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

2021-02-15 材料人

科技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想的空間。也許你會想像,體溫能否用來為手機充電;或許你會憧憬,篝火是否能成為野營的電力之源……當然,也可能你不曾思考這些問題,但科學家正在通過發展有機熱電材料獲得各種觸手可及的綠色能源,實現這些奇思妙想。

圖 1 可用體溫供電的熱電器件(左圖,來自www.nextbigfuture.com)和篝火式熱電發電爐(右圖,來自www.bioliteenergy.com)
現代社會的能量利用效率總體不到50%,大量能量以廢熱形式散失;另一方面,自然界中的光熱、工業廢熱以及人體熱等熱能可作為未來社會規模龐大的綠色能量來源。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與電能的直接轉換,為上述熱能的利用提供簡單有效的方式。有機熱電材料具有質輕、柔韌性好和本徵熱導低等特點,在低溫微溫差發電與製冷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有望與傳統無機熱電材料互補,成為柔性電子系統的重要能源基礎之一。圖2 熱電轉換示意圖(上圖:熱電發電;下圖:熱電製冷,圖片來自https://msu.edu/~dodat)有機熱電並不是全新的研究方向,但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得到廣泛關注。目前,有機熱電材料的分子種類不斷擴充、摻雜方法持續拓展、熱電轉化機制逐漸明晰、器件性能快速攀升,直接推動有機熱電成為有機光電子學的重要交叉前沿方向。儘管如此,有機熱電總體處於發展初期,在分子理性設計策略、精準摻雜調控、基本工作模型和器件功能拓展的方方面面都面臨挑戰,仍需化學、材料、物理等方面交叉研究。 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研究方向,有機熱電缺乏聚焦該方向的專著。《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的編著者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研究,特別在近十餘年圍繞有機熱電材料的分子設計、化學合成、摻雜調控和器件應用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本書結合編著者的研究專長和研究成果,系統梳理了有機熱電材料的基礎知識、主要理論、研究進展、創新機遇和挑戰,期望能為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知識參考,推動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本書共8章,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緒論。本章概述了有機熱電材料的發展歷史與現狀,闡述了熱電材料與器件的基本性能參數,並從材料、理論和器件的多個方面分析了相關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第2章,有機材料的熱電轉換過程與機制。本章結合有機體系電荷輸運理論和無機體系熱電轉換過程展開論述,探討有機材料熱電轉換的基本過程與機制,總結有機熱電摻雜的相關策略。第3~5章,p型、n型以及複合與雜化有機熱電材料。這些章節總結了p型、n型和複合/雜化的有機熱電材料發展現狀,介紹提升性能、穩定性和加工性等基本策略,概述材料的設計理念。第6章,有機離子熱電材料與器件。本章重點從離子熱擴散現象入手,介紹無氧化還原特性的有機離子熱電材料與器件,闡釋了離子熱電材料與傳統的電子熱電材料的異同點。第7章,有機熱電器件的構建與功能化。本章主要介紹有機熱電器件的基本結構、功能應用方向、關鍵集成技術和單分子熱電器件等,為讀者提供有機熱電器件的基礎知識和構建方法。第8章,有機熱電材料的性能測試方法。本章將從測試原理、方法和誤差分析等方面來介紹目前有機材料和器件熱電參數測試的主要方法。《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一書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朱道本院士主持撰寫,共同撰寫的有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狄重安研究員、孫禕萌博士、鄒業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張鳳嬌博士和天津大學的焦飛博士。本書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等的資助。本書根據該領域的特點和發展現狀,結合相關研究積累及對原始文獻的解讀,系統介紹有機熱電材料與器件,對化學、材料、能源和信息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朱道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2年生於上海市。1965年與1968年先後本科和研究生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之後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副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主任。長期潛心從事有機固體的研究,倡導和推動了分子電子學等多個領域的迅速發展,在有機導體、有機超導體、有機半導體、有機熱電材料和器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引領性創新成果。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現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5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此外還曾獲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2008年)、陳嘉庚化學科學獎(2012年)和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2018年)。

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屬於「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前沿叢書」(叢書主編:姚建年,褚君浩)。叢書已出版書目:

