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報告|十年來金屬材料研究成果、熱點分析

2020-12-13 騰訊網

金屬材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有著廣泛的工業和生活應用,發展歷程也較為久遠。一般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三大類。

本文基於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通過論文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2008年以來金屬材料領域(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黑色金屬

我國的黑色、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在規模、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均處於世界前列。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為我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產能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國際市場,也為全球共同發展的實現提供了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中國鋼鐵行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中國鋼鐵消費由持續增長向「峰值平臺區」轉變,單位 GDP 粗鋼消費強度回落,單位投資粗鋼消費強度下降。截止2017年,我國查明保有鐵礦資源儲量為8.489×1010t,鐵礦區為4790個,對外依賴度從2005年的39%增長到當前的90%左右,嚴重影響著鋼鐵產業經濟安全[1,2]。

鋼鐵是黑色金屬領域中的基本結構材料,有「工業的骨骼」之稱。首先,在Web of Science平臺以「Steel」為關鍵詞檢索了2008-2018年以來的論文數量統計情況,結果如圖1所示。我們發現,自2008年以來鋼鐵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特別是在2012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接著在2013-2017年期間數量變化較為平穩,年論文量維持在80000左右,約為2008年的4倍,最後在2018年以後又出現了快速增長。

圖1 以「Steel」檢索得到的2008-2018年期間的論文數據

圖2為該檢索結果中主要的貢獻國家及其對應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主要國家有: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印度、英國、南韓等,其中,我國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所佔比例超過一半。研究類型主要包括專利、論文、會議等,研究方向覆蓋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冶金工程、化學、儀器儀表、物理、力學等眾多領域。

對論文的研究方向統計發現,1990-2009年期間,不鏽鋼的研究主要圍繞著:沉澱階段的新發現(析出相、取向關係、相圖);預防、緩解不同問題的新建議及其新的測量、檢測方法;表面、體積改性技術(雷射噴丸、晶界工程、晶粒細化)。隨後,研究熱點集中到:相預測、堆垛層錯能、超塑性、再結晶動力學、力學性能計算等方向。2016年以後,不鏽鋼領域出現一些新型的應用,例如,使用奧氏體不鏽鋼的磁記錄特性進行籤名認證、σ相的低溫磁性轉變進行熱點檢測、磁性藥物靶標等[3]。

圖2 主要研究國家比例

接著,分別以carbon Steel、alloy steel、cast iron為關鍵詞進行了檢索,結果如圖3所示。觀察發現:(a)三個領域在2008-2018年期間整體表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以合金鋼和碳素鋼的增長最為明顯;(b)在2014年-2016年期間,三個領域均處於平緩發展階段,接著到2018年又出現了較大的增長。

圖3 黑色金屬研究成果統計

鑄鐵作為曲軸、剎車片以及制動杆殼體等零部件的重要結構材料,現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控制和優化生產工藝,控制鐵素體數量、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等手段,以滿足高/低溫、強腐蝕等惡劣和苛刻服役環境。

碳素鋼方面,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晶粒細化工藝和機制上面,比如在低碳鋼中通過形變誘導鐵素體相變(DIFT),即Ar3以上溫度變形過程中發生的相變,可使晶粒尺寸達到3μm,從而得到超細晶粒組織。

微合金鋼是在普碳軟鋼和普通低合金高強度鋼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工程結構用鋼,關於微合金化方面的研究,自2006年以來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元素作用機制闡述。採用鈦、釩、鈮、硼、鋁、鋯、鉭等進行微合金化處理,晶粒尺寸可細化至1μm左右。

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前、中期,建築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其以碳素鋼所佔比例超過50%,其次為低合金鋼和微合金鋼,主要應用於汽車製造業和造船工業。目前,品種結構調整、滿足國內外裝備製造業提升的需求是中國鋼鐵工業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

圖4為一些檢索刊文數量比較靠前的期刊。可以看出,黑色金屬領域的研究已經側重於工業生產和實際應用,而理論方面主要集中在腐蝕、電性、磁性等物理和化學方向。

圖4 主要期刊和檢索數據統計

鋼的選擇和應用取決於相對經濟性,而不是最高的個別性能和特殊性能。不僅取決於強度、韌性、成型性、焊接性和反覆使用性,而且取決其生產的總體成本、製造加工性能及服役壽命[4]。

二、有色金屬

有色金屬,亦稱非鐵金屬,是除鐵、錳、鉻以外的所有金屬的統稱。按目前的應用場景和研究熱點主要包括鋁、銅和鈦及其合金三大類。圖5、6、7分別為以Non-ferrous metal、Al/Cu/Ti alloy為關鍵詞檢索得到的研究成果數量統計、主要國家的研究比例分布和刊文量靠前的期刊匯總。

