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

2020-12-16 人民論壇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要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當務之急,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提高評估監測敏感性和準確性,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提高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刻不容緩。疫情期間,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現存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有哪些特點和依然存在的短板?如何增強監測預警能力?對這些問題,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從公共管理學的視角,進行了解讀。

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支撐了大規模醫務人員的調動與部署

問:疫情期間,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薛瀾:中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在應對疫情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重大疫情的應對最主要的有兩條線,一條線是病人的救治,像武漢的疫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動員各方面的醫療資源去搶救危重病人。黨中央、國務院調集了全國4萬多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支撐這樣大規模醫務人員調動部署的,就是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另一條線是傳染病的防控。像這種大規模疫情的爆發,需要公共衛生疾病控制體系緊急動員去調查、去分析疾病傳播的路徑,並採取有效措施阻斷疾病的傳播。全國的公共衛生疾病防控體系的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功地阻斷了病毒的傳播。武漢是1月23日開始暫時關閉離漢通道,到了2月下旬中國就開始逐漸有序地恢復生產。

從這兩方面來說,疫情的緊急應對期間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揮的作用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前期風險感知和研判的不足之處。比如在一開始,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不盡如人意,這也是今後我們需要加強改革的一個方向。

總體來說,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水平和10年、20年前相比有著巨大提高。尤其2003年之後,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有了很大投入,另外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這是一個基本情況。

其次,我們還是要看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全國不是很均衡,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間有一些差別,尤其是越到基層,薄弱環節越突出。這是目前仍然存在的短板之一。

有效及時地把信息上傳,疾病的事還是得用科學判斷

問:對於存在的短板,應該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薛瀾:公共衛生體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要立足更加精準更有效地預防,包括功能定位、專業能力的加強,加大疾病防控體系的改革力度;其次要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如何能早期捕捉到這些信息,進行實時的分析,專業的判斷;第三在應急的情況下,醫療衛生資源的動員能夠及時針對疫情進行救治;第四要創新中國的愛國衛生運動,創新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讓我們在全面社會健康管理有一個巨大轉變;第五是中西醫的結合,互相補充:第六是健全公共衛生法制建設,從法律體系上進一步完善;第七加強公共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投入和攻關;第八是積極履行中國的國際義務,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問: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應如何加強監測預警能力?

薛瀾:從非典之後,我們國家的監測預警能力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進一步完善直報系統,更有效及時地把信息上傳。在這次疫情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行政幹擾導致數據的上報要經過漫長的流程,這與原來直報系統的設計是相違背的。要把這些問題及時消除,才能夠不受幹擾地將信息上報。

另外,我們的直報系統,是醫療機構主渠道的信息,但是關於傳染病的傳播,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一些信息渠道。舉個例子,有時候病人不一定去醫院,或者到醫院沒有得到注意,但是在社會上有一些傳言。這些信息其實也是需要去收集、關注的,把多方面信息整合起來進行分析研判,看問題會更加清楚。

第二,科學分析研判的能力需要大大加強,對疾病的科學判斷不應該摻入行政等級觀念。

所謂預警就是要向社會發布有危險的警示,但是在預警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對危險本身的研判。風險感知階段要收集各方信息。如果信息都收集到了,沒有科學地分析研判,那最後可能也沒有辦法去發布預警。所以,科學分析研判的能力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同時,對疾病的科學分析判斷,沒有什麼行政等級可分,應該運用最好的科學知識和最強的科學能力來判斷。碰到疑難問題,國家的專家組和地方的專家組應該形成一個統一的專家團隊,對疫情進行科學地分析。

公共衛生領域投入,應該保持穩定而且穩步增加

問:近來北京疫情形勢變得再度緊張起來,但是這次反應明顯更加迅速,為什麼?

