識底線
11. 從川普現象談新媒體對現代社會結構的顛覆性影響
12. 新媒體事件對政府注意力分配的影響
四、演講嘉賓
洪浚浩,1995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傳播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正教授(終身)、博士生導師,並被聘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傳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項目評審專家、中組部千人計劃項目評審專家、中國國家大數據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以及英國QS世界高校學術聲譽及全球頂級大學排名調查評審專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傳播與國際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全球文化產業以及新媒體/新傳播技術的影響等。獲得過多項學術獎勵,被多個國家的主要媒體採訪。自上世紀80年代出國以來,已出版中英文著作多部,發表各類學術文章170餘篇,並應邀擔任美國出版的英文五卷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傳播與媒介方面的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兩卷本《傳播學新趨勢》的主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播學》一書的聯合主編。先後被選舉擔任全美中國研究聯合會會長以及國際中華傳播學會會長,並被聘為二十多家國際學術刊物的特邀主編、編委和評審專家,以及多家國際學術出版社的學術專著評審專家。
陳清河,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兼副校長。臺灣世新大學傳播博士、1992美國美利堅大學傳播碩士、1987日本大學電視電影專攻。著作有《衛星電視新論─科技、法規與媒介應用之探討》《廣播媒介生態與產業》《後電子媒介時代》。主要專長是廣播電視電影內容產制與管理、新傳播科技、電訊媒體經營、大眾傳播概論。曾任臺灣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委員、臺灣電視金鐘獎評審主任委員、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劃主持人、臺灣政治大學政大之聲電臺臺長、臺灣政治大學廣電系主任、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研究項目包括MOD新版UI試用POC計劃、臺灣數字無線電視概念倡導規劃、網絡購物市場現況與未來發展分析暨對東森參與經營之策略性建議、多媒體行動上網裝置的應用趨勢與採用行為分析—以智能型手機與平版計算機為例、臺灣通訊傳播普及服務就弱勢族群近用之政策法規因應與建議研究等。
趙亞輝,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人民創投總經理、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全國青聯新聞出版和新媒體界別秘書長、武漢大學博士,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中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全國抗震救災報導先進個人,「新聞戰線全國巡迴報告團」成員。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科技好新聞一等獎等。多年來,屢次參加重大和突發事件採訪和調查性報導,採寫了《花開班達亞齊》《追問世界之巔》《遠徵好望角》《七問「論文迷局」》《生命日記》等一大批有影響的新聞作品,著有《永遠的汶川》《親歷世紀大災難》《珠穆朗瑪峰究竟有多高》《跨國大救援》等書,《永遠的汶川》獲得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珠穆朗瑪峰究竟有多高》入選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目錄。憑藉在科技和傳媒領域的長期積累,在文化產業投資領域有著出色的業績。
李鵬,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黨委委員,華西都市報社社長,封面傳媒董事長兼CEO。四川大學新聞學博士。歷任華西都市報副總編輯、天府早報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總經理、總編輯。2014年2月起任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黨委委員,兼任華西都市報社社長。2015年10月28日領銜創辦封面傳媒,兼任封面傳媒董事長、CEO。封面傳媒核心產品封面新聞客戶端致力建設「智媒體」,構建引領人工智慧時代的泛內容生態平臺。先後獲評為「中國傳媒年度經營人物」「中國品牌媒體傑出人物」「四川省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物」「中國報業經營管理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近年在等核心期刊發表了40多篇學術論文,作品獲評中國新聞獎。專著書籍2部:《媒聚變——媒介融合背景下報紙轉型研究》,《邁向智媒體》。
吳晨光,1975年生,199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分院),工學學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媒體班)第六期學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在讀。曾任首鋼總公司技術員、中國勞動報記者、中央電視臺記者、南方周末資深記者/編輯,中國新聞周刊副主編/新媒體副總編輯、搜狐網總編輯等職,現任一點資訊副總裁/總編輯。因在新媒體及人工智慧領域的貢獻,2016年被評為中國首批高級數字編輯(正高職稱);2018年當選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文化與傳媒專業委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報導及編輯作品曾獲亞洲傑出出版人金獎;2015年出版《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被譽為移動網際網路信息領域的經典之作。
許可,教授,博士生導師,工作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和中創軟體人才獎。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計算機卷算法分支主編。研究方向包括算法和人工智慧等。研究成果發表於AIJ、IJCAI、TKDE、KDD、VLDB和ACL等人工智慧、數據挖掘、資料庫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與頂級會議。提出的RB模型被寫入《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等國內外經典書籍。近年來開展了計算機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PRE、JCMC和SCIM等物理、傳播學和情報學等學科的國際權威期刊。網絡情緒傳播的成果被BBC等全球數百家媒體報導,並被寫入國外教材、學術專著和暢銷書等30多本書籍。
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學與公共傳播,代表著作有《說服與認同》《中國公共關係史》(中、英文版)《危機傳播管理》(第三版)《公共關係學》等,譯著有《宣傳》《取悅公眾》《輿論的結晶》《每一分鐘誕生一位顧客》,主編「中國危機管理研究年度系列報告」。曾榮獲教育部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人文社科類三等獎)、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等榮譽和獎勵。
張志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導,2017年度青年長江學者,曾執教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輿情大數據分析與仿真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數字新聞業、新聞社會學、新聞傳播實務,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研究會會長、輿論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新聞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和山東大學、鄭州大學、重慶師範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或客座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攻關課題、國家社科重大課題子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多個縱向課題和數十個中央部委及地方企事業單位委託課題,在New Media and Society, Journal of Media Ethics,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新聞與傳播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等SSCI、TSSCI、CSSCI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深度報導》《新媒體素養》兩門國家精品課程,曾獲教育部高校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廣東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新聞史學會首屆國家學會獎之傑出青年獎、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寶鋼優秀教師獎等。
