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簫在中國人的思維中一直被賦予空靈清雅的特徵,所以自古以來有關簫的詩詞歌賦可謂卷帙浩繁。就連金古兩位大師的筆下,也不乏仙氣十足的簫中聖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簫的故事。
/簫是怎麼誕生的?
簫的誕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
我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
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釐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
而隨著上古時期的氣候變化,原本長在黃河流域的竹開始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開始出現。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呂氏春秋》載:"黃帝命伶倫伐崑崙之竹為管。"
等到虞舜時期,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大多數人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
及至周代,"八音"的樂器分類形成體系。
三字經曰:「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此後,"竹"就成為了代指「簫」的專屬名詞。
/排簫,洞簫與橫笛
簫有兩種大類:排簫與洞簫。
從戰國到漢唐,排簫一直是宮廷雅樂的重要樂器,在民間也十分流行。
魏晉時期,排簫的形制主要有「長簫」和「短簫」;在唐代,因宮廷雅樂發展相當繁盛,當時「十部伎」中用的簫的管數不盡相同。到了宋代,用於教坊的簫稱「教坊簫」(十七管),用於鼓吹樂的簫稱「鼓吹簫」(十八管)。
而洞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又古時的「篴」(音dí)即為「笛」,所以,「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豎吹單管簫和橫吹笛的統稱。
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後,成為5孔簫。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
等到唐宋之後,笛與簫已經開始區分。
如宋代學者朱熹所言:「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元代以後,人們逐漸形成了排簫、洞簫、橫笛的明確概念。直到明清時期,「簫」這一稱謂才開始指稱單管洞簫。
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簫的現代制式
清朝之後的簫,已經完全是現代的樣子。
其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且細,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
簫不設膜孔,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
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
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製作關係很大,一般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採伐的竹子,以生長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為佳,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為佳,無蟲蛀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
/簫的文化內涵與審美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於吹奏悠長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前赤壁賦》曰:「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音,是一種似遠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讓簫好似孤獨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別的樂器是聲,而簫卻是韻。
中國古代對於樂器歷來講求一個「品」字,即所謂「樂品」,是該樂器天生所具備的基本品質。
古語曰: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焚不能毀其節。
古人拿竹節比喻人的氣節的詩詞很多,歷代文人都認為竹製的簫也應該具有竹的品格與氣概。
所以說簫的精神境界很高,文化底蘊亦很深。
簫具有的君子之風,賦予它繞梁三日而不絕於耳的底蘊,對於表現端莊大方的風度,深沉醇厚的氣韻是最合適不過。古曲《梅花三弄》的開始部分,就是展示簫的凝重氣質最好的範例。
加上中國古代文化受道家的影響很深,樂器也不例外,而清虛淡遠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
因此演奏簫這種樂器時一般不叫「吹簫」,而尊稱為「品簫」,這個「品」字不是品嘗之品,而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意思是吹簫者的內涵、氣質與修養是很重要的。
/道家吹簫的養生之說
道教修煉,往往有與簫相關的功課。簫的呼吸控制有利於養生,若能再進一步的細膩,則可以進入修煉的狀態。
《周易參同契》中說「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
從深處和細微處觀察自己並且調整,這是簫這個樂器的另一面功能。
除了生理的表徵,其實吹簫還蘊含做人處事之道,呼吸的細微體察,其實是無時無刻不在訓練人的分寸感。
吹奏洞簫,初學者要吹響很不容易,它要訓練吹奏者體會一個精準的共振點,這是體會何為中庸,氣息需要時時控制。此為《中庸》所說「道,須臾不可離也」。氣弱不響,氣太強也不響,此為孔子所說「過猶不及」。
同樣,從修煉角度來看,簫對心理的影響也很多。
笛簫演奏中,演奏者若有頭皮張開,慧中舒展時,應是吹奏輕靈細微高音處,眉頭緊鎖時,多是低沉綿長幽怨處。笛簫演奏者的眉間變化,非刻意為之,而是在演奏的過程中,呼吸配合振動自然的面部反應。
道家修煉也會把人體比作簫,上口曰天,下口曰地,中間是人。這是對應中國的三才理念,而指孔則是表達七情六慾,是人之所「漏」,吹簫如同修煉,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諧的接通天地,修煉的最高要求是做到「無漏」,即沒有中間的情慾漏洞,直通天地。
日本尺八也流入了這個觀念,只不過是把佛家的「五大」(地火水風空)對應到簫的不同孔。
故而修煉成功者也有別名為「無孔簫」。
/弄玉吹簫的浪漫傳說
據《東周列國志》記載,秦穆公有個小女兒,生時正好有人獻美玉璞石,琢磨後得碧玉一塊。小女抓周,獨獨抓取此碧玉把弄不舍,遂取名弄玉,又稱玉女。
稍長,弄玉姿容絕世又聰明無比,善於吹笙。穆公鍾愛其女,建了一座鳳凰樓讓她居住,樓前築高臺,名鳳凰臺。弄玉每常在鳳凰臺上吹碧玉笙,時有百鳥和鳴。
弄玉十五歲時,穆公欲為之求佳婿。弄玉發誓說:「一定要善於吹笙,能和自己唱和,方是我夫,若非寧可不嫁!」
穆公使人遍訪全國,沒有合適人選。一天晚上,弄玉在鳳凰臺上吹笙,風中忽聞一陣優美輕柔的簫聲應和。而後夜裡便夢見一美丈夫羽冠鶴氅,言自己與他有夫妻之緣。
第二天早上,弄玉告訴穆公,遂派孟明以夢中形象到華山尋訪。孟明登華山至明星巖下,果見一人羽冠鶴氅,名為蕭史,於是一起乘車回宮。
蕭史拜見穆公,穆公命其吹簫。第一曲,清風習習而來;第二曲,彩雲從四方來聚;第三曲,見有白鶴翔舞於空中,孔雀棲集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
穆公非常高興,弄玉在簾內也非常驚喜,認定此人正是自己夢中的夫君!
於是穆公遂令太史擇日,於中秋日引蕭史與弄玉成親。此後蕭史位列朝班,不與國政,居鳳樓之中。夫妻二人同修辟穀之法,漸能絕粒。如此過了半年,忽然一夜,夫婦於月下吹簫時,天上飛下金龍紫鳳。於是蕭史跨龍,弄玉乘鳳,自鳳凰臺翔雲而去。
今人所說的「乘龍快婿」,就是從此而來。
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吟詩作賦歌誦這段佳話。詩仙李白在《鳳凰曲》中寫道:「嬴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影滅彩雲斷,遺聲落西秦。」
一曲簫音,演繹著兒女情長,江湖恩愁;一曲簫音,詮釋著古韻詩意,墨客情趣;一曲簫音,傳承著形軀內照,觀風數息。
簫音嫋嫋,不絕如縷,往後的故事與傳承,都在繼續,屬於我們的天籟之音,從未斷絕。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容,關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