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們真是做了最壞的打算,學員退費、員工工資、房租…每一項支出都足以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都要瘋了!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停課、退費、裁員…每一天都在即將倒閉的恐慌中度過,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王校長激動地訴說著這半年來的不易。
作為教育老兵,王校長選擇從體制內投身教培行業,本就是看中了這一行的前景,誰曾想入局不到一年,上天就和他開了個玩笑,在本該呈現繁榮的節點一夜入冬,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2020年開局那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
可以說疫情「黑天鵝」打亂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節奏,大多線下消費場景都在這個寒冬按下了暫停鍵,而線下教培行業更是哀鴻遍野。因疫情形勢嚴峻,全國各地教育系統都對教學工作做出調整,相繼發出推遲開學時間、管控線下教育機構及託管正常經營的通知,這無疑是當頭棒喝。
2月,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通過在線調研了全國31個省市的校外培訓機構後發現,超過90%的教育機構表示,經營存在部分困難或嚴重困難。其中,29%的機構表示「影響嚴重」,可能倒閉;36.6%的機構表示「影響很大」,經營暫時停頓。這無疑是線下教培的生死劫,而比起業內大多被困境擠壓出局的玩家來說,王校長已經算是幸運兒了。
「好在熬過來了」,他喃喃道。
壓垮教培機構的三座大山
王校長的「學校」遍布上海寶山、松江、浦東等外環區域,其實說是「遍布」,其門店數量一隻手也數得過來。由於主要瞄準小學教育,寒假無疑是學生補課黃金檔,2019年底王校長就著手準備大幹一場了——先是傾力市場投放,又是大舉擴招師資團隊,再是不計成本地招生造口碑。
然而,前期有多聲勢浩大,後期就有多偃旗息鼓,之前的每一點投入都轉化為足以壓垮王校長的大山,無法喘息。
其一,被迫停課退費。受疫情影響,國家層面發布《通知》嚴禁培訓機構在開學前開展線下培訓活動,而官方叫停直接從根本上扼殺了線下教培機構的最後一絲幻想,哪怕在此之前這些機構已經預收了部分學費。
也就是說,由於疫情管制無法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的教培機構只能被迫退費,大規模退費潮迅速產生。
「說難聽點,誰願意把吃進去的吐出來啊,可是不願意又能怎麼樣呢?」王校長無奈,「當然也有不少機構在掙扎,要麼給安排線上課,可這與最初購買的線下課程相悖;要麼推脫課程延期,可在當時看來複課也是遙遙無期。可能也有珍惜『羽毛』的私心吧,我們沒有選擇跟學員死磕,畢竟退費處理妥當的話,損失的只是一名學員,可一旦退費處理不當,或許接踵而來的是被舉報、投訴等無法預期的結果,影響機構後續運營口碑不說,萬一一招不慎導致責令關閉等嚴重後果,這才是我們這樣的『小嘍囉』難以承受的。」
的確,由於退費機制問題,用戶產生不滿,極易引發退費糾紛,可被迫停課退費導致的後果便是現金流儲備不足,導致經營困難,企業很難支撐不下去,或進或退皆為深淵。
其二,投入化為泡影。收入堪憂之外,前期投入也成為了壓在王校長身上的另一座大山,畢竟處理師資資源成本之外,前期建校、招生、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亦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說,疫情之前已然花重金落於推廣等事宜,卻轉瞬化為泡影,成了無用功,對於教培機構來說也是始料未及的。
其三,高額支出依舊。既已沒有收入,卻仍有高額支出令王校長愁眉不展——「每天睜開眼就是上萬元的支出在等著我,大幾十號員工工資照發、社保照繳,還有十幾萬一個月的房租要支付,哪怕空置也一切如常」。
在全網刷屏的《一個教育培訓機構校長的心聲:「我,快撐不住了!」》一文中,講述了一個四線城市的機構,單月房租和人力成本要5萬元,但由於疫情前重新裝修校區,導致現金流幾近於無,只能靠借款來支付花銷,也僅僅只能支撐到5月份。
無疑,這場疫情對線下教培行業進行了一次大洗劫,加速行業洗牌之餘,也將殘酷的市場競爭結果暴露無遺。特別是比起業內品牌機構來說,王校長這樣的小玩家更加孤立無援些。據統計,疫情爆發以來,已有數萬家教培機構倒閉,其中不乏明星機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中。
如何力挽狂瀾 無解?
