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李風亭團隊│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綠色合成│精華回顧

2021-03-05 無機鹽工業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綠色合成

張彥星1,吳一楠1,2,李風亭1,2

(1.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2.上海汙染控制與生態安全研究院)

識別上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全文

Doi:10.11962/1006-4990.2020-0148

本文引用格式:張彥星,吳一楠,李風亭.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綠色合成[J].無機鹽工業,2021,53(2):17-22.

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簡稱MOFs)是由金屬離子(或簇)與有機配體配位並經由自組裝而形成的一類多孔材料。MOFs具有極其發達的孔道結構,比表面積和孔容遠超其他多孔材料。有機/無機雜化這一特點也賦予了MOFs其他材料(例如沸石、活性炭等)所不具備的無限結構功能可調性。此外,MOFs具有移除客體分子而主體框架完好保持的持久孔道或孔穴,這使得MOFs具有超乎尋常的化學及物理穩定性。正是基於以上這些特點,MOFs在許多領域有著豐富的應用,例如催化、H2儲存、CO2捕集、藥物運輸、汙染物吸附、生物醫學成像等方面。MOFs的商業化探索成為了目前的熱點。MOFs的很多應用都與可持續發展及「綠色材料」有關,但MOFs本身的合成過程也需要考慮可持續性和環境影響。金屬有機化學所面臨的環境挑戰是獨特的,因為它將金屬離子、有機配體的危害聯繫在一起,且合成過程大多需要大量能耗。主要介紹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綠色可持續合成,主要分為4個方面:1)使用更安全或生物相容性的配體;2)使用更綠色、低成本的金屬源;3)綠色溶劑的開發;4)無溶劑合成法。

表1  各種金屬鹽的對比

表2 不同溶劑的對比

表3 無溶劑合成法的對比

圖1 MOFs的組裝與結構和MOFs的孔籠

圖2 可作為有機配體的生物質原料

圖3 LAG中η的定義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MOFs作為一類具有獨特理化和結構特性的多孔材料,已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對於任何反應系統,為了降低成本及使反應過程更綠色,最好能不使用溶劑或使用更為可持續的溶劑。使用水或臨界水是一個良好的選擇,若考慮到配體的溶解性問題,尋找低毒性的有機溶劑也是一個可行的途徑。無溶劑合成方面,熱化學法和機械化學法是兩個比較有前景的發展領域。此外,需要考慮尋找更為綠色的金屬鹽和配體。從原子效率、成本及安全性角度考慮,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是最好的金屬源替代品,反應的代謝產物均為水。同時要避免使用金屬氯化物、硝酸鹽和高氯酸鹽,因為均有較強的氧化性或腐蝕性,已造成安全隱患。現階段的MOFs配體大多為帶有芳香基團的石油產品,綠色改進方向主要是使用生物質原料,例如脂肪族二羧酸酯。此外,從工業及生活廢物中回收配體原料也是可持續合成的方向之一。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誌識碼(OSID)

作者簡介:張彥星(1995— ),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環境材料製備及應用。

通訊作者:李風亭(1963—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副院長,《無機鹽工業》雜誌第九屆編輯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處理藥劑的研發,環境納米材料的製備及應用。

本課題組本身是一個完全國際化的跨學科的小組,從化學分子到材料研究為基礎,將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相結合,以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為導向;同時將產品與技術標準相結合,引領技術發展,為市場提供良好的綠色解決方案。最近將這一方向拓展到超支化聚合物納米吸附功能化材料,在重金屬的去處、汙水的深度處理與回用、已經水汙染應急處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自2000年以來已經主持50多項科技部、上海市、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人居署、以及工業界課題,已經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300多篇,獲得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授權60多項。曾獲得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兩次,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兩次,聯合國南南合作特別貢獻獎。

2004年開始負責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主要工作包括國際環境政策研究和對於亞太地區/非洲地區/小島嶼國家環境領域官員的培訓,國內官員的培訓,可持續發展方向留學生教育工作。與環境署合作,組織國際培訓80多次,培訓的學員超過3000人次。2006年在聯合國環境署和中國科技部支持下,從事非洲水資源研究,2011年擔任聯合國環境署-中國科技部非洲水行動專家組組長。2011年與聯合國環境署和人居署合作,共同發布《非洲水資源報告》。2012年里約峰會期間,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發布了《綠色經濟報告》中文版。2013年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發布了《崇明國際生態島評估報告》。2015年3月在開羅非洲環境部長會議期間,發布了《中國-聯合國環境署-非洲水行動成果報告》。在科技部、環保部、商務部,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人居署的支持下,在非洲從事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研究,促進非洲國家綠色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官員及技術管理人員的能力建設,同時推廣新型適用性水處理技術,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環境管理人才。同時在廣大非洲國家,建立了廣泛的綠色城市和水處理技術合作網絡,將綠色適用技術引進到非洲國家,並建立了示範項目。同時積極推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化工作,在2006年與聯合國環境署推出了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碩士項目,迄今已經培養留學生400多名,同事使得同濟環境學科國際化一直處於國內前列。

