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國」該怎麼念?
早前,四川省廣元市一名政協委員提出,更正苴國讀音為「cháguó」,凸顯廣元茶葉歷史文化內涵。11月18日,廣元市民政局公開了相關答覆函,民政局表示,經研究決定,暫不宜更正苴國「jūguó」讀音為「cháguó」,待疫情結束,我們再適時召開有關方面的專家會予以論證。
廣元市民政局介紹,1995年5月8日,廣元市市中區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上報《關於市城區部分街道命名更名的請示》,並附示意圖表明位置。其中,因廣元為春秋戰國苴侯邑,擬將剛建成的東壩利州東路之南與利州東路平行的城市第二大道命名「苴國路」。市人民政府1995年5月17日召開論證會,邀請市委宣傳部、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領導和市區兩級民政、文化、建設等部門同志及有關人士討論這一命名、更名方案。1996年3月27日,市人民政府綜合各方面意見後下發《關於市城區部分街道居民地命名更名的批覆》,其中命名包括苴國路。之後,又以「苴國」為專名命名了苴國廣場、苴國市場。市人民政府同時廣泛張貼了命名更名公告。
廣元市民政局稱,根據《地名管理條例》第三條「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和第五條:「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礙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它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當確定一個統一的名稱和用字。不明顯屬於上述範圍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規定,經研究決定,暫不宜更正苴國讀音為「cháguó」。
苴族、苴國是指上古至戰國漫長歷史中以廣元為中心、生活在今廣元和漢中等地的苴民族及其發展成的苴侯國。2016年,《廣元日報》曾刊文介紹了「苴國」的來龍去脈及讀音。
消息稱,有市民因看電視歷史劇《羋月傳》將「苴(jū)國」讀作「chá國」而懷疑廣元的「(jū)國路」、「苴(jū)國廣場」、「苴(jū)國市場」的「苴」字注音搞錯了,據說還有市民投書市委、市政府對此表示關注。
「苴」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上唯有「jū」一種注音,兩種詮釋:①補,組詞為「苴補」;②苴麻,大麻的雌株。而在《漢語大詞典》上,「苴」字有「jū」、「zhǎ」、「chá」、「zū」、「bāo」、「xié」6種注音,注音不同其義亦不同。其中,「苴chá」有一種詮釋:浮草;枯草。
苴國之「苴」應怎樣讀?文章稱,將苴族之「苴」讀為jū的是權威的巴蜀史專著、教材等。其中,《華陽國志·校注》明確的為此字作注且加同音字:「〔苴(jū居)〕巴人的一支」。《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註:「『苴』字,有多種音……一般讀同『疽』,音jū。」四川省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四川歷史》課本給「苴」加括號注音「jū」。舊縣誌也將其讀為「jū」。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下請教原省地方志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四川分卷》主編蒲孝榮教授苴國與葭萌音義,蒲教授亦回答「苴」讀「jū」。
文章稱,《羋月傳》將「苴(jū)國」讀作「chá國」應是名副其實的戲言。再說,如將「苴(jū)國」讀作「chá國」,「苴」就得解釋為「浮草、枯草」,符合當地歷史地理實際嗎?故苴國路、苴國廣場、苴國市場的注音仍應遵從巴蜀史學界、教育界結論讀為「jū」,切不可輕信戲言,以免成為笑柄。
苴國歷史沿革
苴國(今四川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是西南地區的一個強國,同時也是蜀國的諸侯國,該國卻一直與巴國友好,而且苴巴經常聯合抗蜀。
周顯王時(公元前368年),蜀王封其弟葭萌於此建苴國,都邑名土費城,秦滅蜀於此置葭萌縣,蜀漢改為漢壽,晉改為晉壽。在周顯王時,也就是蜀國開明王朝第五世在苴封王以前時,也就是西周時,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龍江合臺地上,建立奴隸制式國家「昔阝」。
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別封其弟於漢中,號苴侯」。以土費城(今昭化鎮)為都邑。在當時的川地蜮的知名度僅次於巴和蜀。
公元前316年,因「苴蜀相攻擊」,秦惠文王趁機伐蜀並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設葭萌縣。
兩漢時縣名沿襲未變,蜀漢劉備改為漢壽縣。西晉改為晉壽縣。東晉太元15年(公元390年)析縣境北置興安縣(治今市城區),又置晉壽郡,改晉壽縣為益昌縣,郡、縣同治今昭化鎮。
南北朝時,南齊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 興安縣置東晉壽郡。北魏又改為西益州。梁改為黎州。西魏改為利州,並置利州總管府。北周沿襲未變。
隋改興安縣為綿谷縣。改利州為義城郡,仍置總管府。唐復改義城郡為利州。轄利、龍、始、蓬、靜、沙六州;繼升為都督府,轄利、隆、始、靜、西、龍六州。
五代基本沿襲唐制。今廣元老城區為縣、州府、軍治地。
宋代,綿谷縣治初為利州益川郡、昭武軍治地繼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寧武軍節度。
