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年報季,ST板塊又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階段。
近期,重慶鋼鐵、華菱鋼鐵、大東海A、蘇美達、丹化科技等一批公司成功「摘帽」,讓潛伏其中的資金迎來了曙光。
但是,今年炒作「摘帽」行情邏輯並非「年年歲歲花相似」,一批「摘帽」股市場表現慘澹。另外,部分ST股「地雷」繼續引爆,例如停牌逾2年的*ST華澤復牌連續跌停。疊加近期監管部門強力推動退市制度落地,ST板塊炒作恐將後繼乏力。
同一個板塊不同的命運
A股市場上的部分遊資,向來有「炒差、炒新、炒小」的「習慣」。ST股堪稱「差」公司的典型。
時至今日,ST板塊仍不乏大批淘金者,而且,每年的年底到下一年的「春耕」時分,就到了那些淘金者所謂收穫的季節:一批ST公司業績「起死回生」或是資產重組「換了人間」——「摘帽」行情來了。
今年也不例外。
近期,重慶鋼鐵、華菱鋼鐵、大東海A、蘇美達、丹化科技等一批公司成功「摘帽」。
這些公司的股價走勢,確實讓那些淘金者看到了掙錢的良機——
不過,不要這樣就輕易地認為ST板塊遍地黃金。君不見,截至3月29日,停牌兩年的*ST華澤復牌已連續7日跌停,收盤時,還有80多萬手賣單死死封住跌停板。預計跌停還將持續下去,並有望打破A股市場跌停板數紀錄。公司已預計2017年虧損14-19億元,公司股票或將因連續三年虧損被暫停上市。
*ST華澤走勢
炒作恐後繼乏力
ST板塊到底能不能「炒」?特別是,現在還有監管部門祭出的退市制度改革大旗。
國泰君安首席市場分析師林隆鵬指出,歷史數據表明,ST板塊在一季度通常會有較佳表現,其內在邏輯就在於年報披露在即,ST板塊保殼戰役打響,有實力的控制人通常會採取一些措施進行保殼,這樣就給部分ST股票帶來正向的超預期因素。但是,隨著未來退市制度的完善,採用臨時措施給ST股票保殼困難大幅增加,最終股價還得回歸到公司自身的基本面上,因此,ST板塊行情持續性不強。
資深市場人士江勇指出,雖然近期ST板塊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反彈,但目前仍處於近三年來的低點區域,所以僅能算作超跌後的「反抽」而已。ST板塊中「劣質」公司佔比遠遠大於相對「優質」的份額,決定了反彈或僅為「曇花一現」。
林隆鵬還介紹,隨著近幾年管理層對借殼重組審核趨嚴,ST股的殼價值被大幅削減,普通投資者對ST股已經有更強的警惕心理。退市新規出臺從多方面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未來退市家數可能會較過往明顯增加,而ST板塊無疑是退市的重災區,這將進一步打擊遊資炒作的意願。
ST板塊本身「積貧積弱」,又面臨資本市場有進有退、正本清源制度的強化,ST股炒作行情無疑將「後繼乏力」。
當然,事事不能絕對。
江勇表示,關注確定能夠扭虧,或者至少不會連續虧損的ST板塊中的「佼佼者」,與其說是投機,倒不如說是一種特殊的「價值發現」過程——畢竟從原來的「不及格」到「及格」,甚至「優等生」,是個巨大的「飛躍」。逢低介入ST板塊中的潛力「績優」股,可以當做一種「拾遺補缺」的投資方式。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