本文摘編自《有機熱電:從材料到器件》一書,標題為編輯所加。

目錄
叢書序 i
前言 iii
第1章 緒論 001
1.1 有機熱電材料的發展概況 001
1.2 熱電能量轉換的基本效應 004
1.2.1 塞貝克效應 004
1.2.2 珀爾帖效應 005
1.2.3 湯姆遜效應 006
1.2.4 熱電相關的其他效應 007
1.3 熱電的主要性能參數 008
1.3.1 基本參數 008
1.3.2 能量轉換效率與熱電優值 009
1.4 有機熱電發展的關鍵問題 012
參考文獻 014
第2章 有機材料的熱電轉換過程與機制 017
2.1 電荷輸運 017
2.1.1 電荷傳輸基本模型 019
2.1.2 電荷傳輸機制 023
2.2 熱輸運 028
2.2.1 電子熱導率 029
2.2.2 聲子熱導率 029
2.3 熱電性能參數的溫度依賴關係 033
2.3.1 電荷傳輸的溫度依賴關係 033
2.3.2 熱傳輸的溫度依賴關係 034
2.4 能量過濾效應及量子限域效應 035
2.5 摻雜機制 036
2.5.1 常規化學摻雜 037
2.5.2 電化學摻雜 045
2.5.3 光摻雜 047
2.5.4 電場誘導的界面摻雜 048
參考文獻 053
第3章 p型有機熱電材料 060
3.1 p 型有機熱電材料概述 060
3.2 共軛聚合物 061
3.2.1 聚噻吩類材料 061
3.2.2 聚苯胺類材料 077
3.2.3 聚吡咯類材料 079
3.2.4 聚咔唑類材料 080
3.2.5 其他共軛聚合物材料 080
3.3 金屬有機配合物 082
3.3.1 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 082
3.3.2 金屬有機小分子配合物 083
3.4 有機小分子 084
3.5 總結 086
參考文獻 086
第4章 n 型有機熱電材料 099
4.1 n 型有機熱電材料概述 099
4.2 共軛聚合物 101
4.3 金屬有機配合物 108
4.3.1 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 108
4.3.2 金屬有機小分子配合物 112
4.4 有機小分子 113
4.5 總結 118
參考文獻 119
第5章 複合與雜化有機熱電材料 124
5.1 複合與雜化的基本策略與製備方法 124
5.1.1 基本策略 125
5.1.2 製備方法 126
5.2 基於聚噻吩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27
5.2.1 基於P3HT 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28
5.2.2 基於PEDOT 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30
5.3 基於聚苯胺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38
5.4 基於聚吡咯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42
5.5 基於金屬有機配合物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43
5.6 基於碳材料的複合與雜化材料 145
5.6.1 碳材料的熱電性能 145
5.6.2 基於碳材料的複合與雜化熱電材料 152
5.7 其他有機複合與雜化材料 156
5.8 總結 157
參考文獻 158
第6章 有機離子熱電材料與器件 170
6.1 離子熱擴散現象 170
6.1.1 氧化還原活性電解質 171
6.1.2 非氧化還原活性電解質 173
6.2 有機離子熱電材料與器件的性能參數 174
6.2.1 離子電導率 174
6.2.2 離子塞貝克係數 175
6.2.3 離子熱導率 175
6.2.4 離子熱電優值 176
6.2.5 離子熱電超級電容器的能量轉換效率與能量存儲 176
6.3 有機離子熱電材料的分類 179
6.3.1 有機鹽溶液 182
6.3.2 聚合物電解質 182
6.3.3 離子/電子混合導體 183
6.3.4 離子液體 184
6.4 有機離子熱電材料的應用進展 184
6.5 總結與展望 186
參考文獻 187
第7章 有機熱電器件的構建與功能化 190
7.1 有機熱電器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190
7.2 熱電器件性能評估方式 193
7.2.1 輸出功率和能量轉換效率 193
7.2.2 哈曼法測定熱電優值 193
7.3 有機熱電器件研究進展 195
7.3.1 熱電發電器件 195
7.3.2 光熱電器件 197
7.3.3 熱電傳感器件 198
7.3.4 珀爾帖製冷器件 200
7.4 單分子熱電器件 201
7.4.1 單分子塞貝克效應 202
7.4.2 單分子珀爾帖效應 204
7.5 挑戰與展望 205
參考文獻 206
第8章 有機熱電材料的性能測試方法 210
8.1 電導率的測試 210
8.1.1 四探針法的基本原理 210
8.1.2 四探針法在有機樣品電阻率測定中的應用 212
8.2 塞貝克係數的測試 215
8.2.1 溫差創建 215
8.2.2 溫差測量 216
8.2.3 塞貝克電壓測試 219
8.2.4 誤差分析 220
8.3 熱導率的測試 221
8.3.1 塊體材料熱導率測試 222
8.3.2 薄膜材料熱導率測試 224
8.4 載流子濃度和遷移率的測試 233
8.4.1 場效應電晶體法 233
8.4.2 霍爾效應法 233
8.5 態密度的測試 235
8.5.1 光電子能譜技術 236
8.5.2 掃描隧道譜技術 238
8.6 總結 239
參考文獻 240
縮略語對照表 244
物理量符號表 246
索引 248
彩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本期編輯丨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

