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哞哞哞,獅子吼吼吼,小豬咕嚕嚕,但是,長頸鹿除了偶爾哼哼叫,大多數時間都緊閉雙唇一言不發,這困惑了大家很多年。在維也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動物聲音的團隊有項新的研究證明長頸鹿並不是那麼安靜,它們整晚都在嗡嗡的哼唱。
幾百年來,動物園館長說長頸鹿只會偶爾發出嗡嗡的聲音,傳統的解釋是它們的長脖子造就了長頸鹿不愛說話的天性,長頸鹿有喉嚨,但是它們的氣流可能不能穿過13英尺,也就是4米長的氣管使聲帶振動發聲。
也有學者懷疑,人們聽不到長頸鹿交流是因為它們說話的聲頻太小。大象和其他動物會用一種超低聲波(低沉的隆隆聲)來進行遠距離的交流,長頸鹿會不會也這樣呢?
於是調查者們花費了八年的時間,在動物園裡收集並記錄了超過938小時的長頸鹿的聲波,這些資料非常之多,一點一點分析記錄讓調查者都累成了狗。他們在報告上吐槽——「尋找長頸鹿用聲音交流簡直是浪費時間,又無聊又具有挑戰性……我們強烈要求製造一個自動的系統幫我們分析這麼多的聲學數據。」
令調查者們覺得無聊是因為他們並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眼睛觀察,他們使用諧波結構的尋找一種專門測試低聲波的模式(譯者註:諧波結構起源於聲學,為要表現的音樂提供情緒和空間背景,以波浪狀呈現)。調查者們發現了長頸鹿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十分有特色的。
長頸鹿只會在晚上才發出這種嗡嗡聲,平均頻率為92赫茲,它並不是次聲波,但是始終在人聽力範圍最低點。當調查員把這些聲音放給長頸鹿飼養員和動物園園長聽的時候,他們說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這些聲音。
「長頸鹿這些特殊的叫聲聽起來像什麼呢?——它與我前夫打呼聲非常像。」
長頸鹿的視力特別好,所以人們認為它們最初的交流方法就是在晚上互送秋波。作為被獵食的對象,為了不讓肉食動物發現,它們自然不會發出太大的聲響,但是晚上它們的視力下降,想讓鹿群聚集在一起,低頻率的嗡嗡聲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流辦法。
我並沒有親身接觸到那些調查者,但我與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的克里斯多福·巴希思分析過關於長頸鹿的叫聲,他告訴我,長頸鹿的喉嚨(裡面有聲帶,振動發聲)與馬的喉嚨很像,長頸鹿本來可以發出聲音,但是它們就不,或者說,直到這個調查,我們都以為它們不出聲。
科學家計算了聲帶長度和發聲之間的關係,長頸鹿發聲部位也差不多是在應該的那個地方,長頸鹿的叫聲比想像中大一點,這證實了一些關於13英尺氣管的非常有趣的問題,「據我所知,沒人測量長頸鹿呼氣時氣管裡空氣的速度!這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得勸一個長頸鹿吹一個吸管。」
晚上長頸鹿嗡嗡的都說蝦米了?我們無從得知,這個新調查僅僅知道了它們在說話,卻不能根據行為判斷它們的談話內容,因為它們只在晚上說話。探索長勁鹿社會的下一步就是理解它們的談話內容,同時這也需要相當高的夜視設備,專業的學者也需要收集和鑽研大量關於長頸鹿的數據。
也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知道它們在談話而不是簡單的嗡嗡。
(編譯自wired,譯者Candy,轉載來源蝌蚪五線譜。)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