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

2020-12-25 生物谷

1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立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的研製,並在腫瘤模型小鼠上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靶向成像效果。

核磁共振顯像(MRI)是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種功能影像方法,此技術對檢測組織壞死、局部缺血及各種病變具有獨特的優勢。因其具有較高的解析度,在臨床醫學上對疾病早期診斷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臨床使用的磁共振造影劑大都為小分子,採用納米材料作為載體用來裝載造影劑以提高生物組織局部的造影劑濃度已經成為研究熱點。然而,基於納米材料的這類造影劑除了要克服製備方面的技術難度外,還要面對低攝取和靶向難等問題。

繼利用梁高林博士發展出的一個獨特的縮合反應平臺成功研製出第一代磁共振造影劑後,該課題組此次與中山大學腫瘤中心和南京大學金陵醫院合作,成功研製出第二代腫瘤靶向智能磁共振造影劑。該技術把兩個用於縮合反應的官能團設計到一個含Gd的磁性小分子上,在腫瘤細胞內的還原劑和高表達的蛋白酶作用下,小分子化合物發生縮合反應生成多聚體,兩親性的多聚體在腫瘤細胞內自組裝成磁性納米粒子,從而產生大大高於小分子單體的MRI信號。

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大博士生曹春豔和中山大學博士生沈瑩瑩。該項目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大重要方向項目培育基金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

Chun-Yan Cao,1 Ying-Ying Shen,2 Jian-Dong Wang,3 Li Li2 & Gao-Lin Liang1

Herein we developed a new 「smart」 Gd-based MR contrast agent (i.e., 1) which is susceptive to furin, a protease overexpressed in tumor. Under the action of furin, 1 condenses to form dimers (1-Ds) and the latter self-assemble into gadolinium nanparticles (Gd-NPs). Relaxivity of 1-D is more than 2 folds of those of 1 and magnevist at 1.5 T, and 1.4 folds of that of 1 at 3 T. Intracellular condensation of 1 in furin-overexpressed MDA-MB-468 cells was proven with direct two-photon laser microscopy (TPLM)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the cells incubated with the europium analog of 1 (i.e., 2). Intracellular Gd-NPs of 1 were uncovered and characterized for the first time. MRI of MDA-MB-468 tumors showed that 1 has enhanced MR contrast within the tumors than that of its scrambled control 1-Scr.

