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這六種負面的思維模式,你的認知能力會提升到更高層次

2020-12-12 慕妤說

人類的思維非常複雜,而且從不「單一化」。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或者經歷的增多,潛藏在我們大腦中的某種思維模式,就會被激發或者被塑造出來。

我們人類有一些與生俱來的、不是那麼好的思維模式,後天的遭遇就會把這些思維模式放大、增強,從而導致我們受到這種不好的思維模式所影響。

影響的結果,長久疊加下去,自然造成我們每個人對生活有一種不好的體驗。

只要我們懂得如何「戒掉」這些不好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更新自己的認知能力,學習有用的東西,然後以那些嶄新的思維模式,重塑我們的生活體驗。

以下六種思維模式,就會阻礙到我們變得更好。

01期望正負效應

你認為「期望」這種東西,會起到什麼作用嗎?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告訴老師們一個假消息,就是運用科學家開發的一套測試程式,可以識別出有智商開發潛力的人才,而在這所小學的測試結果,大概有20%的學生,是屬於這類「最有發展前途者」。

然而,這20%的學生,只是隨機選擇出來的。沒想到的是,一年之後羅森塔爾觀察到,那些「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他們智商的發育對比其他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那些老師們,給予這20%的學生更多的期望和關注,用更多的心思去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在這種期望之下,學生們也因此表現得更好。

而這種期望用在我們自己身上,就是屬於「安慰劑效應」,例如一個人相信自己的人生會變得更好,在這種期望的作用下,整個人就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因為期望,可以改變大腦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改變全身的生物化學反應。儘管這種東西非常虛無,但它們卻是是有效果的。

問題是,期望有正,自然就會有負。一旦一個人養成「負期望」的思維模式,那麼這種「負期望」,同樣會改變我們大腦的生物化學反應,對我們發生作用。

一個帶著負期望生活的人,你認為會獲得什麼樣的生活體驗呢?

所以,要經常審視自己的「期望值」,適當提高你對自己和對自己所喜歡的人的正向期望,減低你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負面期望。

因為,讓自己遠離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望意外。

02警惕你的內省錯覺

什麼是「內省」?就是你對自己想法、思考和行為變化的一種內在自我觀察。

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我們進行內省時,就是窺探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會虛構出一些內容,從而讓自己相信或不相信某件事。

這種相信通過窺探內心,就可以得到真相的情況,就被稱為「內省錯覺」,或者是「選擇性盲目」。

因為我們都對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的,當有人與我們的觀點不同時,我們通常會有三個反應:

1,無知假設:

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關信息,如果有足夠的信息,他肯定也會同意我們的觀點。例如網上大家針對同一論題相互駁斥和謾罵,都是基於這個假設。

2,白痴假設;

其他人擁有相關的信息,但腦子不好使,所以他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就是個傻瓜。這種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3,惡意假設;

其他人有相關的信息,也能夠理解信息傳達出來的意思,但就是故意得出相反的結論,他這麼做就是惡意的。例如美國政客對於我們國家,就是這麼思考了。

事實上,沒有人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確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價去相信並堅持自己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對你來說就是確定的,但這也是危險的。

因為如果你過於相信自己的觀點,一直相信自己,很容易就會陷入內省錯覺,虛構一部分內容來強化這種相信,最終讓自己陷入被動。

所以,聰明的做法,就是你越是深信不疑的事情,越要保持一些懷疑。例如你越發相信男朋友不愛你?但真的是這樣嗎?

想一想,你有沒有結合現實,無意中虛構一些情節去強化這個觀點呢?

03懂得避免無知效應

我們每個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問題是,我們思維的運作模式是,即便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也會一直運用這個理論去指導我們的生活。

為什麼?

因為一種理論之所以會被我們放棄,不是在它被證明是錯誤之後,而是在有了更好的理論出現時,我們才選擇放棄它。

所以,有一些人明知道自己的某種做法不好,某些理論不正確,依然死守著它們,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理論不好,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理論代替。這就是無知效應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不知道無知是什麼感覺,所以比起承認自身的無知,我們更擅長虛構理論。

科學史專家託馬斯·庫恩最先注意到這一點,他說:「理論的衰敗,從來都不是因為自身的錯誤,而是因為有另一種更好的理論出現。」

為什麼這種思維模式很糟糕?因為我們很少願意主動去尋找更好的理論;即便我們去尋找,我們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相應替代的理論。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繼續沿用那種不好、不正確的理論,去指導著自己的生活。其結果,就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當我們發現到自己的「理論」是錯誤時,就要立刻放棄這個想法,不要等到學到新的觀念後,才去停止。