元代,初在綿谷縣置都元帥府,繼從京兆(今鹹陽)移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於利州。至元時,取《易經)「大哉乾元」與元朝德威廣播,疆土廣大之意,改綿谷縣為廣元縣,改利州路為廣元路,轄綿谷(廣元)、昭化兩縣,保寧一府,劍、龍、巴、沔四州。後升廣元縣為廣元府。
明代,初為廣元府,繼改為州,再降為縣。
清代、民國皆沿明制。
1933年至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在當時廣元縣境(含今旺蒼縣)建有六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根據地後期的政治、軍事和後勤供應中心。
1949年12月14日、15日,廣元、昭化解放。1950年3月在廣元城區設立劍閣專員公署與地委,轄昭、廣、劍、青、平、北、江、旺、蒼、閬10縣。1953年1月改名廣元專署。同年3月合併入綿陽專區1959年3月,將昭化縣併入廣元縣。
1986年1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廣元市(省轄市)。同年6月1日,廣元市人民政府成立,原廣元縣改為廣元市市中區。青川縣、旺蒼縣、劍閣縣劃歸廣元市管轄;同年9月,原屬南充專區的蒼溪縣亦劃歸廣元。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縮小廣元市市中區,增設元壩區、朝天區兩區。至此,廣元市新的行政區劃格局形成,並沿用至今。
2007年廣元市市中區改名為利州區。
廣元市簡介
廣元市位於四川省北部,北與甘肅省、陝西省交界,南與南充市為鄰,西與綿陽市相連,東與巴中市接壤,幅員面積16319平方公裡。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轄蒼溪、旺蒼、劍閣、青川4縣和利州、昭化、朝天3區,23個鄉、112個鎮、7個街道。廣元市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元市人民政府駐地利州區。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7.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6.26萬人,鄉村人口141.24萬人。全市登記的戶籍人口為298.9萬人。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達到941.85億元,經濟總量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市州排名均提升1位。
廣元,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廣元在夏代為胤國治地,周代為苴國治地。當時苴國與四川境內的巴國(治地重慶一帶)、蜀國(治地成都一帶)成「三足鼎立」之勢而聞名於世。公元前316年,秦伐蜀,蜀亡,隨後秦吞苴、滅巴,在苴國治地設葭萌縣;西魏將葭萌縣改設為黎州,再後改黎州為利州;此後直至明代,廣元一直為歷代州、府、郡、路首府,元代統治者為顯示其「德威廣播,疆土廣大」,改利州為廣元,1266年,元朝將「川陝行中書省」由鹹陽遷至廣元。此名沿用至今。
廣元以其雄奇靈秀的山水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哺育和吸引過一批著名歷史風雲人物。
被著名社會學家陳寅恪先生稱之為扭轉中國中古史發展方向,「重進士詞科之選舉,拔取人才...而開啟後數百年以至千年後之世局」的絕代女皇、偉大政治家武則天就生於廣元。
以主編《資治通鑑》聞名古今的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北宋宰相司馬光,少年時隨父居住廣元,於皇澤寺後西山上置臺讀書,並留下大量題詠詩文。
劉邦、諸葛亮等封建時代的風雲人物曾活動或駐軍籌劃天下大計於廣元,市內至今仍有大批紀念他們活動的地名。
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名士,如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陸遊等,均慕名尋訪過廣元並留下了大量題詠碑刻。
廣元也是一座具有深厚革命傳統的城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3-1935年,全市境內曾建立1363個村級蘇維埃、295個鄉級蘇維埃、55個區級蘇維埃、10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34年12月以後,紅四方面軍和原川陝蘇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等也從巴中遷入廣元旺蒼,使廣元成為當年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紅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廣元參加紅軍4.7萬餘人,蒼溪、旺蒼兩縣參加紅軍人數佔當時兩縣人口總數的10%以上,全市先後有數萬人為中國革命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3月廣元老城區設劍閣專員公署,1952年12月更名為廣元專區,1953年3月隸屬綿陽專區,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廣元撤縣建市。
來源:澎湃新聞
來源:鍾煜豪
編輯:華夏地名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繫,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