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訊
2017-08-20 13:37 來源:澎湃新聞
據美聯社援引美國海軍20日的一份新聞簡報稱,由微軟共同創始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領銜的一組民間研究人員宣布,在太平洋下18000英尺發現了72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菲律賓海被日本潛艇擊沉的美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殘骸。美國CNN報導稱,這一發現某種程度上給美國海軍歷史上最悲劇的海事災難畫上了句號。
研究人員表示,已經將殘骸的位置鎖定在北太平洋下18000英尺(約5500米)的海底。但由於美國法律規定,沉沒的軍艦被視為美國海軍所有的軍用公墓,因此為了保持公墓的肅穆,殘骸的具體位置目前不便披露。
1945年7月30日,美國海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在菲律賓海被日本潛艇伊-58擊沉。該巡洋艦於7月16日從舊金山啟航,秘密運載轟炸日本的原子彈核心材料至提尼安島。在提尼安島卸貨後該艦抵達關島,隨後前往菲律賓的萊特島,途中就遭到了潛艇的魚雷襲擊。船上1200名官兵中有300名當場死亡,其餘落水的約900名水兵在海上漂流四天後才被美軍巡邏飛機發現,最後只有317人倖存。目前,依然健在的艦員只有22人。
2016年,一位名叫理察·胡佛(Richard Hulver)的海軍歷史學家為殘骸的搜尋做出了重要貢獻。胡佛發現,一艘美國海軍登陸艇曾經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沉沒前一天記錄下了該艦的位置。據此,研究者們鎖定了一片約600平方英裡的搜尋海域,並最終發現了殘骸。
「作為美國人,我們都欠『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上的艦員們一份感激,」搜尋團隊的領導者,微軟集團共同創始人保羅·艾倫表示,「因為他們面對困境時表現出的是勇敢、堅毅和犧牲。」
美國海軍歷史與遺蹟檔案館負責人山姆·寇克斯對CNN表示,除了艦上官兵們的精神值得銘記以外,「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悲劇帶給美軍的教訓也不容忘卻,「我們獲得的教訓值得被牢記,並且應該傳承下去,這樣才能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從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新聞連結:「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悲劇:秘密運送原子彈零部件,艦長也蒙在鼓裡1945年7月30日,在關島和菲律賓之間的鯊魚出沒地帶,「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被一艘日本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此時距離日本投降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只剩下最後幾個星期。
就在幾天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戰艦剛剛執行了一項秘密任務——將鈾-235和其他原子彈部件從舊金山運送到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島。後來,「艾諾拉·蓋伊」號轟炸機由偏遠的島嶼起飛,將原子彈投放至日本廣島。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這項任務是如此的機密,艦上載有的秘密貨物連艦長也不知為何物。也正因為此,它只能獨自航行,而沒有裝備優良的護衛船隻來偵察並打擊日本潛艇。
在把貨物卸到西太平洋的提尼安島之後,這艘巡洋艦繼續駛往關島。從那裡,它穿過菲律賓海,前往海軍在菲律賓群島上建造的雷伊泰灣基地。但它並未到達那裡,而是遭遇了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海上災難。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上當時載有近1200名官兵。戰艦沉沒當晚,大約有900名水兵倖存,但救援人員5天後趕到時,經過了溺水、昏迷、脫水和鯊魚襲擊的殘酷折磨,倖存者只剩下了317名。
事實上,「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戰艦在它沉沒前曾發送了數個緊急求救信號,但該信息沒有受到重視。當戰艦未能按時到達目的地時,海軍官員也沒有引起重視。
倖存者哈羅德·艾克(Harold Eck)記述了船員們在水中等待救援時所經歷的一切。在2002年出版的書中,艾克寫道,很多水兵眼睜睜地看著戰友被鯊魚吃掉。
「很快,我們周圍出現了數百個鯊魚鰭……一名船員從人群越漂越遠,那是我看到的第一次襲擊……我聽到呼喊和尖叫聲,我看到他在掙扎……然後我就只能看到充滿紅色泡沫的海水了。」
後來,美國海軍在日本投降的同一天宣布「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失事沉沒,但這條消息淹沒在勝利的喜訊中,沒有成為標題新聞。但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追問,「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美國海軍,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