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業「不賴」——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忻州的一線觀察

2020-12-19 忻州網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 題:雜糧不「小」 產業「不賴」——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忻州的一線觀察

新華網 李函林

稻菽飄香,現代農業有序推進;糧倉充盈,農業加工盡顯效益……山西省忻州市,地處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的黃土高原,如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雜糧之都」?

記者近日在山西忻州雜糧主產區蹲點調研發現,「小雜糧」已變身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這些來自大山深處成績單的背後,「變優」「變綠」的傳統農業正被賦予新的內涵。

「雜糧高地」編織新夢想

紅面魚魚、莜麵窩窩、蕎面餄烙、豆面抿面、莜麵栲栳栳……從古至今,雜糧在忻州人的飯桌上佔據著重要地位,傳承千年。

「雜糧對於忻州人而言,不僅是一種飲食,更是千百年來農業生產文化發展的結果。」忻州市雜糧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娟道出了雜糧與這片土地的深厚關係。

以丘陵為主的地貌和高海拔的氣候使忻州成為種植雜糧的天然王國。 新華網發 宮愛文 攝

地處黃土高原東部的忻州,無霜期短且乾旱少雨,盛產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鹼的谷、糜、黍、蕎、豆等雜糧。

如何將資源稟賦變為發展動能,忻州探索出一條轉型升級新路——把雜糧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和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走綠色生態路,打特色優質牌。

翻看忻州的「三農」成績單,成功創建「忻州雜糧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市」,並先後榮獲「中國雜糧之都」「中華紅芸豆之鄉」「中國藜麥之鄉」「中國亞麻油籽之鄉」「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中國甘甜紅薯之鄉」「中國高原莜麥之鄉」等「一都六鄉」的稱號。

截至2019年底,以一薯(馬鈴薯)、三麥(燕麥、蕎麥、藜麥)、四米(小米、黃米、糜米、甜糯玉米)、五豆(紅芸豆、大豆、豌豆、蠶豆、綠豆)為主的20餘個作物種類的忻州雜糧種植面積達369萬畝,總產68萬噸以上,面積和產量均為山西省第一,年銷售收入34.8億元,吸收帶動種植戶55萬餘戶。

數據背後看質量。傳統農業被賦予新內涵,發展動能更加強勁。農民不再「種什麼、吃什麼,剩什麼、賣什麼」,轉而因地制宜引入被營養學家稱為「糧食之母」和「太空食品」的「洋莊稼」藜麥、紅芸豆等農作物。

「最近我們的2000畝種植基地被評為有機旱作耕地,有機藜麥的市場價格是普通藜麥的兩倍。」忻州市繁峙縣藜麥種植大戶劉計貴說,「單價提高了,種植高品質農作物的積極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豐收農民收割忙。新華網發 宮清華 攝

農業的高質量轉型將無數種植戶送上了發展快車道。作為當地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劉計貴介紹,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務工、加工代銷等帶動方式,先後為210戶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貧困戶120戶。「種地有奔頭,致富有信心,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雜糧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忻州市委市政府將雜糧作為脫貧產業納入財政補貼的助推。劉計貴算了一筆帳,「每畝有機旱作耕地政府補貼150元,2000畝共補貼30萬元,這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一系列強有力的強農惠農政策舉措落地生根,特色雜糧產業拔節成長。產業興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農民參與富民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區塊鏈溯源」強保障

在「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內,一幀幀「科技感」飽滿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千裡沃野的蓬勃生機。「區塊鏈溯源系統」正全程記錄著當地雜糧「產、購、儲、加、銷」的全過程。

「通過全維度、透明化追蹤記錄雜糧作物生長收穫過程,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可溯源,讓雜糧有了『身份證』。」徐娟介紹說。

區塊鏈溯源系統在田間實時監測。(受訪者供圖)

「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傳統雜糧生產方式費工費時,加之銷售單一,產量和效益均無法保證。」徐娟坦言。「如今,溯源系統可實時監測日照量、溫度、風量、土壤墒情等21個指標,提示農民何時該播種、灌溉、收割。」

目前忻州建成6塊、共計1.12萬畝有機旱作區塊鏈溯源基地。作為首批入選的區塊鏈溯源示範基地之一,擁有多年雜糧運營經驗的劉計貴堅信,區塊鏈溯源將為雜糧產業帶來跨越式發展機會,「全程透明化、公開化,讓優質產品自己開口說話。」

