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思維非常複雜,而且從不「單一化」。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或者經歷的增多,潛藏在我們大腦中的某種思維模式,就會被激發或者被塑造出來。
我們人類有一些與生俱來的、不是那麼好的思維模式,後天的遭遇就會把這些思維模式放大、增強,從而導致我們受到這種不好的思維模式所影響。
影響的結果,長久疊加下去,自然造成我們每個人對生活有一種不好的體驗。
只要我們懂得如何「戒掉」這些不好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更新自己的認知能力,學習有用的東西,然後以那些嶄新的思維模式,重塑我們的生活體驗。
以下六種思維模式,就會阻礙到我們變得更好。
01期望正負效應
你認為「期望」這種東西,會起到什麼作用嗎?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告訴老師們一個假消息,就是運用科學家開發的一套測試程式,可以識別出有智商開發潛力的人才,而在這所小學的測試結果,大概有20%的學生,是屬於這類「最有發展前途者」。
然而,這20%的學生,只是隨機選擇出來的。沒想到的是,一年之後羅森塔爾觀察到,那些「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他們智商的發育對比其他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那些老師們,給予這20%的學生更多的期望和關注,用更多的心思去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在這種期望之下,學生們也因此表現得更好。
而這種期望用在我們自己身上,就是屬於「安慰劑效應」,例如一個人相信自己的人生會變得更好,在這種期望的作用下,整個人就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因為期望,可以改變大腦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改變全身的生物化學反應。儘管這種東西非常虛無,但它們卻是是有效果的。
問題是,期望有正,自然就會有負。一旦一個人養成「負期望」的思維模式,那麼這種「負期望」,同樣會改變我們大腦的生物化學反應,對我們發生作用。
一個帶著負期望生活的人,你認為會獲得什麼樣的生活體驗呢?
所以,要經常審視自己的「期望值」,適當提高你對自己和對自己所喜歡的人的正向期望,減低你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負面期望。
因為,讓自己遠離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望意外。
02警惕你的內省錯覺
什麼是「內省」?就是你對自己想法、思考和行為變化的一種內在自我觀察。
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我們進行內省時,就是窺探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會虛構出一些內容,從而讓自己相信或不相信某件事。
這種相信通過窺探內心,就可以得到真相的情況,就被稱為「內省錯覺」,或者是「選擇性盲目」。
因為我們都對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的,當有人與我們的觀點不同時,我們通常會有三個反應:
1,無知假設:
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關信息,如果有足夠的信息,他肯定也會同意我們的觀點。例如網上大家針對同一論題相互駁斥和謾罵,都是基於這個假設。
2,白痴假設;
其他人擁有相關的信息,但腦子不好使,所以他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就是個傻瓜。這種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3,惡意假設;
其他人有相關的信息,也能夠理解信息傳達出來的意思,但就是故意得出相反的結論,他這麼做就是惡意的。例如美國政客對於我們國家,就是這麼思考了。
事實上,沒有人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確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價去相信並堅持自己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對你來說就是確定的,但這也是危險的。
因為如果你過於相信自己的觀點,一直相信自己,很容易就會陷入內省錯覺,虛構一部分內容來強化這種相信,最終讓自己陷入被動。
所以,聰明的做法,就是你越是深信不疑的事情,越要保持一些懷疑。例如你越發相信男朋友不愛你?但真的是這樣嗎?
想一想,你有沒有結合現實,無意中虛構一些情節去強化這個觀點呢?
03懂得避免無知效應
我們每個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問題是,我們思維的運作模式是,即便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也會一直運用這個理論去指導我們的生活。
為什麼?