點擊下方圖片跳轉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新研究:讓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
    導讀據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官網近日報導,來自該校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使用實驗與模擬找到了使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的方法和原因。創新近日,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B)與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一支科研團隊使用實驗與模擬找到了使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的方法和原因。他們通過巧妙的化學操作「欺騙」系統,在晶體結構中實現各種能量相似的排列。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2D c-MOFs)材料是一類新興的晶態多孔材料,在電化學傳感、電催化、儲能等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
  • 研究人員成功破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內部結構
    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在過去幾年中因各種潛在的應用而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度,特別是自從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典型的絕緣材料也可以被製成導電材料以來。由於MOFs的多孔性和導電性的非凡組合,這一發現為電池、燃料電池、超級電容器、電催化劑和專用化學傳感器的新應用提供了可能。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及其應用
    作為晶態雜化多孔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積與孔體積等優點在諸多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然而, 此類材料所存在的水穩定性差等問題, 嚴重限制了其實際工業應用.
  • 新一代半導體:雙螺旋有機金屬框架材料
    (Sourav Saha,Clemson College of Science)研究人員利用近年來熱門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結構造出一種雙螺旋結構材料,是下一代半導體可用的新材料,其導電性能更好,而且生產過程無需現代半導體所需的高溫技術,室溫下可以生產
  • 【周到】涵蓋工程製造、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同濟大學「十大...
    可應用於軌道交通上蓋建築、減緩地鐵振動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 一種在CO2誘導下發生順磁鐵磁轉變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
    一種在CO2誘導下發生順磁鐵磁轉變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 15:23:56 日本東北大學宮坂等(Hitoshi Miyasaka)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能通過改變順磁
  • 研究人員發現金屬有機框架MOF的柔性相變機理
    大約20年前,金屬有機框架的應用潛力首次被發現,至今已發現近10萬種這種混合多孔材料。特別是柔性MOFs,在技術應用上有很大希望。例如,作為減震器,它們可以通過關閉孔隙減小體積,即發生塑性變形,對突如其來的高壓作出反應。或者它們可以像海綿一樣,通過將化學物質吸收到它們的孔隙中並在壓力下再次釋放,從而將化學物質相互分離。這比通常的蒸餾過程所需的能量要少得多。
  • 聚合物同時內外改性金屬有機框架的物理纏繞策略
    聚合物同時內外改性金屬有機框架的物理纏繞策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34:34 上海科技大學李濤團隊開發了一種聚合物同時內外改性金屬有機框架的物理纏繞策略。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許開宇,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楊浦區科委主任肖菁,嘉定區科委副主任金世珍,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顧祥林等出席發布會。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
    也許你會想像,體溫能否用來為手機充電;或許你會憧憬,篝火是否能成為野營的電力之源……當然,也可能你不曾思考這些問題,但科學家正在通過發展有機熱電材料獲得各種觸手可及的綠色能源,實現這些奇思妙想。《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一書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朱道本院士主持撰寫,共同撰寫的有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狄重安研究員、孫禕萌博士、鄒業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張鳳嬌博士和天津大學的焦飛博士。本書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等的資助。
  • 非手性前體構建的金屬-有機框架(MOF)中手性的誘導
    非手性前體構建的金屬-有機框架(MOF)中手性的誘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02:35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茂椿院士團隊, 揭示了由非手性前體構建的金屬
  • 同濟黨員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金屬滷族結構可通過滷素離子調控能帶結構,具有優異的載流子遷移機制,有潛力解決該難題。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致公黨同濟大學支部黨員費泓涵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宋雪玲與副教授韋廣豐老師為共同第一作者
  • 同濟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
    作為同濟大學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12月12日,我校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回顧總結研究生教育經驗成果,共同謀劃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計,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層次、高質量人才。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3項綠色環保領域的科技成果入選,它們分別是戴曉虎教授團隊研發的「高濃度複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李風亭教授團隊研發的「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以及柴曉利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生物調控的水體原位生態修復技術」。
  • 自發光鑭系金屬有機框架作為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的信號探針
    自發光鑭系金屬有機框架作為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的信號探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31:25 濟南大學魏琴團隊報導了一種新的自發光鑭系金屬有機框架作為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的信號探針。
  • 同濟大學聲子學中心: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進展綜述
    ,國際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IF=19.79)於2018年4月25日第30卷第17期為同濟大學出版專刊。同濟大學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徐象繁研究員、陳杰教授、周俊教授及李保文教授合作撰寫了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最新進展綜述文章
  • 同濟大學「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發布會成功舉辦
    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許開宇,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顧祥林等出席發布會。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利用共價有機框架(COFs)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製造的一種多孔有機材料可以顯著改善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存儲和輸送。超級電容器使用的技術與可充電電池中使用的可逆化學反應有很大不同。它們通過建立正電荷和電荷的分離來儲存電能,這種能力使它們能夠提供所需的快速能量傳遞,例如,為電動汽車的加速提供動力,或打開飛機的應急門。
  • 同濟化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利用太陽光一步法光催化全解水產氫(不添加任何犧牲劑條件下將水分解成2:1的H2和O2)是最簡單和經濟的綠色制氫方案之一。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