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什麼?
每本音樂類教科書上都有一個定義,那是寫給學者和考生的。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音樂相伴,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音樂的認識。
我認為,音樂是自己高興時的心聲,開車讀書時的陪伴,煩惱時的宣洩,上床後的催眠……
音樂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代代相襲的傳承,更是精神生活的追求。
直到近代留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一些美妙的音樂才被留存。但也僅限於近代,遠古的音樂是什麼樣的,我們永遠無法聽到了。有人說文獻中有記載,但那是平面的,是見仁見智的。正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音樂修養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受也不同。
那我們該怎樣去了解古代音樂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看古代的樂器。
音樂界有個說法,叫「銅不如竹,竹不如絲,絲不如肉」。意思是金屬樂器的音質不如竹木樂器,竹木樂器的音質又不如絲弦類樂器,而音質最好的要數人聲。因此說即使再大型的交響樂團演奏出來的聲音,也不如真人演唱會動聽。而除了人聲外,樂器的演變過程也正經歷了一個從最原始的骨、石,到陶、金屬,再到竹木、絲弦的發展。
8月8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鐘鼓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用200餘件(套)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第一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展出了賈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商代中期的琉璃閣陶隕、婦好墓出土的磬等遠古樂器,展示了先人取法自然,希望感通天地,引召萬靈的願望。體現了當年「以何為祭,莫於樂;以為政,莫於禮」的理念。古樸的樂器不華美,但看著它們卻十分親切,閉上眼睛,仿佛能聽到有幽遠綿長的樂聲從中慢慢傳出,直達內心深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進入奴隸社會後,國家機器誕生,祭與政合一,於是也就產生了以禮樂重器應和的宗法制度,區別身份等級的華夏禮樂文明。在第二部分「鐘鼓喤喤,大音至樂」裡,展出的都是編鐘和大型的銅鼓等重器。鐘聲如,鼓聲似雷霆,擊開天門,天光透過雲霞,浸潤整個大地。鐘鼓聲沉遠悠長,宗廟中響起,與天神通和;國宴中響起,雄渾嚴正。
中國雖自古就有琴、瑟之類的彈弦樂器,但隨著戰爭及文化的交流,從西域和周邊區域仍傳入了琵琶、阮、等弦樂,極大地豐富和改變了中原音樂的「本來樣貌」。在第三部分「絲竹相合,妙音飛花」裡,展出的絲弦類器樂及各種陶製或三彩樂伎像,呈現了絲弦類樂器的輝煌。然而,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五胡亂華,文人南遷,也讓士大夫階層走出塵世,遁入山林,這類樂器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絲弦為筆,摹寫自然之音。
正如嵇康作《聲無哀樂論》所說,音樂不僅無哀樂,而且可以移風易俗。音樂不是只有君王才能聽的,也不是政治社交的特有工具,老百姓也能聽,而且更需要。在第四部分「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重點介紹的就是一些民間戲曲、歌舞、說唱等使用的拉弦樂器,以及藏族筒、蒙古族馬頭琴、法螺等,展現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
每一件樂器都鳴奏出一曲優美的旋律,都承載著一段文化和傳說,這曼妙的千古傳音,您聽到了嗎?
對音樂我是一個外行,我的文字對於那些樂器來說,也蒼白無味,如果您想近距離目睹它們的風採,聆聽它們的聲音,感受它們的精神,就請到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