相關焦點

  •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在化學所為該先導專項組織的國際評估中,參與評估的國際同行專家對項目取得的成績作出極高評價:「這個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超過了最初的目標,發展了令人興奮的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完整平臺。」同時,基於專項的科學研究成果,科學家們還發展出具有自主產權的柔性器件製備與集成技術,有力推動我國在這一戰略新興產業上發展,為有機電子工業顛覆未來生活做好了科學與技術的準備。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有機太陽能電池(圖片來源:UNIST)熱電器件使用器件頂部與底部之間的溫差產生電力,有望利用自然產生的能量。儘管比光伏電池更高效,但是許多熱電器件會翻轉它們的電壓正負標識,這意味著電流改變了流動方向,當環境溫度變化時,電壓每天至少有兩次會降為零。
  • 一文看導電聚合物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基於熱電材料的熱電器件通常被用作微電子器件的功率來源或微型器件的製冷裝置。在這類高分子材料中,主鏈結構通常呈現出完全平面化的特點,構成主鏈骨架的相鄰原子的 π 電子軌道彼此相互交疊,最終形成離域化的π 通道,為電荷載流子的傳輸提供導電通路。相關的研究表明,適合作為有機熱電材料的有機材料主要為導電聚合物。1、聚乙炔在導電聚合物的研究中聚乙炔被較早地研究,相關結果表明,經過摻雜的聚乙炔具有優異的電導率。
  • 北大工學院雷霆課題組在高分子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高分子材料其低毒、質輕、可大面積溶液加工和柔性等特點在光電、能量轉換及儲能器件等眾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中,有機熱電材料作為一種可以直接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能量轉換材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獲得高效且性能相當的p型和n型熱電材料是構築高效率熱電器件的必要條件。
  • 【材料】熱電材料的新用途:熱電催化促進
    ,已用於廢熱發電和無噪聲冷卻,在所有器件中都是通過將p型和n型熱電模塊以電串聯熱並聯的方式連接配置,以實現有效的輸出電壓。這項研究的創新性主要有兩方面:(1)以前熱電材料用於熱發電或電製冷時都需要使用n型結合p型的模塊結構;然而,用於熱電催化促進時,僅需要一種p型或n型熱電材料來產生所需的塞貝克電壓,因此成為熱電材料的新應用。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標題 |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s i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s作者 | 於茂興,黃瑞山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目前的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熱電材料由於其可將熱能和電能直接轉換的特性,能有效回收和利用體系中的低品質廢熱,從而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 深圳大學材料學院課題組介紹(一)
    圍繞聚合物複合熱電材料的製備新策略、結構-熱電性能關係機理、熱電性能的優化提高以及柔性高性能熱電器件等開展了系列研究:製備了多種聚合物/碳納米粒子複合熱電材料和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較深入地研究了複合熱電材料的結構形貌與其熱電性能的關係機理,並成功得到了具有優異性能的柔性熱電器件。
  • 2020全國電子功能材料與器件學術研討會在惠州召開
    本次研討會由惠州學院主辦,廣東省電子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承辦。來自全國的120名高校專家學者、企業同行以及惠州學院師生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共同研討電子功能材料與器件領域前沿動態。會議首先由惠州學院副校長曹建忠發表開幕式致辭。曹校長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希望通過會議加強學術交流,推進重點實驗室的建設。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許多新的高性能熱電材料體系也相繼被發現。,許多新的高性能熱電材料體系也相繼被發現。其中,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由金剛石結構衍生而來,由於構成元素的原子半徑和化學價態不同,材料的晶格發生扭曲,從金剛石的立方結構轉變為非立方結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本徵低熱導率和可調控的電學性能使其有望成為優異的熱電材料。自200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熱電研究團隊首次報導四元化合物Cu2CdSnSe4和Cu2ZnSnSe4的熱電性能之後,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獲得了熱電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
  • 光器件為什麼使用TEC
    單個熱電材料晶粒的製冷能力有限,TEC一般有十幾到幾十個晶粒組合而成。配合熱敏電阻,以及控制電流方向,TEC既可以製冷又可以制熱,實現優於0.1℃的溫度控制穩定性。 電優值ZT衡量:   為什麼我們自己生產不出滿足光通信器件的高性能的Micro-TEC晶片呢?其瓶頸到底在哪裡?先讓我們了解發展Micro-TEC晶片的兩大關鍵核心技術:具有高熱電轉換效率的高強度熱電材料製造技術和Micro-TEC晶片的高精度封裝技術。
  • 【科學綜述】機器學習在熱電材料領域的應用