例如你秉持的理論是「遇到每個人都要真誠相待」,但生活一直給予你不好反饋,如果你意識到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先不要思考什麼才是正確,什麼才是錯誤,而且先放棄這個觀點,避免自己一錯再錯,以後再慢慢學習正確的做法

不要等待悲劇發生,才懂得放棄那些不好的觀點。只要是錯誤的,我們就應該摒棄。至於那些好的、正確的理論,在慢慢從生活中、書本中去學習。

04虛假同感偏差

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認為現在很多電視劇,都粗製濫造,自己很不喜歡看。那麼其他跟你類似想法的人,你認為多不多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認為別人想的跟自己相差無幾。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們總是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樣。這種思維錯誤被稱為「虛假同感偏差」。

例如我母親每次從香港回來內地,總會給我買新的衣服,我都這麼大的人了,硬是要給我買。而且每次拿衣服給我,都會說「這些衣服適合你們年輕人,又便宜,穿上去挺好看啊」這樣。

但母親買的這些衣服,跟我個人風格真的不是很搭,頂多在家裡隨便穿穿而已,上街肯定不會穿的。母親這種想法,就是虛假同感偏差了,認為我是她生出來的,自然會懂得我喜歡什麼,想什麼。

這種心理傾向,在我們日常生活很常見。例如你去了一趟西藏旅遊,你認為那裡有壯麗的風景,而且充滿神秘感,從而相信別人去那裡旅遊,也會獲得同樣的感受。但,跟我們想法迥然不同的人,卻也大有人在。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這種「虛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所影響到,對於那些不同意我們觀點的人,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是「不正常」或者「腦子有毛病」。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不是為了認識真相而進化的,而是為了儘可能多繁衍後代。

所以誰會藉助「虛假同感偏差」勇敢地表明自己的立場,認為其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誰就會得到更普遍的認同,獲得更高比例的異性資源,從而提高繁衍後代的可能性。對此表示懷疑的人,都是不怎麼受異性歡迎的人。

所以結論是,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對於事物的觀點,並不是被普遍認同的,而且我們還要懂得理解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看法。

和而不同,才是與人相處的大智慧。

05謹慎注意力錯覺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看不見的大猩猩」。

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為兩組女學生互相傳接籃球拍了錄像。一組女生穿黑色T恤,另一組穿白色。

當時邀請來參加實驗的人,要求看著這一視頻數出穿白色T恤的女生接了多少次球。而在視頻中間,卻發生了很奇怪的事情,一名裝扮成大猩猩的學生走到球場中間,猛拍自己的胸脯,然後溜之大吉。

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後,參加實驗的人被問到,是否有注意到不尋常的事情,也就是說,是否有看到大猩猩,有一半的人驚訝地搖頭:什麼?有大猩猩?

這個實驗,驗證了我們人類都有「注意力錯覺」這個「缺陷」,我們認為沒有錯過任何在視野範圍內的所有事情,但實際上,我們只注意到自己所關注的部分。

「注意力錯覺」很有可能導致很危險的情況,例如在開車打電話,我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注意力留意周邊的交通情況。

當然,一般情況下可能沒問題,但一旦需要我們投放注意力的地方增多,好比突然有一個小孩穿過馬路,我們就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做出反應了。

當我們注意力缺失的時候,即便是一些異常、奇怪的事情,我們也很有可能留意不到它們的發生。

所以,一個聰明的人,都會不斷排除這種「注意力錯覺」,要讓自己去面對所有可能的和看上去不可能的場景。

要經常想一想,有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會發生?除了新聞報導的關注點之外,還有其他哪些關注點不?當前關注的內容,還有沒有疏漏的地方?

如果你在開車的時候,能夠事先想著隨時都有一個小孩會衝出馬路被你撞到,那麼你開車的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

記住,誇張和奇怪,有時並不是獲得注意力的保證,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到它們,才能夠避免注意力錯覺,以為自己已經留意到全部事情。

06默認心理效應

我們都有安於現狀的傾向。

儘管現狀不一定是最好,但由於我們已經默認了這種選擇,所以就會按照現有的方式,繼續生活。

這是一種「思維偏見」。因為我們的大腦除了追求安逸之外,我們對於損失的規避,在這裡也起到了作用。

人都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試想一下,每次有新款手機出售,添加了很多新的功能,你問一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你用到多少這樣的新功能?

