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王淑娟特地為「青川人」撰寫,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王淑娟,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研究生,青川縣蜀蕊蜂業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原籍:喬莊
編者按:第一次聽說王淑娟,是一位深圳老鄉在「青川人」裡的推薦,沒想到幾天在老鄉會上就見到了這個傳奇的美麗的青川女娃子。她的養蜂事業或許能為很多想創業的人提供另一思考。(原文刊於2014年6月30日)
我叫王淑娟,青川縣喬莊鎮人,本科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09年畢業後沒有從事音樂老師的職業,轉而走向了農業這條路,開始養蜂。2011年選擇了出國留學,在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攻讀傳媒專業研究生。在大家都期望我能在國外創出一片天地的時候,我選擇了回國,回到我的家鄉-青川,創建了青川縣蜀蕊蜂業專業合作社,開始了我的「甜蜜事業」。
從09年到現在,「養蜂其實沒有看到的那麼簡單」這話讓我覺得越來越覺得在理,我明白了並不是把蜂箱放在那裡就可以收穫蜂蜜的。養蜂,更多的是常人看不到的艱辛,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獨寂寞。
這幾天我們青溪的大部分蜂農已經進入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養蜂去了。說到這事,還有外地朋友羨慕我們蜂農在唐家河裡面常住是多麼的愜意,他們不知道的是,早上要防猴子,晚上要警惕黑熊,平時還要照看蜜蜂的這份艱辛,更別說每天住在帳篷裡面,過著沒電沒網也沒水的日子,而這樣艱苦、枯燥、乏味的日子要持續一個多兩個月。
在這段日子裡, 每戶蜂農都把做飯燒水睡覺的東西帶上的,在唐家河裡面過著短暫的「野外露營」的生活。
一路往深處走,在我們的第九養蜂基地,遇到了我們快樂的蜂農們。
這個蜂場有兩戶人,一戶的的帳篷搭的穩穩噹噹的, 一戶的遠看感覺就經不住風雨的樣子,這戶的主人--何爺爺還挺樂觀的告訴我,「這麼搭涼快,不然下午出太陽熱死人」。
就是這樣簡陋的一個小帳篷,就是蜂農伯伯們,在唐家河這1個多兩個月的小家。
來唐家河的次數,我自認為可以很驕傲的說,數也數不清,但是這次我真的是走了一次唐家河不一樣的路,這些路是我從小到現在都沒有在唐家河走過的。
(過膝的草地,還不時被提醒小心腳下,可能有蛇有螞蝗,走的我左搖右晃~過完草地,開始下山,這山似乎有點太陡了,真的是恨不能雙手雙腳齊上陣啊~)
(爬山,真的叫爬,不加雙手,我肯定上不去地~)
終於....
到達目的地了...
不容易啊....各種佩服我們的蜂農們,為了在保護區找到好的蜜源地,不惜爬山涉水的把蜂箱一個個背過來。
走完合作社在保護區的所有養蜂基地,我感觸頗多,每當再次聽到有人說沒有好的蜂蜜,沒有真的唐家河蜂蜜的時候,我可以自信的告訴他們,唐家河裡有這麼一群蜂農,「他們幹著甜蜜的事業,忍受這不為人知的艱辛,背著蜂箱爬山下坎的找好的蜜源地,每天守在蜂場趕猴子、防狗熊的,為的就是給大家提供最好的蜂蜜」。
雖然說不上是蜂蜜方面的專家,也略知三四,大家有什麼蜂蜜方面的問題需要諮詢的,可以加微信號(sr-h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