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天底下每一位父母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懂得如何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天賦特長來培養孩子。而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又往往容易在充滿焦慮的同時失去耐心,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或者出現差錯時,對孩子又吼又叫、又打又罵。
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夠明智,甚至會嚴重地傷害孩子。
有的父母往往會忽視自己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階段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殊不知,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治癒年幼時被父母傷害的心,甚至去惡性循環地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就像法國作家塞西爾·大衛-威爾在《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一書中說過的那樣:
在教育中,我們的行為是在模仿父母當年的行為,而沒能成功地使自己的行為遵循我們最初的教育理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行為往往是不明智甚至是不理性的。
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作為子女,應當通過自己接受的良好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給這種教育中的「暴力美學」按下停止鍵。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說過: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家長對孩子的「軟暴力」即精神暴力,是指家長對孩子通過諷刺、挖苦、冷漠、剝奪合理權利以及提出不合理要求等方式,讓孩子的精神受到挫折和打擊,變得痛苦不堪,從而產生自我否定、消極悲觀、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產生影響。
父母對此卻絲毫不為以意,他們無不打著「愛」的旗號,認為這是在對孩子嚴格要求,是在訓練孩子的受挫折、抗打擊能力,以便讓孩子們能夠奮發圖強,知恥後勇,在重壓之下加快成長成才的步伐。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曾看過一個法國拍攝的公益短片,可以讓觀眾認識到父母的語言暴力有多傷人。片中的主人公都已經步入中年或是老年,然而他們對年幼時父母說過的那些刺耳的話語,仍然記憶深刻:
「你穿這件T恤幹嘛,還嫌你胳膊不夠粗嗎?」
「我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一無是處!」
「幸好你還有個漂亮臉蛋,還能有點兒用!」
「早知如此,當初我要什麼孩子?」
「你就是個廢物!」
「你自始至終都遠不如你哥哥!」
片中的主人公在回憶這些話時,無不暴露出憤怒與無奈。往事重提,童年的傷疤又被揭起,卻只能強忍淚水。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這些話語卻一直伴隨他們的成長。這些曾經受過傷的大人,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治癒孩提時的傷痛。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過:
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劃上一刀,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家長們或有意或無意地對孩子實施的語言軟暴力,通常有以下幾種心態:
其實,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軟暴力」,真的可能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巨大的打擊。這時,家長是在以犧牲孩子的自尊心、打壓孩子的健全人格為代價,來維護自己的脆弱的虛榮心,以免自己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認識到了家長的語言或行為「軟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嚴重性,家長就應該知道如何來避免傷害到孩子。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四不要」:
一、不要用家長的視角看待孩子的問題
家長要善於換位思考,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特點,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與孩子共情溝通。我們用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的「人本主義」學派兩大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和觀點來解釋。
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像一座金字塔一樣,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作為孩子來說,雖然年幼,但他們同樣需要被關注、被愛、被尊重,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和成長。家長們要做的,不是打擊和對抗,而是想辦法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需要。
而羅傑斯則提出了「共情」的概念。「共情」即同理心,是指對他人的心理活動或情感感同身受、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一種能力。對於父母們來說,就是要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行為方式,家長要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並且在教育孩子時充分掌握語言的分寸,不要對孩子造成傷害。
二、不要亂給孩子貼標籤
家長們在說孩子「笨蛋」,嫌孩子做事「拖拉」時,實際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心理學認為,這種「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
父母將孩子的行為方式「標籤」化,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也是沒有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一切都在學習、摸索、試錯的過程中,他可能沒有技巧、沒有章法,會犯錯,也會不熟練,但是他一直在成長和進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以及學識的增長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作為家長,不要輕率地、過早地對孩子下結論,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要用進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用一個標籤將孩子框死在進步的萌芽中,讓孩子失去了越來越優秀的無限可能。
教育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翁格瑪麗效應」,通過對受教育者的積極心理暗示,讓受教育者不斷增強信心,從而變得越來越出色。一個叫&34;的女孩本來長相平平,但是她身邊的人一直都在為她打氣,給她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慢慢地,女孩相信了身邊人的話,信心大增,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確實很美,還會在心裡同樣對自己說「你很漂亮」。後來,這個女孩真的變得越來越漂亮了。
你看,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人不斷地朝著這個優秀的評價和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從而實現自身的跨越式成長。而同理,悲觀的標籤會讓孩子默默地相信和接受這個評價,從而失去改正和進步的動力,從此頹廢下去。
三、不要獨斷專行耍威風
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並沒有依據孩子的生長和年齡特點去考慮孩子的行為能力,而是以長輩的身份和權威來命令孩子,以大人的行為方式和做事準則來要求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是「笨」,大人就會急躁,會發脾氣。
此時,孩子的妥協和服從,並不是來自內心的信服,而且受迫於父母的氣勢和權威。這種妥協並不會激勵孩子改進缺點,拼命奔跑,而只是面對強權的一種緩兵之計。其實,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怎樣做,他們的自主行為不一定是錯的,家長的管教也並不一定全是對的,即使是打著「我為你好」的名義。
而如果孩子受父母的壓制久了,必然會心生反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很有可能會出現反抗或者走極端的情況。他們會這樣想、這樣做:
「既然你不想讓我好過,那我就不好過給你看,或者我也不讓你好過。」
於是,諸如孩子跳樓、跳河自殺,或者拿刀砍向父母的惡性事件就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難道只怪孩子自己嗎?
