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16字,預計閱讀需要6分鐘。
×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也絕非不可改變。從耳熟能詳的俗語「女大十八變」,到富含哲理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再到天差地別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可以窺見一二。
為什麼第一印象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其實排除當事人的今昔差別之外,還有近因效應在暗暗助攻。什麼是近因效應,對我們的投資又有何啟發,和小盛一起來看看吧~
記得在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背英語單詞。一列列單詞表,反覆背下來,最後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順著背的時候,我們對結尾部分單詞的記憶往往會深於中間部分。★ 倒著背的時候,我們對開頭部分單詞的記憶同樣會深於中間部分。所謂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一個人剛開始接觸,可能覺得印象不是特別好,但隨著在一起共事接觸,或一段時間不見會給你天差地別的反差感,比如女大十八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些都是近因效應的表現。除此之外,近期發生的事,也會讓我們以近期的短期現象去推導預測長期未來的傾向。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時常站在現在看過去,總是後悔莫及。其實不是我們愚蠢,是過去和當下的環境變了,近因效應是我們的通病,讓我們只看到了當下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在投資中,近因效應在我們身上展現的可謂也是淋漓盡致。我們會過度的關注最近發生的事情,然後認為最近發生的事情在以後也會繼續發生,而後因為這樣的「線性念想」引發了特有的情緒,在情緒的影響下開始了變形的操作。
比如說,開年來股市漲的不錯,有一種聲音越來越「響亮」。
「現在股票漲得這麼好,以後肯定也會漲。哇現在我都沒有買什麼,這樣賺不到多少錢呀,不行我得趕緊買一點去。」
短期下跌 → 長期下跌 → 恐懼 → 不買甚至是賣出近因效應,會影響我們對市場的理性判斷,帶來過激情緒,過於樂觀,或是過於悲觀。首先近因效應不一定都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最近遇到了高興的事情,然後配合著近因效應,腦中自然的預想到未來也會高高興興的,擁有這種開心樂觀情緒,豈不是好事?但投資是一件絕對理性的事,不能讓近因效應打亂你的投資節奏,我們要避免受其影響。《有效資產管理》書中說:「注意近因效應,不要過分相信那些收益率數據不足二三十年的資產。儘管外國股票和小型公司股票最近表現不佳,它們仍然應當在你的組合中佔據一席之地。」意思就是讓我們把眼光拉長,考慮更長時間的情況,排除短時間的「階段性噪音」。換句話說,見樹木,更要見森林。問自己一個問題,拉長時間來看,現在的情況在以前是怎麼樣的?在以後還能持續嗎?
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受近因效應影響,投資者行為變動會引起短期市場波動,但這不是市場規律,即使重複發生,表現形式也不相同,盲目追逐很容易造成追漲殺跌的局面。拓寬能力圈,加深能力圈,掌握不變的大道和常識,了解一些歷史規律,了解一些標的特徵和合理收益率,就不會受到近因效應的影響。
最後我們要記住:「天天有收入的,是揀破爛的;月月有收入的,是打工仔;年年有收入的,是拿年薪的高管。」收益是需要時間來換取的,獲取收益的時間周期越長,你的收益可能越大。當你為一隻產品近期的不漲或下跌而擔憂、煩擾的時候,請你從更長的時間框架下思考一下這隻產品的內在價值。當它真正物有所值的時候,價值回歸就是大概率事件,儘管這種「回歸」可能需要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的時間。正如美國一位大法官說過的一句名言:「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價值也一樣。
風險提示: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業績不構成本基金的業績表現的保證。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前,請仔細閱讀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及《招募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