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
■邊檢民警指引旅客通關。
■每到節假日,拱北口岸便出現人頭湧湧的繁忙景象。
■民警認真查驗旅客。
「在一個大廳、排一次隊、接受一次檢查,完成內地、澳門雙方出入境手續。」8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標誌性項目——新橫琴口岸正式開通啟用,口岸共有出入境查驗通道69條,日通關能力達到22萬人次,年通關能力達8000萬人次。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推動「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邊檢查驗模式在口岸全面落地,實現邊檢查驗模式變革,人均通關時間大幅縮短到約30秒,為服務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邁出堅實的步伐。
新橫琴口岸
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1999年,作為迎接澳門回歸的獻禮工程,蓮花大橋正式落成。它像一枝長長的蓮花葉莖,橫跨濠江兩岸,將澳門這朵美麗的蓮花與內地緊緊相連。
2000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橫琴口岸正式對外開放。此後根據發展規劃和兩地人員通關需求,先後兩次重建。據介紹,以往旅客從橫琴口岸通關,需要在蓮花大橋兩頭分別接受內地和澳門兩方檢查,中間還要乘坐擺渡車通過蓮花大橋,至少要花40分鐘左右才能完成通關。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更是深有體會,雖然橫琴和澳門只隔了一座橋,但時常要花一個小時才能從家到達公司。受限於交通環境和通關模式等因素,橫琴口岸日通行旅客數量長期保持在2萬多人次。
2016年12月21日,總投資260億元的新橫琴口岸及綜合交通樞紐開發工程正式啟動,聯檢大樓總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相當於63個足球場。
「要想把人本的理念、創新的思路全面貫徹體現在新橫琴口岸的總體設計、場地規劃、設施布局中去,需要跟地方政府、規劃建設單位做大量溝通協調的工作。」時任橫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邊檢處副處長楊海濤表示。2018年以來,他帶領該站口岸籌建專班人員積極與各方進行溝通協商,成功協調在口岸一、二層預留了按查驗模式靈活配置的查驗場地,搭建「立體大通關」骨架,全面實現旅檢、車檢的人車聯動,雙層立體化通關,研發安裝了旅檢大廳通關智能輪候派位系統,實現根據客流情況自動變換蛇形通道流線及出口,向旅客自動派位,引導旅客快速有序通關。
如今,在寬敞明亮的新橫琴口岸出入境大廳,一排排 「三道門」合作自助查驗通道整齊而立,旅客只需把證件放置掃描區,一次性刷證件、按指紋、取憑條,不到30秒,就可實現極速通關。橫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站長許豐永介紹道:「『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型通關模式非常便捷,旅客只需一次讀證、一次採集信息即可完成珠澳雙方的邊防檢查手續。」
「真的好快,很開心,感覺很便捷。」8月18日15時02分,澳門居民楊小姐通過新口岸入境大廳自助查驗通道,成為新口岸啟用後首位從澳門到橫琴的旅客,從澳門到珠海,她僅用時26秒鐘。白天橫琴上班、晚上澳門休息,這樣的雙城生活已成為許多澳門居民的日常,新橫琴口岸為他們架起了一道便捷橋、連心橋。
隨著下一步新橫琴口岸永久車道的建成,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將在旅檢大廳合作查驗模式的基礎上,繼續開拓思路,大膽創新,在出入境客貨車通道探索實施「珠澳聯合一站式」車輛查驗模式,從而提升口岸車輛通關效能,便利珠澳兩地之間車輛、人員往來。新橫琴口岸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
拱北口岸
從219萬人次到1.45億人次
拱北口岸是「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更是春潮湧動的改革開放事業的開拓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裡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旅檢口岸,1979年經拱北口岸出入境旅客為219萬人次,2019年經這裡出入境的旅客達1.45億人次。這裡還是最便利的通關口岸之一,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時間平均約15分鐘,自助通道驗放1名旅客平均僅需8秒。
1999年,拱北口岸驗證臺上的設備簡單,電腦是老式「大頭機」,如果客流較多,平均每位旅客通關排隊需要一兩個小時。
如今,經拱北口岸出入境會有多便捷?
在澳門務工的珠海市民歐女士每天6時準點來到拱北口岸,自助通關後,她步行10分鐘左右就能到達澳門關閘地區,開始她一天的銷售工作;已退休的澳門居民陳伯上午拿著「回鄉證」入境珠海,在拱北市場買完菜回去,還能輕鬆準備好一頓澳門的午飯……隨著珠澳兩地聯繫更加緊密,拱北口岸每天的開關時間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個小時,延長至現在的19個小時,旅檢查驗系統也更快捷智能。
新快報記者採訪了解到,隨著疫情對拱北口岸影響的逐漸減弱,珠澳兩地防疫政策的不斷調整,拱北口岸客流回暖明顯。「雙城生活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居住在珠海的餘先生在澳門從事維修行業,切身感受到如今跨境上班越來越趨於正常化,他安心了很多。
「客流穩步上升、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應該是大趨勢。」拱北邊檢新聞發言人周叢林表示,「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進一步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客流疏導,強化提前部署,盡最大努力保障口岸安全順暢」。
口岸安全順暢通行,有賴於軟硬體的不斷升級改造。1999年10月2日,拱北口岸新聯檢大樓啟用,建有66條查驗通道。2019年12月18日,改造升級後的拱北口岸地下通道全面開放通車,通過車輛分類、主輔分離、四大分區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拱北口岸地下通道的交通服務水平,目前常態化使用的自助通道達到194條。
今年8月18日,珠機城際(一期)正式通車運營。珠機城際(一期)珠海站與廣珠城際珠海站合併成為一個整體,澳門居民從拱北口岸過關後,出行將更加便捷。
櫛風沐雨,舊貌換新顏,拱北口岸未來不僅是珠海重要的商圈和地標,還是粵澳通行的重要樞紐。
●拱北口岸蝶變史
1950年,拱北關更名為「拱北口岸」。
1992年,拱北口岸遷建工程奠基。
1999年,拱北口岸遷建工程完成,拱北口岸新聯檢大樓投入使用。
2005年,拱北電子口岸建設開始,啟用出入境客車「一站式」電子驗放系統。
2006年,拱北口岸首次大規模開通24條自助查驗通道。
2008年,拱北口岸開始啟用兒童自助查驗通道。
2010年,拱北口岸改擴建工程開始動工。
2011年,拱北口岸首次成為全國客流量第一大陸路口岸。
2013年,拱北口岸改擴建工程竣工,在拱北口岸東西側新建的出入境聯檢大樓啟用。
2014年,拱北口岸實施延關措施。
2019年,拱北口岸出入境客流量達1.45 億人次。
■文/圖:新快報記者 李紅雲 通訊員 張子恆 朱金輝 朱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