「自今年加入溯源平臺後,五寨縣真空玉米的售價從每箱45元漲到了58元。」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有限公司總經理駱志強說,「消費者吃著放心,購買意願強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為助力打通科技與農業發展之間「最後一公裡」,今年初,集雜糧大數據中心、區塊鏈溯源管理平臺、跨境電商平臺三大IT系統的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有限公司成立。

「通過雜糧出口平臺,農民得到專業種植指導、產業政策指引;企業實時了解市場動向、價格行情;政府精準掌握涉農數據,有效進行宏觀調控;出口平臺快捷把控雜糧全產業鏈各環節。」駱志強介紹。

除此之外,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當地政府在品質優選和栽培技術上下功夫,積極引進小雜糧優良品種,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節水灌溉等現代農業技術,實現了小雜糧的科學化種植。

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雜糧種植。新華網發 趙春曉 攝

「目前,忻州的農業生產區基本保持原生態環境,實行以有機旱作為主的耕作方式,輪作休耕,減肥減藥,適宜種植高品質農產品。」忻州市農業農村局種植科科長陳偉說。

一項項「藏糧於地」的措施落戶田間,土壤基礎更牢靠。據山西農業大學環境監測中心土壤監測結果顯示,忻州布點採集與檢測的土樣達標率99.1%。

從傳統的「汗滴禾下土」到如今的「大數據溯源」,雜糧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的腳步鏗鏘有力,這背後是忻州不斷將藏糧於「技」納入糧食生產的建設成果。

「飄洋過海」天地寬

在忻州人看來,小小的雜糧卻是大大的文章,雜糧產業是很「不賴」的產業。(「不賴」是忻州話「很好」的意思)

一粒粒小雜糧的背後,蘊藏著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趨勢。吃得綠色健康,成為近年來消費者的顯著需求。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食用雜糧100g到250g,約佔全天主食量的1/3到1/2為宜。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說,雜糧中富含多種保健成分和膳食纖維,適量攝入能促進消化功能,減少多種慢性病發生。

在山西省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的各類小雜糧。(資料圖片)

儘管忻州雜糧品質優異聞名遐邇,但產品轉化率較低,一度停留在原糧或粗加工產品銷售階段,雜糧品牌「小而雜」「散而弱」。「好原料賣不出好價格,好原料造不出好產品」成為忻州雜糧產業之痛。

解決雜糧易食和可口問題將是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精深加工是帶動雜糧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忻州市副市長裴峰說,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必須加強科技支撐,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發揮忻州雜糧的品牌疊加效應。

「小雜糧具有康養功能,消費市場還未完全釋放出來。此次疫情激活了全民健康意識,有信心未來會擺到更多人的餐桌上。」忻州市靜樂縣衡達湧金負責人高海俊說,疫情防控將推動小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莜麵餅乾、穀物棒、衝調粉……一系列創新加工品的形態和類別大大豐富,雜糧產業鏈得以延伸,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

除此之外,優質產品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底氣。在端牢「中國飯碗」的同時,忻州市政府積極開闢國際市場以「綠」換「金」,出口市場涵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歐盟國家等。

在山西省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的各類小雜糧。(受訪者供圖)

「以備受國際市場青睞的紅芸豆為例,每年出口量約佔全國出口總量的1/3。今年前三季度出口1500噸,國內原糧收購價從9000元/噸上漲至1.2萬元/噸,外銷價格更是每噸提高了200美元。」駱志強說。

在駱志強看來,特色農產品出口保持增長態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這與忻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為農產品出口保駕護航分不開。

「根據規劃到2025年建成以忻州市為核心的6大小雜糧出口基地,經過認證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培育100家以上小雜糧出口企業。」駱志強說。

