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國家博物館看古代樂器,感受音樂的精神

2020-12-19 聽書讀書共分享

音樂是什麼?

每本音樂類教科書上都有一個定義,那是寫給學者和考生的。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音樂相伴,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音樂的認識。

我認為,音樂是自己高興時的心聲,開車讀書時的陪伴,煩惱時的宣洩,上床後的催眠……

音樂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代代相襲的傳承,更是精神生活的追求。

直到近代留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一些美妙的音樂才被留存。但也僅限於近代,遠古的音樂是什麼樣的,我們永遠無法聽到了。有人說文獻中有記載,但那是平面的,是見仁見智的。正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音樂修養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受也不同。

那我們該怎樣去了解古代音樂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看古代的樂器。

音樂界有個說法,叫「銅不如竹,竹不如絲,絲不如肉」。意思是金屬樂器的音質不如竹木樂器,竹木樂器的音質又不如絲弦類樂器,而音質最好的要數人聲。因此說即使再大型的交響樂團演奏出來的聲音,也不如真人演唱會動聽。而除了人聲外,樂器的演變過程也正經歷了一個從最原始的骨、石,到陶、金屬,再到竹木、絲弦的發展。

8月8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鐘鼓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用200餘件(套)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第一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展出了賈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商代中期的琉璃閣陶隕、婦好墓出土的磬等遠古樂器,展示了先人取法自然,希望感通天地,引召萬靈的願望。體現了當年「以何為祭,莫於樂;以為政,莫於禮」的理念。古樸的樂器不華美,但看著它們卻十分親切,閉上眼睛,仿佛能聽到有幽遠綿長的樂聲從中慢慢傳出,直達內心深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進入奴隸社會後,國家機器誕生,祭與政合一,於是也就產生了以禮樂重器應和的宗法制度,區別身份等級的華夏禮樂文明。在第二部分「鐘鼓喤喤,大音至樂」裡,展出的都是編鐘和大型的銅鼓等重器。鐘聲如,鼓聲似雷霆,擊開天門,天光透過雲霞,浸潤整個大地。鐘鼓聲沉遠悠長,宗廟中響起,與天神通和;國宴中響起,雄渾嚴正。

中國雖自古就有琴、瑟之類的彈弦樂器,但隨著戰爭及文化的交流,從西域和周邊區域仍傳入了琵琶、阮、等弦樂,極大地豐富和改變了中原音樂的「本來樣貌」。在第三部分「絲竹相合,妙音飛花」裡,展出的絲弦類器樂及各種陶製或三彩樂伎像,呈現了絲弦類樂器的輝煌。然而,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五胡亂華,文人南遷,也讓士大夫階層走出塵世,遁入山林,這類樂器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絲弦為筆,摹寫自然之音。

正如嵇康作《聲無哀樂論》所說,音樂不僅無哀樂,而且可以移風易俗。音樂不是只有君王才能聽的,也不是政治社交的特有工具,老百姓也能聽,而且更需要。在第四部分「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重點介紹的就是一些民間戲曲、歌舞、說唱等使用的拉弦樂器,以及藏族筒、蒙古族馬頭琴、法螺等,展現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

每一件樂器都鳴奏出一曲優美的旋律,都承載著一段文化和傳說,這曼妙的千古傳音,您聽到了嗎?

