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家長運用「近因效應」,使孩子更優秀

2020-10-16 北媽媽育兒

文/北媽媽育兒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會是一個怎樣的態度呢?有些家長可能會溫聲細語的去對孩子解釋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並讓孩子改正錯誤。但有些家長只認為棍棒底下才可以出孝子,所以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只要孩子做錯事情,不聽父母的話,就會開始辱罵孩子,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已經9歲了,他每天都要面對父母的責罵,原因也不在父母脾氣暴躁,而是因為9歲的孩子總是會惹禍。起初在孩子惹禍的時候,朋友還會耐心的去對孩子講這件事情是不對的,但是孩子卻並沒有改正,漸漸的朋友覺得自己應該對孩子加強教育,如果一直放任孩子的話,只會讓孩子惹出更多的活動。於是只要碰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朋友就會去責罵孩子,為的就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有一天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因為沒有注意到桌子上的魚缸,將魚缸打碎到了地上,魚缸中的水也撒了一地。聽到有東西破碎的聲音,朋友自然知道是孩子又闖了禍,於是對著孩子大罵:「我是不是對你說過不可以在房間裡面玩鬧!以前認為你是一個挺聰明的孩子,只不過是頑皮了一些,可是現在我發現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早知道你是一個這樣的貨色,我當初就不應該將你生下來!」

朋友從來都沒有這樣罵過孩子,這一次的辱罵也可以說得上是最嚴重的一次。而孩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一直在流著眼淚,不再說話。

父母平日裡的工作壓力很大,再加上孩子做的錯事,我們的情緒自然會出現過激的情況。但家長是否想過自己辱罵了孩子,孩子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心理狀態呢?我們對孩子的母媽只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辱罵教育對孩子的傷害

  • 1、變得自卑

一個自卑的孩子,他們經受過的教育就是辱罵,這樣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任何尊嚴,做事情的時候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錯了事情,觸碰到父母的底線。但如果孩子一旦有一件事情做的不對,家長在這個時候就會狠狠的對孩子進行批評。每一次對孩子的辱罵都是一種對孩子的傷害,因為孩子的承受能力差,沒有辦法忍受語言上對其的侮辱。

  • 2、錯誤更多

在父母的辱罵下成長的孩子,他們會格外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不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高度緊張,生怕自己做錯事。但他們越是害怕就越是漏洞百出,總是要經受一些波折,才可以達到目標。

  • 3、身心受傷

孩子的承受能力很差,家長認為自己給予孩子的壓力根本不算什麼,但實際上這些壓力對於孩子來說是就是壓在駱駝身上的稻草,家長無數次的辱罵,就像是將這些稻草反覆的疊在孩子的身上,總有一天孩子會經受不住,是他們受到嚴重的傷害。

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自然是要去進行批評的,但如果一味的批評,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加嚴重的傷害,所以我們可以運用「近因效應」來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更願意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什麼是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主要指的是當一個人在記住一系列事情的時候,只對末尾的部分有著更好的記憶效果

這也就表示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批評的時候,孩子只會對你最後給予他們的評價非常在乎,所以說家長對孩子最後的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一開始對孩子是誇獎的話,那麼將批評放在後面,這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加嚴重的影響。

孩子只會對最後的評價感興趣,如果家長選擇在最後去對他們進行批評的話,那麼孩子就會認為你之前對他們的誇獎都是鋪墊,沒有任何效果,最後的批評才是重點。那麼這樣的批評效果不會很好,只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改變一下自己的批評方式,我們可以先去指出孩子的錯誤,對其進行批評,然後將表揚孩子的話放在後面。這樣孩子在接受到你善意的批評時,不會產生不好的心理狀態。

雖然批評孩子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是一件好事,但是批評孩子的方式,每一個家長都需要去注意。家長只有運用「近因效應」去批評孩子,才可以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家長運用近因效應,塑造更加優秀的孩子

  • 1、孩子更自信

近因效應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信,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批評的時候,也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本身並不差,只不過是在一件事情上出現了錯誤的行為。

比如在孩子做錯了事情時,我們可以對孩子的這麼說:「這種事情做錯了屬實是不應該,但是我知道你已經努力了,你是一個聰明的小孩,下一次在面對這種事情的時候,你會比這一次做的更好,對嗎?」

這樣一來,家長即將自己的批評傳達給孩子,孩子又收穫到了好的評價,這樣就可以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 2、孩子更有動力

家長使用近因效應去批評孩子,也可以使孩子變得更加有動力。因為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是根據孩子所做的事情去批評的,而不是去批評孩子本身,那麼這樣孩子就可以更加認清自己的錯誤。

我們將鼓勵的話放在後面,也可以讓孩子更了解到做錯事情並不是可怕的,可以努力的將這種錯誤演變成一種動力,在下一次遇到問題時更加努力就可以了。

  • 3、讓孩子更願意接受錯誤

現在許多小孩子都將自己的自尊心看得非常重要,雖然他們年齡小,但是也是很好面子的。如果家長選擇將批評的話放在後面的話,孩子的自尊心肯定受挫,但如果我們將誇獎的話放在後面,那麼孩子也會更願意去接受錯誤,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得到保護。

這就表示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將批評當做是結束語。並不是每一個小孩子都喜歡做錯事情,我們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對孩子進行認可,孩子就可以變得更加優秀。

那麼當你的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你會用怎樣的方式呢?

