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常聞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赤兔之死》
高考滿分作文年年都有,但對廣大群眾來說,能讓人尤為驚豔的卻是鳳毛麟角,因此對高考滿分作文比較關注的除了中學師生大概就只有一些招生工作者。但今年有一篇「特殊」的高考滿分作文卻「紅出了圈」,引發全民熱議,甚至引出背後的一系列問題,這篇正是浙江省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這篇作文的原文這裡就先不貼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為什麼會火?因為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篇作文「不配」滿分。雖然從引經據典當中能夠窺探出該考生擁有一定的文學積累,但大量生僻詞彙對寫作其實並無益處,甚至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既視感。
看完這篇《生活在樹上》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起了另外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赤兔之死》是2001年江蘇省的滿分作文,通篇使用古白話文體,但讀起來並不晦澀,全文以赤兔馬的視角婉婉道出三國歷史的一角,這使得古白話文結合寫作背景相得益彰。文中當然也有引用典故,但這裡的引用不是一種賣弄學識的強行引用,而是「恰到好處」。比如說「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再比如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些古籍的引用全都貼合文中的場合,作文整體行雲流水,絲毫沒有突兀生澀之感。
能寫下如此精妙絕倫作文的考生究竟是何方神聖?原來他叫蔣昕捷,其實當年並沒有達到江蘇省理科一本的最低控線;但由於他這篇作文實在是寫得太好了,哪怕放到我們如今來看都沒有其他高考作文能出其右,更別說在當時能引起多大的轟動。於是抱著惜才之心的南京師範大學破格錄取了蔣昕捷,讓其成為了廣播電視新聞系的一名新生。
大學畢業後蔣昕捷憑藉著出色的個人能力進入了中國青年報,並在3年後成為了冰點特約記者。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幹的文字記者的活兒,希望能用筆去代替攝像機還原現場,帶給讀者最真實的故事和聲音。」
後來的他果然沒有辜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與期望,還記得2010年那起轟動全國的「地溝油事件」嗎?其中「圍剿地溝油」和「是什麼讓揭開地溝油『蓋子』的教授改口」這兩篇調查報導正是出自他的筆下。
那麼如今蔣昕捷怎樣了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蔣昕捷的消息,等我們再看到他的名字時已經到了2017年,他成為了阿里巴巴集團公眾與客戶溝通部總監。究竟是什麼讓他放棄了一直堅持與熱愛的新聞媒體行業?我們並不知道,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畢竟他也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成為了天貓雙十一發言人,這之後的日子只會越過越好!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一個有能力的人哪怕換個環境從頭開始,依舊能夠攀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