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一名一歲多的寶寶被查出近視100多度,這麼小的孩子也會近視?原來是家長過早地給孩子看視頻早教導致。孩子才一歲,本來是天真爛漫的年紀,玩中學習,而不是早早看視頻。
究其原因。
一是焦慮思維過早地壓給了孩子。1歲早教,2歲學習特長,3歲再加個學前教育,4,5歲再加個英語,美術,繪畫等班,仿佛孩子不早早學習就要落後他人一步似的。看到別人學習,自己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二是無良商家的宣傳。不管是在大街上孩子去了早教班體驗,宣傳冊上無疑都是美國英國外國如何重視早教,孩子的大腦1歲多就開始了發育,需要如何引導,對以後思維的培養。自己機構是和國外接軌,用了ABC的方式方法,多少國家在採用,多少成果。一頓忽悠,家長忙不迭地付錢。一節課少則150左右,多的2,3百元,誠然早教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的能有這麼大的成效還是要打一個大大問號的。不要被錯誤教育理念灌輸。
三是家長位的缺失。覺得都給你花了錢了,報了班了,肯定能有所進步。自己辛辛苦苦給你掏錢,接送你。只要你好好跟著這些學習方法都行,也不管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孩子,是不是需要學習。失去了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
專業人士說:孩子兩歲前最好不要接觸任何電子產品,二歲後每天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半小時,少買聲光類玩具。孩子過小的時候,可以採用以下措施。
一是用口述代替。孩子很小,不要看視頻。應該買一些繪本或者幼兒書籍。色彩斑斕的顏色,是很能吸引孩子的目光的,而且在口述中還可以與孩子有很好的交流。繪本的每一頁蘊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很多新手家長其實是很難理解的,覺得繪本很貴,而且那麼大一頁只有幾行字,和一張圖能有什麼信息量。我以我和孩子讀繪本作為例子,比如《螞蟻與西瓜》這本繪本,既有小的具體的信息量,例如:螞蟻的顏色,各種動作,輸了,西瓜的顏色,西瓜子的形狀,位置,數量。中的信息量,例如:西瓜與螞蟻大小的對比,螞蟻各種行為的對比。更深的含義,例如:團結,遇事尋求幫助等等。
二是用玩耍替代。光看視頻其實比不上玩耍中的認知,既有顏色,溫度,大小等表象認知,還有位置,隨壓力的形狀變化,擊打的聲音等物流變化,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協調身體,鍛鍊空間等思維。而不是只是單一的接受視頻早教給的知識,況且孩子通過視頻學到的和真實的運用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孩子很小的時候,實際上是家長位不能缺失。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耐心,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家庭教育沒有教材,沒有課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於父母的榜樣作用。兒童的天性是模仿,從咿呀學語開始,就模仿父母的語言和動作。以後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深刻地印入兒童的腦海裡。『』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家長本身做起,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