相關焦點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馬太效應原是源自於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它通俗的來講,這個現象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為什麼要給大家談「馬太效應」?因為這種現象逐漸潛入了兒童教育的範疇。很多家長在對兒童教育的時候,不自覺就運用了「馬太效應」的理論。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當孩子學習時,或做作業時,坐在孩子的一旁起到"監督"的作用。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嗎?家長到底該不該盯著孩子學習?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很有不同的看法,有表示贊同的,也有表示不贊同的,說法不一。但所有家長的初心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學業有成,成為棟梁之才。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其實這種效應不僅僅在職場中被廣為使用,育兒工作中也可以使用皮格瑪利翁效應。但如果是家長想要運用這種效應來去教育孩子的話,那麼就一定要運用正確的誇獎方式 和期待。如果是家長對孩子的誇獎方式不正確的話,那麼肯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傷害。
  • 心理學"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嗎?
    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嗎?家長到底該不該盯著孩子學習?但所有家長的初心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學業有成,成為棟梁之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孩子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一定要慎重選擇,正確的引導孩子。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投射效應
    印象形成效應類型多樣,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常為出現,考查形式多為事例型的反選題,其中有一些知識點名稱較為相似,但其實質卻大不相同,因此答題過程中要注意區分,這樣便可順利再下一城。下面我們來詳解印象形成效應中的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投射效應。
  •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當我們在做一些選擇判斷時,常常不經意間會受到心理學裡的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影響,那麼這兩種心理究竟是怎樣的呢?首先設想一種情況,當你在參加一個演講活動時,現在你有優先選擇順序權,你傾向於靠前的順序還是靠後的順序呢?
  • 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要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但是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後,羞愧的低下了頭。也許正是張姐這種無意識的行為,使得孩子的交際能力受到了影響。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抱有期待的,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卻束手無策。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但是卻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經常性的給予孩子否定的評價,這不僅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使得孩子的自我評價較為負面。
  • 教育孩子成難題?家長巧妙運用「扇貝效應」,效果顯著事半功倍
    導讀:教育孩子成難題?家長巧妙運用「扇貝效應」,效果顯著事半功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育孩子成難題?家長巧妙運用「扇貝效應」,效果顯著事半功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培育優秀孩子必須知道的神奇心理效應以及運用
    很多優秀的父母是深知」心理效應「的運用方法的,因為這些父母知道只有」知人心,懂人性」才能真正的培育優秀傑出的孩子!下面說明一部分心理效應的概念以及在教育中的運用案例: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貼上積極標籤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許多父母可謂是不擇手段,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學習上,都給孩子定下了嚴格苛刻的規則,甚至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事實上,想要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單憑孩子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給孩子灌輸的教育是否正確科學。接下來介紹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名字叫《奇蹟男孩》,在豆瓣評分8.6分。
  • 孩子偏執、不聽管教,家長與其打罵,不如運用「阿倫森效應」育兒
    運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去對孩子進行打罵的話,那麼孩子只會屈服於父母的淫威之下,並不是真正的聽話,而是對父母感到懼怕。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如運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改掉偏執的毛病。這也就是說,「阿倫森效應」在育兒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而家長如果運用「阿倫森效應」去教育孩子的話,那麼就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變得不再偏執,不再反對父母的話語。
  • 孩子越誇越優秀,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小心這5個「誇獎坑」
    家長們要學會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家長們快來學習學習吧!(1)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家長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要因材施教,家長要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並不是說「皮格馬利翁」效應好,就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這3招才是打開獎勵孩子的正確方式
    然而我們做家長的很容易踩雷,那麼避免德西效應,我們做家長怎樣做呢?家長獎勵孩子時,如何避免德西效應?1.對孩子的表揚切不可過度。當優秀完成情況下,我們做父母的才可以給予獎勵,給予表揚。但一定要適度經常受到誇獎的孩子也會盲目自信,受不得一點批評。
  • 其實有近因效應在暗處助攻
    其實排除當事人的今昔差別之外,還有近因效應在暗暗助攻。什麼是近因效應,對我們的投資又有何啟發,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近因效應是什麼記得在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背英語單詞。一列列單詞表,反覆背下來,最後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鏡中我效應其實指的就是,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默認是自己最真實的形象,由此來形成自我認識,所以這一現象被稱之為鏡中我效應。其實鏡中我效應家長可以運用到教育之中,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個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所以說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 孩子太叛逆?家長運用「魚缸效應」,遠比打罵教育有用
    其實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在孩子叛逆階段一些家長也會運用其他的方式進行處理這種管教就像是彈簧一般,你壓得越狠反彈的就會越強烈,所以叛逆自然會出現。所以說孩子叛逆是有著一定原因的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的去對孩子進行教育,應該了解魚缸效應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 出色的孩子少不了父母的期望,運用「期望效應」,少走育兒彎路
    所以這一實驗最後被稱之為「期望效應」。這個實驗也在告訴著我們,當你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並且孩子感受到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向著你所期望的方向去發展和成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優秀的,而真正想要讓孩子成為榜樣的關鍵,就在於家長給予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家長在不經意之間的一個小動作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 家長「以愛之名,實則傷害」?善用「翁格瑪麗效應」,孩子更優秀
    慢慢地,女孩相信了身邊人的話,信心大增,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確實很美,還會在心裡同樣對自己說「你很漂亮」。後來,這個女孩真的變得越來越漂亮了。你看,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人不斷地朝著這個優秀的評價和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從而實現自身的跨越式成長。而同理,悲觀的標籤會讓孩子默默地相信和接受這個評價,從而失去改正和進步的動力,從此頹廢下去。
  • 孩子沒有禮貌,不一定是孩子的原因,家長你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家長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在家裡對於過於溺愛,會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當孩子做出錯誤的事情時,家長也不對其教育,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長對其引導教育,從中幫助培養孩子成為一個高素養的人,一味對其寵愛,只會讓其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其實有近因效應在暗處助攻
    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一個人剛開始接觸,可能覺得印象不是特別好,但隨著在一起共事接觸,或一段時間不見會給你天差地別的反差感,比如女大十八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些都是近因效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