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電商大資料庫顯示:2020年1月1日至12月12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12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49.8億元。此外,12月11日,京東集團發布公告稱,將以7億美元(接近46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如果再加上其他各大平臺的自有資金,那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我國的多家科技公司投入了數百億元的「菜籃子補貼」(社區團購),使得大量居民買到了價格更低且質量相對較好的蔬菜、大米、豆腐、肉類、魚類……
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多家科技公司的龐大補貼,讓我們普通老百姓能買到價格更低的商品,大家應該熱情讚揚啊。但南生注意到,很多網友似乎並不領取,對各大科技公司的「價格戰」給予了批評,這原因是什麼呢?
其中有一部分網友表示,我們國家的這些科技企業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不要把目光放在「菜籃子」這類事情上,應該把龐大的資金投放到晶片、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等「未來領域」。
我們的科技企業應「著眼於世界,著眼於未來」,應該利用他們獲得的各自優勢彌補中國當前存在的各項短板(比如晶片、光刻機),解決我們被「卡脖子」問題,應該「修身、立國、平天下」。
我們的大型科技公司的目標應該是「徵服星辰和大海」,但現在卻是和小商販、菜農搶生意,格局有些小啊。就像官媒報導的那樣「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表面上這些大型科技公司投入了數百億的資金,給消費者提供了優惠。但他們只是為了搶流量,一旦市場格局相對穩定後,這些企業就不會再提供補貼,價格自然就會回升。
不可否認,社區拼團對傳統商超及傳統業態模式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的確給當前的消費者的帶來的較大的優惠。但這種靠補貼出來的運營模式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並非是一種多麼先進的運營創新。
有些網友認為社區團購破壞了生態格局。因為老百姓的「胃口」是有限的,在這裡買了菜,就不會再去超市、菜市場。這些大型科技企業利用龐大的資金優勢,實際上搶佔了線下的超市、菜市場的發展空間。
它們現階段根本賺不到錢,但提供的巨額補貼卻擾亂了線下價格體系,不但危及菜販子的生計,還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供應商。換言之,幾家科技公司獲取的收益,是遠遠不能彌補對線下數以萬計的商販造成的損失,帶來的社會影響較大。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