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雅鑫 發表於 2020-12-14 08:59:52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雲辦公、雲課堂、雲演出、雲展覽……「雲化」生活極大方便了足不出戶的大眾,雲行業也再次走上了風口。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預計可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有望達到50%以上。可以預見,在新基建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未來幾年雲市場的強勁發展勢頭有望保持下去,迎來黃金髮展期。
馬太效應加劇,國內巨頭正在強勢追趕
在這個基礎設施、技術積累、生態圈建設、資金投入缺一不可的賽道,雲計算市場的份額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馬太效應」持續凸顯。從全球市場來看,自2017年以來,全球雲計算市場3A格局(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佔據近七成市場份額。在國內也是如此,IDC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前五大公有雲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中國電信天翼雲和AWS,五家總體市場份額達到76.7%。
中小型雲服務提供商已經感受到越來越明顯的壓力,甚至逐漸掉隊。蘇寧雲、美團雲的黯然退場也進一步說明了中國雲計算市場正在加速洗牌,而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頭部玩家則會在馬太效應下,強者愈強。
從雲計算市場佔比來看,阿里雲在全球雲計算市場排名中位列第三,是亞太及中國市場最大贏家。在阿里巴巴發布的2020財年業績裡,阿里雲的收入超過400億,如此強勁的表現,讓阿里雲的估值水漲船高達到770億美元。儘管阿里雲還沒有超過亞馬遜和微軟,但其「黑馬」之姿已經越來越明顯,阿里雲的勢頭正迎頭趕上亞馬遜,不可小覷。
騰訊雲厚積薄發,依靠著騰訊本身在社交方面以及遊戲等領域的巨大天然流量池,以及微信、小程序等強大的生態轉化能力,結合自有生態打造差異化競爭,獲得了驚人的增長,成功在多個場景實現落地。騰訊雲的觸角也不斷深入IT、零售和製造業等垂直行業,特別是在金融和公共服務領域,力圖在產業和網際網路端構建強有力的標杆案例。
在眾多雲計算廠商中,「站在世界看世界」的華為雲雖然起步最晚,但依託華為30多年在全球的部署,自去年以來一直在高速奔跑。根據2020年2月IDC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19Q3跟蹤》報告,華為雲2019年Q1至Q3在IaaS+PaaS市場連續三個季度的增長超過300%,華為雲IaaS+PaaS和IaaS市場份額都超過7%,排名均上升到第四。事實上,政府和大型政企「上雲」的趨勢已經為華為提供了一部分增量空間。
5G成雲計算重要引擎,運營商如何乘雲而上?
雲計算正在迅速滲透進入各個行業的信息化環境,傳統IT領域例如金融、醫療健康、能源、政務等行業用戶利用雲計算全面改造,相關IT細分行業需求與結構也在快速升級。在5G商用帶動下雲計算產業鏈復甦及雲計算和網絡深度融合帶來新需求、新模式,雲計算正在成為運營商渴望的下一個增長點。
中國電信天翼雲經過十年深耕發展已形成2+31+X全國資源布局。據IDC及信通院數據顯示:中國電信天翼雲在全球公有雲IaaS市場排名第七,位居全球運營商之首,中國電信目前擁有315個雲資源池,在中國混合雲市場位居榜首,IDC業務國內綜合排名第一。在推進上雲進程中,中國電信7月16日明確提出「新建系統100%上雲,存量系統三年上雲」的工作目標。
中國移動則加入公有雲戰場,將在N+31+X資源布局的基礎上,著力建設具有「雲網一體、貼身服務、隨心定製、安全可控」特質的移動雲。2020年上半年,依託完善的IaaS、PaaS、SaaS產品和服務體系,其收入增長超同期水平5倍,客戶數近80萬,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成為了中國雲市場上發展最快的雲服務商之一。經過一年的高速發展,移動雲也已經從去年同時期的「基礎能力補足期」進入「核心能力鍛造期」——以移動雲底座能力為基礎,進一步落實雲+網+DICT融合發展要求,通過雲網一體、雲數融通、雲智融合、雲邊協同,打造出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同時,進一步提升產品豐富度,推動全網資源布局,向精細化發展,向三年內進入國內雲服務商第一陣營的目標發起全力衝刺。
聯通沃雲是雲計算市場的追趕者,也是即將影響市場格局的新銳力量,正在通過積極創新來構建行業競爭優勢。據了解,中國聯通7月初發布包括新沃雲6版本、新沃雲智慧PaaS能力等在內的全新升級沃雲產品及解決方案。目前,聯通沃雲已經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包括全面推動國產ARM架構的適配,在EB級海量存儲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通過靈雲CMP實現混合雲和異構雲的統一管理,打造雲原生技術的集成能力,探索自動化部署雲運維。此外,聯通沃雲還通過薈雲計劃推出了雲市場,雲市場匯聚了大量行業頂尖應用,間接推動了沃雲服務產品的銷售。聯通沃雲還基本完成了底層沃雲iPaaS平臺和行業中臺所構建的數位化轉型綜合方案,並在教育、醫療、城市治理、公安、交通、環保、水利等行業化應用場景做了印證,並參與了多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
綜合來看,雲業務的不斷發展會是運營商未來一段時期內所倚重的重要增收來源,但卻要面對巨大的挑戰和競爭,不過運營商可以利用自身網絡資源優勢在5G時代勇立潮頭。
雲原生異軍突起,加快企業雲化進程
在技術持續創新的雲計算領域,「雲原生」成了2020年各大雲廠商頻頻提及的熱詞。Gartner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20年,50%傳統老舊應用將以「雲原生化」的方式被改造。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
其實,雲原生並不是新概念。在國內,眾多IT企業很早就開始研究雲原生,並紛紛加入到雲原生的大家庭。
2011年,阿里巴巴內部系統開始向容器等雲原生技術進行演進,2018年,阿里巴巴提出「全面上雲且上雲原生」戰略,並將雲原生社區的新技術引入阿里巴巴內部進行實踐。今年的天貓雙11當天,又創下兩項新記錄:交易額4982億,訂單創建峰值每秒58.3萬筆。這是史上數據量、計算量最大的一年,是實時處理要求最高、與機器智能結合性最強的一次雙11,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雲原生實踐。
騰訊雲在雲原生領域有著系統的布局和廣泛的實踐,提供了完備的產品矩陣。目前,騰訊雲原生產品API每日調用量已經超過100億次,擁有超過100萬的開發者,同時服務超過50萬的客戶。公有雲方面,騰訊雲圍繞著Kubernetes、容器和微服務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包括彈性容器服務EKS、邊緣容器服務TKE-Edge、服務網格TCM,以及雲開發產品CloudBase,並繼續演進函數即服務產品SCF。私有雲方面,推出企業級雲原生PaaS平臺TCS,並繼續提供TKE企業版和迭代開源的TKE Stack項目。
華為雲在「雲原生」這場遊戲中,最具競爭力的玩家之一。華為雲早在2015年就在Kubernetes社區發起了Federation項目,並於2018年率先推出了華為雲多雲容器平臺;今年年初,華為雲推出了第二代裸金屬容器,這就讓「容器」和「基礎設施」的軟硬協同更加完善。而就在最近,華為雲又打出了一記重拳——官宣雲原生2.0,在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信上實現新的突破。
不難發現,隨著雲計算發展成熟和企業需求推動,雲原生技術和理念得到了用戶的廣泛接受,雲原生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從通用PaaS向多元化發展,雲原生正在成為雲上的必然趨勢。
責任編輯:tzh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