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 題:雜糧不「小」 產業「不賴」——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忻州的一線觀察
新華網 李函林
稻菽飄香,現代農業有序推進;糧倉充盈,農業加工盡顯效益……山西省忻州市,地處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的黃土高原,如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雜糧之都」?
記者近日在山西忻州雜糧主產區蹲點調研發現,「小雜糧」已變身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這些來自大山深處成績單的背後,「變優」「變綠」的傳統農業正被賦予新的內涵。
「雜糧高地」編織新夢想
紅面魚魚、莜麵窩窩、蕎面餄烙、豆面抿面、莜麵栲栳栳……從古至今,雜糧在忻州人的飯桌上佔據著重要地位,傳承千年。
「雜糧對於忻州人而言,不僅是一種飲食,更是千百年來農業生產文化發展的結果。」忻州市雜糧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娟道出了雜糧與這片土地的深厚關係。
以丘陵為主的地貌和高海拔的氣候使忻州成為種植雜糧的天然王國。 新華網發 宮愛文 攝
地處黃土高原東部的忻州,無霜期短且乾旱少雨,盛產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鹼的谷、糜、黍、蕎、豆等雜糧。
如何將資源稟賦變為發展動能,忻州探索出一條轉型升級新路——把雜糧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和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走綠色生態路,打特色優質牌。
翻看忻州的「三農」成績單,成功創建「忻州雜糧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市」,並先後榮獲「中國雜糧之都」「中華紅芸豆之鄉」「中國藜麥之鄉」「中國亞麻油籽之鄉」「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中國甘甜紅薯之鄉」「中國高原莜麥之鄉」等「一都六鄉」的稱號。
截至2019年底,以一薯(馬鈴薯)、三麥(燕麥、蕎麥、藜麥)、四米(小米、黃米、糜米、甜糯玉米)、五豆(紅芸豆、大豆、豌豆、蠶豆、綠豆)為主的20餘個作物種類的忻州雜糧種植面積達369萬畝,總產68萬噸以上,面積和產量均為山西省第一,年銷售收入34.8億元,吸收帶動種植戶55萬餘戶。
數據背後看質量。傳統農業被賦予新內涵,發展動能更加強勁。農民不再「種什麼、吃什麼,剩什麼、賣什麼」,轉而因地制宜引入被營養學家稱為「糧食之母」和「太空食品」的「洋莊稼」藜麥、紅芸豆等農作物。
「最近我們的2000畝種植基地被評為有機旱作耕地,有機藜麥的市場價格是普通藜麥的兩倍。」忻州市繁峙縣藜麥種植大戶劉計貴說,「單價提高了,種植高品質農作物的積極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豐收農民收割忙。新華網發 宮清華 攝
農業的高質量轉型將無數種植戶送上了發展快車道。作為當地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劉計貴介紹,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務工、加工代銷等帶動方式,先後為210戶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貧困戶120戶。「種地有奔頭,致富有信心,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雜糧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忻州市委市政府將雜糧作為脫貧產業納入財政補貼的助推。劉計貴算了一筆帳,「每畝有機旱作耕地政府補貼150元,2000畝共補貼30萬元,這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一系列強有力的強農惠農政策舉措落地生根,特色雜糧產業拔節成長。產業興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農民參與富民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區塊鏈溯源」強保障
在「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內,一幀幀「科技感」飽滿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千裡沃野的蓬勃生機。「區塊鏈溯源系統」正全程記錄著當地雜糧「產、購、儲、加、銷」的全過程。
「通過全維度、透明化追蹤記錄雜糧作物生長收穫過程,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可溯源,讓雜糧有了『身份證』。」徐娟介紹說。
區塊鏈溯源系統在田間實時監測。(受訪者供圖)
「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傳統雜糧生產方式費工費時,加之銷售單一,產量和效益均無法保證。」徐娟坦言。「如今,溯源系統可實時監測日照量、溫度、風量、土壤墒情等21個指標,提示農民何時該播種、灌溉、收割。」
目前忻州建成6塊、共計1.12萬畝有機旱作區塊鏈溯源基地。作為首批入選的區塊鏈溯源示範基地之一,擁有多年雜糧運營經驗的劉計貴堅信,區塊鏈溯源將為雜糧產業帶來跨越式發展機會,「全程透明化、公開化,讓優質產品自己開口說話。」
「自今年加入溯源平臺後,五寨縣真空玉米的售價從每箱45元漲到了58元。」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有限公司總經理駱志強說,「消費者吃著放心,購買意願強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為助力打通科技與農業發展之間「最後一公裡」,今年初,集雜糧大數據中心、區塊鏈溯源管理平臺、跨境電商平臺三大IT系統的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有限公司成立。