相關焦點

  • 中國生物製藥(01177)附屬開發的磁共振造影劑「釓塞酸二鈉注射液...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中國生物製藥(01177)公布,由該公司附屬公司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磁共振造影劑「釓塞酸二鈉注射液」已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品註冊批件,為國內首仿。
  • 超150億造影劑市場將何去何從?
    與X-CT線的碘造影劑不同,磁共振造影劑通過影響分子匯總的質子弛豫時間而間接起作用,當體內含有釓的造影劑的血管及組織,可以縮短T1的弛豫時間來增強圖像對比。磁共振造影劑分子量小,親水性,不能進入細胞,是一種非特異性的造影劑。靜脈注射後,可以迅速分布全身,彌散到血管外細胞間隙,1天內97%通過腎臟快速排除體外。
  • 聯影磁共振入駐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雙方將研究腫瘤心臟病學等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心準備機房,迎接聯影磁共振入駐。聯影供圖聯影磁共振首次正式入駐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用於臨床以及前沿應用的探索。而聯影磁共振設備具備業內領先的性能優勢,主磁場均勻度與穩定性、梯度磁場的強度與精度等關鍵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充分滿足頂尖水平的科研需求。以此次雙方合作的腫瘤心臟病學研究為例。抗腫瘤藥物及療法大多會對心臟造成極大負擔,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腫瘤患者並非死於腫瘤,而是藥物副作用引起的心臟動力枯竭。
  • 清晰10倍,微小腫瘤也不放過,美國團隊開發新型磁共振技術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將T1和T2磁共振成像劑包裹到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膠束中,製備了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性的TMRET納米造影劑。在未到達腫瘤組織之前,兩種磁共振造影劑相互作用,使T1和T2信號呈淬滅狀態。當到達腫瘤微環境時,造影劑從膠束中被釋放出來,相互作用消失,從而使T1和T2磁共振信號呈雙激活狀態。
  • 140億造影劑市場首仿「久攻不下」 兩年僅4款造影劑獲批
    正大天晴藥業集團的釓塞酸二鈉注射液(商品名顯愛)是一種具有肝臟特異性的磁共振造影劑,2019年6月獲批,為國內首仿。140億造影劑市場,TOP10產品銷量攀升造影劑又稱為對比劑,用於醫學成像方面,可增強影像觀察效果的對比度,主要應用於心血管、腫瘤等疾病。
  • Radiology:新技術或可對肝臟腫瘤進行分級
    2015年6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腺瘤是一種罕見的肝臟腫瘤,其中特定的一部分腺瘤會轉變為惡性腫瘤,近日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的核磁共振技術,在對患者不進行侵入性的組織取樣檢測的前提下就可以有效對腺瘤進行分類
  • 磁共振是怎麼檢查腫瘤的?
    那麼,在治療前,肯定是需要進行準確的診斷的,這時候就需要藉助各種檢查,來確定腫瘤的具體位置、類型、大小等,其中,磁共振檢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磁共振是怎麼檢查腫瘤的? 磁共振它的檢測原理主要是通過原子核進行自旋運動,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衝激後發出信號,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探測器進行檢測,然後將數值輸入計算機,再通過計算機處理轉換成圖像顯示在屏幕上。 不過由於正常腦組織和腫瘤組織發射的磁場信號區別不大,臨床上一般需要做增強磁共振檢查,也就是做磁共振檢查的時候需要藉助造影劑,從而來提高檢查的準確性。
  • 彩超、CT、磁共振、X光到底該做哪個?
    解放軍第二〇二醫院放射科主任卑貴光指出,這些觀點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從醫學角度講,各種檢查手段是不能互換替代的,在診斷病情時是需要有機結合的。彩超、CT、磁共振、X光,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應該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取檢查方式。X光檢查是初篩、對體內異物診斷直觀X光檢查是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是疾病初篩的首選檢查方式。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途徑的改變往往由多種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共同驅動。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
  • 寧波材料所基於納米鐵氧體磁性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獲進展
    化學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常見方法之一,然而,腫瘤細胞在其過程中產生的耐藥性限制該治療策略的有效性。同時,依靠pH和氧化還原策略觸發藥物釋放的常規方式,無法通過外部刺激控制其釋放過程,使得該類技術的發展面臨挑戰。
  • 拜耳含釓磁共振造影劑Gadovist(加樂顯)獲日本批准
    2015年3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國製藥巨頭拜耳(Bayer)近日宣布,Gadovist(商品名:加樂顯,通用名:gadobutrol,釓布醇)注射液獲日本批准用於核磁共振成像(MRI)診斷,該藥是日本批准的首個高濃度/高弛豫釓造影劑
  • 胃腸道腫瘤靶向藥物有哪些?
    這次,我們就來普及一下胃腸道腫瘤常見的靶向藥物。01—什麼是靶向藥物?靶向藥物是針對腫瘤基因開發的,它能夠識別腫瘤細胞上由腫瘤細胞特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特徵性位點,通過與之結合(或類似的其他機制),阻斷腫瘤細胞內控制細胞生長、增殖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殺滅腫瘤細胞、阻止其增殖。以達到控制腫瘤生長、預防復發、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 高場強磁共振成像手術麻醉專家共識|磁共振|麻醉科|共識|手術|患者...
    >可提高腫瘤的全切率。據報導,即使應用神經導航技術,神經外科醫師判斷腫瘤已全切時,尚有33%以上的腫瘤殘餘,而在iMRI指導下可最大程度提高全切率;可防止重要組織結構受損。iMRI對血管神經顯像的優勢,可指導丘腦、後顱窩、顱頸交界等處腫瘤切除時儘量避免損傷其它正常組織結構。
  • 磁共振參數的故事(十九)——flyback
    磁共振參數的故事系統是深度剖析磁共振參數,將一個個複雜的影響圖像質量的參數進行詳細解析:磁共振參數的故事(一)磁共振參數的故事(二)磁共振參數的故事(三)磁共振參數的故事(四)磁共振參數的故事(五)磁共振參數的故事(六)磁共振參數的故事(七
  • 用氣泡當造影劑 讓超聲檢查更精確
    「我們所說的空氣是微氣泡,直徑在2~10um,它就能通過肺循環,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反而能作為超聲的造影劑。」康臣藥業集團執行董事、首席科學家朱荃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表示,「通過這種方式,未來超聲檢查的診斷價值可以與X光、MRI相當,其還有可以動態觀察的優點」。造影劑,是指在醫學成像領域,為增強影像觀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化學製品。
  • X光片、B超、CT、磁共振……檢查越貴越好嗎?
    無論是體檢還是看病,人們常常要面對名目眾多影像學的檢查,比如X光片、B超、CT、磁共振。對於這些檢查,患者常常會有誤解。有的認為「便宜沒有好貨」,選貴的應該沒錯,一來就要求醫生「給我做最貴的檢查」。MRI(磁共振):檢查同樣是可以多方向斷面成像的優秀檢查方法,具有非常強的軟組織分辨力,還具有多參數成像、功能成像手段豐富等特點,其應用範圍越來越廣,特別是對於神經系統(腦、脊髓)、腹部、關節內結構和頭頸部軟組織等病變顯示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
  • Cell:新型抗腫瘤免疫療法!靶向Sb9蛋白直接殺死腫瘤
    但有些稱為「冷腫瘤(cold tumor)」的腫瘤並不會被免疫系統識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許多免疫療法的基礎,但對冷腫瘤的效果並不好。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關注一種稱為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B9(SerpinB9, Sb9)的蛋白,這種蛋白在癌細胞中的潛在作用一直未被重視,但是它可能為開發新的免疫療法打開大門。
  • 助力腫瘤精準治療!湖南大學創新「可視化」技術
    助力腫瘤精準治療!近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宋國勝教授報導了一種新型化學發光(CL)成像和化學動力學治療(CDT)體系。發現錳氧化物能夠代替光能激發半導體聚合物產生CL。同時錳氧化物與半導體聚合物組成納米體系後,能大大提高單線態氧產量,實現更高效的腫瘤治療效果,並能通過化學發光實時監測治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