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建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1953年生於福建省晉江市。1982年本科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1993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博士學位,1995~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之後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光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礎和應用探索研究,在低維材料、納米光電子學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4年、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5年)和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2016年)。
功能材料是以聲、光、電、磁、熱等物理特性為特徵的材料,例如半導體材料、液晶材料(liquid crystal materials)、儲氫材料(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雷射材料(laser materials)等。與無機材料相比,有機光功能材料(organic opto-functional materials)具有諸多優越的性能,例如優異的耐熱性和化學穩定性、良好的絕緣性和介電性能、理想的成膜性以及簡單的成型工藝等,在半導體光刻、有機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傳感器、生物螢光探針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集成顯示是電子信息產業目前最關鍵、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基礎,而有機光功能材料已成為顯示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性材料。
在20 世紀人類科技進步史上,雷射是與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並駕齊驅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也被認為是影響全球未來發展的18 項重大關鍵技術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雷射技術也在向微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雷射全色顯示技術因其具有色域廣(對人眼識別顏色90%以上的覆蓋)、色飽和度高、亮度高、極限高清、真三維(3D)等顛覆性的優勢,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
▲ 全色雷射顯示
由於雷射顯示技術(laser display technology)在能耗和色域等方面具有優勢,其已成為當今顯示產業的生力軍。在同等尺寸及顯示條件下,雷射顯示器的功耗僅為普通顯示器的70%,同時雷射因其自身超窄光譜特性,可以實現更純的單色顯示和更寬色域,這意味著雷射顯示器的色彩質量和能耗較普通顯示器都會有質的飛躍。目前,雷射顯示的核心:紅、綠、藍三色雷射光源還依賴於GaN、GaAs 等材料作為增益介質的無機半導體雷射器。因此雷射顯示器的成本在純有機材料主導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顯示器和有機材料無機複合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中處於不利地位,這極大地限制了雷射顯示技術的發展和推廣。目前,雷射顯示器僅在60 英寸以上的大尺寸市場佔有一定份額,而在電腦、手機等中小尺寸市場缺乏競爭力。而有機雷射顯示(organic laser display, OLSD)技術結合了雷射顯示低功耗、廣色域以及OLED 低成本、小尺寸的優勢,成為次世代顯示技術的研究重點。
▲ 含有多色微型雷射器陣列的雷射顯示面板示意圖
我們相信有機微型雷射器在實際應用中的突破也將出現在顯示面板領域,即雷射顯示面板。與面板由獨立OLED 構成不同,雷射顯示面板每一個像素都是一個有機微腔結構,可以發射出高純度的雷射。這可以提高面板的空間解析度、亮度和顏色範圍等評價顯示質量的關鍵參數。
與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材料相比,有機光功能材料具有結構可設計、性能可剪裁、受激輻射截面大、激發態過程豐富、可溶液加工等優點,易於實現雷射發射波長的連續可調諧,為大面積、柔性可穿戴雷射顯示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近年來,有機微納雷射材料及其器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光泵浦和電泵浦雷射器件、大面積雷射顯示器件應用上展現出巨大潛力。然而,有機電泵浦微納雷射是整個有機雷射顯示的核心,是研究人員長久以來追求的目標,被認為是有機光電子學研究領域發展的瓶頸和挑戰性科學問題之一。
為了實現有機微型雷射器作為顯示面板的目標,我們需要將驅動微型雷射器的泵浦源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範圍。目前,幾乎所有的有機微型雷射器都依賴於高強度飛秒/皮秒脈衝雷射的光激勵。如果有機微型雷射器可以用連續波段半導體雷射器進行光泵浦,只需掃描印刷微型雷射器陣列上的激發點即可實現光學顯示。迄今為止,電泵浦有機雷射器的實現仍然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儘管現在OLED 的效率可以與半導體LED 相媲美,但將光學諧振腔結構併入OLED 中仍然是一個難點。
▲ 兩種電泵浦雷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反射層(反射鏡)不能插入電極對之間,也很難在二極體型器件外部集成。另一種類型的有機發光器件是基於電晶體的幾何結構,這種結構中增益材料將比二極體更容易與自組裝微腔結構兼容。
十餘年來,作者在有機雷射材料的分子設計與合成、微納雷射器件中的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有機光功能材料與雷射器件》(姚建年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基於作者研究專長、研究成果及研究經驗和心得體會,綜合近期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整理撰寫而成。
本書從光功能材料的發光機理、激發態過程及雷射理論基礎出發,討論有機雷射的理論、發展現狀及未來實現雷射顯示的途徑,共分為7 章。
本書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姚建年主持撰寫,參與撰寫的有:首都師範大學付紅兵、廖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永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張闖。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一些章節是經過反覆凝練的,展開即可形成相應的獨立專著。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幫助廣大科技工作者把握學科的發展動態,推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促進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摘編自《有機光功能材料與雷射器件》(姚建年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一書「前言」「第1章 緒論」,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前沿叢書)
「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ISBN 978-7-03-066391-7
責任編輯:張淑曉 楊新改
有機光功能材料與器件在信息、工業、國防、醫療等各個行業都有重要的應用,是未來光子發展以及國際高技術競爭的重要陣地。本書重點介紹了有機光功能材料及其在雷射器件方面的應用,從光功能材料的發光機理、激發態過程及雷射基礎理論出發,討論有機微納雷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雷射顯示應用。
本書可供高等學校材料、化學、物理和信息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或生產工作者參考。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