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這一屆,算是一屆近乎完美地貼合了傳統定義的「經典」的世界盃。
這一屆最大特點便是,無冷、無黑,至少在八強之前,整個賽事都近乎完美地貼合了批評家的預期——強隊就應該贏弱隊,弱隊踢完比賽就走人,精彩的比賽留給強隊。而且,凡是符合「強隊」定義的,都肯定有一個以上,名聲足夠的傳統球星,加上一套狀態穩定、沒有明顯新老交替更迭的陣容。最後的結果,有足夠的合理性,但又不是之後三屆那種賽前就是頭號大熱、賽後看起來根本沒啥懸念的歸屬,過程又有足夠的戲劇性。
世界盃擴軍32隊後,整體質量、水平前二無疑問,論綜合素質基本上只有98年有一比。當然要說16年這屆「完美」似乎也不夠格,主要因為整屆賽事太「傳統」,弱隊恆弱,強隊恆強,整體懸念不足,導致進球偏少(場均史上倒數第三),最佳射手首次低過了78年以來至少6個的標準。但比上限(強隊發揮水準)絕對是世界盃擴軍32隊後的巔峰。
具體分幾點來看:
參賽陣容,當時輿論範圍內有實力的國家隊無一缺席。世界盃史上積分最高八隊:巴西、德國、義大利、阿根廷、法國、英格蘭、西班牙、荷蘭,加上狀態上佳的葡萄牙,要麼已經是帳面實力的巔峰(巴西、阿根廷、義大利、法國、英格蘭、葡萄牙),要麼是即將達到巔峰(德國、西班牙、荷蘭),無一存在明顯的新老交接走下坡路的狀態。賽前這九支隊伍的參賽陣容裡,後場、中場、前場三條線上,都有信心拿出一個在足壇地位足夠顯赫的扛鼎人物,沒有哪個有明顯的短板。
而且,那一屆比賽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一隊敢稱「熱門」,巴西的陣容賽前大熱,但衛冕魔咒存在,當時誰也不敢打包票,加上南美區預選上阿根廷和巴西拼得白熱化,阿根廷的人氣也很高。04年歐洲杯結果大亂(意德西小組出局,英法淘汰賽首輪出局),使得兩年後歐洲諸強的形勢一片模糊(更有意思的是歐洲杯冠軍希臘竟然沒打進之後世界盃)。那一屆的賽前形勢絕對堪稱史上最刺激,比如誰能想到當時賽前奪冠賠率的第二名居然是英格蘭?(然後兩年後英格蘭又驚人地沒打進歐洲杯……)
甚至單看參賽球員名單都可以嚇尿。世界足壇往前數十年、往後數十年的最主要的話題人物,在同一屆世界盃上幾乎全部登場!參見1996~2018年的金球獎前三名,從1997年左右嶄露頭角的大羅齊達內,到2010年代的梅羅,足壇20年跨度中的球星,尤其是兩個球星井噴的黃金年份,1976左右一代和1985左右一代,正好以2006年這個黃金節點為分界,在同一屆賽事中對壘。正是連年份都顯得如此有美感。
而且,當時世界足壇數得上名字的小國球星,以舍甫琴科為代表,幾乎都來到了德國,唯一遺憾也就是那屆非洲區預選,埃託奧的喀麥隆和德羅巴的象牙海岸分在同一個組,最後在巴薩如日中天的埃託奧遺憾出局。當時第二集團的捷克、瑞典、墨西哥、塞蒙、烏克蘭,乃至巴拉圭、加納、象牙海岸和澳大利亞等隊,賽前也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然後到實際賽事,水平與帳面陣容完全相符,甚至超出了賽前的預期。
首先,種子和籤位合理,東道主在足球強國德國,於是沒有出現實力不足的東道主或中遊球隊不合理地佔據種子位置,導致某一組整體偏弱的問題(當時墨西哥進了種子,但同組正好有實力足夠葡萄牙平衡)。
然後,整屆比賽全程無冷!法國小組第二出線,歐洲杯四強捷克被加納淘汰,這在當時就已經算「冷」了(比起02或18,這個冷大概還不下20度)。02年以來唯一一次衛冕冠軍沒有被小組淘汰,而且除了法國外小組賽七支頭名,三場全部拿到7分以上(法國也拿了5分),甚至被認為「死亡」的阿根廷、荷蘭一組,最後兩隊仍豪取7分攜手晉級。強隊表現如此穩定,這在世界盃歷史上甚至都是罕見的。
因為強隊都穩得太可怕,小組第三輪堪稱近三十年以來最無聊,而淘汰賽的綜合水平可謂史無前例,沒有半區不均衡,唯一被保送成「黑馬」的烏克蘭,八強被義大利乾淨地3:0解決。而八強另外三場,幾乎都是史上留名的經典之役。06年的八強,只要看過那屆,十年後仍然能說出每一組對陣;其他幾屆,包括今年,過個兩三年後連八強到底有誰恐怕都難記起來了。
06年這屆的話題和典故也堪稱近來的世界盃之最,參賽的幾乎每一支強隊都留有經典畫面。決賽齊達內和馬特拉齊的故事自不必多說,黃健翔的偉大的義大利左後衛也路人皆知,就連卡恩遞紙條、卡洛斯繫鞋帶這種軼事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典故,加上阿根廷27腳傳球加淘汰賽的世界波,貝克漢姆拼到嘔吐、換下場時掩面而泣,葡萄牙與荷蘭的刷牌大戰,葡萄牙對英格蘭一戰C羅計賺魯尼紅牌,乃至小組賽三黃罰下球員、瑞士踢點球全失之類的「搞笑」記錄,都出現在同一屆賽事中,這一屆比賽給後世留下的遺產顯然是成功的。
當然,之後的10年那屆水平太差營造的反差也是一個關鍵。10年開了很多不太好的頭:整體進球史上最低,射手榜延續上屆不達6球的頹勢;賽前頭號大熱不但沒死還基本比較輕鬆地奪了冠;奪冠的西班牙淘汰賽連打4個1:0並且7場比賽一共只進了8球;衛冕冠軍小組賽莫名出局;強隊大面積出現青黃不接、攻守不均衡、整體實力下滑的現象,等等。
10年之後的三屆,基本節奏都差不多——少數球星製造流量,少數大熱球隊「收割」成績,小組賽也許熱鬧,但淘汰賽以後便開始過於同質化。其實,要是10年荷蘭奪冠,14年阿根廷奪冠梅西個人封王,18年法國跟巴西淘汰賽沒被分到同一個半區,後面這三屆也都還能有一點傳統的審美感覺。但這三屆最終的結果,終究還是反襯出了06年這一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