其實到頭來,我們還是會默認使用原來已經擁有的功能。

但是,如果讓手機廠商減少這些功能,我們會不會很樂意?肯定不會!因為這會激起我們的損失厭噁心理。手機這些新功能,我們已經默認了要擁有,所以也就不願意去喪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我們不想換更好的工作,掙到更多的錢嗎?當然想,但為什麼遲遲不行動?

因為我們已經默認了當前這種生活狀況了,儘管不是完美,卻都已經習慣了。如果行動的話,可能還會造成損失,而我們討厭這種損失。

很多人一直安於現狀,走一步算一步,都是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

所以,想要讓自己獲得進步,我們必須要在適當時候擺脫這種默認心理的制約,敢於冒險,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換來更好的結果。

這就是培養正面思維的作用了。

相關焦點

  • 提升思維,助力你實現更好人生的NLP思維邏輯層次模型-TY聊思維2
    現在生意不好,是因為我們能力不夠。得自己培訓,讓員工們培訓,要學會直播,學會做私域。自己的管理能力得提升,我去讀個MBA等等。以上是相對比較常見的幾種思維。大家認真看一下,以上的1/2/3分別對應了上面的哪個層次?
  • 升級思維方式,提升認知能力的2個重要策略!
    升級思維方式那如何才能升級思維方式,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呢?本文將給你兩種方法,這兩種方式是相互補充的。比如你學到了電腦操作的各種快捷鍵,在平時用電腦的時候就要逐步運用,不斷熟練它;你學到了一種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具體的學習工作中就要有意識地套用這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處理問題……5、為了提高閱讀效率,可以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NLP思維邏輯層次思維,提升孩子學習力
    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學習都需要一個目標激勵,而自學更考驗孩子的學習自覺,這一點家長們看孩子一段時間的網課狀態下來心裡多少也有數。訓練孩子學習能力日常化的方法,今天和大家介紹在職場員工培訓中會接觸到的NLP思維,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孩子學習不再被動,主動學習才能形成持久的學習力。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認知效應會扭曲你的思維方式,增加焦慮感,並導致許多其他的困難。然而,它們通常是用不準確的、通常是負面的方式看待現實的思維模式。 它們有時被稱為「認知扭曲」,與以某種方式扭曲的思維模式有關。研究表明,認知效應可以作為應對人們生活中不良事件的一種機制。 它們通常通過負面鏡頭被扭曲,導致習慣性思維錯誤。一些研究發現,認知扭曲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 思維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思維層次的差別就是高度之差,而高度之差帶來的是全方位的差異。 因此,提升我們的思維層次,站在更高的認知維度上理解一件事情,感知周圍的變化,人生才能加速升級。
  • 你的提問總是low到爆?因為你不知道問題也分六種認知層次!
    如果幫助灰姑娘的仙女沒有出現,會怎麼樣?你會怎麼續寫這個故事?如果灰姑娘沒有丟下水晶鞋,會怎麼樣?你會怎麼續寫這個故事?比較《灰姑娘》和《白雪公主》這兩本書,你會更推薦哪一本給你的朋友,為什麼?又或者,你是否會讓孩子:原來,看似簡單的一個小提問裡也有大乾坤,問題也可以分為不同的認知層次!
  • 認知覺醒:從焦慮迷茫到目標清晰,這5種能力讓「潛意識」激活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這就是一場善良和欺騙的人性較量。但是有人卻給了我們不同的解釋。  《認知覺醒》這本書帶給我們一種理性的答案:之所以這些動物冷血,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沒有發達的情緒大腦,根本就不知道感恩為何物,只能靠本能行事。  這個答案對你有什麼啟示?你有沒有一種醍醐灌頂,覺得恍然大悟的感覺?你一定有。
  • 想要擺脫心理疾病,必須先改變3種負面思維模式
    負面思維模式就是,看到生活當中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總是看到不好的一面或者用負面情緒去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與之相反的就是正面思維模式,同樣一件事情,正面思維模式的人,看到的都是好的,比如遇到困難和挫敗,亦能越挫越勇,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而負面思維模式的人,就可能因此恐懼、焦慮、抑鬱。這個思維模式決定了抑鬱症和所有心理疾病能不能好,更決定了整個人生的命運軌跡。
  • 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提升認知能力的六種方法
    無論你是在找新工作還是在職業轉型,了解你是如何訪問記憶、處理信息、應用理由和進行分析的,都能在招聘過程中對你有所幫助。此外,注意你的認知優勢可能有助於將職業選擇範圍縮小到那些你有天賦的領域。 什麼是認知能力?
  • 認知層次越低,人就越固執
    你把各種道理講個遍,他們就是寧願相信外人,也不聽你的話?什麼原因呢?說到底,還是多數老人家受過的教育、所接觸的資訊有限,造成了他們的認知有限。不光是老年人,身邊還有一些年輕人也很固執,比如叛逆期的青少年,這類年輕人往往也是缺乏見識,經歷太少,認知層次還處於較低水平。
  • 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邏輯、思維、系統思考能力?
