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2021-01-07 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

馬太效應原是源自於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它通俗的來講,這個現象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

為什麼要給大家談「馬太效應」?因為這種現象逐漸潛入了兒童教育的範疇。很多家長在對兒童教育的時候,不自覺就運用了「馬太效應」的理論。

上周末,我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遇見了一對母女,小女孩不過七八歲的年紀,扎著兩條小辮顯得很可愛。媽媽對小女孩說:「這學期你沒有認真閱讀,語文成績下降了很多。」小女孩原本興奮的表情瞬間黯淡下去了。

而媽媽似乎沒有留意到,自顧自地說道:「自從讀小學開始,就讓你注重閱讀,但是你偏不聽話。一年級期末成績就不理想,這到二年級更是一塌糊塗。」小女孩似乎被激怒了,她衝媽媽喊道:「最討厭你了,每次都這樣說我不行!」

這樣類似的生活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會經常無意識不斷地否定孩子?這就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馬太效應。它應用於教育中等同於一把雙刃劍,讓優生更加優秀,也讓一部分平凡的孩子徹底淪為了差生。

馬太效應應用於教育中的雙面性

讓優生更優秀

一個表現優秀的孩子,他們更討得父母、老師的喜歡。如果這時候對孩子表揚,那麼毫無疑問他可以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能量。「馬太效應」應用於優生身上,就好比錦上添花,讓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讓平凡的孩子更差勁

反過來,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差生身上,對一個平凡的孩子持續進行否定,那麼就會讓孩子處於滿滿的負能量中。他們會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不是太笨?為什麼就比不上別人?家長、老師自認為的「善意批評」,並不能順利轉換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反而讓他們形成錯誤認知。

英國的劉易斯說過:「別人認為不聰明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本身就認為自己愚笨。」而讓孩子形成這種錯誤認知,很大程度都是來自於父母、家人或者老師帶給他們的錯誤信息。

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雙面性的確是存在的,也正是因為家長無意識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從而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原因分析

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

前不久跟一位朋友談到馬太效應對兒童教育的影響,他就斬釘截鐵地否認,並且列舉了自己的真實例子來反駁。他說:「我家那小子就是調皮搗蛋的典型,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對於我兒子的教育我就是批評為主,表揚為輔。但是我兒子沒有半點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而跟我『鼓著一股子勁』,成績在班級上排名前列。」

誠然正如這位朋友所說,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凡事都有特殊個例,這與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有著莫大的關係。例如一些孩子的心理素質強大,他們自信心足,哪怕是在某一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有其他出色的地方,所以批評、責備並不能對他們形成「馬太效應」。

同樣的,對於心理素質不好的優等生而言,表揚鼓勵的話並不能成為他們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反而會成為他們的心理壓力,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馬太效應」應用於他們身上只會得到反效果。

身邊的環境影響

身邊環境是讓馬太效應發酵的因素,這是多麼美妙的語言力量也不能代替的。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如果一個表現不好的差生,從未受到老師或者同學的「冷眼相待」,而是給予他們平等的機會學習,給予他們真誠的幫助,那麼他們就不會滑入「馬太效應」所產生的負面怪圈中,他們仍舊有著飽滿的學習激情。

孩子思維的認知慣性

馬太效應其實就是一種「貼標籤效應」,而這一客觀現象的形成,與人類認知的慣性脫不開關係。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總有思維定勢,對於形成的認知不願意輕易去改變,所謂「成見」一詞也是源自於思維定勢的延伸。

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一旦認知形成,不管是外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去改變,好學生就永遠是好學生,差生就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但這樣的固有認知是不全面的,對於優等生來說多了更多發展的機會,但是對於一些原本有潛質的「差生」卻因為認知慣性而被耽誤一生。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性去看待「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影響力,通過人為的預防與幹預來發揮它的正面意義。

如何正確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兒童教育之中

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

英國的赫胥黎說過:「人生不是受環境的支配,而是受自己習慣思想的恐嚇。」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馬太效應影響力的形成,跟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有關。要想擺脫這樣的心理怪圈,我們首先要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我。或許我們不是最優秀的人,但是我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才能不被來自於外界的質疑聲所打敗。

引導孩子走出環境誤區的影響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會對孩子存在一定的影響。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正面積極地看待我們,但是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為旁人的冷眼就失去了方向,要始終堅定不移自己的人生目標。

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正所謂十根手指都有長短,何況是資質不同的孩子呢?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以鼓勵代替批評,讓正能量的「馬太效應」激活孩子的潛在能量。

綜上,就馬太效應的問題,我們做了一個全面解析。讀完本文之後是否讓您又一個全新認知或感受?作為家長,需知道馬太效應只是一個現象,並非是一個真理,我們不要無形中去放大它的而影響,並將之濫用。

您在教育中無意識動用過「馬太效應」嗎?您對「馬太效應」於兒童應用又有什麼高見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

