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硬核up主阿咩醬
SCI WARNING
一、新冠病毒是實驗室製造的人工病毒嗎?
文章其實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觀點,新冠病毒並不可能是人工製造的,只能是自然產生的。原因有幾點。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能夠感染細胞,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它表面的一個突刺蛋白S蛋白(spike protein),這個蛋白具有一個特殊的RBD結構(receptor-binding domain),正是這個結構決定了病毒的入侵能力。
將新冠與實驗室內能找到的相似率最高的(相似度為96%)中華菊頭蝠病毒(Bat-RaTG13)比較後發現,它們RBD區域中發揮關鍵作用的6個胺基酸裡有5個不同,這樣的突變使得新冠具有更強的感染能力,這也是眾多陰謀論的素材,認為是人為創造的突變位點,當然這是無中生有、暗度陳倉,因為新冠的RBD結構雖然入侵能力更強,但並不是最強的。其實早就有科學家利用計算生物學預測出了最適合感染人類的結構模型,與新冠完全不同,並且比起新冠,對人類細胞的親和力更強。
換句話說,如果你考試能考100分,你還會選擇10分嗎?並且除此之外,新冠的突變位點十分特別,也超出了人類的創造能力。
除此之外,新冠的S蛋白還存在多鹼基切割位點(RRAR),它不僅會改變新冠的蛋白質結構,還會影響它的致病力和感染能力。
同樣,迄今為止均沒有在任何冠狀病毒中發現類似的多鹼基切割位點,因此這也成了陰謀論的一大武器,謠言質疑新冠是在中華菊頭蝠病毒的基礎上插入多鹼基切割位點相關序列創造出的。
當然,這並不靠譜,美國免疫學家Bill Gallaher在一篇回覆中說的很清楚,這段多剪輯切割位點的序列並不是一個最優的序列,當前的實驗技術完全可以把它做得更好。並且,它是新冠病毒的一個保守序列,在其祖先病毒中存在了很長時間,並不是什麼可疑的序列,更不可能是人工插入的。
發表在Virological網站上,這個網站是我近期的瓜田
除此之外,新冠還存在另一個特別結構,就是O-聚糖(O-linked glycans),這個結構通常需要機體免疫系統的參與才能產生。
因此,如果新冠是人工製造的,那就完全不符合邏輯,因為這就意味著,科學家們放著已知的最佳結構模型不用,榨乾想像力設計出新的結構,還要插入一段設計拙劣的多鹼基切割位點序列,並將其在動物免疫系統中千錘百鍊,才有可能得到這樣的病毒。
我想正常人應該都不會這麼幹的吧。
首先,新冠的序列是公開的,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對它進行分析。
其次,它是RNA病毒,進行基因改造勢必會用到反向遺傳學系統,就會留下人工的痕跡。但是遺傳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新冠沒有任何使用了反向遺傳系統和基因編輯的痕跡,並沒有發現它改造自哪條的病毒主鏈。
所以,以上四點綜合得出,新冠的來源只可能是自然,而非人工製造。
二、新冠病毒的可能來源?
新冠來源的線索,其實就藏在它那三個特別的結構中。A. 決定入侵細胞能力的RBD區域裡6個特殊胺基酸位點。B. 多鹼基切割位點位點。C. O-聚糖結構。
首先,新冠病毒可能是在動物間傳播時發生了變異,獲得到了3個特殊結構,以及感染人類的能力。但是目前還暫未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雖然我們前面提到過的中華菊頭蝠冠狀病毒RaTG13,它與新冠病毒有96%的相似度,但是兩者RBD區域的那6個胺基酸位點並不相同,也正因如此新冠獲得了蝙蝠病毒沒有的感染人類的能力,蝙蝠大概率不是這場疫情的元兇。
相比之下,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的6個胺基酸位點是一致的,但是它並沒有新冠的多鹼基切割位點,因此也並不是中間宿主。
研究人員們猜測,新冠很有可能在一類較高種群密度,且具有與人類細胞表面的病毒受體相似的生物內獲得到如今的特殊結構,一切還有待研究。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我們說穿山甲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的入侵結構一致,它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因此也很有可能已經在人類裡傳播很久,如果在傳播中發生了基因突變,從而獲得了多鹼基切割位點以及O聚糖結構,並產生足夠龐大的肺炎患者群體,最終觸發了新冠疫情,也是極有可能的。
如果新冠病毒一直存在於自然界的動物體內,那麼這個中間宿主,就仿佛是一顆定時炸彈一般,隨時有可能再次引爆疫情。但是如果是存在於人類群體中,那麼好消息是,如果我們控制住了疫情,再次復發的概率會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