因為一種理論之所以會被我們放棄,不是在它被證明是錯誤之後,而是在有了更好的理論出現時,我們才選擇放棄它。
所以,有一些人明知道自己的某種做法不好,某些理論不正確,依然死守著它們,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理論不好,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理論代替。這就是無知效應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不知道無知是什麼感覺,所以比起承認自身的無知,我們更擅長虛構理論。
科學史專家託馬斯·庫恩最先注意到這一點,他說:「理論的衰敗,從來都不是因為自身的錯誤,而是因為有另一種更好的理論出現。」
為什麼這種思維模式很糟糕?因為我們很少願意主動去尋找更好的理論;即便我們去尋找,我們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相應替代的理論。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繼續沿用那種不好、不正確的理論,去指導著自己的生活。其結果,就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當我們發現到自己的「理論」是錯誤時,就要立刻放棄這個想法,不要等到學到新的觀念後,才去停止。
例如你秉持的理論是「遇到每個人都要真誠相待」,但生活一直給予你不好反饋,如果你意識到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先不要思考什麼才是正確,什麼才是錯誤,而且先放棄這個觀點,避免自己一錯再錯,以後再慢慢學習正確的做法
不要等待悲劇發生,才懂得放棄那些不好的觀點。只要是錯誤的,我們就應該摒棄。至於那些好的、正確的理論,在慢慢從生活中、書本中去學習。
04虛假同感偏差
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認為現在很多電視劇,都粗製濫造,自己很不喜歡看。那麼其他跟你類似想法的人,你認為多不多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認為別人想的跟自己相差無幾。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們總是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樣。這種思維錯誤被稱為「虛假同感偏差」。
例如我母親每次從香港回來內地,總會給我買新的衣服,我都這麼大的人了,硬是要給我買。而且每次拿衣服給我,都會說「這些衣服適合你們年輕人,又便宜,穿上去挺好看啊」這樣。
但母親買的這些衣服,跟我個人風格真的不是很搭,頂多在家裡隨便穿穿而已,上街肯定不會穿的。母親這種想法,就是虛假同感偏差了,認為我是她生出來的,自然會懂得我喜歡什麼,想什麼。
這種心理傾向,在我們日常生活很常見。例如你去了一趟西藏旅遊,你認為那裡有壯麗的風景,而且充滿神秘感,從而相信別人去那裡旅遊,也會獲得同樣的感受。但,跟我們想法迥然不同的人,卻也大有人在。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這種「虛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所影響到,對於那些不同意我們觀點的人,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是「不正常」或者「腦子有毛病」。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不是為了認識真相而進化的,而是為了儘可能多繁衍後代。
所以誰會藉助「虛假同感偏差」勇敢地表明自己的立場,認為其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誰就會得到更普遍的認同,獲得更高比例的異性資源,從而提高繁衍後代的可能性。對此表示懷疑的人,都是不怎麼受異性歡迎的人。
所以結論是,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對於事物的觀點,並不是被普遍認同的,而且我們還要懂得理解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看法。
和而不同,才是與人相處的大智慧。
05謹慎注意力錯覺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看不見的大猩猩」。
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為兩組女學生互相傳接籃球拍了錄像。一組女生穿黑色T恤,另一組穿白色。
當時邀請來參加實驗的人,要求看著這一視頻數出穿白色T恤的女生接了多少次球。而在視頻中間,卻發生了很奇怪的事情,一名裝扮成大猩猩的學生走到球場中間,猛拍自己的胸脯,然後溜之大吉。
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後,參加實驗的人被問到,是否有注意到不尋常的事情,也就是說,是否有看到大猩猩,有一半的人驚訝地搖頭:什麼?有大猩猩?
這個實驗,驗證了我們人類都有「注意力錯覺」這個「缺陷」,我們認為沒有錯過任何在視野範圍內的所有事情,但實際上,我們只注意到自己所關注的部分。
「注意力錯覺」很有可能導致很危險的情況,例如在開車打電話,我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注意力留意周邊的交通情況。
當然,一般情況下可能沒問題,但一旦需要我們投放注意力的地方增多,好比突然有一個小孩穿過馬路,我們就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做出反應了。
當我們注意力缺失的時候,即便是一些異常、奇怪的事情,我們也很有可能留意不到它們的發生。
所以,一個聰明的人,都會不斷排除這種「注意力錯覺」,要讓自己去面對所有可能的和看上去不可能的場景。
要經常想一想,有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會發生?除了新聞報導的關注點之外,還有其他哪些關注點不?當前關注的內容,還有沒有疏漏的地方?
如果你在開車的時候,能夠事先想著隨時都有一個小孩會衝出馬路被你撞到,那麼你開車的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
記住,誇張和奇怪,有時並不是獲得注意力的保證,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到它們,才能夠避免注意力錯覺,以為自己已經留意到全部事情。
06默認心理效應
我們都有安於現狀的傾向。
儘管現狀不一定是最好,但由於我們已經默認了這種選擇,所以就會按照現有的方式,繼續生活。
這是一種「思維偏見」。因為我們的大腦除了追求安逸之外,我們對於損失的規避,在這裡也起到了作用。
人都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試想一下,每次有新款手機出售,添加了很多新的功能,你問一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你用到多少這樣的新功能?
其實到頭來,我們還是會默認使用原來已經擁有的功能。
但是,如果讓手機廠商減少這些功能,我們會不會很樂意?肯定不會!因為這會激起我們的損失厭噁心理。手機這些新功能,我們已經默認了要擁有,所以也就不願意去喪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我們不想換更好的工作,掙到更多的錢嗎?當然想,但為什麼遲遲不行動?
因為我們已經默認了當前這種生活狀況了,儘管不是完美,卻都已經習慣了。如果行動的話,可能還會造成損失,而我們討厭這種損失。
很多人一直安於現狀,走一步算一步,都是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
所以,想要讓自己獲得進步,我們必須要在適當時候擺脫這種默認心理的制約,敢於冒險,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換來更好的結果。
這就是培養正面思維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