「面向十四五,忻州雜糧總產值目標是150億元。」徐娟說,通過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與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為農業價值鏈延伸提供廣闊空間,放大忻州雜糧的金字招牌。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雜糧產業寄託了忻州人的夢想。隨著忻州雜糧產邁開了高質量發展步伐,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湧動金色的希望,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激蕩在晉北大地上,為發展雜糧產業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來源:新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雜糧不「小」 產業「不賴」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忻州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題:雜糧不「小」 產業「不賴」——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忻州的一線觀察 新華網 李函林 稻菽飄香,現代農業有序推進;糧倉充盈,農業加工盡顯效益……山西省忻州市,地處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的黃土高原,如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
  • 《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建設規劃》政策解讀
    為全面落實山西省委、省政府「南果中糧北肉」出口平臺戰略部署,加快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建設,示範帶動山西農業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更好的理解和貫徹《規劃》精神,現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山西少雨缺水,必須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
  • 忻州糧忻谷都雜糧交易有限公司赴京與京福龍科技有限公司座談
    2020年10月18日,忻州糧忻谷都雜糧交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常雲偉攜公司高管赴北京訪問京福龍科技有限公司,與京福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文彬及經營團隊就生物科技賦能傳統雜糧種植方面進行深度座談,並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賀明偉:雜糧不「小」 產業「不賴」
    「我們近期馬上要和杭州的一家大型電商平臺正式籤署合作協議,藉助電商平臺,雜糧不愁賣了!」說起雜糧,內蒙古綠博匯有限公司負責人賀明偉掩不住的興奮。2020年12月16日《包頭日報》07版刊發《賀明偉的「雜糧夢」照進大後山》一文,對賀明偉的雜糧產業進行報導。
  • 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中國·山西·忻州 2020.9.9—9.10
    原標題: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中國·山西·忻州 2020.9.9—9.10主辦單位: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承辦單位: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夥伴:寧武蘆芽山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忻州神達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紫金礦業有限公司 特別合作夥伴:山西佳誠液壓有限公司 山西省代縣明利綠水青山產業園有限公司 山西石鼓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新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敬請關注微博「忻州新聞網」及微信公眾平臺「忻州你好」
  • 山西景點—忻州篇
    忻州(簡稱:忻),古稱秀容,山西省轄地級市,國家衛生城市(區)、國家智慧城市,有「中國雜糧之都」、「摔跤之鄉」等美譽,素有「晉北鎖鑰」之稱。北鄰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呂梁、陽泉,西隔黃河與陝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相望,東倚太行山與河北石家莊、保定接壤;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去忻州必打卡的景點有哪些。
  • 「網媒看山西」忻州這座古城,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新華網太原11月17日電(武斌) 恢宏大氣的古城、人潮湧動的街巷、現代感十足的霓虹燈牌裝點著城內的角角落落……11月16日,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媒體團走進忻州古城,感受古典與現代的碰撞。據悉,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的忻州古城,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因忻州古稱九原縣、秀容縣,故忻州古城又稱「秀容古城」。「過去,忻州古城因繁榮富庶而得『南絳北代,忻州不賴』之贊,又因文風昌盛而有『文躋九原、雅出秀容』之譽,更具『晉北鎖鑰、三關總要』之名。」
  • 「走西口」故地的反貧困決戰:​革命老區忻州脫貧攻堅紀實
    黃土地最適合種植五穀雜糧,耐貧瘠、耐旱、容易成活。忻州是山西最大的小雜糧產區,到2019年,雜糧種植面積達369萬畝,總產68萬噸以上。神池的亞麻籽、五寨的甜糯玉米、岢嵐的紅芸豆、靜樂的藜麥、忻府區的甘甜紅薯、寧武的高原莜麥,「一都六鄉」,優特品牌為忻州託起了「中國雜糧之都」的桂冠。忻州市將雜糧作為脫貧產業納入財政補貼,雜糧成為忻州農民脫貧的「當家花旦」。
  • 山西25家企業河南推介農產品--山西青年報2018年12月20日05版:要聞...
