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號早上的朋友圈裡有歡呼神獸歸籠的、也有戀戀不捨告別的,也有祝願未來能夠好好走好人生路的,這些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孩子開學了。
從去年開始,我們接到一個社區的服務項目,需要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去社區給孩子輔導作業。
在有一定的詞彙積累後,小朋友們就開始學習寫作文了。
在輔導的過程當中,有個小朋友寫作文的時候很不一樣。每次組詞、造句、近反義詞都能很快寫完,但就作文寫的特別慢,每寫一句話就要抬頭問一下:「老師我這樣寫可以嗎?」
我跟她說這是你自己的作文,只要符合題目要求,想怎麼寫都行。
但這個孩子還是寫一句問一句:「老師我這樣寫可以嗎?」
直到有天孩子媽媽來了,我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要問我——孩子媽媽看到作文還沒寫完,就坐在孩子旁邊盯著她寫,孩子每寫一句話,媽媽就會馬上給她「修改」,「你這樣寫不行,應該…….」
孩子最後把作業交給我檢查時,作文那塊兒基本就是按照媽媽口述的內容寫的。
我們在接諮詢的預約電話時,經常會碰到非常焦急的父母,滔滔不絕地說著孩子出現什麼什麼問題,然後自己試過了許多方法都不起作用,現在自己都快著急死了,聽起來似乎不馬上來諮詢孩子就要出大事了。
然後我們都會先幫助這些父母們平復一下情緒,然後問他:「是你來諮詢還是孩子來諮詢?」
「當然是孩子諮詢!」
但是來諮詢的時候,往往都是父母眉頭緊鎖,孩子漫不經心的,問起孩子都覺得自己沒什麼問題,都是父母逼自己來的。
在輔導作業的時候,有家長知道我們幾個輔導老師有心理學背景,就會問我們,我們家孩子不喜歡寫作文怎麼辦?然後就說自己怎麼教都不行,現在都快急死了。
但看孩子呢,寫作文的時候還是該玩手玩手,該發呆發呆,該瞎聊天瞎聊天,倒不見怎麼著急。
當父母們在著急的時候,他們到底在急什麼呢?
1.父母對自己不夠完美的焦慮
小孩子希望自己很厲害能得老師誇獎;家長們其實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為人稱道的完美家長。
社會認同是我們自我價值感的一個重要來源;拋開其他因素不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那個呢?孩子學習好,家長也有面,人家會說這家家長會教孩子,出門也有面兒。
這裡的有面子則是社會認同的一種表現;而那個作文寫不好的孩子家長,說出去也不好聽,怪丟臉的——這種想法會對家長們自身的自我價值感產生破壞,讓人覺得丟臉,讓家長自己覺得自己可能不是個完美的父母。
家長們為了擺脫這種挫敗感,就會著急上火的給孩子想辦法各種解決,說是在給孩子想辦法,實際上是在緩解自己的焦慮。
2.對想像的評判的逃避
不僅孩子怕老師批評,家長聽到「叫你爸媽來我辦公室一趟」也要提心弔膽。
前兩天同事閒聊,現在微信兩個群置頂,一個是工作群,一個是班級家長群;誰的信息都能不回,老闆和老師的信息一定秒回。
有一個平常樂樂呵呵的同事,最近一直愁眉不展,了解原因才知道,這才開學幾個禮拜,因為孩子的事情已經被班主任叫去談話了好幾次。
孩子在表現不好,孩子和家長一同都要接受老師的評判。
而這種評判不管是真的發生還是在腦海中想像,都會讓人不安、焦慮甚至會恐懼。
無論是誰在這些情緒中的感受都是不好的,父母們沒有辦法讓老師不要評判自己,那就只能去「修正」孩子的行為——孩子作文寫好了,那我也就不會被老師叫去辦公室了。
3.災難化思維
「一見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
家長們一想到作文寫不好就立刻想到成績不好,立刻想到考不上好學校,立刻想到找不到好工作……..好嘛,這個孩子算是完了
災難化思維也是我們常見的不合理思維之一,簡單說來就是遭遇一個挫折事件,然後就感覺整個世界都要崩塌了。
家長們看到孩子現在連最簡單的作文都寫不好,就想這孩子以後怎麼辦呢?