當然,王校長不是沒想過轍,和大多數教培機構一樣。
首先,裁員降薪。這是無法開源之後,節流的唯一方案,雖說是下下策,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有機構對全國31個省市的2000多家K12教育培訓機構展開深入調研顯示,受疫情影響,60%的機構預計上半年淨營收將遭遇滑鐵盧式下跌,跌幅超過50%,而在此大背景下,對於2020年上半年用工計劃,31%機構表示會適度裁員,45%機構表示溼度降薪。其中,在表示會降薪的機構中,14%的機構表示降薪20%以內,19%表示降薪20%-50%,12%表示降薪50%以上。
其次,轉型線上。或許對於線下教培機構來說,轉型線上就是他們在逆境中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再加上疫情對於用戶習慣偏好的培養,在線教育新風口來襲。據了解,疫情期間至少92%的機構選擇了開展線上教學,積極應對新變化,可轉型線上能成為線下機構的救命良方嗎?
顯然不是。一來線下機構與線上教育差異,涉及到線下原有課程是否適合線上、教師是否能適應線上教學、線上授課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等等問題;二來傳統線下機構對線上教育認知存在不足,不熟悉線上工具、無技術支持、缺乏線上運營管理經驗等情形之下貿然轉型反而會導致身陷危機;三來與專業在線教育相形見絀,半道出家的線下教培必然比不多過在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專業人士,相較於前輩從生源招生到教學師資的完整鏈條,後來者略顯生疏。
「線下教培機構轉型OMO是大勢所趨,但不是我們這樣的小企業能觸碰的。」王校長稱。
誠如他所言,在線教育行業本身的桎梏才是最大阻礙。早在《2018年在線教育趨勢報告》就指出,2015-2018年多數在線教育企業在虧損,僅有3%的企業盈利,而肆意燒錢便是在線教育機構長久以來盈利難的癥結所在,其中獲客便是開支大頭,市面上甚至流傳著在線教育公司廣告投放平均1天1000萬的說法。這也意味著,對於現金流儲備不足的線下教培機構需要更多的投入。
顯然,轉型線上並不能夠成為深陷裁員、降薪、倒閉潮的線下教培,可又能如何自救呢?「時間是良藥吧,我們這不熬過來了嘛。」王校長笑言。
重燃生機的機構 仍困難重重
將時針撥回至幾月前。
2月6日,IT職業教育機構兄弟連教育創始人李超發布《致兄弟連全體學員、員工、股東的一封信》,正式宣告品牌「破產」,其也成為疫情期間第一家倒下的公司;
2月13日,在線少兒語文機構明兮大語文創始人王嘉樹突然發出一封致家長信,宣布公司由於發生資金困難,現停止運營;
2月16日,線下英語培訓機構百弗英語向學生發出了教師團隊解散的消息,稱「由於一、二月份疫情對公司的打擊非常大,我們資金鍊出了問題,無法再上課了」;
3月16日,兒童體能培訓機構趣動旅程表示,公司現金流枯竭,所有的門店均無法開業,何時開業無法預測,目前已經聘請律師,通過破產重整尋求各種可能的機會;
……
根據有機構對全國1500多家線下教培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從年初1月份到6月份,全國教培機構的平均破產率超過20%,這意味著每5個機構就有1個破產關門;而就存活下來的機構來說,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和去年相比,有大約70%的機構都減少了50%—100%的收入,能保持營收增長的僅有1%的機構。
而如今,疫情的陰霾逐漸過去,線下教培機構也在逐漸回暖。數據顯示,截止六月末,複課率高於70%的省份地區高達17個,全國整體的複課率已接近一半,複課復甦的基本面已經顯現。七月,湖北、遼寧、吉林等這些曾反覆受到疫情波動的地區,如今也陸續發布了複課通知。另據預測,七月裡將會有超過60%的教培機構實現複課。
這個暑期當真能成為線下教培復甦的節點嗎?或許比起寒冬期來說,挨過寒冷的倖存者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重燃生機的線下教培仍困難重重——在線教育的衝擊、用戶習慣的養成、家長的安全考慮等等各項因素。
也正如王校長所言,「這個夏天,屬於線下教培的招生旺季似乎並沒有來」。但好在,線下教培,算是活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