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要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當務之急,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提高評估監測敏感性和準確性,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提高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刻不容緩。疫情期間,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現存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有哪些特點和依然存在的短板?如何增強監測預警能力?對這些問題,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從公共管理學的視角,進行了解讀。
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支撐了大規模醫務人員的調動與部署
問:疫情期間,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薛瀾: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在應對疫情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重大疫情的應對最主要的有兩條線,一條線是病人的救治,像武漢的疫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動員各方面的醫療資源去搶救危重病人。黨中央、國務院調集了全國4萬多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支撐這樣大規模醫務人員調動部署的,就是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另一條線是傳染病的防控。像這種大規模疫情的爆發,需要公共衛生疾病控制體系緊急動員去調查、去分析疾病傳播的路徑,並採取有效措施阻斷疾病的傳播。全國的公共衛生疾病防控體系的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功地阻斷了病毒的傳播。武漢是1月23日開始暫時關閉離漢通道,到了2月下旬中國就開始逐漸有序地恢復生產。
從這兩方面來說,疫情的緊急應對期間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揮的作用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前期風險感知和研判的不足之處。比如在一開始,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不盡如人意,這也是今後我們需要加強改革的一個方向。
總體來說,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水平和10年、20年前相比有著巨大提高。尤其2003年之後,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有了很大投入,另外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這是一個基本情況。
其次,我們還是要看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全國不是很均衡,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間有一些差別,尤其是越到基層,薄弱環節越突出。這是目前仍然存在的短板之一。
有效及時地把信息上傳,疾病的事還是得用科學判斷
問:對於存在的短板,應該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薛瀾:公共衛生體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要立足更加精準更有效地預防,包括功能定位、專業能力的加強,加大疾病防控體系的改革力度;其次要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如何能早期捕捉到這些信息,進行實時的分析,專業的判斷;第三在應急的情況下,醫療衛生資源的動員能夠及時針對疫情進行救治;第四要創新中國的愛國衛生運動,創新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讓我們在全面社會健康管理有一個巨大轉變;第五是中西醫的結合,互相補充:第六是健全公共衛生法制建設,從法律體系上進一步完善;第七加強公共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投入和攻關;第八是積極履行中國的國際義務,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問: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應如何加強監測預警能力?
薛瀾:從非典之後,我們國家的監測預警能力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進一步完善直報系統,更有效及時地把信息上傳。在這次疫情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行政幹擾導致數據的上報要經過漫長的流程,這與原來直報系統的設計是相違背的。要把這些問題及時消除,才能夠不受幹擾地將信息上報。
另外,我們的直報系統,是醫療機構主渠道的信息,但是關於傳染病的傳播,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一些信息渠道。舉個例子,有時候病人不一定去醫院,或者到醫院沒有得到注意,但是在社會上有一些傳言。這些信息其實也是需要去收集、關注的,把多方面信息整合起來進行分析研判,看問題會更加清楚。
第二,科學分析研判的能力需要大大加強,對疾病的科學判斷不應該摻入行政等級觀念。
所謂預警就是要向社會發布有危險的警示,但是在預警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對危險本身的研判。風險感知階段要收集各方信息。如果信息都收集到了,沒有科學地分析研判,那最後可能也沒有辦法去發布預警。所以,科學分析研判的能力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同時,對疾病的科學分析判斷,沒有什麼行政等級可分,應該運用最好的科學知識和最強的科學能力來判斷。碰到疑難問題,國家的專家組和地方的專家組應該形成一個統一的專家團隊,對疫情進行科學地分析。
公共衛生領域投入,應該保持穩定而且穩步增加
問:近來北京疫情形勢變得再度緊張起來,但是這次反應明顯更加迅速,為什麼?
薛瀾:我覺得這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北京在三級響應的時候,疾控專家也一再提醒全社會,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是病毒完全有可能會反覆,可能會二次流行。應該說,整個疾病防控體系,也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樣,一旦出現了疫情反彈的情況,北京市各方面的反應就比較迅速,並且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去針對下一步的有效防控。所以,我感覺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能夠把它及時阻斷。
問:對未來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您還有哪些期待與建議?
薛瀾: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要看到公共衛生是跟國家安全聯繫在一起的。相對於國防安全,大家可能會有些忽視公共衛生安全,但是其實它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第二,我希望國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保持穩定。過去,疫情以後就投入增加,但是過了一兩年又有下降趨勢,所以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應該保持穩定而且穩步增加。
第三,通過這一次疫情,希望公共衛生隊伍的建設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過去這些年,公共衛生的人才隊伍有些走下坡路,很多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後也不去找公共衛生領域的工作。很多原來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人也都紛紛跳出來。這都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必須通過有效的措施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