然後就開始焦慮,就開始上趕著按著孩子去學習。
家長是為孩子著想嗎?是;但家長更是通過推著孩子去學習這種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這讓我想起來培訓時候的一個小插曲。
8月份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課程,其中有一個訓練就是描述客觀事實。
在一次小組練習後,課程導師邀請一位學員站起來描述練習中發生的事情。
學員:「她先低著頭,在諮詢師提到她的媽媽後,她突然頭抬了起來,滿眼的憤怒」
導師:「嗯?是你憤怒,重來。」
不知道你是否能明白我的意思。
在看到一件事情時,我們總會忍不住用自己的主觀想法來對這件事情進行加工,我們自己把自己想的東西安在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就是這麼想的。
在家長們焦急地到處問孩子不喜歡寫作文怎麼辦時,細想想,是家長看到孩子的一系列舉動後,覺得孩子不喜歡寫作文,這個「不喜歡」是家長賦予孩子的,然後隨之而來的那些焦慮、著急也是家長的,所以可能更重要的是解決作為家長的你的「怎麼辦」而不是孩子怎麼辦。也別太著急了老鐵。
當然,也有孩子是自己明確就是討厭寫作文的,不光是父母覺得他不喜歡,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這裡也有兩個方法或許能幫上忙。
1.問問孩子原因
在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課程中,我還學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技巧——「用發生了什麼」來代替「為什麼」。
以詢問討厭寫作文的原因為例:用「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討厭寫作文呢?」來代替「你為什麼討厭寫作文?」
家長朋友可以試著讀一下,感受兩種說法間的差異。
「為什麼」總帶著些指責和質問的意味,而「發生了什麼」則更柔軟一些,讓人容易卸下防備。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告訴你班裡有個孩子嘲笑自己作文寫得不好,或者作文課上被老師批評了,又或者單純的討厭作文老師……
父母們可以根據孩子給出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對症下藥,而不是「你怎麼這麼笨」,或者直接給孩子報作文聽寫這樣粗暴的解決的方式。
2.有目的的刻意練習,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有個關於狼孩的故事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說一個小孩被狼群收養,後來被人類發現時,這個孩子只會狼叫,不會說人類的語言。
這就說明環境對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文字是人類語言的重要載體之一,表達清晰流暢富有美感的人,一般文筆也不會太差。
家長在家可以與孩子一起多閱讀、多說話,互相講故事,孩子不願意寫,那就可以從多說開始練習,然後再逐漸鼓勵孩子下筆。
還有句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自然就知道怎麼寫。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孩子見識和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書寫手法......可能孩子現在讀完了什麼都不記得,但這些東西都會成為孩子自身思維模式的一部分。家長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不管是講故事、多說話還是大量閱讀,都是在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幫助孩子提升寫作能力。
3.改掉好為人師的臭毛病,給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與成人的心智發展水平並不一樣,以你自己這個成年人的寫作水平來要求孩子未免太過苛刻;而且大部分家長的寫作能力也不見得有多好。
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度很高的兩個詞「爹味」和「媽味」,雖處性別兩端,但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好為人師,喜歡指導別人。
一旦站在「指導」這種位置,就難免居高臨下,潛臺詞是「你做得不夠好」而且「不如我」,所以需要我來的指導你。
而長期在這種語境下生活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是一直在被貶低,久而久之孩子則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像開頭作文每寫一句話就問一下「老師我這樣寫可以嗎」的小女孩一樣。
家長應該給孩子鼓勵和支持,真誠的稱讚孩子的改變和進步,與孩子一同學習進步。
寫在最後
雖然今天通篇都在講孩子不喜歡寫作文怎麼辦,但是替換成孩子不喜歡數學、不喜歡英語怎麼辦也都說的通。
這一類問題家長部分的解決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要解決的是作為家長的你的問題,去探索你自己在孩子學習不好時出現的焦慮擔心煩躁等;
然後再去與孩子一同尋找「不喜歡」學習的原因並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在這過程當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陪伴和支持。
其他的就讓對應學科的老師忙去吧,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去做,你給學校錢、學校給老師錢不就是讓他們教孩子的嗎,做好自己家長的部分就好。
今天就到這,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