薛瀾:我覺得這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北京在三級響應的時候,疾控專家也一再提醒全社會,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是病毒完全有可能會反覆,可能會二次流行。應該說,整個疾病防控體系,也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樣,一旦出現了疫情反彈的情況,北京市各方面的反應就比較迅速,並且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去針對下一步的有效防控。所以,我感覺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能夠把它及時阻斷。

問:對未來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您還有哪些期待與建議?

薛瀾: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要看到公共衛生是跟國家安全聯繫在一起的。相對於國防安全,大家可能會有些忽視公共衛生安全,但是其實它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第二,我希望國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保持穩定。過去,疫情以後就投入增加,但是過了一兩年又有下降趨勢,所以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應該保持穩定而且穩步增加。

第三,通過這一次疫情,希望公共衛生隊伍的建設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過去這些年,公共衛生的人才隊伍有些走下坡路,很多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後也不去找公共衛生領域的工作。很多原來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人也都紛紛跳出來。這都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必須通過有效的措施扭轉。

相關焦點

  • 薛瀾:創新為新一輪改革開放提供澎湃動力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攝影 王欲然) 人民網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孫婷婷 黃玉琦 王欲然)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於
  •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當前防控策略的關鍵是將新冠疫情反覆...
    11月26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薛瀾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薛瀾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應急管理系統在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面臨很大的挑戰。在各類突發事件裡,健康風險對人類的威脅是最直接的,人和物的全球流動導致的風險擴散是非常難以控制的。
  •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辦人工智慧國際對話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9月27日舉辦了一場關於人工智慧的高級別國際對話,旨在鼓勵各界在人工智慧發展相關的複雜議題上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 清華大學的蘇世民書院8月29日舉行開學典禮,招收全球的青年學者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簡稱蘇世民書院,「蘇世民書院」位於清華大學的中心位置,由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創始人之一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設計。2016年9月10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行開學典禮,迎接首屆來自全球31個國家的110名學者。兩位國家元首分别致賀信。可以這麼說,蘇世民書院是一個承載著全球化與中國夢的產物。蘇世民書院第二屆招生錄取工作正在進行中,第二批蘇世民學者將於2017年8月份入學。
  •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行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行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清華新聞網9月2日電 8月29日下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辦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美國黑石集團主席、蘇世民書院項目創始捐贈人蘇世民(Stephen A.Schwarzman),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黑石基金會執行總監艾米·斯滕伯格(Amy Stursberg),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凱波,蘇世民書院副院長錢小軍、孔美琳(Melanie Koenderman)等出席典禮,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主持典禮並致歡迎詞。
  •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行2020年畢業典禮
    清華新聞網6月22日電 6月20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行2020年畢業典禮,這也是書院首次在線進行的畢業典禮。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蘇世民學者項目創始理事蘇世民(Stephen A.Schwarzman),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蘇世民學者項目執行總監司愛敏(Amy Stursberg),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副院長錢小軍、孔美琳(Melanie Koenderman)等通過視頻為第四屆學者送上畢業祝福。美國第64任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受邀發表主題演講。
  • 2020年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公共管理學院日」活動順利開展
    邱勇進行開幕致辭7月28日,清華大學2020年全球暑期學校(GSS 2020)進入第九天,也是「公共管理學院日」。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的全球暑校專題之「全球化新趨勢及全球治理合作」順利開展。
  •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碧桂園集團全球發展與人才培養論壇圓滿落幕
    8月29-30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薛瀾院長攜書院51位蘇世民學者走訪碧桂園總部,並舉辦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碧桂園集團全球發展與人才培養論壇,共同探討企業發展與人才培養。▲ 探索之旅丨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先生致辭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清華大學名譽校董楊國強,碧桂園集團常務副總裁、清華大學校友程光煜,碧桂園集團副總裁、清華大學校友黎曉林等岀席主題論壇。論壇舉行前,蘇世民學者一行參觀了碧桂園歷史文化展館、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機器人餐廳、「碧優選」新零售門店、國華紀念中學及碧桂園IB國際學校。
