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後對家長來說,輔導作業更是莫大的挑戰,一不小心就陷入誤區。
· 今天,曉曉為家長減減負,分享各學段「陪讀技巧」!讓陪孩子做作業變得輕鬆愉快起來!
陪讀的標準是什麼?
每天作業看著不多,卻總要寫到十點才行;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跳躍到親媽崩潰;
每天檢查孩子作業,簡直是衝淡親情的加速劑。
寫作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不止是孩子,陪讀的家長也面臨很多挑戰。
家長陪伴孩子寫作業,重點在幫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強化自我管理,不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那怎麼判斷孩子是否需要家長陪讀呢?
1、內容
孩子知道今晚要完成的作業內容嗎?是在學校就一清二楚,還是回家後丟三落四?
2、程序
家庭作業有語數學科的讀、寫、算等各種類型,今晚先完成什麼再完成什麼,在孩子心中應該有個合理的安排。
有的孩子不注意科學安排時間和節奏,翻到什麼做什麼,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混亂、麻煩和拖沓。
3、重點
當晚作業的重點是什麼?老師會布置吩咐好,孩子應明白,以保證重點內容放在最佳時間和充沛精力時。
有的孩子不注意這一點,到了很晚很累時,才把重點內容翻出來草草了事。
4、難題
這一點最重要。今晚作業難題是什麼?我能獨立完成嗎?不要等到晚上做不出來問爸媽,或者打電話問同學。
如果家長能引導孩子在學校主動瀏覽作業,發現難點後請教同學和老師,這樣孩子就有主動權和絕對把握。
孩子嘗到掌握方法管好自己的事情的甜頭後,慢慢就會主動和我們交流今天作業的難點,以及他是怎麼思考的,哪些地方需要家長協助,哪些自己能搞定。
孩子具備以上四點,作業就基本上脫離了「陪」的依賴,而且可能主動學習新知識。
各學段該怎麼陪讀?
小學低年級:一起走過所有學習細節
孩子尚在低年級,建議家長不要過早放手,重視每天回家後的「陪讀時光」。
這一階段要注意引導孩子培養好學習習慣,堅持完成作業、提前預習,讓孩子明白怎樣才叫一鼓作氣。
認真完成作業,看起來是一件很小的事,不過當孩子堅持下來、養成習慣之後,將會是對孩子一生有益的習慣。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完全可以親自去感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曉曉也幫大家整理了低年級孩子應該養成的作業習慣:
寫字工整:一開始就要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否則到了高年再糾正,不但影響做作業的效率,還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做作業速度:成績明顯低於班級平均分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作業速度慢,做作業越慢,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所以一開始可以不要求正確率,只要求速度,嚴禁邊做作業邊玩,儘量做作業中途不吃東西、不上廁所。
課前預習:提前預習第二天上課的知識點,這樣孩子在學校時就會表現得比較自信,勇於表現自己,容易建立起自信心,並對學習產生興趣。
小學高年級:教會孩子技能
做計劃表、畫重點、做筆記······
小學高年級是學習逐漸定型的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可能會對家長的建議有所排斥和抵抗,可以說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
在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幫助孩子鞏固在之前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
如果出現孩子書寫時為趕速度字跡潦草,家長要做一定的提醒,必要時需讓孩子重新再寫一次。
這一階段學習任務加重,孩子會遇到學習難題。但家長可以不用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可以教孩子學會做計劃表、整理錯題、畫重點、做筆記等。
記筆記和找重點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要讓孩子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講課內容。
幫孩子一起整理錯題,讓孩子每天把做錯的題改正過來其實也是一種收穫,既省了時間還養成了整理錯題的習慣。
也可以幫孩子培養一項可以長期堅持下來的體育愛好,這樣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作為孩子緩解壓力、發洩情緒的一種途徑。
初中生:注意陪讀模式的轉換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到,如果家長錯過孩子的哪個發展階段,那麼孩子在那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就會被阻礙,就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所以家長應適當地「狠」和「懶」,在不同階段給孩子相應的成長機會。
初中生思維日漸成熟,自我意識漸漸覺醒,不滿足於簡單的說教和現成的結論,但由於他們思想還不成熟,所以容易固執和偏激。
這個時候家長不可以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包辦代替,甚至把孩子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事事做主。
另一方面,初中階段的學業任務明顯加重,初一學習的文化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物、政治等,作業量也比小學多。
初中二年級會增加物理學科,初三會增加化學學科,而且初中三年每一年單個學科的知識總量也在增加。
家長一定要了解小學和初中學習內容的變化,在不同階段對孩子做好不同的引導。
陪讀的四大誤區
陪娃學習難,寫作業更難!
這些家長可能會犯的錯誤,你有嗎?
1、陪讀時玩手機
有的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在一旁玩手機。
雖然看起來家長是在陪伴孩子,但是孩子在一旁看著會不自覺地被吸引,也會把注意力放在手機內容上,學習狀態就會受到打擾,學習效率也會下降許多。
建議: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可以拿起書本,最好是紙質的。一方面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自己的提升。
2、急於給孩子挑錯
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有錯題的情況很正常。
但是父母急於打斷孩子來給孩子挑錯,這就會打斷孩子的做題思路,影響孩子整體做作業的狀態。
建議:等孩子昨晚作業,家長和孩子一起檢查,引導孩子檢查、反思,自己總結問題。
3、缺乏耐心講解
當孩子遇到不會的內容時,很多家長講了一遍之後看到孩子沒聽懂,就不願意再耐心地講解一遍。
家長沒有耐心幫孩子分析原因,轉而批評孩子腦袋笨、不認真。
這樣的方式讓孩子不敢再提問,甚至因為害怕惹得父母不高興,只能不懂裝懂。
建議:嘗試理解孩子的思維,換一種角度說題目。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理解,可以換一位家庭成員。
4、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寫得字跡潦草就急於把孩子的作業擦掉或者是撕掉,希望孩子能夠更加認真起來。
但是這樣的引導方式十分過激,很容易激發孩子的消極心理。過高的期待使得孩子承受了過多的壓力,反而容易寫不好。
建議: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自己要放平心態。
有句話說的好:「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為人父母,需要不斷精進「馭娃術」,集教育和引領於一體,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幫他們掌握學習的方式方法,授之以漁。
長此以往,寫作業便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促進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