董天策,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會會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傳播學分會(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委。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曾先後在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暨南大學任教。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媒介文化與媒介批評、網絡與新媒體等領域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各種課題十多項,在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等SSCI、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網絡新聞傳播學》《新聞·公關·廣告之互動研究》《問題與學理:新聞傳播論稿》《消費時代的中國傳媒文化嬗變》等著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廣東省社科成果獎2項、重慶市社科成果獎1項,廣東省新聞教育最高榮譽金鐘獎等獎勵,以及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中國傳媒大會「中國傳媒思想人物」等榮譽稱號。
郭小安,重慶大學「百人計劃」學者(終身制序列),新聞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副主席,主要研究政治傳播、輿論學,兼任中國傳播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公共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化與傳播符號學會常務理事、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邀研究員、「金旗獎」評委、中山大學網際網路與社會治理中心特邀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輿情與信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50餘篇,其中CSSCI論文30餘篇,獲得省部級獎2項(2010、2018)。兼任《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武漢大學學報》《探索》等刊物組稿專家或審稿專家,擔任《電子政務》刊物編委。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個人專著《網絡民主的可能及限度》(2011)、《當代中國網絡謠言的社會心理研究》(2015),參編(副主編)、參譯其他著作3部,連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2項(2010、2015),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重慶市發改委、市委統戰部等其他課題12項。
張小強,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法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重慶大學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重慶大學國家網絡空間安全與大數據法治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融智庫重慶分庫媒體融合理論專家。2013年從教前從事編輯工作十餘年。2008-2009 年於美國加州大學Hastings法學院訪學;2011年至2014年在重慶中科普傳媒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後工作站做博士後研究。2013年入選首批教育部、中宣部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千人計劃」(《重慶日報》掛職)。主要研究領域為網絡與新媒體、新聞傳播法與倫理、編輯出版,近年來研究興趣轉向使用網絡和數據挖掘方法分析上述領域問題。著有《網絡經濟的反壟斷法規制》《新媒體研究案例:傳統方法、社會網絡與數據挖掘》《新聞出版(版權)法律完善研究:基於政府職能視角》,在《國際新聞界》《法商研究》《編輯學報》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近30篇,其中5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課題及重慶市自科基金、重慶市社科基金等研究項目10餘項。
曾潤喜,重慶大學「百人計劃」學者,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新媒體與傳媒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傳播、新媒體與國家治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系、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訪問學者,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秘書長,重慶大學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政務新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新媒體數據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等。主持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含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重慶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5項省部級課題一般項目,以及10餘項企事業單位委託課題;在教育部學科評估A類期刊發表論文20篇,其它CSSCI期刊論文30餘篇;在Science,《光明日報》《中國改革報》等發表觀點或評論多篇;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出版專著1部。擔任《電子政務》《智慧城市評論》《數字治理評論》編委及多家SSCI/CSSCI期刊審稿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鑑定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通訊評議專家、「網絡社會安全風險指數」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等,曾獲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湖北省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等省部級榮譽稱號。
五、學習認證
修完全部課程且考核合格者將獲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會、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聯合頒發的結業證書。
六、費用及食宿安排
講習班為公益性質,不收取任何費用;交通及食宿均由學員自理。
七、報名與錄取
在線報名,填寫相關信息,並上傳籤字蓋章後的報名表掃描件(報名表見附件)。網址為https://www.wenjuan.com/s/ZvUnyq/
報名截止日期為2018年6月20日。講習班組委會將在2018年6月25日前以電子郵件形式通知錄取結果,請申請者密切關注。
講習班具體報到地點、講習班研討日程表,將在錄取通知中告知。
所有錄取學員,須按時到講習班報到,報到時需攜帶身份證原件及複印件、學生證(或工作證)原件及複印件、加蓋公章的報名表原件。在報到現場領取學員證及有關資料。
八、學員管理
學習期間,學員參加每場講座須佩戴學員證。要求學員認真學習,遵守重慶大學以及講習班的紀律和規章制度。
九、聯繫方式
講習班組委會諮詢郵箱(非報名用):zengrunxi@gmail.com(曾潤喜老師)
聯繫人:曾潤喜老師 (電話:18971570595)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附件:2018年「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報名表.doc
2018-baomingbiao.doc
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會 重慶大學社會科學學部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組委會
2018-06-06
全 部 信 息
全部 | 近期截稿 | 一帶一路 | CSSCI名單
400+個學術會議徵文信息合集
面向本碩博的夏令營招生信息合集
2018年投稿容易中的刊物名單
中國社會學會2018年會分論壇會議合集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相關徵文信息合集
關於我們 | 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