(1)鋁及其合金

從圖5(Date:2019/6/19)可以看出,鋁合金類的研究在2009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研究成果數量從2008年的2500增加到2018年的12500,在十年期間內的增幅接近5倍之多,且增勢無緩減之意。

圖5 有色金屬研究統計

鋁合金品類繁多,常規使用的多達450種,很多新型的鋁合金還處於研發階段,具有高強度、耐腐蝕、良好的抗衝擊性和抗振性、密度低、回收利用率高等優點,主要應用於交通運輸、航空航天、電子電氣領域,也是太空飛行器和飛機輕量化的首選材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為適應航空太空飛行器高機動性、高載荷、高可靠性、高抗壓和耐疲勞而研製的高強高韌鋁合金,一般採用粉末冶金、噴射成型等方法製備。

圖6為在三個領域中各個國家的研究比例對比。根據圖6的檢索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期間,我國在鋁合金和鈦合金類領域的研究成果數量位居第一,遠遠超過美國、日本、俄國、加拿大、英國等其它國家。此外,我國鋁合金加工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非常迅速,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交通運輸業鋁合金材料使用量已經超過25%,汽車行業使用量超過15%,商用飛機使用量超出結構總量的75%。2016年,我國鋁合金加工材料的實際產量超出3200萬噸,並保持每年6%的速度增長[5]。

圖6 不同國家的研究分布對比

對檢索結果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外鋁合金的發展趨勢主要有:

a)優化產能結構,研製更高性能的產品;

b)開發鋁基複合材料;

c)綜合利用技術、再生技術以及回收技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往節能降耗、高速高效和精簡連續的方向發展;

d)創新工藝設備,改善生產加工方式,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速度,向大型化、精密化、自動化和緊湊化的方向發展;

e)重視科技創新與信息開發,對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化和現代化管理,制定科學的管理機制。

(2)銅及其合金

銅及其合金因為良好的導熱、電性和優異的加工性能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航天和電子領域,銅合金材料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幾個主要的系列合金:Cu-Fe、Cu-Cr、Cu-Ni、Cu-Ag、Cu-Mg系和彌散強化合金。

從圖5、6可以看出,銅及其鈦合金類的研究相對鋁合金類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少,在2008年-2018年期間的研究成果數量增幅不是很明顯,僅為1倍左右,而且與鋁合金類的研究成果數量差距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銅合金研究成果數量方面,以美國為首,我國次之,日本、印度和俄國緊隨其後。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側重於製備過程中合金相的形成、轉變和遺傳,以及合金相均勻和合理分布等方面。在材料計算方面,主要研究包括第一性原理計算、有限元模擬、Miedema理論、固體分子經驗電子理論(EET)等。在製備技術方面,例如,目前製備高強高導銅合金的方法有:銅基原位複合材料法、高密度孿晶強化法、快速凝固法、Conform+ 冷加工法和大塑性變形法。

銅合金的發展方向將沿著合金多元化、大規模產業化、低能耗和低汙染的道路前進。研究重點從強化機理和微觀組織演變規律等方面,逐漸轉向結合新型的加工方法和表面改性技術努力實現工業化生產。

(3)鈦及其合金

鈦合金因為密度低、比強度高、比模量高、低溫性能好、耐腐蝕性好、無磁、生物相容性好等優異的綜合性能,有「海洋金屬」、「太空金屬」、「全能金屬」之稱,在航空航天、汽車、石油化工、醫療器械等國民經濟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從圖5、6看到,目前國內外在鈦合金方面的研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從2008年開始,在研究成果數量方面保持著30%-40%的年增長率。在過去十年的檢索總量方面,我國居首,接著依次為俄國、美國、印度和日本等其它國家。

自2011年開始,伴隨著國家各種利好政策的頒布實施,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大型項目的拉動,我國鈦合金領域的研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鈦合金種類接近一百多種,60%左右已列入國家標準,並形成了高溫鈦合金、結構鈦合金、船用鈦合金系列、耐蝕鈦合金以及醫用鈦合金等5大系列[6]。

圖7為Web of Science上檢索到的我國鈦合金領域的主要科研機構及其科研成果數量(檢索詞:Ti/Titanium alloy,檢索時間:2019/7/1)。可以看出,我國超過一半以上的研究機構為高校和科研院所,如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所、上海交通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等,而企業自主研究方面的成果則相對較少。國內鈦合金布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華東、西北及東北片區。

