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
馬太效應原是源自於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它通俗的來講,這個現象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
為什麼要給大家談「馬太效應」?因為這種現象逐漸潛入了兒童教育的範疇。很多家長在對兒童教育的時候,不自覺就運用了「馬太效應」的理論。
上周末,我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遇見了一對母女,小女孩不過七八歲的年紀,扎著兩條小辮顯得很可愛。媽媽對小女孩說:「這學期你沒有認真閱讀,語文成績下降了很多。」小女孩原本興奮的表情瞬間黯淡下去了。
而媽媽似乎沒有留意到,自顧自地說道:「自從讀小學開始,就讓你注重閱讀,但是你偏不聽話。一年級期末成績就不理想,這到二年級更是一塌糊塗。」小女孩似乎被激怒了,她衝媽媽喊道:「最討厭你了,每次都這樣說我不行!」
這樣類似的生活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會經常無意識不斷地否定孩子?這就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馬太效應。它應用於教育中等同於一把雙刃劍,讓優生更加優秀,也讓一部分平凡的孩子徹底淪為了差生。
馬太效應應用於教育中的雙面性
讓優生更優秀
一個表現優秀的孩子,他們更討得父母、老師的喜歡。如果這時候對孩子表揚,那麼毫無疑問他可以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能量。「馬太效應」應用於優生身上,就好比錦上添花,讓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讓平凡的孩子更差勁
反過來,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差生身上,對一個平凡的孩子持續進行否定,那麼就會讓孩子處於滿滿的負能量中。他們會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不是太笨?為什麼就比不上別人?家長、老師自認為的「善意批評」,並不能順利轉換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反而讓他們形成錯誤認知。
英國的劉易斯說過:「別人認為不聰明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本身就認為自己愚笨。」而讓孩子形成這種錯誤認知,很大程度都是來自於父母、家人或者老師帶給他們的錯誤信息。
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雙面性的確是存在的,也正是因為家長無意識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從而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原因分析
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
前不久跟一位朋友談到馬太效應對兒童教育的影響,他就斬釘截鐵地否認,並且列舉了自己的真實例子來反駁。他說:「我家那小子就是調皮搗蛋的典型,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對於我兒子的教育我就是批評為主,表揚為輔。但是我兒子沒有半點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而跟我『鼓著一股子勁』,成績在班級上排名前列。」
誠然正如這位朋友所說,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凡事都有特殊個例,這與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有著莫大的關係。例如一些孩子的心理素質強大,他們自信心足,哪怕是在某一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有其他出色的地方,所以批評、責備並不能對他們形成「馬太效應」。
同樣的,對於心理素質不好的優等生而言,表揚鼓勵的話並不能成為他們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反而會成為他們的心理壓力,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馬太效應」應用於他們身上只會得到反效果。
身邊的環境影響
身邊環境是讓馬太效應發酵的因素,這是多麼美妙的語言力量也不能代替的。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如果一個表現不好的差生,從未受到老師或者同學的「冷眼相待」,而是給予他們平等的機會學習,給予他們真誠的幫助,那麼他們就不會滑入「馬太效應」所產生的負面怪圈中,他們仍舊有著飽滿的學習激情。
孩子思維的認知慣性
馬太效應其實就是一種「貼標籤效應」,而這一客觀現象的形成,與人類認知的慣性脫不開關係。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總有思維定勢,對於形成的認知不願意輕易去改變,所謂「成見」一詞也是源自於思維定勢的延伸。
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一旦認知形成,不管是外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去改變,好學生就永遠是好學生,差生就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但這樣的固有認知是不全面的,對於優等生來說多了更多發展的機會,但是對於一些原本有潛質的「差生」卻因為認知慣性而被耽誤一生。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性去看待「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影響力,通過人為的預防與幹預來發揮它的正面意義。
如何正確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兒童教育之中
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
英國的赫胥黎說過:「人生不是受環境的支配,而是受自己習慣思想的恐嚇。」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馬太效應影響力的形成,跟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有關。要想擺脫這樣的心理怪圈,我們首先要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我。或許我們不是最優秀的人,但是我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才能不被來自於外界的質疑聲所打敗。
引導孩子走出環境誤區的影響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會對孩子存在一定的影響。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正面積極地看待我們,但是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為旁人的冷眼就失去了方向,要始終堅定不移自己的人生目標。
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正所謂十根手指都有長短,何況是資質不同的孩子呢?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以鼓勵代替批評,讓正能量的「馬太效應」激活孩子的潛在能量。
綜上,就馬太效應的問題,我們做了一個全面解析。讀完本文之後是否讓您又一個全新認知或感受?作為家長,需知道馬太效應只是一個現象,並非是一個真理,我們不要無形中去放大它的而影響,並將之濫用。
您在教育中無意識動用過「馬太效應」嗎?您對「馬太效應」於兒童應用又有什麼高見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
---
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或者想知道的內容,都可以向我諮詢,大家也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歡迎一起討論。我是一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帳號,我們共同學習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本文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