「通過雜糧出口平臺,農民得到專業種植指導、產業政策指引;企業實時了解市場動向、價格行情;政府精準掌握涉農數據,有效進行宏觀調控;出口平臺快捷把控雜糧全產業鏈各環節。」駱志強介紹。
除此之外,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當地政府在品質優選和栽培技術上下功夫,積極引進小雜糧優良品種,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節水灌溉等現代農業技術,實現了小雜糧的科學化種植。
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雜糧種植。新華網發 趙春曉 攝
「目前,忻州的農業生產區基本保持原生態環境,實行以有機旱作為主的耕作方式,輪作休耕,減肥減藥,適宜種植高品質農產品。」忻州市農業農村局種植科科長陳偉說。
一項項「藏糧於地」的措施落戶田間,土壤基礎更牢靠。據山西農業大學環境監測中心土壤監測結果顯示,忻州布點採集與檢測的土樣達標率99.1%。
從傳統的「汗滴禾下土」到如今的「大數據溯源」,雜糧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的腳步鏗鏘有力,這背後是忻州不斷將藏糧於「技」納入糧食生產的建設成果。
「飄洋過海」天地寬
在忻州人看來,小小的雜糧卻是大大的文章,雜糧產業是很「不賴」的產業。(「不賴」是忻州話「很好」的意思)
一粒粒小雜糧的背後,蘊藏著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趨勢。吃得綠色健康,成為近年來消費者的顯著需求。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食用雜糧100g到250g,約佔全天主食量的1/3到1/2為宜。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說,雜糧中富含多種保健成分和膳食纖維,適量攝入能促進消化功能,減少多種慢性病發生。
在山西省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的各類小雜糧。(資料圖片)
儘管忻州雜糧品質優異聞名遐邇,但產品轉化率較低,一度停留在原糧或粗加工產品銷售階段,雜糧品牌「小而雜」「散而弱」。「好原料賣不出好價格,好原料造不出好產品」成為忻州雜糧產業之痛。
解決雜糧易食和可口問題將是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精深加工是帶動雜糧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忻州市副市長裴峰說,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必須加強科技支撐,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發揮忻州雜糧的品牌疊加效應。
「小雜糧具有康養功能,消費市場還未完全釋放出來。此次疫情激活了全民健康意識,有信心未來會擺到更多人的餐桌上。」忻州市靜樂縣衡達湧金負責人高海俊說,疫情防控將推動小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莜麵餅乾、穀物棒、衝調粉……一系列創新加工品的形態和類別大大豐富,雜糧產業鏈得以延伸,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
除此之外,優質產品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底氣。在端牢「中國飯碗」的同時,忻州市政府積極開闢國際市場以「綠」換「金」,出口市場涵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歐盟國家等。
在山西省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的各類小雜糧。(受訪者供圖)
「以備受國際市場青睞的紅芸豆為例,每年出口量約佔全國出口總量的1/3。今年前三季度出口1500噸,國內原糧收購價從9000元/噸上漲至1.2萬元/噸,外銷價格更是每噸提高了200美元。」駱志強說。
在駱志強看來,特色農產品出口保持增長態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這與忻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為農產品出口保駕護航分不開。
「根據規劃到2025年建成以忻州市為核心的6大小雜糧出口基地,經過認證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培育100家以上小雜糧出口企業。」駱志強說。
「面向十四五,忻州雜糧總產值目標是150億元。」徐娟說,通過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與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為農業價值鏈延伸提供廣闊空間,放大忻州雜糧的金字招牌。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雜糧產業寄託了忻州人的夢想。隨著忻州雜糧產邁開了高質量發展步伐,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湧動金色的希望,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激蕩在晉北大地上,為發展雜糧產業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來源:新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