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綠色合成
張彥星1,吳一楠1,2,李風亭1,2
(1.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2.上海汙染控制與生態安全研究院)
識別上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全文
Doi:10.11962/1006-4990.2020-0148
本文引用格式:張彥星,吳一楠,李風亭.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綠色合成[J].無機鹽工業,2021,53(2):17-22.
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簡稱MOFs)是由金屬離子(或簇)與有機配體配位並經由自組裝而形成的一類多孔材料。MOFs具有極其發達的孔道結構,比表面積和孔容遠超其他多孔材料。有機/無機雜化這一特點也賦予了MOFs其他材料(例如沸石、活性炭等)所不具備的無限結構功能可調性。此外,MOFs具有移除客體分子而主體框架完好保持的持久孔道或孔穴,這使得MOFs具有超乎尋常的化學及物理穩定性。正是基於以上這些特點,MOFs在許多領域有著豐富的應用,例如催化、H2儲存、CO2捕集、藥物運輸、汙染物吸附、生物醫學成像等方面。MOFs的商業化探索成為了目前的熱點。MOFs的很多應用都與可持續發展及「綠色材料」有關,但MOFs本身的合成過程也需要考慮可持續性和環境影響。金屬有機化學所面臨的環境挑戰是獨特的,因為它將金屬離子、有機配體的危害聯繫在一起,且合成過程大多需要大量能耗。主要介紹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綠色可持續合成,主要分為4個方面:1)使用更安全或生物相容性的配體;2)使用更綠色、低成本的金屬源;3)綠色溶劑的開發;4)無溶劑合成法。
表1 各種金屬鹽的對比
表2 不同溶劑的對比
表3 無溶劑合成法的對比
圖1 MOFs的組裝與結構和MOFs的孔籠
圖2 可作為有機配體的生物質原料
圖3 LAG中η的定義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MOFs作為一類具有獨特理化和結構特性的多孔材料,已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對於任何反應系統,為了降低成本及使反應過程更綠色,最好能不使用溶劑或使用更為可持續的溶劑。使用水或臨界水是一個良好的選擇,若考慮到配體的溶解性問題,尋找低毒性的有機溶劑也是一個可行的途徑。無溶劑合成方面,熱化學法和機械化學法是兩個比較有前景的發展領域。此外,需要考慮尋找更為綠色的金屬鹽和配體。從原子效率、成本及安全性角度考慮,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是最好的金屬源替代品,反應的代謝產物均為水。同時要避免使用金屬氯化物、硝酸鹽和高氯酸鹽,因為均有較強的氧化性或腐蝕性,已造成安全隱患。現階段的MOFs配體大多為帶有芳香基團的石油產品,綠色改進方向主要是使用生物質原料,例如脂肪族二羧酸酯。此外,從工業及生活廢物中回收配體原料也是可持續合成的方向之一。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誌識碼(OSID)
作者簡介:張彥星(1995— ),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環境材料製備及應用。
通訊作者:李風亭(1963—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副院長,《無機鹽工業》雜誌第九屆編輯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處理藥劑的研發,環境納米材料的製備及應用。
本課題組本身是一個完全國際化的跨學科的小組,從化學分子到材料研究為基礎,將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相結合,以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為導向;同時將產品與技術標準相結合,引領技術發展,為市場提供良好的綠色解決方案。最近將這一方向拓展到超支化聚合物納米吸附功能化材料,在重金屬的去處、汙水的深度處理與回用、已經水汙染應急處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自2000年以來已經主持50多項科技部、上海市、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人居署、以及工業界課題,已經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300多篇,獲得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授權60多項。曾獲得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兩次,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兩次,聯合國南南合作特別貢獻獎。
2004年開始負責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主要工作包括國際環境政策研究和對於亞太地區/非洲地區/小島嶼國家環境領域官員的培訓,國內官員的培訓,可持續發展方向留學生教育工作。與環境署合作,組織國際培訓80多次,培訓的學員超過3000人次。2006年在聯合國環境署和中國科技部支持下,從事非洲水資源研究,2011年擔任聯合國環境署-中國科技部非洲水行動專家組組長。2011年與聯合國環境署和人居署合作,共同發布《非洲水資源報告》。2012年里約峰會期間,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發布了《綠色經濟報告》中文版。2013年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發布了《崇明國際生態島評估報告》。2015年3月在開羅非洲環境部長會議期間,發布了《中國-聯合國環境署-非洲水行動成果報告》。在科技部、環保部、商務部,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人居署的支持下,在非洲從事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研究,促進非洲國家綠色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官員及技術管理人員的能力建設,同時推廣新型適用性水處理技術,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環境管理人才。同時在廣大非洲國家,建立了廣泛的綠色城市和水處理技術合作網絡,將綠色適用技術引進到非洲國家,並建立了示範項目。同時積極推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化工作,在2006年與聯合國環境署推出了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碩士項目,迄今已經培養留學生400多名,同事使得同濟環境學科國際化一直處於國內前列。點擊下方圖片跳轉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