---

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或者想知道的內容,都可以向我諮詢,大家也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歡迎一起討論。我是一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帳號,我們共同學習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本文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不過我姐的孩子就特別厲害,每次都是考第一名,明明是同個年級同個班級,還是表兄弟,差別怎麼就這麼大。" 聽完她的傾訴之後,我認真地問了她:"面對這種現象,你怎麼教育你兒子?會經常拿你姐的孩子跟他比較嗎?" "當然會啊。"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對於孩子的主要影響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之中,不難發現,"馬太效應"總是在發揮著他的作用。這種刻板印象,無形之中對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可以說"馬太效應"中弱者越弱的,父母的刻板印象佔據著很大原因,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的發展與進步,孩子就更沒有前進的動力了。
  •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是「強者更強」,還是「弱者更弱」?
    」這則寓言其實是描述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在現實中兩極分化的現象存在於每一個領域當中,每一個個體,群體,地區,如果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成功和進步,這就是心理學家嘴裡所說的「馬太效應」。
  •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知的心理學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由來。好,故事講完了,其實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一旦在一方面做的很成功,擁有很多,其他方面也會很成功,也會擁有很多,也就是你有錢了,就有權了,有了權就有地位,有了地位,有了地位就有聲望了。也就是你越是成功就越成功。英國有句諺語這樣說:成功繁殖成功。也就是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們通常說的那句: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用來說那些少數人的。
  • 如虎添翼的馬太效應
    如虎添翼,好上加好,成了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大效應」一語典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大意為:主人去天國,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臨時把家業分別交給三個才幹不同的僕人:ー個給五千銀子,一個給二千,一個給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賺了二千;那領一千的,卻去掘開地,把銀子埋藏了。
  • 孩子長大後"窮"與"富"?馬太效應:其實早已決定,父母要懂
    前段時間到朋友家做客時,朋友向我們談論了上周末家長會的事情。根據朋友所說,自己兒子所在的班級當中,出了一個學習特別優秀的孩子。事實上,這種言論源於心理學上的一種現象,稱為"馬太效應"。了解"馬太效應"根據心理學上給出的解釋,"馬太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有所成就時,所有的好事都會到來,而當一個人失敗時,即使有機遇也不會輪到自己的頭上。這是什麼意思呢?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知道的道理:利用"馬太效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其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現廣泛應用於教育等各個領域。而在孩子的教育中,馬太效應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焦點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被父母貶低的孩子有了自我否定的意識後,總覺得周圍人的焦點在自己身上,別人就等著自己失敗看笑話。這會導致什麼情況的出現呢?一旦孩子身上出現了&34;,他們就不敢去嘗試改變或者是挑戰困難。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失敗,成為人群中被嘲笑的那個焦點。
  • 馬太效應:強化孩子自信,走出自卑「泥潭」,未來更加優秀
    看著女兒陽光的笑臉,我忽然感覺到很欣慰,幸虧我沒有像雯雯媽媽那樣,不然我的女兒一定不會如此的樂觀開朗,而雯雯媽媽雖然是疼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陷入了「馬太效應」的負面泥潭,不僅孩子不會變得優秀,反而還會走向極端。
  • 杜絕教育中的「馬太效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它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孩子膽小、不敢嘗試新鮮事物,試試用「馬太效應」破局
    不過,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年齡小的優勢,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首畏尾的心理。「馬太效應」是什麼呢?這是指在人類普遍會出現的心理,比如當你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了以後,你會越來越努力,自信心爆棚,最後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功。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
    ,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可破局。所以,許多膽小的孩子正是因為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循環,才變得那麼膽小怕事。二、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指的是,孩子在自我心理的影響之下,他們當中有的人會更加勇敢,有的人會更加地膽怯。
  • 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
  • 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怎麼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二、巧妙運用「馬太效應」,會有哪些好處?1.助力孩子走向成功一旦你在某個方向上積累了很長時間的優勢,最終你會取得比你想像的更大的進步。優秀的孩子會得到老師們的喜愛,並且會得到更多表達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整個過程中也是積累優勢的過程,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因此,家長應該發現並引導孩子取得進步,增加他們的優勢積累。很多成功人士不就是因為站得高,所以才輕易奪取成功的果實嗎?
  • 你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家長運用「近因效應」,使孩子更優秀
    文/北媽媽育兒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會是一個怎樣的態度呢?有些家長可能會溫聲細語的去對孩子解釋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並讓孩子改正錯誤。但有些家長只認為棍棒底下才可以出孝子,所以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只要孩子做錯事情,不聽父母的話,就會開始辱罵孩子,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其實這種效應不僅僅在職場中被廣為使用,育兒工作中也可以使用皮格瑪利翁效應。但如果是家長想要運用這種效應來去教育孩子的話,那麼就一定要運用正確的誇獎方式 和期待。如果是家長對孩子的誇獎方式不正確的話,那麼肯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傷害。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後來,小灰和大黃各自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他們孩子的人生道路,就更加不一樣了.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馬太效應的對立面馬太效應,看起來似乎很符合現實情況,但是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這個世界,真的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嗎?
  • 什麼是科教界的「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
    百度百科更清楚: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孩子「越學越差」急壞父母,正確面對學習分化,6招打破馬太效應
    學習分化現象在一年級比較少見,但隨著年級的增長,不同孩子的學習分化就開始出現,並變得越來越明顯了,最後學習分化的差距大到讓一些父母感到灰頭土臉的,都無臉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怎麼看待孩子「越學越差」、如何面對孩子的學習分化是父母需要認真了解和正確對待的教育問題。
  • 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的端源。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學家羅伯特.莫頓受此啟發,開始用馬太效應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赫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