四、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在努力成長,向陽而生時,家長不能只看到他暫時的「不行」,而應該給孩子試錯的空間和成長的時間,在替孩子把握好前行方向和學習方法引導的情況下,大膽地放開放手,提升對於孩子的耐心,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只要看著孩子一點點的進步,靜待花開就好。
孩子需要的是賞識教育,而不是打壓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進步空間巨大,讓孩子與自身的成長相比較,更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鬥志和潛能。多給孩子具體行為鼓勵的暗示,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處於一種良性的、自信的心態中,更有利於他的進步。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是積極心理教育的靈丹妙藥。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裡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先是從一至六年級挑選了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精心挑選」出一部分「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學生,把名單秘密交給了校長和老師。
然而,實際這份名單完全是隨機挑選的,羅森塔爾只是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但奇蹟出現在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時發現:名單裡的同學成績突飛猛進,而且自信心增強,求知慾旺盛,各方面進步都比未進入名單的同學大。
這個實驗說明了:老師根據羅森塔爾提供的名單,會對這些「有前途」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讚許,會給他們更多成長的機會,因此學生們便會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更多的鍛鍊和更大的進步。如此形成正向激勵的循環反饋,學生的成長便水到渠成。
在鄧超主演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他的孩子本是一個學生差勁、不守紀律的「差生」,學校多次想要將孩子退學,可是鄧超卻堅持認為孩子並不像學校老師眼中的那麼不可救藥,他不斷鼓勵孩子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開導孩子要為夢想而奮鬥。
鄧超告訴孩子:「只要你一直相信,好運氣就會像哈巴狗一樣時不時的跑過來。」最終孩子的學習成績華麗逆襲,成為涅槃重生的可塑之才。
鄧超在劇中對孩子的教育,便是「羅森塔爾效應」的生動詮釋。
熱播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她的父親懦弱膽小,她的母親無知無畏,總愛無理取鬧,可是房似錦憑藉自己內心的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成功擺脫了原生家庭的這種負能量,成為了一個「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的優秀房產中介。她賺了不少錢,在大城市立了足,比在老家的生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也有能力、有底氣與「吸血鬼」母親對抗,而母親改變不了一生貧窮和無賴的性格,除了撒謊和撒潑的戰術,拿這個最有出息的女兒絲毫沒有其他辦法。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孩子出生在原生家庭裡,這是他不能選擇的。然而,在孩子逐漸長大後,面對父母的語言冷暴力,卻可以選擇「主動過濾」,自我隔離父母帶有負面情緒的傷害自己的言論。
1.不要試圖改變父母。
父母受限於自己的成長教育經歷,已經形成了他們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論,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在成年之前、需要父母供養的年齡,以青少年的學識和口才,通常沒有能力說服父母改變自己的認知。因此,孩子首先要認清自己與父母的實力對比,不要與父母正面衝突,以便更加激發父母的怒氣。
2.學會「免疫」自己。
對於父母的語言暴力,孩子應該學會主動增強「免疫力」,過濾、隔離不良信息,既不對抗,也不要吸收,免得讓自己受到負面情緒影響,受到更多的傷害。能夠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未來人生影響,成功實現自救的強者,都是有能力篩選有益信息、而不被負面信息左右的人。
3.構建自己正確的價值觀。
在這個新時代,社會更加開放包容,向多元化發展,年輕人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讀書,多接觸正能量的東西,用科學、合理、揚棄和發展的眼光來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要透過事情的本質來認識生活中的現象,不畏浮雲遮望眼,培養自己正確的三觀,而不是像部分父母那樣只會抱怨和壓制孩子。
4.儘自己的全力去過上獨立的生活。
未成年時,多數的孩子不得不依附於父母來生活和學習,因為學習任務很緊張,也沒有足夠賺錢的能力,導致自己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同時也沒有獨立的住所和空間。而對於在外求學的大學生來說,則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心理素質比、抗壓力的能力、賺錢的能力, 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首先從經濟上擺脫對於父母的依賴,其次具備獨自生存的自理能力,那麼就會有足夠的底氣與父母平等對話,讓父母對自己刮目相看。
伊能靜曾經在TED做過一次演講,講述了她的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的傷害。伊能靜是家裡的第7個女兒,母親在生她的時候曾經因為仍然沒有生出兒子,父親轉頭就離開了,非常重男輕女。以至於伊能靜從小就沒有父愛,這對她成長過程中的傷害極大。後來她也放棄了與哈林的一段維持了22年的婚姻,還好後來終於找回了自己,與秦昊走進了幸福的「姐弟」婚姻。
伊能靜的經歷告訴我們:原生家庭虧欠你的,你要靠自己去贏回來。
臺灣家庭治療師李維榕說:
家庭是一首無言的歌,我們在它的音符上舞蹈,雖然腳步不時會纏在一起,甚至摔倒,但是,為我們敷傷的,亦是那首歌。
天下父母都愛孩子,但愛孩子要有正確的方式。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遇到的最大傷害,往往來自最親近的人。「明明是愛,實則傷害」的教育方式,在父母的毫無察覺中,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成長。
而作為孩子,既然不能改變父母,就需要自我提升、自我強大、自我淨化,唯有自己成長了,才能體會到,原來父母的語言暴力看似破壞力強大,實際上也只是紙老虎一隻。當然,這個成長和療愈傷口的與童年和解的過程並不美好。
願天下家長都能用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無需惡語中傷,遠離語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