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的代稱有很多比如「華夏」、「九州」、「神州」等等,而關於「九州」的記載卻最早出現於《尚書》,據《尚書 舜典》以及《尚書 禹貢》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為方便國家的治理,將天下由原來的十二州改成九州,這就是後世所稱的九州,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今天我們就著重來講一下這九州中的豫州與河南省簡稱之間的關係,以及豫州的「豫」字有哪些寓意?
首先,就九州而言,豫州為九州的中央,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中原之地。而關於九州中豫州的地理分布在《禹書》中是這樣表述的「荊河惟豫州」這句話中「荊」是指荊山,「河」是指黃河,通過結合後世的史料記載和地理地圖的分析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大致的結論,那就是豫州的實際分布範圍為「荊山以北,黃河以南」的地區。
在了解了古豫州的地理位置之後,我們就很有必要去證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何將「荊山以北,黃河以南」的地區稱之為「豫州」?豫州的「豫」字又有何寓意?
首先,豫字從象,故古豫州必是有象之州(是否有象,下文將會進行考證),其次談及字意就不能避開《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 象部》中說:「象,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後又有學者批註「豫,象之大者。不害於物。從象,予聲。」意思是,象就是大象,南越一帶的大型動物,長著長鼻子長牙,三年孕育一次,象字像大象的耳朵、長牙、四條腿和尾巴。豫是借大象表示大。豫的本義是大象,由於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所以豫引申為大。東漢賈侍中說,象雖大,但不傷害別的動物。
其次,經上文闡述我們大致確定了豫州的地理位置,豫州的「豫」為何意,那下一步我們將確定一下,豫州為何被稱之為「豫」(有象之州)?
古代的河南真的有象存在嗎?如果有為何西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 象部》裡面說:「象為南越大獸呢?」這樣一來豈不是與有象之州的豫州有悖嗎?
其實不然,雖然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但漢代距大禹的時代也有兩千多年之久,故而4000年前的河南省存在大象這種生物也未嘗不可能。關於這一點在後世的考古發掘中得以證實,首先在考古發掘中河南省出土了大量的大象化石,其次就是河南省出土的殷商時期的文物文獻以及《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意思是,周武王滅商第二年過世,其太子繼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初年,殷商遺民發動叛亂,周成王命周公討伐他們。殷商遺民的騎兵乘坐大象,侵犯東部民眾。於是周公率領軍隊將他們驅趕到江南。殷商遺民當時主要居住在今天河南省區域。
最後,綜上所述這是關於河南與其簡稱的一種說法,當然關於河南省豫的說法還有一種,下期我們將會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