    山西25家企業河南推介農產品   本報記者 孟紹毅   12月17日,記者從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關於 「產業扶貧重點要在扶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重要指示精神,12月13日至15日,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忻州、臨汾、呂梁3市14個貧困縣25家企業,參加了由農業農村部和河南省政府主辦的中部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
  • 王儒林:山西大同朔州忻州三個市都存在比較嚴重腐敗問題
    梁濱曾長期在山西工作,從1996年7月開始,梁濱曾先後擔任忻州地委常務副書記(正地級)、忻州地委書記、忻州市委書記、朔州市委書記。       11月12日到19日,王儒林曾赴大同、朔州、忻州三市調研。8天時間中,王儒林先後深入11個縣(市、區)和有關企業調研。
  • 助力全穀物科技‖燕谷坊共同發起「國家雜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11日上午,為高效整合雜糧產業上下遊資源,形成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合力,建立「政產學研商」高效聯動機制,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西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燕谷坊集團等27家單位共同發起,聯合雜糧產業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國家雜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山西忻州11大風味小吃:樣樣味道獨具一格,吃後令人回味無窮!
    忻州市擁有佛教聖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知名旅遊景點;擁有「摔跤之鄉」、「中國八音之鄉」、「中國雜糧之都」 、「雙擁模範城」 、「中國觀光旅遊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示範城市」 、「國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2017年6月,忻州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 十大產業百家龍頭 中國農民豐收節山西展銷200餘種特色農產品
    王康傑 攝中新網運城9月22日電 (屈麗霞 王康傑)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在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啟動。記者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展示展銷活動山西展區了解到,此次山西徵集了包括20餘家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123家企業、超過200餘種地方特色農產品參加本屆豐收節展銷活動。
  • 2018山西食品餐飲旅遊博覽會暨大同麵食文化節開幕
    2018中國食品餐飲旅遊博覽會暨中國大同麵食文化節由山西省飯店業商會主辦,中國飯店業商會、大同市商務局支持,山西澤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8月24日至28日在大同市古城牆西月城舉辦。整個場館面積10000平米,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品、飯店、餐飲、旅遊以及相關行業200家企業齊聚大同。
  • 網媒看山西|忻州古城: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恢弘大氣的古城、人潮湧動的街巷、現代感十足的霓虹燈牌裝點著城內的角角落落……11月16日,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媒體團走進忻州古城,感受古典與現代的碰撞,體驗傳統文化與潮流時尚碰撞出的新花火
  • 原來,忻州是這樣一座城
    歷時3年,幾經「蝶變」一座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的夢想之城充滿活力、魅力、動力之前我們曾介紹了全國文明城市晉城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下「文明城市」忻州「四大板塊」發展格局南部以古城保護活化為依託興建晉北生活體驗區;中部以雜糧檢驗、研發、交易為重點打造融合示範區;
  • 山西旅發大會之夜:《我在這裡長大》紀錄片講山西人的故事
    忻州市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忻州9月10日電 (劉小紅)9月9日晚,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特別活動「長城之夜」在山西忻州舉行。該活動推出的主題紀錄短片《我在這裡長大》由「我在忻州長大、我在山西長大、我在中國長大」三部分構成,以口述的方式呈現山西人、忻州人的成長故事,以及他們對故鄉的濃濃深情。
  • 山西最神似的2個城市,比朔州 忻州還相似,不是長治 晉城
    山西最神似的2個城市,比朔州 忻州還相似,不是長治 晉城山西是北方資源大省,但其地區生產總值僅14973億元。且因山西境內多達11個主要城市,其每個城市的相似程度皆不同。此次,我們主要盤點山西最神似的2個城市,這對城市不僅民俗相似,且其它方面均雷同。在山西所有的城市中,朔州和忻州不僅擁有極為接近的地緣關係,其經濟實力也不分上下,GDP總量僅相差110億。但縱觀全省,這兩個城市並非全省最神似。其次,長治與晉城也有十分接近的地緣關係,其中心城區的直線距離不足100公裡,且都位於晉東南地區,其風俗民情十分相似。
  • 舌尖上的山西——食在忻州篇,到忻州千萬不要錯過的6道美食小吃
    忻州可以說是典型的「美食之城」,對於那些愛好美食的旅遊愛好者來說,到忻州賞美景品美食最好不過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忻州6大美食小吃,每一個都極具當地特色,您到忻州一定要去嘗嘗,最少也忒吃上個三五樣再走,要不多虧啊。
  • 品牌建設擦亮「山西小米」新名片
    精深加工讓山西小米「破繭成蝶」太行明珠的展位上人頭攢動,一位來自遼寧的賓客在品嘗方便小米粥後當即要買幾杯帶回家。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品牌的方便小米粥是山西小米深加工後的產品。它解決了傳統小米粥熬製時間過長的問題,使之更適應現代化快節奏生活、個性化需求,保持了小米粥的色、香、味、形以及全價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