  • 專訪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構築共榮共生的多元創新生態系統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我國知名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專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  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  《21世紀》: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把創新放在了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首次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活動報名|第二屆青木昌彥經濟學論文獎頒獎典禮
    2019年11月23日 (周六)15:00-17:0015:00-17:00, November 23 (Saturday), 2019地點VENUE文津國際酒店4層多功能廳4/F Multi-function Hall, Wenjin International Hotel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第二屆
  •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2021級學者名單正式公布
    12月7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2021級學者名單正式公布。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影響甚廣,本屆蘇世民學者的申請仍然吸引大批高質量的優秀青年,他們想要了解中國的願望比以往更加強烈。
  • 清華大學教授薛瀾:在突發事件中學習,推動應急管理體系進步|戰「疫...
    微言教育《戰「疫」公開課》今天推出「科學認識、同心戰『疫』」主題第七期,清華大學教授薛瀾為我們開講《中國應急管理現代化之路》課程介紹:課程以《中國應急管理現代化之路》為題,分析了風險、突發事件的定義和特點,梳理了中國應急管理系統的發展過程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推進其發展的若干方向。
  • 清華蘇世民書院:用好中國特色 培養世界英才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在成為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首批學生之前,美國女學生雷邦吟(Bonnie Lei)在巴西做過社會實踐、在南非做過青年志願者。但最打動她的還是在北京3個月的學習經歷:「我的本科專業是亞洲和中東研究。今天,中國不再是一門選修課,而是一門必修課。
  • 清華公管學院院長江小涓獲聘為長聘教授,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此次受聘清華大學長聘教授的45位學者中就包括了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據「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微信公眾號4月26日晚消息:清華公管學院院長江小涓教授受聘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儀式上邱勇為每位長聘教授頒發聘書併合影留念。
  • 河海大學「應急管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雲端系列名家講堂開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7月2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劉小衛)7月25日,「應急管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雲端系列名家講堂在河海大學開講。河海大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張兵教授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應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聯合召集人薛瀾教授為河海師生講授第一講。
  • 清華大學舉行陳馮富珍、梁萬年教授聘任儀式
    清華新聞網9月19日電(記者劉書田 攝影李派)9月17日晚,清華大學在丙所舉行陳馮富珍、梁萬年聘任儀式,聘請陳馮富珍、梁萬年為清華大學萬科講席教授,並聘請陳馮富珍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院長、梁萬年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
  • 賭王女兒何超欣在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深造,蘇世民書院厲害在哪?
    近日,有消息傳出,賭王女兒何超欣將於2021年進入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深造,攻讀碩士。何超欣本科就讀於麻省理工,主修的專業是管理和建築。此次,她攻讀的蘇世民書院一點也不比麻省理工差。2018年,劉強東和章澤天夫婦也曾向清華大學捐贈了兩億人民幣,用於支持蘇世民書院和其他項目。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看好蘇世民書院呢?
  • 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舉辦第三屆公共治理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
    12月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公管學院)第三屆公共治理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全國公共管理學術年會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此次大會的主題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與創新驅動發展」。
  • 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的成立標誌著清華大學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和治理三駕馬車的布局和人工智慧科研的矩陣初步形成,人工智慧研究從硬到軟的光譜也正逐漸呈現。研究院依託清華大學在人工智慧與國際治理方面的已有積累和跨學科優勢,面向人工智慧國際治理重大理論問題及政策需求開展研究,致力於提升清華大學在該領域的全球學術影響力和政策引領作用,為中國參與乃至引領人工智慧國際治理提供智力支撐。
  • 公管學院舉辦第三屆公共治理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全國公共管理學術年會
    學校對公管學院的發展寄予厚望,在一流學科建設的實踐中,應把握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及數字轉型帶來的戰略機遇,聚焦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需求,加強公共管理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與國內外同行攜手構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學術研究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