圖7 我國鈦合金領域的主要科研機構

鈦合金的未來研究方向大致有[7]:

a)大型熔煉及加工裝備:2014年TC4鈦合金型材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3個掌握鈦合金型材生產技術的國家。雖然我國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合金成分、性能、加工工藝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大型熔煉和加工設備研製方面的研究較少,與國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b)表面處理技術:船舶零件、橋梁構件等要求鈦材表面具有優異的耐蝕性;齒輪、軸承等要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作為電極使用時,還需具有良好的電活性;用於骨科器械、血管支架時,還要有生物活性;作為首飾、手錶時,還要有很好的裝飾性。目前,鈦合金表面處理技術的來源主要有:一類是傳統表面處理技術,包括熱滲鍍、氣相沉積、三束改性、轉化膜、熱噴塗等;另一類是新型技術,如液相等離子體技術、輝光等離子表面冶金技術等。在新型表面處理技術方面,我國仍處於起步階段;

c)生物醫用鈦合金的設計及應用:「十一五」期間,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等機構率先從事了生物醫用鈦合金研製,但在核心專利、前沿科技應用和交叉學科領域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趕超距離。

圖8匯總了以Al/Cu/Ti alloy為關鍵詞檢索得到的2008 -2019年期間發文量靠前的一些期刊(Date:2019/6/19),其中,Adv Mater Res、Journal of Institute of Metals、RMME分別以637/372/373排在最前。對SCI分區期刊的影響影子統計發現,MSEA、JAC、Materials & Design、Acta等是有色金屬領域比較受歡迎和青睞的幾個期刊。其次,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金屬學報、有色金屬學報、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等國內期刊在過去幾年也刊載了較大數量的關於Al、Cu、Ti的合金組織、作用機制和加工工藝方面的論文成果。

圖8 有色金屬領域發文量靠前的期刊和檢索數量

參考文獻

[1]「黑色金屬礦產資源強國戰略研究」專題組,我國黑色金屬資源發展形勢研判,中國工程科學,2019,21(1):97-103

[2]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和路徑[R],北京: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8

[3]K.H. Lo, C.H. Shek, J.K.L. Lai,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ainless steel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65 (2009) 39-104

[4]Leroy Gardner, Stability and design of stainless steel structures – Review and outlook,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9(141): 208–216

[5]張燕,鄭汝寧,試析鋁合金加工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世界有色金屬-前沿技術,2018(3):229-230

[6]王向東,逯福生,賈翃,2011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鈦工業進展,2011,29(2):1-6

