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天一個晚上,美國一艘巡洋艦在太平洋被日本潛艇擊中後沉沒。但過了半個世紀,這個故事才接近尾聲。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上載有近1200名官兵。7月16日,這艘巡洋艦從舊金山起航。艦上載有的秘密貨物連艦長也不知為何物。裝在一個重鉛氣缸中的貨物是鈾235,是具有前所未有爆炸力的原子彈的重要成分。正是這枚原子彈在此後不久落在了日本的廣島。
悲劇發生
在把貨物卸到西太平洋的提尼安島之後,這艘巡洋艦繼續駛往關島。從那裡,它穿過菲律賓海,前往美國海軍在菲律賓群島上建造的基地萊特。儘管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奄奄一息,但還在垂死掙扎。「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沒有反潛裝備。艦長查爾斯·巴特勒·麥克沃伊提出的讓驅逐艦護送的要求遭到拒絕。上司告訴他,敵人潛艇實際上已經不可能對巡洋艦構成威脅。
7月29日深夜,天空雲層密布,站在艦上一端幾乎看不到另一端。巡洋艦停止前進。在上床睡覺之前,麥克沃伊留下話來,如果天氣好轉,就恢復前行。午夜時分,雲層突然散開,月亮探出頭來。就在這一時刻,日本為數不多的仍在行動的潛艇之一 I-58露出水面,發現了巡洋艦的位置。魚雷從海水深處射出,擊中了水上巨艦的艦艏右舷。僅僅過了12分鐘,巡洋艦開始下沉。麥克沃伊下令棄艦。在這十幾分鐘內,船員至少發出了3條SOS求救信號。幾分鐘後,「印第安納波利斯」這艘龐然大物從海面上徹底消失了。重2600噸、有105名艦員的日本I-58 號潛艇擊沉了滿載排水量近8000噸、有近1200名艦員的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大約300人與艦同沉,還有大約900人——其中許多赤身裸體或者僅穿著內衣內褲 ——設法穿上救生衣,跳進大海。到了早上,他們滿心以為自己將馬上獲救。但一天過去了,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他們的木棉救生衣使他們能在海上漂流48小時。他們必須把下顎抬高,以便保持呼吸。毒辣辣的太陽無情地照在他們被石油和鹽水侵蝕而潰爛的臉上。由於四周都是海水,他們沒有水喝。鯊魚在周圍出沒,鯊魚鰭若隱若現,尖叫聲不絕於耳。
到了第四天,所有的希望似乎都破滅了,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死去。直到這時,海軍一架巡邏機的飛行員碰巧在搜索漏油地點,無意中才看到了他們。
艦長受辱
隨著一場大規模的營救行動結束,近1/4船員——317人倖存下來。他們被送往醫院。8月15日,日本投降。迎接艦長麥克沃伊的沒有鮮花,也沒有慰問。隨後他被送上軍事法庭——他的罪名是在這個國家參戰期間使這艘巡洋艦「承擔風險」。但是為什麼他向上級要求驅逐艦護航沒有結果?為什麼「印第安納波利斯」發出的求救信號沒有收到?為什麼直到出事後第四天海軍才「偶然」發現他們?這些問題卻沒有得到回答。
艦長麥克沃伊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由於他在軍事法庭上受到的指控,他經常收到死難者家屬寄給他的詛咒信,罵他是殺人兇手,並用各種惡毒的語言來侮辱他。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生還者熱烈擁抱他,向他敬禮,告訴他作為他的手下是多麼自豪。生還者的激勵畢竟微不足道。在鋪天蓋地的辱罵聲中,麥克沃伊精神出了些問題——他的信念垮掉了。1968年,當麥克沃伊打開又一封詛咒信時,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艦長自殺身亡。
終獲平反
50年後的1996年,在「印第安納波利斯」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轉折。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一位名叫亨特·斯科特的大學生看了一場名叫《大白鯊》的電影,在片中一個劇中人物回憶了鯊魚是如何襲擊失事巡洋艦上的艦員的,這激發了這個「軍事迷」大學生對「印第安納波利斯」事件的好奇。斯科特決定調查這場悲劇。他找到了「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倖存者的名單。通過走訪,這些倖存者都異口同聲地對他說他們的艦長蒙受了極大的不白之冤。
通過調查,年輕的斯科特發現,海軍最高指揮部始終知道「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正駛入極度危險之中,但它從未向艦長發出過警告;他也得知至少有3個海軍單位收到了SOS求救信號,但它們要麼沒有在意,要麼認為這是日本人耍的花招。到了1999年,斯科特的研究結果以及他與許多生還者的談話內容發表後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為麥克沃伊平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2000年春天,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決議,稱對麥克沃伊的指控「從道德上而言是不成立的」,對他的定罪屬於「審理不公,導致他不公正地蒙受恥辱,並且毀了他的軍旅生涯」。參議院通過的決議口氣沒那麼嚴厲,決議只說麥克沃伊 「不應受到懲處」,但沒說有什麼不公正行為。
如今,60多年過去了,「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也永沉太平洋海底,但是直到今天,這艘悲劇戰艦及其勇敢船員的故事也許才應該畫上句號。(張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