    孔子說,這老頭穿綠衣服,堅持一年只有三季,他是個螞蚱精,只能活到秋季,你跟他有什麼好爭論的?這當然是個穿鑿附會的故事,但形象說明了認知問題。正如鄭老師曾經說過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有些常識,在某些人看來都是謬誤。莊子說:夏蟲不可以語於冰。遇到夏天的蟲子,沒有必要和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因為它的眼界有限,見不到冬雪的景色。
  • 《認知的重建》這3種認知偏差,正讓你的人生變得低效
    一般來說,影響到我們進行認知判斷的因素,大概有兩個:(1) 直覺性思維;(2) 經驗性思維;想要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我們必須懂得「反直覺」和「反經驗」,因為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我們產生判斷下偏差。心理學證實,影響人行為的不是理智,而是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對經驗裡的情緒認知。
  • 思維認知原理:從思維模式到方法論
    我否認麻木和重複自動化的無效性第一種認知範式被提出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單元,是事物背後的抓手如果你也相信每件事背後都有真相,這個簡單的基本原則那麼可能就能更加深刻理解思維模式的價值,也更能體會到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你應該關注的是什麼,是信息,是具體的成像,還是事物背後的東西如果你明白了事情背後的道理,那就是認識的關鍵那就可以去了解成為高手的思維模式,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思維模式通過發現模型、刻意練習、及時反饋的三部曲方法論,幫助很多人成為了專家,成了領域內的高手
  • 這六種認知偏差,你中了幾個?
    這些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這是你的直覺思維系統在作祟。多年來,心理學家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表明,人們在直覺思維系統的主導下,會出現大致六種不理性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認知偏差。
  • 想要擺脫心理疾病,必須先改變3種負面思維模式(轉)
    相遇是緣,點右上角關注作者後閱讀▲我自己曾經就是一個負面思維模式的人,看所有人事物總是用負面思維去看。雖然我得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直到強迫自殺思維,看似事出偶然。實際上這種模式下,偶然中有必然。要問我是自己是如何不依靠任何人、任何外物走出來的,就是因為我通過學習和行動,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什麼是負面思維模式?
  • 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4個方面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人最基本的兩種能力,但是現在很多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卻很少具備這兩種能力,其實自我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也是動腦的過程,當遇到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時,
  • 多少人「廢」在負面情緒上!戒掉這五種負面情緒,學會和自己和解
    長期處於負面情緒,容易「廢掉」一個人!多少人就是「廢」在了負面情緒上!尤其是以下這五種負面情緒,要努力戒掉,學會和自己和解。一、憤怒情緒。人在情緒憤怒時,是很容易做出錯誤決定的,也會因為錯誤的決定而付出高昂的甚至是難以承受的代價和難以彌補的損失,因為憤怒情緒,你或許會失去以一個朋友,或許得罪不該得罪人,又或許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乃至禍端。
  • 六幅思維邏輯圖,決定你的人生層次!
    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挑選的六幅思維邏輯圖,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關與沉澱 所謂的經驗,不僅僅是你經歷了什麼,更在於你在經歷中沉澱了什麼!這種沉澱是對經歷過的人-事-物的思考,應用重構的方法將這些思考形成自己對世界的客觀認知。
  • 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則會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像。事實上,我們都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裡,只是偶爾會有交集。觀念提升比能力提升更難2014年7月,我來到北京。至今已有5個年頭,這期間我入職過兩家公司。為什麼觀念的改變會如此之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思維定式裡,就像一個牢籠,把你困得死死的,而最可怕的是,你是這個牢籠最忠實的捍衛者。如果一個打工者不升級自己的觀念,即使換再多的工作,能力再怎麼提升,也還只是一個高級的打工者。都是宿命。如何才能改變觀念?我自己的經驗。
  • 如果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麼改變?從提升三大思維能力開始
    生活可以簡單,但學習成績、工作職業競爭和人生意外下,必須需要你快速做出判斷時,還是要請求網上愛豆的意見?歸根結底,能力的提升要求有意識地訓練思維。正如培根在《習慣論》中所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