對音樂我是一個外行,我的文字對於那些樂器來說,也蒼白無味,如果您想近距離目睹它們的風採,聆聽它們的聲音,感受它們的精神,就請到國家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參觀雅樂樂器博物館,聽陳恭老師上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課!
    聽見答案會驚訝的我們需要反思,在我們過多的感受西方音樂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我們自己的悠久音樂歷史與文化。  陳恭老師是一位音樂奇人,他在福州擁有兩家私人樂器博物館,一家是位於三坊七巷的雅樂博物館,另一家是位於福飛路的宜天樂器博物館。 陳恭老師是福建職業藝術學院的退休教師,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樂器製造專業,會製造樂器,尤其擅長修復古董樂器。
  • 中國國家博物館丨「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 彰顯中華傳統...
    ——《樂記》音樂來源於生活,脫胎於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映射著時代的精神價值取向,在推動文明發展、促進交流互鑑、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獨特作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就是希望系統展示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的代表性物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 博物館日 | 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帶您「雲觀樂」,聽聽樂器之聲
    了解到更多詳情還可登錄東方樂器數字博物館通過3D效果了解您喜愛的樂器網址為⬇️https://bowuguan.shcmusic.edu.cn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是以專門收藏、展覽世界民族樂器的高校博物館,除了完成學院日常教學、科研任務
  • 東方樂器博物館樂器展開幕 200件世界民族樂器亮相北京
    上海音樂學院向國家大劇院贈送珍貴收藏器樂人民網北京6月8日電 今天,由國家大劇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器·樂——東方樂器博物館藏世界民族樂器特展」在國家大劇院開幕,來自世界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民族的近兩百件樂器首次亮相北京
  • 世界各地民族樂器展覽亮相湖北省博物館(組圖)
    《心與音——世界民族樂器特展》16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世界各地200餘件民族樂器亮相。作 者:艾啟平  圖反映印尼用於國家典禮的大型樂器合奏品種——甘美蘭。作 者:艾啟平  中新網武漢11月16日電(記者艾啟平)《心與音——世界民族樂器特展》16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旨在「把世界音樂這個大視野帶給我們的觀眾」,來自世界各地200餘件民族樂器首次於此間亮相。  據了解,該展覽由湖北省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主辦,湖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協辦。
  • 中國古代樂器展周六亮相國博,200餘件古樂器「天地同和」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8月8日,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將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200餘件(套)文物分為「鶴鳴九皋 聲聞於天」「鐘鼓喤喤 大音至樂」「絲竹相合 妙音飛花」「雲間鑼鼓 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為觀眾梳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一件件樂器,其實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
  • 閔行博物館開館:首展民族樂器與奧地利古堡銀器
    閔行博物館閔行博物館「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了解到,閔行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館共三層,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其中展覽用房總建築面積為7070 ㎡,包括入口公共空間、三個常設展廳與一個臨展廳。建築整體設計秉承「與城市文化融合、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 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博,盛唐名琴「九霄環佩」琴展出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由鄭振鐸主持購藏的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昨天,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200餘件(套)文物分為「鶴鳴九皋 聲聞於天」、「鐘鼓喤喤 大音至樂」、「絲竹相合 妙音飛花」、「雲間鑼鼓 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為觀眾梳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一件件樂器不僅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而且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
  • 2020北京國家博物館9月展覽匯總(時間+地點)
    開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16展廳  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展覽: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  時間:2020.8.30開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二展廳  工藝美術作品集生產生活經驗和審美追求於一體,凝結著歷代勞動人民和匠師藝人無與倫比的工匠精神和造物精神,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歷來為中國社會各界所珍視。
  • 國寶「何尊」進京,國家博物館哪些展覽適合帶娃來?
    這一整面牆的各種玩具,看的我眼睛一直在冒小心心。在生兒育女、壽誕宴飲、婚喪嫁娶等人生儀禮以及歲時節令時,人們透過遊戲娛樂活動來紀念,不論是祭祀、禳祝、狂歡、祈福,都充滿了創意和樂趣,向我們傳達著他們的精神信念。 如果你來國博,這個展我推薦你第一個來看,輕鬆、治癒、看的明白、拍照好看,對於孩子來說,就像博物館裡的小樂園。
  • 鬱金香NCC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研學遊
    為更好的啟蒙孩子們對聲音的認知,鬱金香NCC核心課程設計負責人小白老師將於2020年12月19日下午兩點帶我們領略鬱金香NCC翻轉課堂的魅力——遊覽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並親子製作八音盒的活動。現邀請朋友一起來參加鬱金香NCC的音樂啟蒙研學遊,讓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
  • 2020國慶北京國家博物館展覽有哪些(時間+地點)
    ,有最新消息小編將第一時間更新  國家博物館常規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16:30觀眾退場)  ➤2020國慶北京國家博物館展覽  1、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時間:2020.9.4開展
  •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見證中國音樂史的悠久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於近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即將亮相國博
    如果你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粉絲,那可要抓緊預約,明天也就是8月8日,「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將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件展品就是這件貌似不起眼骨笛,你可不要小看它,它絕對稱得上是古代樂器的鼻祖,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7800年到9000年,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 仙氣十足的古代樂器,有人靠它取到了王女!
    簫的誕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我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
  • CCTV證券資訊對話星品牌助力虎丘樂器
    為期四天的展會迎來超過90,000名,來自86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觀眾及音樂愛好者。  擁有六十年「老字號」品牌【虎丘樂器】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以其「仿古箜篌」,「孫文明二胡」和獲得1984年行業最高獎的「精品二胡」引起媒體大力關注。
  • 九千多年前的樂器
    它們其實都是中國的古樂器,有的距今已有9000多年了。如今,能夠演奏這些古樂器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南京民族樂團的演奏家於東波就是其中一位。這個夏天,他在劇院裡演奏、走上街頭普及,讓更多人和9000多年前的古代天籟之音邂逅。
  • 蘇州民族樂器博物館上百件珍貴民樂亮相 箜篌最引人矚目
    蘇州傳統樂器製造業發達。 5月9日,蘇州市首家民族樂器專業博物館亮相。 昨天揭牌的蘇州民族樂器博物館位於學士街梵門橋弄,館內珍藏著上百件珍貴民族樂器,包括:二胡、琵琶、古箏、箜篌以及編鐘等。而這臺箜篌的誕生,離不開蘇州民族樂器製作大師張子銳老先生。這位百歲老人長期以來從事古代樂理和樂器文化的研究,通過摸索古代音律,複製出了多件失傳的民族樂器。
  • 中國公認的古代四大樂器,只會吹笛子,你會哪一種?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古人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很多樂器,其中包括古琴、笛子、琵琶、編鐘等,今天小編為大家提供中國古代四大樂器,一起來了解下吧!4、笛子:笛子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它是中國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笛子在戲曲、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中運用。大部分是竹子和紅木等材質做的,但是也有石笛、玉笛做的笛子。3、琵琶:琵琶是撥弦類弦鳴樂器,起源於秦朝,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演奏時需要豎抱著右手五指彈奏左手按弦,用於獨奏或者伴奏以及合奏等表現形式。
  • 河北武強世界樂器博物館開展未成年人樂器知識培訓活動
    近日,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的世界樂器博物館利用自身館藏優勢,開展了一系列未成年人樂器知識培訓活動,豐富孩子的暑期生活,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據了解,該館是我國首個收藏世界珍貴西洋樂器的博物館,展館內陳列了木管、銅管、弦樂、彈撥樂四大類1000餘件世界各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代表性樂器精品。圖為講解員正在向小朋友介紹太陽號樂器。陳月振攝影報導來源:衡水日報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