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小月份的時候不是吃就是睡,誰抱著都行,但是稍微長大點就開始「認人」了。有些媽媽說寶寶會突然不認人,自己白天工作把寶寶交給家裡的老人帶,晚上再回來,寶寶竟然不願意跟自己了。
也有的媽媽說自己的寶寶一直帶著,時間久了就只有自己帶,別人一碰就會哭。
劉靜生了一個兒子,長得白白淨淨好看極了,剛出生人很多人喜歡,但是多了幾個月就開始只讓爸爸媽媽抱了,別人抱就哭。這讓他十分的疑惑,寶寶為什麼對別人越來越排斥呢?
其實寶寶逐漸的變的人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也是寶寶認知逐漸完善的標誌之一。
從認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出現認生是因為他經歷了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
1)6個月開始,寶寶逐漸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
寶寶在6個月左右認知逐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能夠逐漸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要,並且能夠意識到熟悉的環境與陌生的環境之間的區別,因此出現認生行為。
數據也統計過:「寶寶在6個月左右的時候,他會意識到照顧自己的一直是哪一個人,並且會將其作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並逐步形成心理學上所說的『親密性』以及『排他性』。」
在這個階段一直照顧寶寶的人會被寶寶視作為與自己一體化的存在,所以對其他人會十分的排斥。
2)8個月左右,寶寶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
寶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步的擺脫自己與他人是一體的的思想觀念,逐步認識到自己也是獨立個體。這一階段往往會發生在寶寶8個月左右。
8個月的寶寶發現,如果自己的媽媽不能立刻回應自己了,並且無法與自己具有同步的情緒,這些改變會逐步的讓他感覺到一定的危機性,認為自己的母親會被奪走。
所以寶寶會看到媽媽抱著別的孩子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定的崩潰,情緒變得焦慮和恐慌。
3)10個月左右,寶寶逐漸開始區分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寶寶的認生行為其實是一種在他看來尋求保護和規避風險的途徑。任何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會逐步獲得社會性,表現在寶寶身上,就是它會逐漸的區分開照顧自己的人和沒有照顧自己的人,也就是將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做區分。
這個階段的人生其實是有利於寶寶以後的社會生活的,作為家人大可不必擔心。
1)理解孩子的表現
寶寶的認生行為主要表現在碰到陌生人會哭鬧,許多父母對此都是不理解的,認為寶寶是男小性格內向的,而且會因此生氣。
作為父母,首先要對寶寶的生活環境以及敏感程度進行了解。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對於陌生的環境有可能都會表現出一定的焦慮情緒,更何況是小孩子呢。
這種情況只想父母要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一階段,理解他們的這一行為,對他們的這一行為表示理解,減輕他們的惶恐和不安的情緒。
2)杜絕強迫孩子與其他陌生人進行接觸
許多父母認為減緩認生行為的一個方式就是讓他多與陌生人進行接觸,美其名曰對寶寶進行鍛鍊,但實際上這樣的行為只會加重寶寶的焦慮和恐慌。
尤其是有一些父母會強制的讓寶寶被別人抱著,這會讓寶寶認為陌生人的出現是將其與父母分開,更加重他們的不安。
3)多陪伴寶寶,強化與寶寶的依戀關係
當孩子與父母建立的依戀關係時,父母要多陪伴他們。所謂依戀關係的建立,實際上來源於寶寶認為會與父母分離的焦慮。多陪伴寶寶,增加高質量的相處,可以減緩寶寶的焦慮情緒。
1)強迫寶寶接觸陌生人
這樣做並不能鍛鍊寶寶,反而會讓寶寶失去安全感,阻礙寶寶與媽媽建立依戀關係,我們要做的永遠都不是強迫,而是幫助寶寶克服認生。
2)避免寶寶接觸陌生人
一味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面對陌生人,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寶寶逃避,而是幫助寶寶克服困難。
需要注意的是,人生並非是膽小。許多父母將寶寶的認生直接歸結為膽小,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寶寶的認生是一種生理發展階段必須要經歷的過程,而寶寶的膽小則是性格上的缺陷。
寶寶的認生可以通過不同的生理發展階段,進行不同的陪伴方式來進行調解,而寶寶的膽小則需要進行性格上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容易產生誤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