    是塞貝克係數,這種快速有效的機器學習方法同樣可以借鑑到其它的多元合金體系,對材料電輸運性質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材料的熱輸運性質在熱電性能評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較低的熱導率是性能優異的熱電材料的必備要素之一。然而,利用第一性原理等方法來研究材料的熱導率時,會涉及到簡諧和非簡諧力常數的計算,這對於結構複雜的體系來說往往非常困難。
  • 前沿 | 有機光功能材料與雷射器件
    與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材料相比,有機光功能材料具有結構可設計、性能可剪裁、受激輻射截面大、激發態過程豐富、可溶液加工等優點,易於實現雷射發射波長的連續可調諧,為大面積、柔性可穿戴雷射顯示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近年來,有機微納雷射材料及其器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光泵浦和電泵浦雷射器件、大面積雷射顯示器件應用上展現出巨大潛力。
  • 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在高通量篩選二元硫族化合物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
    該工作基於熱電理論方法的發展,通過高通量計算手段篩選出了具有高效熱電性能的二元硫族材料。  尋找性能良好的新型熱電材料是促進熱電器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重要手段。在高通量研究材料的熱電性能中,需要高效計算材料的電學性質和聲學性質。但由於理論計算材料載流子弛豫時間和晶格熱導率的複雜與困難,先前的很多高通量研究工作均沒有充分考慮材料的電聲相互作用和非簡諧效應強度對其熱電性能的影響。
  • 深圳大學範平課題組與南昆士蘭大學陳志剛課題組合作在n型多晶SnSe熱電材料與CoSb3熱電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SnSe基熱電材料由於其具有適合的禁帶寬度(~0.9eV)、組成元素豐富、低熱導率等特性受到了很多熱電學者的關注。微型熱電器件可以根據電子組件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溫差來發電,對於可攜式和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目前熱電材料面對的主要問題為熱電轉換效率低,通常將無量綱熱電優值(ZT)作為評價能量轉換效率的指標,通過調控熱電材料的電熱輸運性能實現高電導和塞貝克係數,同時降低熱導率是提高ZT值的關鍵。
  •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在環境友好型中溫區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首次在環境友好型SnTe基熱電材料中引入二維範德瓦爾斯(van der Waals)面缺陷以增大其平均熱電優值,為中溫區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OLED電極材料,決定OLED器件的性能及使用壽命
    有機材料的適當選取可以大大提高 柔性OLED器件的發光性能。近年來,人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開發各種新材料,以期研製出具有更好性能的EL器件,從而實現全色顯示。從 柔性OLED器件的結構來考慮,柔性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可以分為:電極材料、載流子傳輸材料和發光材料,而電極材料又分陽極材和陰極材料。1.陽極材料OLED的陽極材料主要作為器件的陽極,要求其功函數儘可能的高,以便提高空穴的注入效率。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由於電子器件中普遍存在的p-n結,高性能的n型和p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對整個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都不可或缺。然而,相比於p型(空穴傳輸型)有機半導體,由於高度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面臨的挑戰,對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較少,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稀缺,發展高性能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是有機電子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推進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 在OLED有機材料合成、提純方面的研究
    北京時間06月28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世界各國,在OLED有機材料合成、提純方面,都在加大研發投入有機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種多樣,反應方式、反應機理也不盡相同,極易產生副反應,所以要製得很純的有機物是比較困難的。
  • 聚焦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LDMAS2020分論壇集錦
    報告人:南京大學何道偉報告題目:二維有機半導體電子器件傳統液相或真空沉積的OFETs中,由於界面缺陷與陷阱,有機薄膜必須達到一定的厚度才能進行有效的電荷傳輸何道偉團隊利用界面調控技術,實現了單分子層二維有機薄膜電晶體,器件表現出包括超過30 cm2/Vs 的本徵空穴遷移率、電阻低於100 W·cm 的歐姆接觸、及150 K下載流子仍保持金屬性傳導的特性。相對於傳統的OFET,二維有機器件一方面有利於實現低接觸電阻、低功耗等高性能器件,另一方面有利於研究有機半導體器件物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