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董卿,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走進董卿,會更加深刻的知道,董卿的優雅與才情,是用書本澆灌的。她說,「不讀書就像沒有吃飽飯一樣,精神上是飢餓的。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
「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就像小編昨晚脫口而出的《匆匆》,覺得自己好有文化的樣子!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讀過的書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到處都有它們的痕跡。
就像小時候,我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不記得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你的骨和肉。
突然在認知上,對於「上學時不知所以然的背誦好詞好句的語文學習方式」,達到了超越理論贊同,上升為全身心的贊同。
背誦課文,當時是痛苦的,因為,背會了真的用不上,至少我當時是在寫作文的時候怎麼也用不上自己背會的東西;最害怕語文課後第一題「默寫並背誦全文」,還不理解考試的時候,默寫哪怕是錯一個標點符號都要扣一分。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認,如今還能繼續寫作文的我,必須要感謝當年逼著我摘抄好詞好句、背誦優美篇章的老師。所以,學習語文這件事,寫作文這件事,沒有捷徑。可是能不能不要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枯燥痛苦?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快樂寫作」這一篇中,闡述了快樂的「摘抄」與「寫作」。
關於「摘抄」,不要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死板啦,死記硬背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除了機械化的抄錄,更加有趣的方式是,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摘抄本,鼓勵他把平時聽到的有趣的故事、夢想、奇遇、新聞以及讀到的書,以簡單的方式記下來,可以是簡單的句子,或是用自己的語言的轉述,這樣隨意的記錄,更加有利於孩子接觸社會、人生、自然等。
總是能聽到有家長說,「我家孩子不愛讀書」,那是因為沒有發掘他的興趣點。比如「摘抄」這件事,有些孩子對於書本總會有些排斥,只要讓他在很正規的本子上寫字,他就不感興趣,相反在父母禁止的牆壁上,它卻會常常即興揮毫。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騰出一片牆面,任由孩子記錄。當然,這個方式更加適用於低齡孩子的學習引導。關於中學生的寫作,甚至是其它學科的學習,順著這個思路,找準興趣點,找到有趣的學習方式,苦中作樂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寫日記,是一件老生常談的事情了,但是小編以一個已經「以身試法」的過來人講,真的有用啊!不用設定題目,要求字數,就是一天的經歷,高興地不高興的,發生了什麼隨即記在手機備忘錄裡,晚上把所有記錄下來的零星文字整理成文章,這期間,又是思考、內省的一個過程,很受用。
小編只有這點本領了,希望對你能有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