[7]何蕾,基於專利分析的我國鈦及鈦合金材料發展研究,新材料產業,2018(08):34-38

來源:材料人

相關焦點

  • 常見金屬材料,成分分析解析金屬材料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建築裝修、工業中使用的材料越來多豐富,除了塑料等材料之外,現在金屬材料的使用率日益增加,今後會越來越使用廣泛。使用程度的增加,也讓人引起了金屬材料成分危害的注意。可以通過上海英格爾對金屬材料做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和改善。  對金屬材料進行成分分析發現,金屬材料是由金屬元素或以金屬元素為主構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材料的統稱。
  • 《稀有金屬》專刊徵稿 | 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
    堅持研究的前瞻性、基礎性和創造性,瞄準材料基因工程在稀貴金屬材料研發和應用方面的重大進展,《稀有金屬》組織「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專刊,歡迎各位研究學者來稿。   《稀有金屬》創刊於1977年,月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出版。
  • 2020-2026年中國非晶材料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由於其不同於晶體的特殊原子排列結構,表現出超高比強、大彈性變形能力、低熱膨脹係數等特異性能,受到各國科學家重視,成為當今最活躍的材料學研究領域之一,孕育著繼鋼鐵、塑料之後的第三次材料工業革命。
  • 關於召開「第七屆全國有色金屬結構材料製備/加工及應用技術交流會...
    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結構材料的學術繁榮、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促進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向高性能化、複合化、結構功能一體化發展,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交流有色金屬材料領域近年來具有創新性的科技及應用成果
  • 金屬材料的成分分析方法
    金屬材料分析是從金屬物料(礦石、礦物、中間產物和產品等)中獲取化學組成、存在形態和信息的技術,為工業科技和生產服務,也是衡量工業科技和生產水平的重要標誌。範圍涉及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機械設備及零部件等的機械性能測試、化學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精密尺寸測量、無損探傷、耐腐蝕試驗和環境模擬測試等。
  • 先進熱管理材料的研究進展及材料特性分析
    2  熱管理材料研究動態和趨勢2.1 熱界面材料(有關不同類型界面材料的特性與材料性質分析,可查閱公號內此篇文章)不同類型界面材料(ThermaI Interface Materials TIM )的特性與材料性質分析
  • 科學網—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 幾種生物醫用金屬材料的研究與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幾種生物醫用金屬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在臨床已經使用的醫用金屬材料主要有鈷基合金、鈦基合金、不鏽鋼、形狀記憶合金、貴金屬、純金屬鈮、鋯、鈦、鉭等。不鏽鋼、鈷基合金和鈦基合金具有強度高、韌性好以及穩定性高的特點,是臨床常用的三類醫用金屬材料。
  • 研究人員成功破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內部結構
    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在過去幾年中因各種潛在的應用而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度,特別是自從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典型的絕緣材料也可以被製成導電材料以來。由於MOFs的多孔性和導電性的非凡組合,這一發現為電池、燃料電池、超級電容器、電催化劑和專用化學傳感器的新應用提供了可能。
  • 專業介紹 || 金屬材料工程(本科)
    (一)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工程基礎知識,具備紮實的材料學科和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系統的專業技能、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較強的開拓創新意識,具備解決金屬材料設計、開發、製備及應用等方面相關複雜工程問題能力,能在金屬材料相關行業,特別是在海洋腐蝕防護、高性能金屬材料及材料表面工程等領域從事產品及技術開發
  • 材料加工工程-金屬材料及其高性能化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金屬材料及其高性能化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學科1998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方向圍繞金屬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領域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展研究,在綠色成型技術、納米複合材料、金屬表面強化及紡織器材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 2019年中國化工新材料行業技術現狀分析 石墨烯成為研究熱點、政策...
    中國化工新材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部政策鼓勵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是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將帶你了解我國化工新材料行業的技術發展現狀。
  • 實驗室金屬材料金相分析標準大全
    關注「實驗與分析」,每天獲取分析檢測和科研領域專業知識,提升實驗室技術和管理水平。金屬材料的微觀組織決定了材料的性能,金相分析是研究金屬材料微觀組織和成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金相照片可以直觀的表徵材料的組織組成物、材料的相、晶粒、夾雜物等,同時金相分析也是評價材料工藝的優良和查找失效及缺陷原因的有效手段。
  • 金屬材料的織構分析
    金屬材料中,所談及的織構概念(texture)是來源於天然纖維或織物的結構和織構,如圖1所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這些「織構」類型。為此,在多晶體中,晶粒取向分布狀態明顯偏離隨機分布的微組織結構,就稱為織構。
  • 2020-2026年中國永磁材料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永磁材料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隨著計算機、通訊等產業的發展,稀土永磁特別是Nd-FeB永磁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稀土永磁材料是現在已知的綜合性能最高的一種永磁材料,它比九十世紀使用的磁鋼的磁性能高100多倍,比鐵氧體、鋁鎳鈷性能優越得多,比昂貴的鉑鈷合金的磁性能還高一倍。
  • 同濟大學李風亭團隊│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綠色合成│精華回顧
    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簡稱MOFs)是由金屬離子(或簇)與有機配體配位並經由自組裝而形成的一類多孔材料。MOFs具有極其發達的孔道結構,比表面積和孔容遠超其他多孔材料。有機/無機雜化這一特點也賦予了MOFs其他材料(例如沸石、活性炭等)所不具備的無限結構功能可調性。
  • 2020-2026年中國化工新材料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化工新材料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截至**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與國際水平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現為企業規模小、科技創新實力不強、技術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產品品種單一、低水平同質化建設嚴重等。這其中既有企業自身的癥結,也有體制機制不健全導致的低水平重複建設、產學研用脫節等問題。
  • 2019研究前沿報告發布,快來看看哪些研究方向入選Top10熱點前沿?
    報告以文獻計量學中的共被引分析方法為基礎,基於科睿唯安的EssentialScience Indicators(ESI)資料庫中的10587個研究前沿,遴選出了2019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10大學科領域排名最前的100個熱點前沿。
  • 辦理金屬材料檢測標準是什麼?
    辦理金屬材料檢測金屬材料是指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導電、傳熱等性質的材料。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型化學材料和新型非金屬材料的廣泛應用,其中鋼鐵是基本的結構材料,稱為「工業的骨骼」。金屬材料檢測項目:硬度檢測,性能檢測,密度檢測,成分分析,未知物檢測,有毒有害檢測等。
  •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Andy Bushby教授受邀到材料分析創新中心作學術報告
    Testing」的學術報告。材料學院科教實踐與材料分析創新中心主任傅茂森副教授、副主任鍾宏副教授、校分析測試中心史學芳老師、材料學院康楠副教授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材料學院王川雲副教授主持,我院二十餘名師生聆聽了本次學術交流會。報告伊始,王川雲副教授首先表達了對Andy Bushby教授的感謝,並簡要介紹了Andy Bushby教授在微納力學測試領域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